佛教 大智度論-- 六成就之二(卷二∼三)(佛的十個名號、住王舍城)

Posted 仙人

篇首语:顾虑太多难以起步,背负太多难走远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大智度論-- 六成就之二(卷二∼三)(佛的十個名號、住王舍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智度論                 第三講                         2004年7月31日                          淨蓮法師                          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上課大綱                 六成就之二                (卷二∼三) 四、主成就(說法的人)   佛有十個名號: 1、 婆伽婆 2、 如來 3、 阿羅漢 4、 正徧知 5、 明行足 6、 善逝 7、 世間解 8、 無上士 9、 調御丈夫 10、 天人師   五、處成就(說法的地方)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還在六成就的部份。前面已經介紹過「如是我聞。一時」這三個成 就,今天介紹「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佛」,是說法的人。祂在什麼地方 說這部大般若經呢?是在王舍城靈鷲山這個地方講的,所以我們今天說明「主成 就」和「處成就」這兩個內容。   什麼是「佛」呢?什麼是佛的境界?佛有那些功德?又有那些名號?其實,佛 的境界無量、功德無量,因此名號也是無量的。可是我們不能說佛的名號無量,然 後就介紹完了,總是要歸納整理出一個大家比較容易明瞭的內容。在大智度論裡, 它列出大概有十幾個佛的名號,我們現在就取一般比較熟悉的十個來做介紹。   佛第一個名號叫做「婆伽婆」。「婆伽婆」有四個意思:一是「有德」;二是 「巧分別」。這兩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佛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有德」,是指佛 有無量的德能;「巧分別」,是說佛有無量的智慧來善巧分別。分別什麼樣的內容 呢?就是分別諸法的總相和別相。什麼是諸法的總相呢?就是「空相」,一切因緣 所生法,自性都是空的。明白一切法自性是空的智慧,就是「根本智」。什麼是諸 法的別相呢?就是一切法的差別相。雖然一切法的自性是空的,但是它隨因緣展現 的時候,還是有千差萬別的。明白一切無量差別的智慧,就是「後得智」。佛具足 這兩種智慧來善巧分別一切法,所以稱為「巧分別」。三是「有名聲」。佛的名聲 響遍無量世界,沒有任何的名聲可以超過佛的。在人間有轉輪聖王,他的名聲已經 很大。在天界有帝釋天、大梵天王,他們的名聲也很響亮,可是都比不上佛的名 聲,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無明、煩惱還在,還繼續受輪迴的苦,所以比不上佛。 婆伽婆第四個意思是「能破」,能破什麼呢?能破淫、怒、癡,也就是貪、瞋、 癡,佛能破貪、瞋、癡三毒煩惱。但是,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阿羅漢和辟支佛 也已經能夠斷除貪、瞋、癡,那麼,跟佛有什麼差別呢?它們最大的差別,就是二 乘人雖然斷了貪、瞋、癡,但是餘習未斷,也就是剩餘的習氣還在。就好比:一個 放香的盒子,你把香拿走了,盒子還有香的味道;又好比放茶葉的罐子,你把茶葉 拿掉了,罐子還有茶葉的味道,這就叫餘習,剩餘的氣息。所以,證得阿羅漢的聖 人,他們仍然還有貪、瞋、癡的習氣存在。像佛的大弟子舍利弗,雖然已經證到阿 羅漢,但是瞋恚的習氣卻沒有斷。過去有一位國王,被一條毒蛇咬到,眼看就要死 了,於是召集最好的醫生,共同商量對策,大家一致的結論,就是把原來這條毒蛇 再叫出來,要牠把毒再吸回去,這樣國王就能活命了。於是大家紛紛念咒,當那條 毒蛇爬出來的時候,他們就在蛇的旁邊升起了火堆,命令蛇說:「你趕快把國王身 上的毒吸回去,否則就把你丟進火堆。」那條毒蛇心裡在想:「我已經吐出去的 毒,為什麼還要把它吸回來?吸回來我自己不是馬上就毒死了嗎?反正都是要死, 那不如就乾脆跳進火堆算了。」於是牠就自己爬進火堆給活活的燒死。佛說,這條 毒蛇就是舍利弗的前生,他生生世世都帶著瞋恚的習氣,有堅固、不動搖的心,誰 都拿他沒有辦法。還有佛的另外一位弟子畢陵伽婆磋,也證得了阿羅漢。因為他每 次托缽都要經過恆河水,所以當他走到恆河邊時,就彈指說:「小婢女!停住!不 要再流了!」這時,恆河水立刻分開,那畢陵伽婆磋就這樣大大方方的走到對岸 去。恆河的女神覺得受到了羞辱,就一狀告到釋迦牟尼佛那邊去了。她對佛說: 「祢有一位弟子叫畢陵伽婆磋,他每次都罵我說:小婢女!停住!不要再流了!」 佛就叫畢陵伽婆磋過來,說:「你趕快向恆河的女神懺悔、謝罪。」畢陵伽婆磋就 合掌向河神說:「小婢女!對不起!不要再生氣了,我現在就向你懺悔、謝罪。」 結果在一旁的大眾都在笑。說:「那有向人家懺悔、謝罪,還罵人的?」這時,佛 就說了:「妳看!畢陵伽婆磋真心向你懺悔、謝罪了,可見他並沒有瞧不起你的意 思。他今天為什麼會說出這樣侮辱的話來呢?是因為他五百世以來,都生長在婆羅 門家,已經養成傲慢的習氣,而實際上他心中並沒有傲慢的意思。」這兩個例子都 是說明,已經證得阿羅漢的人,還有剩餘的習氣,因此不能稱為婆伽婆,只有佛可 以叫做婆伽婆。如何知道佛已經沒有習氣了呢?譬如有一個人用刀割佛的左手,另 外一個人用世界上最好的栴檀香,來塗佛的右手。像我們一般人的反應,是會去憎 恨割我左手的人,然後去讚歎用香塗我右手的人。可是佛祂沒有,祂的心是平等 的,既不會瞋恨割祂左手的人,那也不會貪愛塗祂右手的人,這就說明佛已經沒有 剩餘的習氣了。還有很多例子:譬如佛有一次受到一位婆羅門女的陷害。有五百位 婆羅門要她假裝懷孕來毀謗佛。因此她就綁一個木盆在肚子上,外面穿上衣服走到 大眾的前面,等到佛來的時候,就故意高聲地說:「祢讓我懷孕了!祢一定要負 責!」在一旁的五百位婆羅門也附和地說:「對!對!對!我們都知道這件事!」 這時,佛既沒有羞愧、尷尬的表情,也沒有馬上為自己辯護,只是安靜地微笑。結 果有一隻老鼠,爬進她的衣服裡,把繩子咬斷,木盆就掉下來,當場這個詭計就被 拆穿了。這時空中有天人散花供養,讚歎佛的功德,可是佛也沒有歡喜的表情。另 外,我們也知道,佛吃了三個月的馬麥(馬麥就是餵馬的飼料),祂並沒有憂慮的 樣子。常常有天人供養佛百味具足的飲食,佛也沒有喜悅的神情。這些都說明佛的 心是平等的,不管你是讚歎還是毀謗、是輕視還是恭敬,都不增不減。就像金子一 樣,金子經過焚燒、鍛煉、打磨,它的成分不會增一分,也不會減一分。所以,你 對我好,我不增不減;你對我不好,我也不增不減,沒有差別,心平等對待一切眾 生。這要等剩餘的習氣,都完全斷除了,才可以做到這麼圓滿,因此只有佛能夠稱 為婆伽婆。   佛第二個名號叫做如來。「如來」,就是「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 亦如是來」。像一切的佛,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得的,現在的佛也是一樣,乘如實 道來成正覺。這個「如實道」,就是「如實知、如實解」的意思;「來成正覺」, 就是祂成佛了。是怎麼成佛的?是「如實知、如實解」諸法實相成的。你只要能夠 完全了知諸法的實相,完全的證得,你就可以成佛。所以,佛不但如實知諸法實相 的道理,而且還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道理,為眾生如實解說,因此稱為「如來」。     佛第三個名號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有三個意思:第一是「殺賊」。殺什麼 賊?內殺煩惱賊,外破一切的魔軍。不管你是魔王、魔民、魔女,還是一切的魔眷 屬,統統可以破除;第二是「不生」。佛心中的種子,在後世田中,再也不生起無 明。就是說,佛祂破除了無明以後,不會再生起無明。楞嚴經裡面就有人問到: 「佛已經去除無明,什麼時候還會再生起無明?」不會了!就像金礦,你煉成純金 之後,不會再回到金礦來,所以一旦破除無明之後,不會再生起無明,因此叫做 「不生」;第三是「應供」。因為佛已經除盡一切的煩惱,已經證得一切的智慧, 所以應該受到一切天地間的眾生供養,這就是應供的意思。   佛第四個名號叫做正徧知。「正」,是正確的意思;「徧」,就是普遍; 「知」,是知道一切法。佛祂是正確、而且普遍、了知一切法,所以稱為「正徧 知」。像我們對一切法的了知,會有錯誤的時候,而且有的部分明白,有的不明 白,因此,既不能叫「正」,又不能叫「徧」。只有佛祂能夠正確而且普遍的了知 一切法。什麼是一切法呢?它的內容非常的多。若是你想解脫,就要學習苦、集、 滅、道,佛如實了知,也這樣來教導眾生;如果你想成佛,就要明白諸法實相的道 理,佛祂如實說,也如實來教導眾生。另外,佛也知道十方世界的名號,六道眾生 的名號,以及一切十方眾生的心相、結使、善根、還有出要。什麼是一切十方眾生 的心相?心相就是心的相貌。像餓鬼的眾生,它的心相是慳貪;地獄道的眾生,它 的心相是瞋恚;色界天人的心相,是慈、悲、喜、捨……,不論十方眾生心是什麼 樣的相貌?佛完全了知。結使,就是煩惱。分成見思、塵沙、還有無明這三種煩 惱。那些眾生有那些煩惱,佛也完全了知。善根,就是信心、精進、慚、愧、不 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十一種善法。簡單來說,小乘的三 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大乘的唯一善根,就是精進。其實,善根也是無量,範 圍非常廣,佛祂完全了知。出要,就是出離的心要。譬如說:什麼是出離三界的心 要?就是破見、思。你只要破見、思惑,就可以出離三界。如果進一步破塵沙、無 明惑,就可以出離十法界,這些佛陀也完全了知。   佛第五個名號叫做明行足。這個「明」,是指三明(宿命明、天眼明、還有漏 盡明)。「行」呢?就是業行。業行的範圍很廣,這邊單指身業跟口業來說。 「足」呢?是圓滿具足。所以,明行足指的是佛的三明圓滿具足;還有身業、口業 也圓滿具足。像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他們已經證得果位,但是三明並沒有圓滿具 足,身業和口業也還有過失,因此不能稱為明行足。我們怎麼知道阿羅漢跟辟支佛 的三明還不具足呢?因為他們只能夠知道自己或者某些人的宿命,而沒有辦法像佛 一樣,可以了知無量眾生的宿命。對於了知未來的天眼也是一樣。另外,無論是過 去或未來的事情,阿羅漢和辟支佛最多只能知道八萬劫,可是佛能知道無量劫,所 以我們說佛的三明是圓滿具足的。我們平時經常聽到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可 是現在為什麼卻說三明呢?這個「通」跟「明」到底有什麼差別?「通」,指的是 定的成就;「明」,指的是智慧的成就。若是以宿命來講,宿命通只能知道過去生 的事情,譬如你過去曾經當過人,死了以後又當畜生啊……,就是這樣而已。可是 宿命明可以更清楚地知道你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姓什麼、叫什麼、曾經做過那些 事情,生活過得愉快呢?還是痛苦?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世詳細的狀況。「天 眼」也是一樣;天眼通只能知道,這一世死了以後,會投生到那裡去。可是,天眼 明不但知道你會投生在那裡,還知道投生的因緣是什麼。至於「漏盡」方面,漏盡 通只知道有漏煩惱已經斷盡,但不知道還會不會再來受生?漏盡明的話,知道煩惱 已經斷盡,不會再受生死了。由此可知,智慧的成就,是大過於禪定的成就,所以 他們了知的內容有些差別。   佛的第六個名號叫做善逝。「善」,是好;「逝」,是去,就是去的好。為什 麼說去的好呢?因為佛示現涅槃的時候,是在甚深的三昧當中,以及無量的大智慧 當中涅槃的,和我們臨終的狀況完全不同,我們是在手忙腳亂當中走的,受煩惱、 業力的支配,完全不能夠自在作主。所以只有佛能稱為善逝。它還有另外一個意 思,就是善說。佛是一位善於說法的人。為什麼說佛是善說的人呢?因為佛在說法 的時候,是就諸法的實相而說,不執著對法的貪愛而說的。不像我們在說法的時 候,會對法有貪愛、有執著,所以才會在眾生不領情、不接受的時候,產生惱怒的 心。可是佛祂完全沒有,祂只是安住在完全清淨、沒有生滅的涅槃當中說法。而且 佛說法時,還以祂的智慧力來觀察弟子,祂知道那些弟子是可以得度的,那些是沒 有辦法得度的,即使用盡了所有的善巧方便、神通、智慧,也是沒有辦法得度。在 這些可以度化的弟子當中,那些弟子快、那些弟子慢,佛祂也知道。還有,用什麼 方法度化,也很重要。那些循規蹈矩的,用正道來度化就可以了。有一些比較剛 強、難調的,就要用倒行逆施的方法來教化。對於不同根性的人,佛為他們說不同 的法:生性慳貪的,為他說布施的功德;毀犯戒律的,為他說持戒的功德;對有為 生滅法比較執著的,為他說不生不滅的涅槃法;對凡夫說五蘊法;對聲聞根性的說 四諦法;對緣覺種性的說十二因緣;對大乘菩薩種性的說發菩提心、行六度、十波 羅蜜……,這些都說明佛是一位善說的人。   佛第七個名號叫做世間解。「世間解」,就是了解這個世間、知道這個世間。 「世間」,包括「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心世界。身心, 是有情世間,世界,是器世間。這整個十法界的身心世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佛完 全了知──是由眾生的分別、執著、妄想所造成的。所以這個「知」,不是世俗人 的知,也不是外道的知,而是如實知。如實知什麼?如實知一切法的真實面貌。就 是因為如實了知,所以佛的心能夠恆常清淨地安住在沒有生滅的涅槃境界當中,雖 然安住在沒有生滅的涅槃境界當中,卻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隨緣來度化眾生, 同時又了知眾生如幻,一切法如幻。就如同金剛經上面所說的「無住生心」,「無 住」,是說心安住在無所住著空的境界當中;「生心」,又可以有無量的善巧方 便、智慧、神通來度化眾生,所以是不住空、不住有、連中也不著,能夠證得這樣 的境界,就叫做世間解。   佛第八個名號叫做無上士。「無上」,是沒有比祂更超上。佛為什麼稱佛為 「無上士」呢?因為在一切法當中,沒有超過涅槃法之上的,佛祂不但自己證得涅 槃,還引導眾生證得涅槃,所以稱為無上士,說明在一切眾生當中,沒有能夠超過 佛之上的。另外,還有一個意思是「無答」。為什麼稱為無答呢?因為一切外道的 法,是可以回答、可以破解、並不是真實、清淨的。而佛法是不可以回答、不可以 破解,超出一切語言之外,是真實、清淨的,所以稱為無答。因為諸法實相的道 理,本來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然是沒有辦法回答、不能夠破解、超出一 切言語之外,是最真實、清淨的。   佛第九個名號叫做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伏、駕御的意思。佛是最善於 調伏、駕御眾生的大丈夫。像我們說了半天,眾生還是依然故我,這就是不善調。 佛因為有大慈心、有大智慧,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用柔軟、讚美的話,什麼時候應該 用喝斥、責備的話,什麼時候又應該間雜著稱讚和責備來調伏、駕御眾生,使他們 不失正道,所以稱為調御丈夫。   佛第十是個名號叫做天人師。佛開示教導我們什麼是該做、不該做,什麼是好 的、不好的,我們只要隨順佛的教導去做,就能夠解脫煩惱,所以叫天人師。可 是,佛有時候也度化龍、鬼、神等其他眾生,為什麼只說是天人師呢?那是因為佛 度化其他眾生的數量比較少,度化天跟人的數量比較多;再加上天跟人這兩道比較 容易得道。天人的智慧比較猛利,人道中的煩惱輕、厭離心強,又能夠受戒、能夠 證果,所以適合修行;另外,人道當中種善因比較多,天道當中受樂報比較多,可 是其他道的眾生,無論種善因、還是受樂報的情形都比較少。基於這些理由,所以 我們說佛是天人師。   「住」,就是說法的地方。佛說大般若經,是在王舍城,為什麼叫做「住」 呢?其實有它的深意在裡面。我們知道佛隨時住在像首楞嚴三昧等諸佛的無量三昧 當中,也住在一切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的無量智慧當中,而且同時住 在八萬四千等無量度生的法門當中,這些是佛祂自證的境界。可是為了悲愍眾生, 所以示現在王舍城說法,這就是「住」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講「王舍城」。為什麼叫王舍城呢?這個「王舍」,就是國王的房 舍,國王曾經居住的地方,它的起源有三個典故:   第一個,從前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生了一個兒子,長得很奇怪,有一個頭、 兩張臉、四隻手,當時的人認為不吉祥,國王就把他的頭剁下來,身手分家丟到曠 野裡去。有一位叫闍羅的羅剎女鬼,把他撿回去,將頭跟身體接好,然後餵他奶 吃,小王子慢慢地長大之後,併吞所有的國家,終於統一天下。他就把一萬八千位 國王放在這五座山當中,從此以後大家就叫這個地方王舍城。   第二個,也是發生在從前的摩伽陀國,它原來所住的大城失火了,在重建之後 又再度失火,這樣一燒一建共有七次,全國人民都覺得十分疲累。有智慧的人就向 國王建議說遷都。國王就找啊、找啊,最後見到這邊有五座山周匝圍繞,很像一座 城市,於是就在此地建造宮殿,從此以後,這個地方就叫王舍城。   第三個,古早以前,有一位國王叫做婆藪,非常厭惡世間法,於是就出家修行 學仙人法。所謂的仙人法,就是當時婆羅門出家所修的法。有兩派,為了一個話題 一直爭論不休,什麼話題呢?就是「祭祀上天應不應該殺生吃肉」?在家的婆羅門 說:「經書上說,祭祀上天應該殺生、吃肉。」出家仙人說:「祭祀上天,不應該 殺生、吃肉。」在得不到任何結論的情況之下,出家仙人就提出一個建議說:「這 邊曾經有一位國王,後來出家修仙人法,他的話你們相不相信?」在家婆羅門就說 信。出家仙人就說:「喔!那好,明天我們就去找他,請他評評理,最後以他的話 做為憑據。」在當天夜裡,在家婆羅門就先偷偷的去找婆藪仙人,跟他說:「明天 我們會為了這個話題請你評評理,希望到時候你能站在我們這邊。」第二天清晨, 當雙方都到達之後,出家仙人就問婆藪仙人說:「你認為祭祀上天,應不應該殺 生、吃肉?」婆藪仙人回答說:「婆羅門法中說,祭祀上天應該殺生、吃肉。」出 家仙人就很訝異地說:「你說的是真心話嗎?祭祀上天真的應該殺生、吃肉嗎?」 婆藪仙人就說:「為了祭祀上天應該殺生、吃肉,那些在祭祀中犧牲的畜牲,死後 都可以升天。」出家仙人說:「你犯了天大的錯誤,你撒了大謊!你這個罪惡人, 還是去死吧!」這時,婆藪仙人的腳立刻陷入地裡。出家仙人說:「你應該講真 話,若是故意說謊的話,你的身體就會陷入地裡面去。」婆藪仙人說:「我知道為 了祭祀上天,殺生、吃肉是沒有罪過的。」話才說完,他的膝蓋就陷到地裡去了, 漸漸地陷到腰部,陷到頸部。出家仙人說:「這是你說謊所得的現世報,若是講真 話的話,雖然已經陷入地下,我們也能救你出來。」婆藪仙人心裡想:「我是一位 尊貴而且受人敬重的人,說話不應該前後不一,更何況在四吠陀法中,確實有種種 讚歎祭祀上天的法,我一個人犧牲了又有什麼關係。」於是他就說:「祭祀上天, 應該殺生、吃肉,這是沒有罪過的。」出家仙人說:「你是一個罪惡深重的人,你 趕快去死吧!我們不想再見到你。」於是婆藪仙人就全身陷入地裡。從那時起到現 在,世人就常用婆藪仙人的方法,在祀天的儀式中殺羊,在他們下刀宰羊的時候, 嘴裡就會說:「是婆藪仙人要殺你的。」   婆藪仙人有一個兒子叫廣車,他繼承王位之後,也很厭惡世間法,他雖然很想 出家,可是想到他的父王出家,結果活活的陷到地下去,好像是一個罪不可赦的大 惡人,因此他又不知該如何抉擇才好。我到底要出家好呢?還是不要出家好?當他 正在猶豫的時候,空中發出聲音說:「你如果走到一個非常稀有的地方,就在那兒 蓋房子住下來吧!」說完那個聲音就不見了。不久,國王帶著他的百官、侍從出城 打獵,看到一隻鹿,快得像風一樣,國王就騎著馬追趕,卻老是追不上,百官侍從 也跟丟了。國王一路追鹿,不覺來到了五座山之間,見到此處周圍屏障、地勢險 峻、土地平坦,地下的草又細、又軟,遍地開滿鮮花,有各種樹木、花果,都非常 茂盛,而且林中還有溫泉、涼池,水質非常的清澈,空中到處散著天樂、天花、天 香,真是美不勝收。本來在那邊遊玩的天樂神乾闥婆等,見到國王闖進來,就各自 離開了。國王想,這個地方真是稀有,從來不曾見過,我應該在這邊蓋房子、住下 來。當他正在想的時侯,百官侍從也趕到了。國王就對大臣說:「我曾經聽到空中 有聲音告訴我,如果見到一個非常稀有、難遇的地方,就在那邊蓋房子、住下來, 我現在已經找到了。」於是國王就捨棄原來的都城,在這山中住下來。從此以後, 世世代代人民都居住在那個地方,因為最早是國王廣車在此建立房舍,所以叫做王 舍城。關於王舍城的典故介紹完了。   接下來介紹佛說法的地方。佛一生說法,大部分在兩個大城:一個是王舍城, 另一個是舍婆提。佛應該是大慈悲,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為什麼大多住在這兩個大 城呢?這是因為當時印度有一些地方,像是漚祇尼等大城,是沒有佛法的邊國,再 加上彌離車種族,弊惡的人多,善根還沒有成熟,所以佛就不會待在這些地方。這 種情況,就好像日光,日光平等普照一切,可是成熟的花才會開,那些還不成熟的 花,我們不能夠強迫它開。同樣的道理,佛以平等心說法,如日光普照,善根成熟 的人,自然能夠得度,就好像成熟的花才會開放,善根還沒有成熟的人,我們也不 能夠強迫他成熟,就好比不能夠強迫花開一樣。所以,佛說法會在利根、有智慧、 善根成熟、煩惱薄、眾生多的地方,住的時間比較長,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佛知道報恩的緣故,所以大部分住在這兩個大城。報什麼 恩呢?我們知道,一個是佛陀的出生地,為了報生身之地的恩徳,所以佛大部分住 在舍婆提城;另外一個是佛成道的地方,為了報證得法身之地的恩徳,所以佛大部 分住在王舍城。   在這兩個城市當中,佛又為什麼住王舍城的時間比較多呢?這是因為法身要比 父母所生身來得殊勝的緣故。再加上王舍城這個地方精舍比較多(有五個),在平 地雖然也有很多精舍,可是閒雜的人來來往往,沒有辦法安心坐禪。而王舍城位置 安靜、清幽,很適合來修禪。所以佛留在王舍城的時間比較多。   另外,王舍城中有富那羅等六師外道,自稱是一切智人,和佛相抗衡;還有長 爪梵志、婆蹉姓、拘伽那大等外道大論議師;又有尸利崛多、提婆達多及阿闍世等 人,他們想陷害佛、不信佛、嫉妬佛。正是因為這些人,所以佛要多住王舍城,這 個原理,就好像毒藥生長的地方,旁邊一定能夠找到解藥一樣。還有一個原因,是 王舍城的人,大多比較聰明,而且博學多聞,這是其他城市所比不上的。同時佛也 知道王舍城那些人度化的因緣已經成熟了,因此待在這個地方的時間比較長。更何 況摩伽陀國的物產比較豐富,乞食也比較容易,這是其他的國家所比不上的。至於 該國為什麼物產特別豐饒呢?這是因為,阿波羅羅有一位龍王,受度化成為佛弟子 之後,為了感念佛的恩徳,就經常下降甘霖,使這個國家從來沒有發生過飢荒。又 為什麼該國乞食比較容易呢?因為頻婆娑羅王,有一次迎接佛和一千位阿羅漢去伽 那祀舍中供養,佛為國王說法,國王因而證得初果,於是就向佛請求說:「希望佛 及眾僧,能住在王舍城,一輩子受我衣被、飲食、臥具、醫藥的供養,及所有一切 該供養的,我都供養。」佛接受了國王的邀請,所以大多住在王舍城。後來頻婆娑 羅王雖然已經死了,不過這個傳統一直不斷,王宮裡面還經常準備供養一千位比 丘,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大迦葉在結集法藏時,會選在王舍城的原因。再加上王舍城 中也有許多富貴的在家五戒眾,他們很願意供養出家眾,所以出家人在這邊托缽, 不會有任何的困難。以上所說,就是為什麼佛在這兩個大城當中,經常住在王舍城 的原因。   剛才不是說要感念誕生的地方嗎?像迦毗羅婆城,也是靠近佛的出生地,佛為 什麼不多住在那裡呢?這是有原因的。由於佛陀釋迦族的弟子當中,大部分沒有脫 離愛欲之心,如果常常回到家鄉,親近親屬的話,就會生起貪染的心,所以佛反而 沒有常常回到迦毗羅婆城。當初佛第一次回國的時候,帶著迦葉兄弟等一千位比丘 同行,這些人原來修的是婆羅門法,一向都是在山間修苦行,所以身體和形貌看起 來都很憔悴。佛陀的父王,覺得這樣不能夠光顯佛的尊貴,於是就下令,在釋迦貴 族當中,每一家要選出一位年輕人出家。這些年輕人當中,有一些有善根的,是很 歡喜出家,可是有一些並不是那麼樂於出家。因此這些被強迫出家的比丘,是不適 合住在家鄉的。在加上迦毗羅婆城的人已經修行很久了,而且善根成熟、利根、有 智慧的人比較多,所以佛只要暫住就可以了,把應該度化的眾生度完,佛就馬上離 開。基於以上兩個原因,佛反而很少回到迦毗羅婆城。      又有人問了:佛護念迦毗羅婆城出家的弟子,可是佛常常住在舍婆提,為什麼 佛不護念舍婆提的出家弟子?難道不怕他們常常親近家人,而生起貪染的心嗎?不 會的!因為舍婆提城的弟子,並不是被強迫出家的,所以沒有這個問題。佛為什麼 要常常住在舍婆提的另一個原因,因為這個地方很大,人口比較多(有九億戶的人 口),如果佛住的時間很少的話,來不及度化這麼多的人。而且舍婆提城的人,有 的是剛學佛,有的是久修;有的是善根已經成熟,有的善根還沒有成熟;有的是聰 明利根的,有的是根器鈍的。他們跟隨各種的老師,拜各種的天神,學各種的經 書,所以佛停留的時間要比較長。如果弟子的善根已經成熟的話,佛只要教化完, 就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可是,如果可以度化的弟子,善根還沒有成熟,佛就要停留 比較長的時間,慢慢去磨練他的根性,讓他的善根能夠成熟。這就是為什麼佛停留 舍婆提的時間比較長的原因。   最後我們介紹「耆闍崛山中」。佛在那裡說大品般若經?王舍城的耆闍崛山 中。為什麼叫「耆闍崛山」呢?「耆闍」,就是鷲;「崛」,是頭的意思,所以耆 闍崛山就稱為鷲頭山。為什麼稱為鷲頭山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這座山 的山頂很像鷲鳥,王舍城的人看到,彼此相傳,就把它叫做鷲頭山。第二個原因, 是王舍城的南邊有一座尸陀林,因為林中有很多的死人,鷲鳥就經常來吃死人的 肉,吃完之後,就飛回山頭休息,於是大家把這個地方叫鷲頭山。   好,最後一個問題,在王舍城不是說有五座山嗎?佛為什麼不停留在其它的四 座山,而只停留在鷲頭山呢?這是因為耆闍崛山在五山當中是最殊勝的。為什麼最 殊勝呢?因為它離城市近,托缽容易,但卻不容易攀登,因此閒雜的人就不會來; 而且一切三世諸佛,都住在這座山,天龍八部也都守護、供養、恭敬這座山;再加 上這座山,既清淨、又安靜,是有福報和功徳的吉祥之地,有十方無量具備智慧、 福德的大力菩薩,常常來這邊拜見佛,恭敬聽佛說法,所以佛說大乘經,大部分都 在這邊說。在一切大乘經當中,以般若最大,而現在佛要說般若經,當然就應該住 耆闍崛山中說。   從下一堂開始呢,我們介紹六成就的最後一個,就是參與法會的,有那些大 眾?有聲聞眾,也有菩薩眾,這個部分很長,可能要介紹很久,我們今天就講到這 裡。   回向:願以此功徳,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相关参考

佛教 佛及法的十功德果

一、佛的功德,使一切生都能(因心及力),就可以得到大好名的果。>>二、佛的功德,使一切生心生喜,就可以得到世世相貌端正的果。>>三、生罪生福的方法,使生能有安的心所,就可以得到心中感到快喜的果。>>四

佛教 香祈福的十典

  一、香佛的真意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所,古林,通常在寺院大雄殿上供奉的叫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世尊”、“本”等。香佛的真意在於表佛陀的尊敬、感激念。去染成,奉人生,悟人生。如此而

佛教 香祈福的十典

  一、香佛的真意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所,古林,通常在寺院大雄殿上供奉的叫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世尊”、“本”等。香佛的真意在於表佛陀的尊敬、感激念。去染成,奉人生,悟人生。如此而

佛教 最胜尊什么意思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

佛教 最胜尊什么意思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

佛教 最胜尊什么意思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

佛教 最胜尊什么意思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

文章大全 成就人生的十只魔戒

成就人生的十只魔戒第1只魔戒:习惯第一条箴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第二条箴言:人类所有优点都要变成习惯才有价值,即使爱这样一个永恒的主题,你也

佛教 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什么意思

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瑜伽四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

佛教 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什么意思

勤学自戒成就三种圆满瑜伽四十一卷二十一页云: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