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四行相裡的空義

Posted 比丘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四行相裡的空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行相裡的空義 四行相,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解釋是:「(名數)觀苦諦之苦,空,無常, 無我之四種行相也。」這其中的「空」其含意為何呢?初期佛法中的「空」與後來 中觀學派的空,是大大的不同。簡單的說:佛法中,原來的空,指的是阿含的空, 其著重於修持的解脫道;而部派佛教的空,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後來摩訶衍的般 若空,是體悟佛法的深奧義。而,現在我們熟知的空,就是龍樹的空,此「空」是 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 初期聖典中並無「四行相」的專有名詞,此詞彙是部派佛教在彙理佛法時,所發展 出來的,譬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 「所觀苦諦四種共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6): 「謂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 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但不可否認的,初期聖典雖然並無「四行相」之名詞,但是,此觀念確實是出至初 期經典中的世尊之言,譬如,《雜阿含經》(卷5,110經): 「我實為諸弟子如是說法。我實常教諸弟子。令隨順法教。令觀色無我。受.想. 行.識無我。觀此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由此可知,這個「空」的定義,是針對五受陰的無常不實以及在闡述色、受、想、 行、識皆非是我的觀念【無我論】,而不是在說明一個形而上的抽象深奧義【中觀 的不生不滅】。 初期聖典中,最早的空是與住處(空屋)有關的,如《中阿含經》(卷26,105 經): 「成就觀行於空靜處。」 由此觀念進一步的衍生為寧靜、閑適的修行處,而有修行者的禪慧住處之意,如 《雜阿含經》(卷39,1089經): 「猶如空舍宅,牟尼心虛寂」。 於是,「空」這一概念,由修行者的禪慧住處之含意,再予以深化後,便有了「空 住」的意思了,如《雜阿含經》(卷3,79經): 「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於空三 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空未得 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 這裡的「空」,則是「定」的異名及深化,亦是「上座禪住」【與本題無關,故 略】。但是,在這裡,必須要注意的是,世尊要未見得生命真相的弟子不得談 「空」之境界,這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就是,任何抽象又形而上的哲學探討(如世界 有多大等等),對於要解脫生死的修行者而言皆是:「無有是處」,原因是,這些 法義(空)的論究只會造成爭執與執著,並且,在討論之時,會很容易地陷入六十 二邪見之中。 「空」還有許多其他的意思,如《雜阿含經》(卷9,236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 利弗。汝今入上坐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舍利弗。比丘作如是 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 以故,此處的空則是有「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之意。 當然,「空」不只單只有上述所列舉的概念,於此,不再一一論述,總之,初期聖 典中的「空」,與後期摩訶衍的「空」,其定義與解釋上是完全不太一樣的,並 且,阿含固然談到空的概念,但與無我、緣起等主要論述觀點相比的話,阿含確實 並不常使用「空」一字或用「空」來表示其佛法無我的聖義。而,觀察關於「空」 的哲學歷史,是在佛滅後三百多年的部派佛教,來逐漸重視『空』的思想,到了佛 滅五百年,摩訶衍應運而生的時候,才開始大量的運用空的觀念,而有佛門就是空 門之說。 無論對「空」的觀念有著如何如何的解說,在正法中,這應當都不該當做為討論的 重點,因為,在著重於修持解脫的前提下,任何要探究與宣揚「空」如何如何般的 論述(形而上的種種)之時,應切記,任何對「空」的定義、認知與想像,只會造 成對自以為是攀緣與執著於其中,因此,要談論「空」是什麼樣之時,應先深思為 何世尊不准其弟子討論此義的苦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九)(發智大毘婆沙論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一) 所記: 「尊者世友說言。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問若非我行相。與空行 相。俱能緣一切法者。此二行相有何差別。答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 見。」 由此可知,世尊原來「無我」的主張確實更勝「空」觀一籌,因為,世友菩薩此言 的關鍵處所就是,無我要矯治的是我執,而,「空」僅是矯治了我所執。【在中觀 學派主張的我法兩空之前提下,未必同意此說】但,無論如何,在未能完全證得生 命真相,自知不再後有的前提下,此見也應捨之。【本文僅為研究之心得筆記,未 必正確】 -- ∵.。∴﹒.∴∵∵.‥千尺鯨噴洪浪飛‥˙∴一聲雷震清飆起.∵BBCALL

相关参考

佛教 我所的空不是什都有

  空才能生物  《金》: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莫作是念。如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菩提。汝若作是念。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者。法。莫作是念。何以故。阿耨多

佛教 四行观什么意思

四行观如观中说。

佛教 四行观什么意思

四行观如观中说。

佛教 四行名观什么意思

四行名观如菩萨止观中说。

佛教 四行名止什么意思

四行名止如菩萨止观中说。

佛教 四行名观什么意思

四行名观如菩萨止观中说。

佛教 四行名止什么意思

四行名止如菩萨止观中说。

佛教 四行能证明及解脱什么意思

四行能证明及解脱瑜伽十四卷十页云: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佛教 四行能证明及解脱什么意思

四行能证明及解脱瑜伽十四卷十页云: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佛教 四行了集谛相什么意思

四行了集谛相瑜伽三十四卷十五页云:复由四行,于苦谛相,正觉了已;次复观察如是苦谛,何因何集何起何缘。由断彼故;苦亦随断。如是即以集谛四行了集谛相。谓了知爱,能引苦故;说名为因。既引苦已;复能招集,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