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從事相中提升意樂
Posted 佛教
篇首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從事相中提升意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善行實踐的內涵:從事相中提升意樂 ------------------------------------------------------------------------------- - 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於台北學苑 從事法人事業的同學,都應該了解修行不是單談理論便足夠,理論是一個基本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慢慢去實踐,從實踐當中體會,切磋琢磨,才能夠提升。由於不斷有實際參 與法人事業的同學提出:「我們以什麼心情來從事法人事業?」因此,我在這裡特別談一 下: 我們雖然經過長時間研討,已對廣論有完整的認識,可是不大容易把其中的中心思想 把握住,即使做了科判,仍然不大容易,所以還要經過淨智營把最重要的結構綱領提出來 ,希望能在生活中產生提示作用。但是這麼多事情等著要做,不僅法人工作的同學每天要 從早忙到晚,世間人也是一樣為了錢忙,下班還有其他的事情,弄到半夜三更。如此內心 有無始的習氣,而外面又有那麼強大的境,心跟境對立的時候,都是逼著自己隨順著無明 業習氣的方向走,儘管懂得一點理論,乃至於已經有綱領提示我們,實在很難有機會去思 惟這個綱領,並作為我們行為的指導,所以要以智慧、正知見扭轉為善淨業很難。 我們人都有一個本性--趨向求快樂,而所以得不到快樂,是由於我們對事情的真相 不清楚。清楚的就是佛(智慧),不清楚的就是眾生(無明),由於智慧、無明這兩種不 同的認知指導我們,而產生正確、不正確的行為,正確的我們稱為善淨業,不正確的我們 稱為染污的業或惡業。這兩種不同的業感得的一個是苦的果報,一個是樂(淨)的果報, 而受果報同時馬上又種下新的因。所以一切苦樂的根本在「業」。造業的時候,事、意樂 、加行、究竟,其中以意樂最重要,其他的範圍有限而且固定,只有意樂的內涵是無限的 。現在我們怎麼看待這個「意樂」,怎麼認得它呢?佛法是緣起之法,緣起之法不可能單 獨存在,一定是對境的,也許境不在眼前,落謝影子(事情過去了,還是想著這件事情) ,可是意樂的生起一定離不開境來談。事、意樂兩者中,世間的人忘掉意樂而去忙事相, 當我們的心面對外面的境時,總是忽視了重要的部分(意樂),而顛倒的去忙外面的部分 (事相),這才是我們的錯誤。現在我們應該是在面對著事相或境界時,從內心上來認知 、來提升改善,而不是離開了事相談意樂,那是很荒唐的。 平常我們說:「事相不重要,意樂才重要」,如果能認知得清楚,這句話沒錯;可是 很多人誤以為「事相不重要,不要去管它,意樂才重要」,其實意樂內涵很深廣,可是我 們自以為是地,把意樂侷限為煩惱去談,認為不要生煩惱就是把握住了意樂。沒錯,煩惱 是意樂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依廣論來說,意樂包含三樣東西,第一個「等起」,就是 我們的動機,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個「想」,第三個「煩惱」,所以實際上煩惱只 佔三分之一,就算做對了,只有三十三分。假定加上次第、本末的話,就還要加上「加權 」指數,如此,這三十三分實際上還不到三十、二十,乃至不到十分。對這一點弄不清, 是不是問題就出在這上頭?實際上,對境的時候煩惱並不是不重要,但是剛開始在「下士 」時,我們的重心並不放在煩惱上。現在我們回憶廣論,是不是讓我們在下士就要斷煩惱 ?不是!到什麼時候才斷?最起碼是中士,而且在中士就斷了煩惱的話,只是二乘。廣論 的重心是在上士,是整個前面的基礎都有了,最後再斷煩惱。 這樣說,難道煩惱不管了嗎?不是!廣論很明白地說業決定一切,我們初初開始,只 要認識了十惡業不去做,行十善業就可以。但是如果要去行十善的話,認識煩惱仍是相當 重要的,所以細的煩惱雖不要去管,粗的煩惱原則上我們應該克制。但是不是去對治就可 以了呢?不是!它有方便的,如果從煩惱上面去對治,是一種方法,但是真正產生的效果 非常有限。而我們已經用過的用功方法,譬如精進共修提念力,並不是對治煩惱,而是一 種取代的方法,當我們全部精神把皈依的念力提起來的時候,粗猛的煩惱會暫時降伏,所 以是念跟定相應的心情,絕對不是煩惱的正對治,正對治是「智慧」,智慧是毘缽舍那, 要「觀」。 通常不但出家人,還有很多在家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怕,不敢做事情。沒多久前, 我聽見有位在家居士,在教師營當義工,帶老師帶得好,可是帶的時候,一碰到事情煩惱 就來了,以為「一切都是業來決定,一做事煩惱就來,不做事情就沒煩惱。」所以退後不 敢做了,這樣對不對呢?如果「事相沒有關係,煩惱才重要,做事情煩惱就來了,所以事 情做得好不好沒什麼關係,乃至於做不做也沒關係,我只要不煩惱就可以。」那你在家裡 睡覺,或者坐在那裡,或者拜佛,當然不煩惱,但這樣是學廣論嗎?這個並不是諸位的罪 過,第一個,我是非常遺憾,注意不到,以致很多人以訛傳訛,弄到後來不願意為別人付 出,因為事情不重要嘛!一碰到事情就煩惱來了,所以講「業」,以為意樂就是煩惱,實 際上這是個誤解。 廣論上面怎麼對治煩惱?如果沒有找到煩惱的根本,能不能對治?不能!煩惱的根本 是什麼?是貪瞋癡,還是貪瞋癡以外的東西--我?不僅是廣論,即使我們的輔助教材, 例如《死亡.奇蹟.預言》中,都告訴我們,造業時如果只是為自己,都是錯的,如果為 別人,就算不一定做得好,罪也是輕的。只要是為了自利,不管你說什麼理由都不好,乃 至於證二乘果,世尊也說這是焦芽敗種!世尊真正的目的是要救一切人,如果能把自己救 出來,當然很好,可是對整個佛法來說是焦芽敗種,我們願意這樣嗎?它的根本原因在哪 裡?在認知了根本問題在「我」以後,只管自己解脫!所以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真正的煩惱 在「我」,由於「我」,跟我相應的就貪,不相應的就瞋,以及不認識這個的「癡」,煩 惱是這樣來的。但是在我們學的大乘佛法當中,並不允許我們一下就斷掉「我」,那怎麼 辦呢?〈三十八攝頌〉中的「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 相換求加持。」一開始就用得上,廣論本來是要求無上菩提,只是現在我們走的是下面的 共道,我們開始應該有這個概念。 以世間來說,你的行為是為公或為私?是不是處處代人著想?所以「意樂」有三樣東 西,第一個是動機--等起,你做這件事情動機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是為了佛法還是私 情?廣論上說做壞事(殺盜婬)的時候,有一個動機;現在我們修善,是不是也有動機? 動機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真正主要的,要把握得住的是在動機上。學了廣論對宗旨理念有 個概念以後,眼前真正能夠用的,是當我們皈依以後,正皈依的是法,而「業」是起始, 業當中最主要的就是意樂,意樂中最主要的是動機,想想我今天要做這件事,是為自己還 是為別人?可是我們都是為自己,不需要想,連做夢的時候也為自己,因為我們無始以來 ,自己的無明永遠執著這個「我」。所以假定不刻意努力去想,可不可能真正產生「為人 」的心?假定可能的話,那修學佛法就不用對治,煩惱也可以自然消失了,這是非常重要 的基本原則。 了解這個特點以後,一定要認清楚:要「為人」,要正對治「我」,平常必須認真思 惟觀察,並不是以為我懂得了,能講得頭頭是道就是對了,如果不在生活實際事相上磨鍊 的話,這只是空洞的理論。以我來說,這個理論我早就會講,可是平常卻做不到,除非認 真思惟,才有一點力量,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你們可以自己去體驗。我們平常面對任何一 件事,馬上想一想,我今天為什麼而來做的?佛制定比丘早晨第一件事情摸摸頭:「我頭 剃光了,頭剃光表示我不是要世間的裝飾,我是為了心靈的提升,所以擋掉世間。世間的 根本在『我』,把『我』整個拿掉是二乘,所以要先轉過來為別人。」早晨一起來策勵的 就是這件事情,諸位現在不是有善行記錄嗎?也是一樣,早上起來自問:「我為什麼要做 善行?」先不必說是為了別人,至少我是要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要「業」決定,業的真正 重心在行,行的真正指導原則在知見,如果不以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來做,一定隨順著無明 ,所以要刻意去對治。佛法告訴我們真正的對治是「無我」,「無我」的道理太深,但我 們至少曉得先代別人想,所以儒家講「仁」--推己及人,我不要的,不要給別人。我不 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很容易。能不能推己及人去想,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真正從整體來想,去除自我中心的本位主義,心胸就擴大了。所以如果真正為別人 的時候,煩惱自然會低,各位努力去想,就會知道。為什麼真正為別人時,自己的煩惱自 然會減輕?在意樂當中,動機跟煩惱有其次第,假定我們著重在煩惱上,已經顛倒了根本 ,所以即使做對了也是出紕漏的,如果把重心放在動機上面,那是順的。這個原則很重要 ,實際上廣論本來就講這個道理。 有了動機還不夠,還要「想」,「想」是我用種種方法去做,不管做壞事、做善事都 要種種的方法。現在有了純正的動機,接著便要有正確的方法,要正確的方法,所以得靠 師法友,得學廣論,把法真正用上,這才是正確的「想」。現在要做件善業,想說怎麼樣 把它做好,所以一定離不開事相,而且單單事相還不夠,還要做事情的動機、正確的方法 ,當有了這些以後,你不一定很認真去對治煩惱,但煩惱自然會大大地減低。想想:我不 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依佛法利益廣大的群眾,是用佛法告訴我的正確方法去做,這樣煩 惱會熾盛嗎?煩惱不能相對地降低嗎?煩惱自然會減輕! 平常我們做所有事情都是一樣,譬如:今天我去上班,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賺錢。我 有這個本事,加上老闆需要,所以我提供這個本事,大家訂契約,然後我盡心盡力去做, 所以正做事情的時候,不會一天到晚想錢,而是全部精神把事情做好。修學佛法也是這樣 ,它不叫動機,叫「等起」,「等起」有個說明,經論上面講,譬如牛奶當中加了有毒的 東西,牛奶就有毒,吃了毒牛奶就會中毒;吃了好的東西,就是好的,前面有什麼因,下 面就引發什麼果。所以有了動機,正做的時候,有兩方面;第一要有正確的方法,第二要 照著正確的方法全部精神貫注去做。所以正做的時候,不必再去想別的,偶然想:「我為 什麼來?可以馬虎嗎?」倒是真正重要的。實際上,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積聚資糧,所以 事情本身沒有好壞,動機好,做出來是善業;動機壞,做出來就是惡業。 有的人一做事情,全部精神就起來了,做得很好;有的人做事情一片渙散,提不起勁 來,為什麼?假定這個人因地當中做事情很認真,他這一世的等流果,碰到事情自然而然 會全部精神集中;假定因地當中懈怠懶散養成習慣,這一世做事情就不能集中。了解這個 道理,所以做事時就不會說「這件事情無關緊要」,而會很認真地去做。有正確的方法, 接著以全部精神去做,這都是積聚資糧必不可少的原則。如果眼前馬馬虎虎做,實際上是 害自己,養成習慣的話,將來的等流習氣就是這樣,真正想要集中精力就不行了,做事時 這種不紮實的心理就會冒出來。「想」牽涉到廣論整本的內涵,這個道理廣論都講過,可 惜我們不能善巧把學過的東西在生活當中思惟觀察。真正廣論修行從「甲三--如何說聞 二種相應正法」開始。第一個是「思惟聞法勝利」:假定我們動機是為了使佛法留在世間 ,是為了離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那要不要正確的方法?要!要不要聽聞?要!這不就 是思惟聞法勝利的應用嗎?能真正這樣去想的話,進一步是「斷器三過」的運用。平常人 與人之間的交往最難溝通的原因是什麼?第一個,覆器,因為我是我,要接受人家意見是 非常難的。現在我們如果肯代人著想,那麼接受人家的意見,會不會比較容易一點?各位 不妨試試看。第二個,污器,雖沒有覆起來,可是裡面是雜染的,雜染的根本原因是為自 己,如果你肯為別人的話,這個雜染會不會減輕?會!接下來,如果真的很積極去做,你 學的東西自然不會忘記,就像世間學到可以賺大錢的本事,會很勤練,努力朝這個方向去 做,所以即使我現在記性不好,但我很認真,這就漸漸除掉漏器之弊。 「甲三」告訴我們怎麼去聽、怎麼去講,講、聽以後要回向,我們把它應用在日常生 活中,就成了善行班很重要的事情。早晨起來,先皈依,想一想我今天為什麼要學佛?為 什麼要皈依?我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要造業,造業要把自私改為利人,這 是不是跟我們善行班完全相應?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要正確的方法,因為要照正確的方法 ,緊跟著「親近善知識」自然而然就出現。如果你細想下去,這個動機是帶頭的,動機對 了以後,需要正確的方法,也就是法的內涵,廣論整個內涵都包括在裡頭。這是從道次第 向前面推;然後不妨向後推,中士、上士。我自己在這件事的過程中,體驗到非常高興的 、跟理論相應的一件事情:廣論說我們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為利他,現在我雖然沒有 發菩提心,可是我平常想到「這件事情要代別人想」,所以雖然沒有馬上轉過來,事實上 是不是已經從自私慢慢開始改變了?如果是這樣的改變,豈不是我們漸次應該走的? 發心代人著想以後,做事情的時候,我自己有一種很實在的經驗:以前有人來找我談 事情或問問題,除非我有所需求,才會高興他跟我講;再不然,他是大老闆,有錢、有地 位,他來找我,我很樂意;除了這個以外,人家來求我,我心裡總是不大樂意,尤其是有 人特別囉嗦,不管表面裝得怎麼好看,內心不能騙自己。自從我學了佛以後,漸漸心裡就 不太一樣,「為什麼老是只配自己胃口呢?我不是要為別人嗎?他今天有所需要來找我, 我能不能幫助他?」坦白說,我根本沒辦法幫人家,但至少有一點,他倒幫了我忙,因為 以前碰到這種情況,心裡會煩,現在碰到,我覺得這不就是「持戒」嗎?「戒」不在行相 上做得好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前碰到這種境界,火氣就來;今天他來, 我心平氣和,不但瞋心不見,而且很耐心地聽,除了持戒,以前那種不耐煩的心情大大降 低,「忍辱」已生。還有「布施」,布施並不一定是把東西給他,外面捨物,裡面捨心, 我這樣去做,覺得「為他」的捨心提升,這些是不是在我們積聚資糧當中「精進」所需要 的?所以同樣這個道理,向前推可以推到「斷器三過」,向後則是積聚資糧當中的「發心 」,以及發心後的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慢慢地做,福資糧有了之後,才談得 到定慧的資糧,定、慧本身還是去掉「我」,為別人。現在「我」這個根本雖然沒有去掉 ,但習慣上面慢慢轉過來了,當真的能夠很認真地聽他的時候,心裡面很專注。所以仔細 去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樣東西具體而微,每樣都在做,這些是 不是都是廣論上面講的東西?廣論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這樣用的,它的確是指導我們實 踐的原則,我們必須認識。 沒有人例外,潛在的力量推動我們要求快樂,而快樂、痛苦的根本,在正確的認知- -智慧,或者是錯誤的無明,今天廣論明白地告訴我們以後,我們怎麼把正確的認知取代 以前的無明,做為行為指導的原則呢?法人事業的殊勝就在這上頭,藉著做這件事情,處 處讓我們提升。 在法人事業中,如果完全不知道理論,但信得過,做我這一部分,它就有功德;但假 定我了解了,能從整體去考量那又更好。所以中間就是這兩樣東西,一個信,一個智。假 定不了解,但是有信--我信得過佛,信得過師友,其他的眼前暫時不管,一心一意去做 ,由於信得過,我在這裡努力做、積資糧,福資糧累積了,智慧慢慢地就提升。進一步, 照我剛才講的,第一件事情,要把動機扭轉過來,早晨先想一想:「我為什麼而來?」這 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但即使是出家二眾,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強,不下真正的死功夫 ,不大容易做得到。萬一做不到怎麼辦呢?暫時不管,至少現在我信得過,盡心盡力地希 望我在法人事業當中能夠利益更多的人,那時候,不要太執著自己的見解,多少放寬一些 ,就能做得好。 我們往往不能主動代別人想,陷在「我」的立場去做,即使為公家的事情,也是拿我 們世俗的概念做,以至於會執持己見。眼前我們在善行班,或在法人事業中,有機會應該 常常檢點自己,然後去懺悔。雖然懺悔並不能很快拿得掉,可是這樣經過長期觀察以後, 認知的力量會大大提升。當我們認識了以後,跟不認識之間的差別會很大很大,所以我們 可以把惡的抑止,把善的提升,這個或者說淨罪,或者說集資,都是功德,然後好好去回 向,必能步步提升。 -- 行善作惡會改變命運之常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之心;一切禍福,不離步步所行。」相关参考
問(17):我長期從事佛教教育和通俗弘法,對佛教教育非常關心。據我所知,藏傳佛教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制度,藏傳佛教造就了許多出類拔萃的僧才。堪布長期主持五明佛學院的教學,對佛教教育一定很有經驗。我想瞭
解剖面相中的医术成分或向:脾经受病,相从何见?答曰:面色青黄无光,唇色青蓝不鲜者是也。又云:面色过于青,则脾虚;青而兼黄,则脾虚受湿,若茶黄色,则脾有湿热;若唇色青蓝,则脾虚而寒,且主饮食不思,宜补脾
解剖面相中的医术成分或向:脾经受病,相从何见?答曰:面色青黄无光,唇色青蓝不鲜者是也。又云:面色过于青,则脾虚;青而兼黄,则脾虚受湿,若茶黄色,则脾有湿热;若唇色青蓝,则脾虚而寒,且主饮食不思,宜补脾
30个自我提升技巧你可以利用这些自我提升技巧作为提升自身作为的纲领:1、自律。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积极向上,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每个成功者都是高度自律的人。如果你懒惰又没有强有力的一面,你很可能就要过著平
提升自我的14个有效途径在成长生活中,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自我的方法途径。我已经找到了14个最好的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提升自我。其中有一些简单方法步骤你可以立即开始去做,还有一些更大的计画你需要更多的
骨相中的几种富贵旺相很多人都接触过手相面相,并且不少人都能说出几种认知概念,但骨相就鲜为人知了,但骨相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很多其貌不扬,甚至是长相不佳,以面相来论则属于下等状况的人,反而却是丰华一时之人
骨相中的几种富贵旺相很多人都接触过手相面相,并且不少人都能说出几种认知概念,但骨相就鲜为人知了,但骨相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很多其貌不扬,甚至是长相不佳,以面相来论则属于下等状况的人,反而却是丰华一时之人
清华校长陈吉宁2013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提升境界文/陈吉宁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来自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的新生同学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研究生开学典礼,共同庆祝新学年的到来。首先,我代表学校
不管是称骨,相面,还是八字、相骨,都将人的命格分为“三六九等”。下面我们来说一说骨相中的几种贵相。骨相学:颧骨颧骨是面部特征较为突显的方面,很多人都了解颧骨有权力之意,是面部较为重要的骨相,位于双眼之
不管是称骨,相面,还是八字、相骨,都将人的命格分为“三六九等”。下面我们来说一说骨相中的几种贵相。骨相学:颧骨颧骨是面部特征较为突显的方面,很多人都了解颧骨有权力之意,是面部较为重要的骨相,位于双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