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Posted 菩提

篇首语: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 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日常法師開示 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三十日 淺談值遇「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因緣  民國五十五年我在獅頭山出家,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佛法說任何事都是緣起,我 先略述自己三十年學佛的因緣,希望能對大家有鼓勵作用。最初我所接觸的佛法不是今天 要介紹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而是時下流通最廣泛的念佛法門,它是末法時期最殊勝的 法門,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當沒有法的時候,大家只有念佛了,為什麼沒有法?了解佛 法的人都認識這就是業,一切都是業決定的,我們宿生造了相應的業,這生感得相應的果 ;因為我們宿生造的是末法的業,這生感得末法的果。如果不想修學佛法就另當別論,如 果想修學一定希望把錯誤的減輕,乃至於徹底淨除,好的把它增長,乃至於究竟成佛。今 天我們有幸還能感得一點佛法,不能再造損毀佛法之因,我們求功德,而功德當中最好的 是供養三寶,如理如法的修行,反過來,損法是嚴重的一件事。因此如果法衰微了,要戰 戰兢兢保護法,如果法還存在,更要謹慎保護最殊勝的法。  寺門口那棵老榕樹快十年了,還是老樣子,但周圍房子的面貌卻改變了,這提醒我們 世間是無常的轉變,但是佛法性空緣起之法卻是亙古不變,什麼樣的因緣就感得什麼樣的 果報,我相信諸位都跟我結了頗為相似之業,才能一起接觸佛法。那麼,我們為什麼學佛 呢?諸位想想:世間人都很忙,忙什麼呢?一個目標:離苦得樂!痛苦,希望能拿掉它; 快樂,希望得到它。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的途徑千變萬化,而走入宗教尋求解決的人卻很 少,因為,世間人認為這是迷信。所有世間的、出世間的目標是共同的,都是為了離苦得 樂,那我們為什麼選擇佛法呢?因為苦樂真正的原因只有佛法能夠正確的教導我們,怕痛 苦,唯有把痛苦的因拿掉,乃至徹底的淨除,痛苦自然會消失。譬如生病,好醫生找出病 因,你照著他指示的方法把病因拿掉,病豈不痊癒嗎?找快樂,快樂的因到底在哪裡?照 著它去做,不就得到快樂了嗎?找到苦樂的因,從根本上下手。當然,不是目前能真正得 到快樂,但「因」對了,「果」自然會出現。譬如想賺錢,先念書獲得賺錢的知識,因為 這是賺錢的因,佛法也是如此,為了離苦得樂,找到佛法,就應該把佛法教導我們的苦樂 的真正原因徹底了解,然後照著方法去做,苦樂問題自然解決。不幸的,現在是末法,佛 法的樣子還在,但內容已缺失了,甚至快到隱沒的階段,使我們無法照著它得到我們所希 求的果。譬如科學,雖然科學的書籍還在,但是沒有好的老師也沒有好的學校,學生無人 指導也無處學習,那本書豈不形同「天書」?末法時期亦復如此。藏經、寺院還在,但是 能夠將藏經裡佛說的意趣如實完整說明的已鳳毛麟角。正法時,佛在世,佛說的法是究竟 圓滿的,願意學的人只要下多少工夫就可獲得多少果實。像法時,法本身還是很圓滿,但 能夠依法實踐的人減少了。長此以往,書還在,學校也在,但是沒有人有能力把法的內涵 如實如量的告訴我們,這就是末法的特徵。此時很慶幸的留著一個法,到了極樂世界由阿 彌陀佛親口告訴我們法的內涵、苦樂的問題,這就是念佛法門的狀態。  開始接觸佛法,我也念佛,而且念得相當得力。那麼,是什麼因緣使我從念佛到遇見 廣論乃至於全神投入呢?最初的轉變是我遇見了當代大德印順導師,他告訴我:「像你這 樣念書識字的人,應該讀讀佛經。」起初,我讀起來覺得沒有什麼興趣,慢慢深入之後, 發現對念佛蠻有幫助的,於是信心大增,因而生起接觸經教的興趣。雖然侷限於念佛持戒 方面的經書,但也是我深入經藏的淵源。  另一個轉變是在二十年前,我到美國後所遭遇到的種種。未到美國之前,不管在哪一 個道場,生活都很單純,除了念佛看書還是看書念佛,說起來很可笑,三年內總共參加兩 個法會,以致於佛事上的儀軌、梵唄等都沒有機會學習。到了美國之後,住在華僑圈子裡 ,為了帶動大家,樣樣事情要親自動手,這下可慘了,好在我的依止阿闍黎--仁俊法師 ,他是我一直感念敬佩的師長,法師的法器敲得好,唱念更是第一把,我就在老師諄諄的 教導下認真學習。由於參與各種佛事的因緣,擴大了生活層面,涉獵的佛法也增廣了,除 了漢系外,還接觸北傳的,如日本、韓國,南傳的,如泰國、緬甸等,乃至遇見西藏的藏 系佛法。  原本我對藏系有很深的誤解,但因為那段時期的接觸了解,讓我對藏系有個嶄新且深 刻的認識。這或許和當地的民族融合性有關。紐約是個有名的「萬國博覽會」,來自世界 各地的人在此彼此相融,這種風格使人心胸開闊,進而以包容的心情與人相處,以欣賞的 態度接納別人,我就在這種奇特的因緣下發現藏系有其殊勝的特長和內涵。如果我們不故 步自封而能敞開胸懷,善學別人的長處補自己的短處,對我們修學的助益是不可小覷的。 如果我們能全心全意為正法久住而努力不懈,即使是末法時代,我們仍然有機會改善自己 的「業」,這個概念是我轉變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的轉變絕不是胡攪瞎碰,而是具足內 外條件。外在條件是有師長介紹引導藏系的內涵,其內涵包括了理論上的完整無瑕,實踐 上的可修可證,讓我感到相應甚至完全信服。內在條件是自己肯不肯去除己見接納,及有 沒有具足智慧辨別。  內在的條件尤其重要,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非洲的稀有動物--犀牛,已經瀕臨絕 種,很多國家就想盡辦法制定法律保護牠,甚至專門為牠設立一個「動物保護區」,讓牠 在保護區內安全的生長。於是,問題就出現了,捕捉犀牛帶至保護區的人,其動機是愛護 犀牛免被殘忍的捕殺,但犀牛能了解嗎?不!以牠的「癡」性不但無法了解,且因為無始 以來的習性,使牠一看到有人要捕捉牠,即本能的逃跑,甚至於頑強抵抗。我們仔細的觀 察自己,是否也有這種心態?隱藏在我們八識田內的觀念其實是涵蓋六道的,如果所遇的 境和自己不相應,尤其貪瞋現起時,我們的反應和畜牲是沒有兩樣。這是一個多麼可怕愚 昧的觀念呀!這種心態會阻礙甚至斷絕我們進步的機會!我們要認真的思考,如果我們遇 到一個人,看到一件事,是否也像犀牛一樣內心就生起排斥的念頭呢?  今後,諸位善學廣論後,會發現廣論也明白的告訴我們:不是佛不救我們,是我們內 心的障礙沒有去除,使佛沒辦法救我們,外支已成,內支不具呀!所以,現在回想起來, 自己在紐約能認識廣論,是因為沒有心生排擠,才能進一步認真學習,終至發現這個教法 實在是美不可言。那時,再回過頭,看看我們漢系的教法,才真正地有一番以前從未有過 的了解,我終於體會什麼叫「末法」了。漢系、藏系本來都是佛的教法,經論就是經論, 只是如果沒有師長教導是無法了解其中真實的內涵。從此,我發現,以前我認為懂的其實 不懂,不懂的也弄懂了,更重要的我一直無法在佛法上向前跨的難題也一步一步的解決, 這真是讓我歡喜無比。  我懇切的告訴諸位:我從我的師長及《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教授得到太多太多的好處 !所以才會盡心盡力的介紹給出家眾和在家眾!真希望你們一起品嘗甘露法味,而後改善 自己努力增上!現在我敘述一位廣論學員的心聲供諸位參考,這一位同學工作很忙碌,身 兼數職,但是他對「佛法」很有好感,對廣論更是好樂,我問他:「你為什麼能在百忙之 中讀廣論呢?」他的回答是:他目前經營的事業當中,管理的理念,最精華的部分都在廣 論中,他把廣論說的道理用在生活上,結果走得一帆風順。諸位,佛法把世間的真相說得 淋漓盡致,特別是人對境時的起心動念,你們不妨努力,會有不可思議的感受!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釋名  現在,我簡略地向各位介紹這本書:《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就是我們祈求的 果--佛果,佛是我們尊崇敬仰的人,是一個覺行圓滿的人,佛是梵文,翻譯成中文是「 覺者」,覺悟世間的真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我們祈求徹底的離苦得樂,而達到的目標 就是佛。「道」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過程必須一步一步地循序 漸進。「廣論」就是詳細說明從凡夫到成佛這一條路,使我們了解後照著次第努力實踐, 結果就會出現。  正法的時候,佛陀的條件高,眾生的根器利,佛陀視個人的根器即能應機解決每個人的 問題,根性利的眾生也能夠把佛所說的經教,從浩瀚深遠的教誨中提綱挈領,依教奉行而 解決問題。末法的時候,具足像佛那麼圓滿的善知識少了,眾生的根器也越來越鈍了,要 想通曉一切聖教,真是難如登天,因為不僅沒有時間精研,即使有時間,也看不懂經教的 真正含意。幸好,有一個大善知識--宗喀巴大師,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 華提煉出來,規劃出一條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做為凡夫成佛的指標。所以, 廣論這本書就像一張「藏寶圖」,依著它,可以正確迅速的找到寶藏,你願意將它置放一 旁嗎?諸位,廣論確有其殊勝的內涵,一定要珍惜並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礎 這本書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礎」。我們不管學習任何知識或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 的準備工夫,做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礎。比如建造一棟摩天大樓,要先勘察地形,請建 築師規劃,看看這塊地是否能負載得了這棟摩天大樓?然後才可以一層一層往上建。道前 基礎就是「心理準備」。前面敘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不認清一件事對我 們有殊勝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難的;同樣的,一個圓滿的教法,如果我們心理上不 準備接受、甚至排斥,或者雖然不排斥,但對它要引導的方式,我們不懂或誤解,一樣起 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礎就是教導我們:既然得到了殊勝圓滿的教法,應該準備什 麼?要具足什麼條件、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入,進而修學?廣論告訴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才 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難得易失,才會策勵自己修學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過道前基礎的準備和認識後,趣入佛法所修學的三士道, 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說明分為四大段:一、念死無常,二、 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業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為什麼要皈依呢?為了 要離苦得樂,既然要離苦得樂,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於 其他宗教啊!這個道理何在呢?要解決困難一定找能真正幫助我們的人,貧窮的人找富有 的人救濟;被官司纏身的人要請律師辯護;要離苦得樂當然要找究竟圓滿解決苦樂問題的 佛。所以皈依三寶是理智的抉擇,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人要具足 四個條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脫一切怖畏,徹底究竟圓滿解決。第二:他有能力幫助我們 ,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於他的人。第三:他願意幫助我們,以大悲心遍救一切眾生。第四 :他能普利一切有恩無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護一切有情,對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即 使是屢次傷害他的提婆達多,佛依然救度他。至於供養與否都無關緊要,佛真正歡喜的是 我們依著他教導的方法如理行持,因為佛的目標是救我們,他把自己解決的方法如實告訴 我們,還得靠我們自己依法實踐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輪迴。以上四個條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質疑:「皈依佛後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穌後只要信就得救。」那麼, 教堂裡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誠信徒,都得救了嗎?又有人質疑:「佛法也說是信 佛啊!」不錯,佛法也講「信」,但佛法講的信是「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藉著對佛的 信心進入佛法,趣入後聽聞佛說的道理,以智慧去體認苦樂之因,跳出生死輪迴。佛世時 ,正是印度歷史最輝煌的時候,有九十六種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種大外道,都是絕頂聰 明的一時之選,佛和他們論辯曉以真理,不但摧毀外道似是而非的論調,更贏得他們的信 服。這證明佛說的道理是經得起考驗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證的,因此我們的正皈依是法 。皈依法後,要把痛苦徹底解決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樂的 因要深埋,斷證的過程是點點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這個道理就是所謂的「分分斷證 」。禪宗頓悟的真實內涵就是分分斷證,絕不是立刻就能開悟呀!如果真能頓悟,我也想 學佛那樣,在十二月八日到尼連禪河畔,天亮時抬頭一望即明心見性成佛。真是如此嗎? 不!佛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證的結果,而覺悟是最後的一剎那。就像求學,經過無數次 的考試畢業了,而拿到文憑也是最後的一剎那。那麼,我們從何做起呢?依因果緣起的法 則,一句話:業!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如果能對「共下士道」所闡明的業果法則生起定 解,就能常造善業少造惡業,終至止惡行善,而求得人天果報。  但很不幸,因為無量劫所造的苦因--惡業未盡,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 」,還須墮落輪轉為苦;換句話說:下士道指點我們業的理路,而我們也了解業的特徵, 但我們凡夫仍在輪迴中受苦,為什麼呢?一個原因:無明!也就是「迷」、「不覺」。對 什麼事不了解呢?「第一義愚」和「業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後者是不了解緣 起相循的因果關係。佛法的甚深義理,性空所以緣起,緣起所以性空,兩者是分不開的。 阿底峽尊者諄諄教誨並且要我們認真學習的就是緣起。經論上告訴我們:「寧取有見如須 彌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許」,雖然因緣的深義大得像須彌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 定會走到山頂,獲得目標;相反地,如果忽視誤解空見,那就永無成功之日。龍樹菩薩曾 在《中論》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對佛說的道理會知見稠林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知見 一直在「空」上轉,錯誤的執著使我們不了解性空的真義,不能看見真如本性,不能跳出 輪迴之苦。因此,為達究竟圓滿佛果,只修習下士道是不夠的,而是要以此為基礎進入中 士、上士。所以,廣論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說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內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諦,二、思惟集諦,三、思惟十二有支,四 、思惟解脫生死正道。修道證果這一條路困難重重,若無強盛的推動力,是會半途而廢終 至一事無成,所以我們要先認識苦,感其逼迫性策發修學,因此中士道說明的就是四諦: 苦集滅道。集諦為因,苦諦是果,道諦是因,滅諦是果。為什麼世尊不順因果次第先說因 後說果呢?世尊先說「苦諦」後說「集諦」的原因,就是眾生為無明所暗覆,把痛苦執為 安樂,生不起求解脫的心,就如世間人,若不是為生活重擔所逼迫,會心甘情願耐苦耐勞 ,學習技藝,求職就業嗎?所以佛為眾生說明總別苦相令起厭離,進而研求苦因。那麼, 苦的範圍是什麼呢?依三種受相的不同分為苦苦、壞苦、行苦--遇到苦的事當然苦,這 是「苦苦」;遇到快樂的事耽溺於樂受中,但這種感受既不真實又不長久,當樂受變壞時 便痛苦無比,這是「壞苦」;遇到不苦不樂的捨受中,因為遷流變動,無常所隨逐,感到 不安穩,這是「行苦」,有一句話說「花好月圓」,反過來變成「人去樓空」,就是這種 狀況。 如果我們能深入觀察苦性,就會了解世間的事一無可取而生起厭離心,而下定決心依 著方法消除苦因、積累樂因。照理世尊應該接著宣說「道諦」,為什麼又先說「滅諦」呢 ?如果我們不能脫離惑苦,不就永遠為世間所綁而安於其中嗎?反正一切都不能改變,何 必努力呢?因此世尊為啟發我們的信心,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滅諦的果就在前面,只要 做對一定會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後面推動著我們往前進;圓滿的果實在前面牽引著我們 向前衝,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學,滅盡惑、業、苦三種雜染,證得究竟寂滅的涅 槃。講到這裡,諸位應該能清楚地認識,欲修學佛法先得生起厭離心,否則會貪著世間的 安樂,欲救度眾生也得靠出離心昇華為菩提心,否則自不知苦怎知眾生苦?小乘解決自身 的問題尚且要厭離心,大乘要度眾生不修厭離心可以成辦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 次第的必要性,由修習中士道進一步修學上士道。 上士道與止觀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 該想到: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決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眾生;為救度一切 眾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修學四攝,就 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樣使這個因究竟圓滿呢?廣論在最後一部分說到「止觀 」,止觀兼修才能明了見真實義,詳細抉擇清淨正見。以上五個部分不是孤立無關,而是 脈絡貫穿的,是成就無上菩提必經的過程。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 諸位!修學佛法,以遠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大 家一聽這數字,心就冷了半截,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內容的好壞。 若是壞事,即使一剎那也如坐針氈;若是好事,即使長時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 大阿僧祇劫,甚至無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並不是一口氣立刻修得佛道、證得佛果, 而是要步步增上,這就是廣論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來看,假若能深入學習佛法,並且運用得當,即能改善生活的品質,擺 脫命運的束縛,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學」即是明證。了凡先生遇見一位精通命理的 孔老先生,為其卜算命運,纖細皆驗,使袁先生更加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從此澹然 無求,終至悠悠放任。後來又遇精研禪學的雲谷法會禪師,為其曉以儒家思想、佛法義理 ,使袁先生將往日之罪盡情懺悔,積極行善,從此戰兢惕勵,終至所求必應。諸位是不是 也希望改善命運?時值末法,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佛法圓滿的道理,你忍心把它 束諸高閣嗎?  這本書之所以殊勝圓滿,是因為它是由世尊傳承下來的,圓滿的師承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由佛連綿不絕地傳承,第二、理路內容完整無缺,第三、延續傳承的祖師大德都是 有修有證。因此這本書的教法是悲智雙運互相攝持,經得起千錘百鍊的。 設立研討班的意義  各位是否生起欲學心呢?我覺得自己的根性僅在「學法」的階段,不夠格「說法」、 「弘法」,因此,我建議大家向財團法人福智寺弘法中心洽詢,加入「廣論研討班」。之 所以設立研討班有其深遠的意義,各位是否有這個經驗?如果獨自研讀書籍,雖然書的內 容很動人,但總覺得印象模糊不夠深入,如果與人切磋研討,甚至各抒己見愈辯愈明,最 後通曉文義刻入心板!這是第一個意義。各位是否有過這個感覺?雖然想學佛,但總被俗 務纏身或為世間朋友牽扯,而力不從心甚至退怯不前!如果加入研討班,看到圈子裡同行 善友對佛法的好樂心、精進心,自己怎敢放逸懈怠呢?無形中團體就對我們起了保護作用 ,這是第二個意義。各位對「業」是否真實的認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應該能了解:今 天能學習研討是宿生努力的結果;而今日認真研習是往後繼續學習的因。更重要的,只要 我們如理如量的努力,所謂「感應道交」,一定感得佛菩薩攝持,使我們今生修學順利, 來生在佛法團體裡,這是第三個意義。  關於來生再來的問題,也許有人會認為:我是念佛法門,到了極樂世界就不要回來了 !如果真實信佛,而說到了極樂世界不回來,是完全不合佛法意趣的,為什麼呢?學佛最 究竟圓滿的是成佛,要成佛是不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要解救一切眾生,要解救一切眾 生是不是要普緣盡虛空有情?如果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救度,符合菩提心嗎?那麼,再來娑 婆世界的時候是不是希望有個佛法團體呢?依「業」的道理,就該在今生造和法相應的業 ,做為來生修法的順緣。  有一類人肯定下一生再來,但卻擔心「隔陰之迷」,「隔陰」有什麼關係?造的業是 善、是惡最重要!認識佛法,了解業的特徵,都清楚──「業」其實掌握在我們手中,現 在有了圓滿的教法,自己能如理行持,眼前增長我們的認識改善我們的生命,將來,受到 造下的共業團體的保護,得以生生增上乃至究竟成佛!大家在這個團體中同心同願,凝聚 共識創造共業,生生世世不斷改善直至成佛!例如:福智法人團體,聚集了各方好漢,他 們放棄高職高薪全心投入,只為追求更高的無上菩提!又如:參加了研討班越學越歡喜, 不斷受到法的攝受接引,最後走入僧團,共同為成就佛道而努力!  各位加入研討班後,第一輪研讀時,聽懂了會很歡喜,這時,播下善根種子,不要停 ,要繼續灌溉施肥,一直到開花結果為止。這是我自己多年學佛的經驗,《菩提道次第廣 論》的殊勝內涵真是美不可言,這個寶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希望我們都能用心探索 ,嘗到甘露法味。 -- 行善作惡會改變命運之常軌,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之心;一切禍福,不離步步所行。」

相关参考

佛教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深信業果(二)

 2004.7.29  淨蓮法師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主題:廣論中士道--深信業果     十惡業之一──殺生我們今天從第十九頁開始。昨天談到了業的四個特質,那今天進一步我們就要了解,業的內容有那些?

佛教 菩提道次第论什么意思

西藏名Byav-chublam-gyirim-pa。略作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v-kha-pa)著。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Bkah-gdams-pa

佛教 菩提道次第论什么意思

西藏名Byav-chublam-gyirim-pa。略作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v-kha-pa)著。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Bkah-gdams-pa

佛教 菩提道次第论什么意思

西藏名Byav-chublam-gyirim-pa。略作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v-kha-pa)著。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Bkah-gdams-pa

佛教 菩提道次第论什么意思

西藏名Byav-chublam-gyirim-pa。略作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v-kha-pa)著。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Bkah-gdams-pa

佛教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什么意思

凡二卷。系集传承菩提道次第诸喇嘛之传。一七八七年,伊夏格鲁辛(藏Yovshdzinyeśesrgyalmtshan,1713~1792)撰于拉萨布达拉宫。上卷内容为:(一)广大行系(瑜伽师系)之诸师传

佛教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什么意思

凡二卷。系集传承菩提道次第诸喇嘛之传。一七八七年,伊夏格鲁辛(藏Yovshdzinyeśesrgyalmtshan,1713~1792)撰于拉萨布达拉宫。上卷内容为:(一)广大行系(瑜伽师系)之诸师传

佛教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什么意思

凡二卷。系集传承菩提道次第诸喇嘛之传。一七八七年,伊夏格鲁辛(藏Yovshdzinyeśesrgyalmtshan,1713~1792)撰于拉萨布达拉宫。上卷内容为:(一)广大行系(瑜伽师系)之诸师传

佛教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什么意思

凡二卷。系集传承菩提道次第诸喇嘛之传。一七八七年,伊夏格鲁辛(藏Yovshdzinyeśesrgyalmtshan,1713~1792)撰于拉萨布达拉宫。上卷内容为:(一)广大行系(瑜伽师系)之诸师传

佛教 杂阿含经论简介

  雜阿含經論簡介  一.釋題  1).阿含,梵語āgama,音譯阿笈摩,阿鋡暮,阿伽摩等。意譯為「傳來,法藏」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通常指原始佛教之四阿含經,如《瑜伽師地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