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8)即身成就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Posted 密宗
篇首语:时机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8)即身成就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問(8):佛陀在因地上經歷了漫長的菩薩道修行,才獲得了圓滿的智慧,並最終成 就佛果。如果說密宗所說的"即身成佛",成就的是佛果位上的佛陀,是否可以這樣認 :只要通過觀想的力量,就可以取代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修行? 答:顯宗經典中確實有佛陀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而後成佛之記載,若就顯宗普遍 觀點言之,極鈍根之菩薩需經三十三阿僧祇劫而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經過三大 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經過三大劫;中根者需經七大阿僧祇劫而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 道各經過兩大劫、見道經過一大劫、修道經過兩大劫;利根者則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後成 佛。正如印度著名阿闍黎巴雪在其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說所:"利根者經三大劫現前 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三十三大劫。" 關於利根者所需的三大劫,《經觀莊嚴論》中雲:"三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對 此,《般若八千頌廣釋》中解釋道:"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 從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三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而《菩薩地論》則雲:"資 糧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淨地一大劫。"它們的意思是說,如同田地邊緣以 內皆算田地一樣,一地已包括在資糧、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說法,與《瑜伽師地論》中的 意義相同。 以上所述乃針對一般狀況而言,其實不論顯宗密宗,除了承認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說以 外,都或隱含或公開地同時承認、標榜即身成佛之說,只不過一零散地見於各大經論, 一佛陀在有緣前作集中、詳細的明示,且具體指出種種即身成佛的方便法門。密宗中 因依賴上師不共的傳承加持,且擁有多種多樣的觀想等方便法,又具體對應著某些密宗行 者的根基,緣和合,即身成佛便不再是天方夜譚。況且從顯密公認的道理來看,所謂的 幾大劫是根據修行者的根基而安立的,對利根者來說的三大劫成佛時間,也是依據他本人 積累福德智慧這二資糧的時間長短而言的。既如此,那我們就不能否認,對某些根基的 生來說,如果他能在瞬間就集聚起無數劫的資糧,那他當然就可以即身成佛,因成佛所需 資糧已圓滿故。而顯密佛法無不承認,具有大心力者每一那中都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 並不需要像常人一般勤積三大劫資糧。如果說"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十方 塵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一念,三世所有一切 劫,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等華嚴境界深 刻地表達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乘理念的話,那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便是,有很 多小乘修行人是根本無法理解到這一層次的。同樣,對於瞬間就能積累起無數劫資糧的說 法,許多對顯密佛法所知甚少之人於此流露出相當程度的懷疑之情也就不足奇了。 全知無垢光尊者曾說過:"心力大者每一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因而)連續修學 積資迅速者一生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獲得灌頂後修生圓二次第即是進入 了小資糧道,之後若依靠大精進與大方便勤修,則即生便可獲得見道。獲得見道後無有生 死故即生可以究竟修道,獲得菩提果。即獲得見道後若欲求,則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 此種說法並非密宗所獨具,顯宗同樣高舉七日成佛之說。《般若兩萬頌》中雲:"獲得現 見諸法清淨法眼之大菩薩,若欲求正果,則七日亦可現前無上菩提圓滿佛果。"而在《妙 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中,更直接宣說了八歲的龍女因獻上寶珠而那間成佛的事例。 她不僅當下圓滿相好,且立刻前往南方無垢世界,直上寶座,生宣說佛法。如果所有 生都得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證悟菩提,那這龍女何還要作如此示現呢?何況這一生 的即身成就又焉知不是多生累劫積累後的一次頓悟。 密宗是依靠諸多甚深方便獲得見道的,既得見道,當能七日成佛;至於見道之前,顯 宗密宗在精進及方便上實有種種差別。但見道之後,修學顯宗的極利根之菩薩與趨入密宗 之持明者在證果的時間先後上並無差別。若能靜心思維,現實生活中這方面的事例也可 大家理解所謂的即身成佛提供注腳。比如擁有大智慧的人士,如果又能具備大精進、大善 巧方便,此種人當然可以成辦那些智力平庸、懶散懈怠又乏少方便法門的凡夫所不可能完 成的各項任務與工作。並且從究竟角度來說,我們所說的成佛並非是指成就一個外在於我 們的"佛",而是指自性本具的佛性被我們自身再度認識到而已。解脫不是從此岸渡到彼 岸,它的真正意義是說我們應把蒙蔽在本來光明的心性上的污垢清除掉,絕不是指所有欲 求解脫之人都必須奮力借助於外在的"槳",然後趨向一個非內在于生心地中的目的地。 既然大乘所有宗派都承認生本具萬德,那生在各自的自家寶藏中探尋到一些不可思 議的成佛捷徑也就無甚可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了。 況且對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能只作單向度的唯一、刻板理解,佛陀在《解脫經》中就說 過:"所謂的無數大劫(阿僧祇劫)是對生各不相同之無量界、根、信解而言。" 正是 因生的根基千差萬別,接引這些根基各不相同之生,釋迦牟尼佛才開顯出三乘佛 法及無量法門。儘管"條條大路通長安",最終都能依憑各自因緣抵達目的地,但在顯現上 肯定有個你前我後、你快我慢的問題。對密法的修行者而言,根基除了指通常所說的"慧 根"外,更特別強調"信根"、"精進根" ,經常說到的利根者也即是指具備了大信念、大 精進力的人。對先天就具足這些條件的人來說,若還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樣 的說法也未免有些太過教條。《俱舍論》就此問題闡述道:"有者天生之種姓,有者修學 而成也。"《解深密經》也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有者自性利根,有者鈍根而安住。"《 普作續》則雲:"人天諸異根基,有天生利根者,有修學之根基。"《等合續》中同 樣表述道:"生有本來的利根和其餘根基。"。。。。。。正因顯密經論皆共同承認 生根基不同,因而修行時間也各異,所以我們對三大阿僧祇劫的理解才不應該固守一種見 解。比如達摩祖師在《破相論》中,就將三大阿僧祇劫解釋三大沙毒惡之心。他就是 從另外一種角度,也即是從生的惡劣分別念的角度看待這三阿僧祇劫的。既如此,只要 能當下勘破妄心、妄念的虛幻不實、毫無自性可言的本質,那又何勞歷經無數劫的時間去 向外趨馳、頭上安頭呢?故《金剛頂五種密經》中雲:"于顯教修行,須經三大阿僧祇 劫,然後證果。。。。。。。若依密教,則由加持威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 無量陀羅尼門。"其實不光是密教修行者可於須臾頃頓悟諸法實相,禪宗不也同樣強調當 下見性嗎?原因就在於禪宗行者並非是從具體的數位概念去理解所謂的"劫",在他們眼 中,無數的"劫"即是無數的惡劣分別念,只要探本溯源到分別心的本質也就斬斷了長劫輪 回之根。故而我們在看待三阿僧祇劫時也應持有通融、全面的觀點,畢竟在世間法面, 我們都既擁有針對智障兒童的特殊教育體系,又擁有允許破格選拔天才少年進入各類大學 的考試、教育制度。因之對密宗倡導的即身成佛說同樣應抱有一種寬容、理解的態度,因 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即是,有非常多的密宗修行人已經通過密法的修持而即身成就了。 翻開密宗各大教派的歷史,這樣的成就者實在是不可勝數。我們如果既不能從經論當中找 到否認即身成佛說的理論依據,又還要漠視大量活生生的事實,那就未免被偏見、成見所 困了。 大家若能理解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生前的不同說法方式,若能直探顯宗經論中很多以 隱秘方式講述密法的地方、內容,若能全面理解很多經論的深意(而非單從字面上讀 解),那很多無謂的爭論都可以煙消雲散。以下列顯宗經論例,從中就可清楚地看出 顯宗對即身成佛說的贊許、褒揚以及理論支援。 《摩訶止觀》有雲:"利根者圓教下一生頓超十地。";《宗鏡錄》雲:"一念成佛"; 《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說:"若悟道,現前身便解脫。";《楞嚴經》則說:"不曆僧祗獲 法身。"。。。。。。 總之,瞭解每一生根基及得度因緣的佛陀,在已於無量劫中積累了廣大資糧的大乘 一般根基生面前,示現了三阿僧祇劫成道之相;而在不共同的密法根基者前又示現了於 極短之時日內成佛之相。因密法保密規則所限,記載這些事例的續部經論不得在未經灌頂 者前公開,故此處也只能割愛不宣。 以要言之,顯密在看待成佛時間之長短這一問題上實無多少本質差別,若能融通二 宗,對此問題自不難圓融觀之;若不能通達顯密甚深意義,那就只能觀二派觀點似水火一 般難以相融。大家如果都能深入顯密經藏,則到時自會領略到二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 特點。所以少進行一些不明所以的宗派主義之爭,多深入顯密經藏才是一個佛教徒應盡的 職責與義務。相关参考
問(2):在聲聞的戒律中,以淫欲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網經》是以淫戒十重罪惡之一;《瑜伽菩薩戒》雖然沒有將淫戒列重罪,但在四十三輕中,也只對在家菩薩有所開許,而修學解
藏密問答錄 堪布索達吉 著作 目 錄 (1)關於食素問題……………………………………1 (2)雙運與戒律………………………………………7 (3)傳法者的資格限定…………
問(11):在早期婆羅門教經典《奧義書》中,建立了一個常不變的"我",以此作常的本源和解脫的依據,並提出"梵我一如"的思想。而佛教則提倡"無我",並以"無我"作佛教的重要特色。可是在一些大乘經典中,又
問(19):藏傳之密宗的修行,要以顯教基礎。我想知道的是,顯教的修學與密宗是什關係?密宗與顯教有什不同? 答:藏密的修學的確是建立在顯宗的基礎上,但所謂的密教要以顯宗基礎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把顯宗全部學
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16)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問(16):漢傳佛教自清末民初以來,從傳統叢林教育轉向學院教育,教界培養了許多人才。但學院教育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過分提倡學術研究,明顯出現了信心道念的淡化,甚至出離心與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
問(9):咒語在印度婆羅門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婆羅門教的"阿達摩吠陀"中,它作人和神溝通的一種方式,主要功用是祈福和詛咒,以此達到願望的滿足。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經典中,對咒語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直到大
有關藏傳佛教的一些疑問,請堪布回答。 問(1):在小乘佛教中,由於乞食的關係,允許吃三淨肉。但《梵網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經典,都明確禁止吃生肉,認吃肉是斷大慈悲種。漢傳佛教依大乘經典而
佛教 [轉載]藏密問答錄-(10)藏密--不容置疑的純正佛法
問(10):在漢地,對藏傳佛教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學術界對藏傳佛教,尤其是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態度,以那是不純正的佛教。如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的著作中,都有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而普通民基於對西藏這塊神
問(17):我長期從事佛教教育和通俗弘法,對佛教教育非常關心。據我所知,藏傳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制度,藏傳佛教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僧才。堪布長期主持五明佛學院的教學,對佛教教育一定很有經驗。我想瞭
問(15):漢傳佛教的天臺、華嚴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觀的性空見作大乘佛教的基礎思想,而以《涅槃經》中所說的一切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大乘佛教的圓滿教法。可是在藏傳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觀般若見最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