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在家居士修學原則
Posted 居士
篇首语:遇到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才能懂的理解与珍惜,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在家居士修學原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在家居士修學原則 ------------------------------------------------------------------------------- - 上日下常法師 民國八十二年對福智精舍僧眾開示 最近由於法人整個活動推展的進度比我們預期的快很多,這可以說是眾生的共業,是 個好現象。從去年年底北部的班長研討班開始,緊跟著他們又計劃要學戒,但學「戒」一 定要從實際上,慢慢地、真正地去行持才對。對在家居士現處的狀況來說,我們要幫忙他 們是綽綽有餘的,可是我們的目標,如果只是憑現在所學的一點,就去幫忙他們,那我們 根本就錯的。能真正幫他們的,是佛菩薩。而我們要發了勝義菩提心,最好成了佛才能真 正幫忙。所以現在不是真的幫他們,而是共同策勵,相互扶持,以求輾轉增上。 我們要了解:真的要走上去,一定要同心同願,願意承擔如來家業,願意拿正法來淨 化自己,以此大眾的心力迎請師長,祈求能夠感得師長的慈悲攝受。站在這個立場上,希 望他們能跟大家一樣,集成更強的一個增上共業團體。其次,如果正法留在世間的話,它 一定要像金字塔一樣,高深廣大而上下次第井然,其中不但有出家人,還有在家人;不但 這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也是師長所期望我們的。 所以,在這裡談不上幫他們,只是依次第本身,將我們應該學的基礎先行做好,然後 隨分引導他們漸次而上。實際上,居士們的出現雖然早了一點,但現在看起來是件好事情 。這分兩方面來說:我們僧眾這方面,更要加緊用功。從去年年底開始,就已經準備學「 戒」,我們走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以後,把最淺近的那部分,也使在家居士跟著上來。我們 的「戒行持犯」那時就開始了,而且大家也都有很好的覺受。可是,因為很多因緣並不隨 順,他們卻始終沒有辦法真正很快速的進步。 目前,重要的是,在家居士既然起了步,他們現在走到哪一步,我們怎樣去輔助他們 ,使得彼此間不要脫節。其次,剛進來我們這裡將來準備出家的同學,這一步如果走不上 來,要想進入僧團,絕無可能。簡單地說:原則上,我們學了廣論以後,了解應該走的是 「增上生道」,所謂增上生道,就是使我們生命實質上改善。我們平常都說的「離苦得樂 」,但這個離苦得樂,不是膚淺的、眼前的;而是深廣的、久遠而究竟的。而這個,照著 佛法來說,它並不離開世間,但一定是從世間更深、更廣的角度去看。 增上生的根本意趣何在呢?因為既然一切都是業決定的,而業又分為善、惡、淨三部 分,首先要把善從惡裡面分開來,第二步,要把淨從善當中分出來。善惡之分,不在形相 上面,但不離開形相。要在做事情的時候,把握住善淨的意樂和正確的知見,這兩者都非 常重要。如果意樂對了,知見不對,還是不行,要意樂對、知見也對,這個方法才完全正 確。而意樂跟方法上又分出:從下士只看是善是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為貪瞋 癡所使,還是出於感恩以及尊敬?那就是廣論上面說的增上生,它不但順生受,而且現生 受--現世就會現起果報。而這需要的條件是增上的意樂--增上的貪瞋癡,那這生就變 壞;增上的報恩、尊敬三寶等,那這生就變好。這個完全在起心動念當中。在這基礎上, 進一步才談到從善中淨化。這就是我們第一步的下手處。要求增上生,其關鍵在業,業的 中心在意樂。學廣論主要需認得這些道理,不過,那時走的只是一個理論的認識,並沒有 實質的內容。等到對廣論的輪廓有了認識以後,再開始實踐。此時仍舊不離開廣論,可是 跟以前所學的,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完全是兩碼子事。以前是在文字上轉,還在外頭,不 是真正的「內明」,現在開始體認文字的內義,這要反省觀察自己。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生活很忙碌,平常沒有這種機會認識,所以雖然說了很多道理, 大家不容易體驗。於是給他們一個題目「觀功念恩」,這個題目的重心,完全不離開我們 的日常生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你來我往,以佛法來說,就是心對著境造種種 的業。不管知道不知道一天到晚都在這個裡頭。知道或不知道,就造業來說,沒什麼關係 ,因為同樣都在造業;就業的善惡升沈來講,關係太大了,因為如果你不知道,就算你做 對了,也永遠輪迴生死。當我們了解了,我們當然不願意「受苦」,一定要向上。不但了 解了這個關鍵,而且曉得怎麼從這裡改善。所以說,了解或不了解,對於我們有絕對的關 係。既然我們在任何情況下,一定造業,那為什麼不造善的業,讓命運控制在自己手上? 反而莫名其妙的,想求快樂卻造了遠離快樂的惡業呢?我們現在整個要學的,就是這個。 雖然講「意樂」,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心對境的時候,大家不知道,還是照著老習 慣,還是造輪迴生死的業,書本上講的道理生活中就是用不上。現在透過「觀功念恩」, 觀察對境時的起心動念。平常我們看見任何一個人,或是處理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用什麼 心態?以前,要不是情染,不得不遷就,否則就是勉強地被五欲牽著而兜在一塊兒,就像 牛被繩子綁在那裡,一點辦法也沒有,而自己還感覺不出來。 此外,對所對的人,心境上面所感受到的大多是「觀過念怨」,但是我們並不曉得為 什麼,只覺得生活中這個人對不起我,那個人也對不起我,只覺得我花了這麼多努力,為 什麼還沒有辦法改善呢?我們都是這種情況。所以,現在提出「觀功念恩」來,學了這麼 多佛法,不要老在理論上面空繞,對境的時候你看看自己的心。它真正的用意,當然,你 能觀察到很深細的地方固然很好,而且將來走進去應該如此,而眼前的第一步是什麼?當 對境的時候,你才發現,以前講了很多佛法,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明明所對的境,很 多是對我們有恩的,可是我們卻看不見。又有功又有恩,我們卻看不見,只看見他又糟又 壞。所以,真正重要的,我們應該定下心來,想辦法把學的東西轉化,產生真正的功效。 也就是說,佛法是內明,業本來是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學了佛法,要想辦法真正認識業 -也就是心對境時內心的起心動念,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們叫居士觀察心相,很不幸大家犯了個毛病。觀察心相是不需要拐彎抹角,又分析 又觀察的,而是直下了當的,對境之時自己反觀:「我這個心念,現在是看對方的功、念 他的恩,還是我現在這個心念起了惡心?」沒有什麼好分析觀察的,真正要認識的,就是 這個。這在我們僧團來說,已經花了一段很長的時候,慢慢習慣了,理所當然的覺得:對 境時,就是這個樣子啊!一直不曉得在家居士們的問題在哪裡,經過長時觀察,仔細想, 發現他們繞在文字上轉,對境想錯了。他們想:「他為什麼對我這樣?」想以前如何、以 後如何。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應該對著境時直下了解你現在心裡是什麼狀態。麻煩的是, 在家居士很多都沒有看到煩惱的行相,甚至不懂煩惱。雖然翻開廣論中士道中煩惱的定義 給大家看:「煩惱才生,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念了很多次,我現在才了解,他們對煩 惱根本看不見。回想我自己也一樣,我在這上面花了好長的時間,還有我的師長一次一次 給了我好大的加持,通常,有了這個認識,經過一些時日,內心當中有了相對的淨化之相 出現,那個時候回過頭來看,才有深一層的認識。所以實際上,應該了解的是自己的心相 ,如果了解的只是文字相,勢將越學越遠。現在,居士們還看不見煩惱,那怎麼辦?對他 們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對境的時候,看看:我是隨順著以前的習慣-潛意識裡為了我而做 的,還是真的要幫人家的忙而做的呢?好簡單,就是這麼一個念頭,沒有什麼道理好講。 空講道理,錯掉了,已經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了,還去問人家!還去商量!如果你要問,應 去問一個過來人:「我對境的時候,心中這個狀態對不對?」就這麼一句話,這才是真正 重要的。 最近很好,有些人已經回過頭來,看見了「業」。現在,對在家居士最主要是看見這 個「業」,並不要太深遠的東西。要看見這個「業」,還要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要找真 正有經驗的人,第一步就這樣。在家人摸索這個東西,一定要問此間幾位較有經驗的法師 。真正重要的,是怎麼樣想辦法認識這個東西。由於在內心當中真正反觀自己而認識了業 ,那時候就開始了解:啊!原來業操縱在我自己的手上。這個轉折較為微細,但是你認識 以後,實在非常方便,對境的時候,你馬上就看見了:仍舊是依自己的習氣!還是它! 我再重述一遍:絕對不要停在理論上面空轉。一般聽到法師開示以後,理論上好像懂 了,不懂的話,再去問問別人,就覺得「啊!懂了!懂了。」實際上是越走越遠。學習廣 論的第一輪時,只了解文字是沒有錯的。先在文字上了解一個大綱,然後啟發好樂。現在 ,第二輪要深入的話,就不一樣了,當你真正在內心認識了這個以後,回過頭看看,那時 才懂得廣論上全部都有。那個時候,要把皮去掉,真正吃裡面的肉﹙體會內涵﹚,那才是 廣論真正指給我們的。但這一步,須要前面說的這個條件。所以說,不是大家再去商量, 而是你一定要在內心當中照著這個方法死死的咬緊牙關去找。這對在家居士的困難是還要 上班,所以列的條文要簡單,先列二條:晚上一條,早上一條。也許到了晚上想不起來, 沒關係;今天想不起來,那明天!要把時間放寬一點。想的事情也不要多,只想一件事, 而且這件事是你印象比較深的。假定你今天胡裡胡塗過去了,那還寧願在佛前懺悔祈求。 生活中總常有些比較顯明的、心裡記憶較深的事,然後去想:「理論上告訴我的是這樣, 當時我對境的時候,心態是如何?」這樣不斷的去觀察。當實際做的時候,一定要咬緊牙 關集中在這個上面,千萬不要偏到別的地方去。例如:理論上面說,遇見境的時候,千萬 不要發脾氣,要忍耐。為什麼自己就是忍不住,要發脾氣呢?學了這個法,就要拿來用, 從業的角度去看,從前面下士或後面的上士所學的法去看,都沒有關係。透過這樣多少可 以找到一點行相,這就有實際上的內涵了。 以上這樣做到了,第二天早晨做什麼呢?起床以後,心裡警策一下:「哎呀!我這個 人生都是虛度的,現在開始不要這樣,一定要想辦法,今天多多少少要跟法相應。」雖然 不一定能擋得住煩惱,可是如果能提起佛法來,今天再去造惡的時候,惡心就不會像以前 那麼剛強。造的惡可以軟一點。還有,因為有了警覺心,將來,這個警覺心會幫助我們, 策發我們,真正地能夠從輪迴跳出來的。帶著這個心,慢慢的再去做。像平常這樣去做的 時候,因為有了早上的提醒,所以當對境的時候,有「緣」的時候,我就想辦法把「法」 拿出來用一下,照一照,照了以後會發覺,「哎呀!學了法又用不上!」假定有時間,再 去想一想,用筆記下來,到晚上把這件事真正的去做。開始要單純,不要準備了一大堆結 果全用不上。如果今天晚上忙,那麼一個禮拜一次或兩次,有空時繼續做下去。經過這樣 一來,你會真正發現:內心中的狀態跟以前不太一樣了。這時候,就有過來人會告訴你經 論上面差別何在。所以眼前真正的第一步,就是對這一點有些認識,以後真正進步的因, 就須要以這個認識作為基礎。 由於大家的善根、共業,法人很快的會有比較大的道場,然後,在家居士可以抽出時 間來做短期進修,而短期進修要有一個基礎:就是前面說的,去觀察內心的那一段功夫。 有了前面那個基礎的認識以後,對境的時候,他會看清楚:「哎!又被貪所使了。」貪煩 惱的細的行相暫且不管,至少能認得這個是「貪」,這個是「瞋」,而認得它是貪瞋煩惱 時,就不在粗猛的「癡」相當中了。這樣,對於粗猛的煩惱,就能識破而得開始控制它。 但往往未能調伏。此時,認得了煩惱而又未能調伏,將使自己深感痛苦。所幸這種痛苦正 是皈依之因,正因為有此苦惱,才要皈依、才要學佛,如果此種心力量夠,早晚皈依也就 強而有力。再不,就能策發上山,到寺院來精進用功了。初始用功,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要 ,既然要環境來保護,所以現在不必在理論上去說,說了也沒用,反正你到那個環境下, 自然就可以。 我舉一個簡單的事實:譬如大家在此受八關齋戒,護持人員在外面,他們體會不到; 在裡面正式受的同學,那個氣氛,會幫助他的,很多同學都有此感受。所以,這裡特別說 明須要兩樣東西:第一,必須要有心理上的認識;第二,有了這種認識,在環境相應的時 候,心境配合,精進如理的用功。這樣內心上的認識加上外在環境的保護,就能一步一步 的深入了。現在在家居士用「觀功念恩」,探索心相,是認識前面那個部分;將來到寺院 裡的短期進修,是配合後面那個部分,在這種情況之下,到時候,就會有另外的內涵出現 。 但願透過為他們設想的這套方式,能由此步上修行之途。所以若在理論上不清楚的, 或步驟過程中還有問題的,你們提出來先行解決。欲真正深入,須環境的保護。在未得正 式用功前,隨分隨力的多積福德資糧。另一面需防違緣。違緣千萬不可以造。如果在培植 福德過程中,心裡老是很剛強,看不見自己的傲慢心、排拒別人,一天到晚老是想:這個 人不對,那個人不對。最好的環境給了他,他卻老想人家的不對,那完了!這點大家可自 省檢點。同樣的,我們在寺院中,有人看見了,反觀自己內心的業流,就全部精神投注下 去,皈投依靠;有人不然,所看的是:這個人拜得不如法,這個人怎麼唱腔那樣?真正用 心的人,什麼都聽不見、也看不到,只有全心皈投;而他在那兒嫌那個人不好,這個人不 好,結果弄到後來,大家受用,唯獨他不受用。所以,此類違緣,千萬注意,在沒來之前 先行拿掉,否則別人步步向上,而他在那裡心裡嘀咕別人,那他造的業就很可怕了。所以 ,對在家居士來說,真正重要的,眼前就是「觀功念恩」,認得以前「觀過念怨」對自己 的傷害,拿掉這個違緣。同時,認得心應該怎麼去安立。過患就轉成功德了。原則上就是 這樣。也就是說,對在家居士,做法上面,現在不要再講道理,再停在空講道理的話,越 講越遠了。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寫字,或者說小學裡面做算術。老師講解以後,有一 種對老師講的公式懂了;有一種聽得迷迷糊糊。發題目叫大家去做,結果大致可分兩類: 有一類就去做,做了半天辛苦不堪,但是自己認真努力地只管做,慢慢的做懂了。還有一 類,做了些時,沒耐心,就放下來問別人,問了還弄不懂,借別人的抄一下,結果他不但 抄出來了,而且也抄對了。抄別人的過程當中,似乎也抄懂了,所以弄到後來,他每次不 知道的時候,就拿別人的抄一抄啊!覺得懂了懂了,實際上他永遠不懂!這個比喻非常重 要!說明這件事情非自己去摸索不可,因為這是心路歷程。自己不從努力中依法摸索,絕 對不可能認識。 對居士而言,列的條目一定要很簡單,就是早晨、晚上,這個做到了,才做別的。因 為剛開始時,就算看對了,反而更糟糕,他反而寸步難行。因為上班時,沒有一樣事情是 對的,但又不能不上班。所以居士看見自己內心的行相以後,將來用功不是在生活中處處 擋住它,而是短期的進修,如八關齋戒,那時一天一夜一定可以守得非常清淨。首先就要 認識這些。認識了以後,平常要多積功德,還是照樣的上班、研討廣論,要做什麼,就照 常做什麼。平常的時候,早晚努力祈求、皈依。假定做得好的話,到時候,皈依的心就開 始不一樣了,皈依的心真正有的話,祈求的效果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是眼前我們能做到 的。然後,八關齋戒一次一次的來,這是眼前真正重要的。最好第一次一定到道場來,有 了一次、兩次的薰習以後,我們到台北或者什麼地方,遇到禮拜天,居士就集中起來受八 關齋戒,那一天就好好的用功。如果這樣下去的話,效果會很快出現。 眼前真正重要的,為了有所借鏡,主要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跟《了凡四訓》這兩 篇,至於其他的,如《德育古鑑》、《歷史感應統紀》等,這一類活生生的實例,這些書 的功用是:也許可以從實際例子中,能夠學會使自己怎麼進去。譬如像《了凡四訓》,雲 谷法會禪師叫袁先生自己反省、檢查的這些話,我們也都會立刻從自己內心上面看到,從 這個地方改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也是一樣。這是眼前我們真正的著手處。萬一還不 行,那怎麼辦呢?種種原因總結起來,不外兩個:第一個,就是理路還沒有摸清楚;第二 個,有人說是自己業障重,這是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始終記住一個原則:不要停!只 要繼續走下去,一定成功。有一個特點我們要曉得,假定我們真正業障重的話,像廣論這 樣的書,我們根本碰不到,像廣論這樣圓滿的教法,怎麼可能讓一個業障重的人碰到呢? 中間過程,總有些什麼違緣,這個違緣,我們沒有認識清楚。所以眼前,只要耐著心慢慢 的繼續走下去,既然廣論前面已經學了,現在放下來那太可惜!那是前功盡棄。弄得不好 的話,我們往往學了廣論以後會產生很多負效果,如地藏經論上面說「聰明慢」,這一點 不細說它。總之如果學了廣論而不走這一步,正面的效果得不到,這事情還小;反而有時 候,甚至會造了很多更糟糕的違法因緣。因此,大家記住一句話:不要停。慢慢的,總是 在這個地方摸索,只要繼續的肯走下去,一定能漸漸增上。所以祖師一再告訴我們說:「 只要肯走。」最重要的就是,如果自己放棄掉,那就沒辦法了。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急不 來。以上大概是整個用功的過程。相关参考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善行實踐的內涵:實踐善行的原則--------------------------------------------------------
問(2):在聲聞的戒律中,以淫欲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網經》是以淫戒十重罪惡之一;《瑜伽菩薩戒》雖然沒有將淫戒列重罪,但在四十三輕中,也只對在家菩薩有所開許,而修學解
問(13):佛教千百年來的弘揚,始終遵循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如今,整個社會都已進入現代化的進程,現代的生活方式已代替了以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漢傳佛教地區,已基本採用現代化的弘法方式,比如通過電視、電臺、
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事皆然,戒律,,事不;故凡佛子千不可戒不,或束著之事,定三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寺的一一,不得取用>若受父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寺之物不分值,微至使您在寺打一通,
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事皆然,戒律,,事不;故凡佛子千不可戒不,或束著之事,定三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寺的一一,不得取用>若受父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寺之物不分值,微至使您在寺打一通,
■聖嚴法師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
《摩诘所》的〈佛道品〉中,普色身菩摩诘的一段。> 菩摩诘:“你有父母妻子,也有戚等眷,有部和朋友,不是很累?”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又拖家眷,怎自在呢?摩诘答道:“我的母是智慧,父是度生的方
《摩诘所》的〈佛道品〉中,普色身菩摩诘的一段。> 菩摩诘:“你有父母妻子,也有戚等眷,有部和朋友,不是很累?”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又拖家眷,怎自在呢?摩诘答道:“我的母是智慧,父是度生的方
出家位列三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象,又是殊福田。身居士,不知道如何正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失弟子之,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有方面的基本常。 一、父。可以是出家人最妥的一呼。不男女幼、德行高低,只要
出家位列三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象,又是殊福田。身居士,不知道如何正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失弟子之,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有方面的基本常。 一、父。可以是出家人最妥的一呼。不男女幼、德行高低,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