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16)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Posted 菩提
篇首语: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任何的冷漠。一旦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从此再也不见,友情如此,爱情亦如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16)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問(16):漢傳佛教自清末民初以來,從傳統叢林教育轉向學院教育,教界培養 了許多人才。但學院教育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過分提倡學術研究,明顯出現了信心道 念的淡化,甚至出離心與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道的是,藏傳佛教在 出離心的培養和信心道念的建設方面,有什特殊的方便? 答:濟群法師對漢地當前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深表憂慮及關切,對此我本人表示完 全理解,並同意法師對佛教教育過分學術化所進行的指摘。據我所知,漢地的很多佛學 院,也包括許多寺院,在對學生講經說法的同時,還他們設置了大量的世俗課程,諸如 歷史、地理、社會學等各種學科。而代這些科目的老師也大多畢業於社會上的高等院校, 有些是居士,有些則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師一職的人員中,有修有證的老法師 或德才兼備、聞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誠可謂鳳毛麟角。佛學院不僅在世俗科目的教學 中貫徹研究化、學術性的指導思想,即便是在數不多的佛學教育中,只進行純粹理論性 研討的風氣也十分普遍。每當我來到漢地的一些佛學院時,心中總是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種 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深能在熙熙攘攘、濁流滾滾的大都市中出現這一方護持佛法的聖地 而感欣慰;另一方面,又這的佛學院不講真參實證而感煩惱。這種印象一直是我腦海 中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因每一個修行人其實都懂得,靠學術化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研究 出真正的出離心、菩提心的,更談不上研究出實際的證悟境界。而且我接觸過的一些漢地 佛學院的師生也向我頻頻抱怨,說他們現在最大的苦惱就在於有學無修,修學脫離。長此 以往,別說修證層次上不去,就連作佛教徒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出離心與菩提心,都在 千篇一律的學院教育中日漸淡化了。故我覺得濟群法師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的結論,實 在是言而有征、一針見血。 對此問題,漢傳佛教界的一些高僧大德及有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的修行人,都曾在各種 場合、媒體上發表過個人的看法、建議,但若想近期內就革除學院教育所存在之積習,恐 怕不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捷。因長時間的弊病,加之辦學指導思想上的誤導都不可能短期內 就得以糾正,所以這種現象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可惜的是,漢地依然有太多的教 內、教外人士沒有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可能特別重視自己在各類佛教雜誌上發 表的佛學論文之篇數,不過就是未曾深思過"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句老話的含義。對每一個 修行人來說都屬極其珍貴之品性的信心與道念,一般是不會從一片與實修無涉的"紙海"中 浮出水面的。 而藏傳佛教歷來都非常重視對一個修行者出離心、菩提心、信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 這一點並非是我出於自己的民族身份才故作誇張之說。對一個出家人來說,自贊毀他實在 有辱僧人風範;而且假若藏傳佛教在培養行者的出離心等方面真的沒有什竅訣,那我即 就是鼓起全身氣力大肆盛讚,也不可能掩蓋住事實真相。實在是因藏傳佛教的確有一套 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所以我才會在這發自內心地想向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人們略作介 紹。 藏傳佛教總的教育特點是把聞、思、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要求僧人們應努力把見 解和體驗融合起來。如此一來,僧人們應首先在寺廟中廣聞博學;接下來當因緣成熟時, 他們就該展開實際的修持。在這一總的指導方針指引下,藏傳佛教對於培養修行人的出離 心等特質都有如下方便: 在任何一本藏密的修行論典中都會首先講述四加行的修法,按照其中對於輪回過患、 人身難得等內容的揭示,再結合具體的觀想、打坐等修法,如是反復思維、數數觀修,修 行者定會對輪回生死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此時出離心自然而然就能穩固地樹立起來。宗喀 巴大師曾這樣講過: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的修法能使人們斷除對於今世的貪執;因果不 虛、輪回是苦的修法則可使人們斷除對於後世的貪執。斷除了對於今生後世的貪執,修行 者的相續中自可生出出離心。因此我們說,要想生起出離心,必須先修好加行。通過四加 行的修學,修行人應能樹立起這樣的定解:無論轉生於三界何處,其本質都是痛苦不堪 的。若能如是,出離心當然就會穩如磐石。這樣具體的四加行的修法,在別的教派中似很 少見,如果能借鑒藏密的四加行修法,當對人們培養出離心大有幫助。 而所謂的信心一般指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不退轉信心等四種,對一個修 行人來說,樹立起對上師三寶永不退轉的信心是獲致成就的十分重要的保障。要樹立起信 心,首先必須培養起對佛陀、佛法的敬仰之情,這就需要認真地聞受佛法。而佛教的因明 學、中觀等課程完全可以幫助修行者建立起佛陀量士夫的正見,對此,《釋量論》等因 明七論中有詳細闡釋。通過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我們即可了知佛陀所說的話全部都真實無 、足可征信。一步步對佛陀、佛法生起堅定信心後,再遇到任何違緣我們也不會輕易退 失掉這份信心。藏傳佛教中還特別重視對《隨念三寶經》等宣講三寶功德之經典的學習、 聞思,目的依然在幫助大家因了知曉三寶之功德從而對之生起信心。 再來談談藏傳佛教對菩提心的培養。藏密經論中非常重視對利他之心性的養成教育, 古往今來的藏地高僧大德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此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宗大師等人認, 若以自私自利心講經說法,則此種行亦成世間八法因。樹立菩提心首先應明瞭菩提心之 功德,故而藏傳佛教歷來重視對《入菩薩行論》、《修心八頌》、《佛子行》等論典的聞 思,期望能以之養成行者的菩提心。另外,尚有寂天菩薩的自他平等之竅訣;阿底峽尊者 的視一切生父母,並對之報恩等七種竅訣,以及別的方便法門訓練修行人的菩提心。 總之,藏傳佛教無論哪一個教派都對甚深見解非常讚歎、強調,同時也對基礎理論及 修行法門異常重視。每個藏密修行人都必須修學好共同前行,然後再繼續修學不共前行, 做好了如此之準備後才可登堂入室,真正進入密法大門。這樣的修學系列當然非常保險、 可靠,否則今天學習這個法門,明天又改換門庭,如此折騰一番,既難學出成果,又很容 易招致舍法罪的過失。如果能打好堅實的基礎,則修學任何法門都可輕鬆上路。有關這方 面的教理,《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論》、《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等論典都有詳細 的介紹,如能系統聞思並依而實修,那不管你是漢族僧人,還是藏族求法者,只要你本 人具備了大乘根基,就一定能在聞思且實修它們所宣講的道理之過程中,對佛教生起真實 無的信心與獻身於它的勇氣和智慧。相关参考
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10)藏密--不容置疑的純正佛法
問(10):在漢地,對藏傳佛教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學術界對藏傳佛教,尤其是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態度,以那是不純正的佛教。如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而普通民基於對西藏這塊神
有關藏傳佛教的一些疑問,請堪布回答。 問(1):在小乘佛教中,由於乞食的關係,允許吃三淨肉。但《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都明確禁止吃生肉,認吃肉是斷大慈悲種。漢傳佛教依大乘經典而
問(19):藏傳之密宗的修行,要以顯教基礎。我想知道的是,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關係?密宗與顯教有什不同? 答:藏密的修學的確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但所謂的密教要以顯宗基礎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顯宗全部學
問(15):漢傳佛教的天臺、華嚴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觀的性空見作大乘佛教的基礎思想,而以《涅槃經》中所說的一切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大乘佛教的圓滿教法。可是在藏傳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觀般若見最高正
問(5):我認識一位元信徒,她曾經接觸了一些不同的上師,有的上師說她可以修這個法,有的上師又說她不能修這個法,結果使她感到無所適從。那,在藏傳佛教中,什人可以修什樣的法,是否有具體的標準? 答:我們
問(3):近年來,在社會和教界都出現了西藏熱。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師來到漢地傳法,並在漢地擁有相當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這些活佛和上師會信們灌頂並傳法,我想知道的是,在藏傳佛教中,傳法者是否有資格的
問(12):去年,我在西藏參訪了藏傳佛教的幾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況,這些寺院也深受經濟浪潮的影響。每個寺院都在賣門票,僧人則忙於應酬遊客,和漢地的很多寺院非常相似。使得整個佛教的發展和社會一樣,也進
藏密問答錄 堪布索達吉 著作 目 錄 (1)關於食素問題……………………………………1 (2)雙運與戒律………………………………………7 (3)傳法者的資格限定…………
問(9):咒語在印度婆羅門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羅門教的"阿達摩吠陀"中,它作人和神溝通的一種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詛咒,以此達到願望的滿足。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經典中,對咒語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直到大
問(2):在聲聞的戒律中,以淫欲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網經》是以淫戒十重罪惡之一;《瑜伽菩薩戒》雖然沒有將淫戒列重罪,但在四十三輕中,也只對在家菩薩有所開許,而修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