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九)

Posted 佛教

篇首语: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第九講 八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 本書中老師告訴學生的一些話,如果是由普通人的嘴巴講出來,會覺得是個笑話而不 予採信,但是,現在是出自最了不起的日本箭道大師所講的,實在不容懷疑。他說射中紅 心,最了不起的狀態是不要拿弓和箭。要射中紅心,怎麼可以不要弓和箭呢?但是事實是 可以做到的,就像我前次和各位講的故事一樣。昨天所說的故事的主角是甘蠅,他是古代 有名的神射手,對箭道非常善巧,當他看見一隻鳥,拿起弓來,「噓」,「噓」的對準鳥 彈一下,就射中鳥,鳥就跌落到地上來。他射殺鳥做到只用弓不用箭,而本書的大師更上 一層樓,他說到了最後,不但箭不要,乃至於弓也不要,這個狀態就告訴我們心力的特點 。也就是說,先前我們總要借重一樣東西,到後來這樣東西就可以不要了。 上一次我們提到憨山大師年譜中的一段公案也說明了這個特點。憨山大師抄寫【華嚴 經】,他非常恭敬的抄寫,每寫一筆就念一聲佛號。譬如念一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就寫這一橫;再念一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寫那一豎,如此這般至誠、恭敬、認真 的抄寫。到了最後他有辦法一邊抄華嚴經,一邊回答問話。不但回答一個人,而且可回答 很多人的問題。這件事傳開了以後,當時五台山很多人,心想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於是 紛紛去拜訪憨山大師,一群人就這樣東問他一句,西問他一句。結果憨山大師一點都不混 亂,【華嚴經】照樣恭敬的寫,問題仍然有條不紊的回答,只要有人問他就回答,大家要 注意,當時他不但要用手寫,還要用耳朵聽,用嘴巴講喔! 想想看如果我們全部精神貫注下去,也許一個人來問話,還有辦法應付,假設三個人 同時來問話,我們一定招架不住,何況是七嘴八舌的?所以這都是功夫。如果根據本【射 藝中之禪】,就可以在最後達到這種境界!什麼境界呢?就是說:你不需要用嘴巴講,他 已經聽見了。對我們現在的程度,這些話、這些狀態好像都是故事。實際上,在我們念過 的書當中,已經有告訴我們,例如,【前世今生】這本書,描述被催眠的凱薩琳,在催眠 的時候,她說看到很多大師,那些大師到底是何許人?現在我們不知道,也不必妄加評斷 ,不過倒可以根據佛經的理念去解釋,把他看成是菩薩。書中說得很有趣,她說:你心裡 所想的話,想要講出來的時候,大師已經知道了,同樣的;大師所要表達的話,你也已經 知道了。【前世今生】這本書就有這樣的說法。 【前世今生】一書中,還有一件事情也很有趣。在我們一般人想起來,時間就是時間 ;咋天就是昨天、前天就是前天、後天就是後天,我們必須一分、一秒、一小時、一天這 樣去等,等到了時間才會去做,我們要做一件事情,假如這件事情需要三小時做完,我們 是一點都急不來的,可是【前世今生】和【來生】書中,卻告訴我們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書上說:若我們死的時候,這一生所有的事情,全部出現,出現的時間沒有時序。平常昨 天發生或今天發生的事,一定有它的次序,可是在死的時候,這一生所有的事情,同時出 現。實際上,假如我們了解佛法,而且真實的透過佛法的理論去修證,這種情況不用經過 死亡,平時就應該如此。這些都是佛經告訴我們的理念,只是【前世今生】、【來生】舉 出實例,說明這個事實。這種情況,不用說學了佛,一個凡夫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應該有這 種狀況發生,那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出現?如果能這樣的話,時間、空間及其他任何東西 都限制不了我們,可惜,我們現在陷於時空當中,完完全全被他所限,限得死死的。而佛 法的偉大就在開發我們無限的本能。 我們再看四十五頁第八行:「學生能前進到什麼程度,不關老師的事,他為學生指出 正確的途徑之後,就必須讓他獨自邁進。」我們要走的路,必須先由老師指出來這一條路 的樣子及內涵,再告訴我們走的方法,然後,自己要獨自去走。例如箭道大師告訴德國人 應該怎麼射?怎麼拉?這些技巧都必須由老師先指出來。然後,自己要去做,別人是沒辦 法取代的。為什麼別人沒辦法取代呢?以世間來說,父母可以取代我去賺錢,而由我來用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去想的話,父母代我們賺錢,也只能做到一部份,另一部份父母是 完全無法取代的。請問我們用錢來做什麼呢?是不是用來吃、喝、玩?那麼吃、喝、玩, 父母能不能取代呢?大家想想看,飯菜放在那裡,是不是要我們自己把它吃下去,否則由 父母代吃,我們會飽嗎? 我們所要了解的東西,別人是無法取代的,尤其是內在的情緒,內在的去感受某件事 情,別人是絕對無法取代的,因為這完全是自己內心上的造作。因此學習某樣東西,別人 學的是別人的,只有自己去學才是自己的,如果自己把今天的時間浪費掉了,那就虛度光 陰,如果自己肯努力去學,那就紮實的學到了,這一點都不虛誑。看清楚這個特點,自己 肯精進努力,所獲得的結果是堅穩的。這個結果別人沒辦法給我們,反過來,我們學會了 ,別人也搶不走。不像我們賺的錢,小偷可以偷走,強盜可以搶去。我們自己親自去學會 的東西,不怕小偷偷竊,不怕強盜搶劫,因為他們偷不走、搶不去。即使小偷強盜把我們 弄死了,我們的這一期生命結束了,但是我們學來的東西是打不死的。 所以,老師為學生指出正確的途徑之後,學生就必須獨自邁進。那麼在學生獨自前進 的時候,老師還能夠幫他什麼呢?書上說得很有意思,老師只能再幫學生一個忙:「使他 能忍受孤獨之苦」。「孤獨」是一件很難受的事,因此在那段時間,極需要老師的幫忙。 為什麼會孤獨呢?因為學習這件事既是個心路歷程,就必須一個人親自去走;因為別人既 然完全取代不了我們,就必須棄捨所有外在的東西,此時在內心當中,會感覺到沒有一點 點可以依憑的地方,那時候就得靠老師了。所以老師對學生有絕對的價值,之前,學生未 上路的時候,引導著學生如何走上這一條路;之後,學生走上去的時候,輔助著學生如何 忍受苦難。所以,沒有老師的引導,絕不可能;沒以老師的輔助,也絕不可能,兩者當中 ,任缺一樣,學生都學不成。因此在學佛當中,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萬善根本從師出」 ,我們要學的、要做的一切善樂的根本都在老師。實際上,老師對學生,到後面還有一個 更重要的理由,就是末了時,師生合一,老師和學生根本分不開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怎 麼個合一法呢?可以用佛經上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佛佛道同」,沒有一個佛例外的, 完全一模一樣。 我們在這裡看見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弟子要放掉他自己,箭不用他自己來射。那是誰 來射呢?無以名之,簡單來說,這個叫做佛。那個東西是那來的呢?就是老師傳授給學生 的,學生把老師的精神全盤接受後,學生就跟老師一樣了,所以在那個時候,師生就合一 了。我們看四十五頁倒數第五行:「他要幫他,捨離他自己,捨離他的大師。」為什麼要 捨離這些呢?因為真正走到他所謂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佛。這個「佛」,既不是我,也不 是你,到那個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拿掉所有的障礙;也就是我們學習達到最究竟的時候,本 能發揮到最圓滿的時候。 繼續看四十五頁最後一段;「不論學生的路將它導向何處,他也許不會再見到他老師 ,可是絕忘不了他。」為什麼忘不了老師呢?學生憑什麼能忍受孤獨之苦呢?這些都是值 得思考的問題。反過來,我們現在的狀況是,除了「自己」以外,周圍的事情,都忘得乾 乾淨淨,對老師記都記不住,不要說忘不掉了,而書上的敘述卻恰恰相反,學生到後來「 自己」沒有了,但是對「老師」卻絕對忘不了。為什麼絕忘不了老師?因為感謝老師呀! 就如倒數第三行所說的:「他對老師感恩之深,不亞於他初入學時不分皂白的尊敬。」就 如平常我們說的「觀功念恩」一樣。如果「功」看見了,「恩」自然念得起來,否則,看 不見功勞,看不到他對你的功德,想要念他的恩是念不起來的。我們能否真正的受用完全 靠這一點。 繼續翻過來看四十六頁;到那個時候,作者的表現怎麼樣呢?他說:「表現射藝大道 的儀軌,我一天比一天熟練了,做起來毫不費力。」不可思議的能力就這樣出現了,下面 有一句話更有意思,作者說:「說得更確實一點,整個的過程我似乎都在夢中完成。」這 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境界?我也說不上來,不過假定你們真正自己去走的話,一定可以體 會得到。研讀本書之前,我們已經讀了憨山大師的年譜,年譜中提到最後,大徹大悟的時 候,憨山大師說:「出來觀世間,有如夢中事。」這就是說,回過來看看以前的種種,好 像在做夢一樣。平常我們只有晚上才做夢,憨山大師卻說,回過頭去看他以前的生活,就 像在夢中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開悟時,他的夢醒了。每個人只要肯努力的走下去,總有 夢醒的一天,那時回過頭去看看以前,當時覺得千真萬確的事情,現在卻發現是做夢。不 過,平常人的狀況是不停地做夢,夢、夢……由一個夢進人另一個夢,一個比一個深,永 遠沒有清醒的時候!所以,我們要趕緊努力,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使這些夢慢慢 的淺化、淡化,直至完全覺醒,這才是學佛的目的。 作者亳不費力的表現射藝大道的儀軌之後,他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他說:「截至 此刻為止,大師的預言,都被證實了。」妙就妙在這裡,以前以為不可能、無法接受的概 念;認為不可理喻,無法相信的事情,現在都因為事實擺在眼前,而不容他懷疑了。可見 只要照著老師的方法走下去,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一一實現。這一點告訴我們,一定 要實際行持,如果自己不努力去行持,這套理論就不能兌現;不能兌現,我們的信心就不 會增強;信心不增強,這條路就走不上去。這是學佛法主要的原則之一。 但是,即使已到了這個時候,作者還是會遭遇到困難,他說:「可是在箭應當自行射 出的瞬間來臨之前,我的注意力仍難免弛減。」這是作者很麻煩的地方,他要等待,讓這 一支箭自己放,不要他去放。為什麼他不能等呢?因為太痛了,難怪他說:「在弓拉得最 滿的時候等候著,不但極為疲勞,易使拉力鬆弛,而且痛苦。」我們試著去拿一個非常重 的東西,拿久了,是不是手會痛呢?一定很痛的!更何況作者是拉很強的弓,而且還拉得 滿滿的等候在那裡呢!這是我們人人都有的經驗,如果不痛那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不去拿 ,拿了自然會痛。但是,老師卻有一個辦法使作者即使拉了弓也不會痛,我們看這一頁的 第三段:「你會覺得痛,因為你沒有真正的放掉自己。」這句話就點出了方法。現在我們 真正去修學佛法,怎麼學呢?學放掉自己!如果把自己放掉了,這個痛的感覺就會失掉了 ,不但痛的感覺會失掉了,而且,連力也不要用,甚至於可以做到最圓滿、最究竟的地步 。 這樣的道理,作者在書中有所說明,我們看四十六頁最後一行:「雖然我想盡辦法─ ─也許是沒有想盡辦法──我不能等待箭『掉』出去。和以前一樣,我不得不故意將箭放 出去,捨此實無他法。」夾注號那句話的解釋很有意思,作者說:「也許是沒有想盡辦法 」其實就是說明:對作者來說,真的已想盡辦法。但是他還是不能等待箭自己掉出去,他 還是和以前一樣,除了故意將箭放出去以外,他簡直沒有辦法。這樣的無計可施,使作者 灰心極了,所以下面他說:「這樣屢次失敗而不能改過,使我非常沮喪,因為我已受了三 年的教誨。」在日本學射藝,整整花了三年,居然還是失敗,使作者不禁沮喪的自問:是 否應該這樣浪費時間?甚至於懷疑自己來學這門工夫要做什麼?學會了拿它做什麼? 就在學生萬般無奈時,老師也想盡辦法,我們看四十七頁第二段:「大師一定察覺到 我心中的念頭。後來,小盯屋先生告訴我,他曾想看一本日文的哲學概論,以期用我所熟 悉的學問來給我啟迪。但最後他還是板起臉把書擱下來,他說他現在明白:對這東西有興 趣的人,自然要覺得射藝是難學萬分了。」這一段話,很有意思,我們可看見兩個重點, 第一,老師也在想盡辦法幫助學生。老師擔心用他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學生,學生不一定能 夠聽懂,因此就想用學生熟悉的語詞來告訴他,以期學生能夠聽懂。因為學生是學哲學的 ,為了幫助他,特地去看哲學概論的書,看完了以後,老師怎麼做呢?作者說老師板起臉 把書擱下來了。這句話真有意思,把書放下來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板起面孔再把書放下來 呢?我們可以想像,當我們正要認真去找一個答案,而去看一本書時,卻發現這本書毫無 價值,會不會就說:唉!這書毫無價值,而把它擱在一邊?這位老師是東方人,是日本人 ,所以依我的理解,他所以板起面孔放下書的原因,因為西方人是事事專重推理,到底要 不要推理?要!可是有很多東西不是推理能夠推得出來的。你們說說看,哪些東西不是推 理能推得出來的?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去看,日常生活當中很多東西是不需要推理的,譬如 ,這樣東西好吃不好吃,回答好吃,是經過推理還是吃了以後覺得好吃呢?又如問你住在 這裡舒不舒服?這種「好吃」、「舒服」的感覺有沒有經過推理呢?根本沒有推理啊!這 個實際上直覺性的東西,推什麼理呢?甚至於我們常說,每個人都覺得有個「我」,那個 我是推理的還是直覺的?根本不用推理自己就覺得有這個我存在。所以世界上太多的東西 不要推理,但很多人偏偏要去推理、去理解,那不是風馬牛不相干嗎? 練習寫字,請問是推理出來的,還是實際練出來的?這根本沒有理好推,只要肯不斷 的練,練到後來,熟能生巧,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自然寫出一手好字了,這是學習任何 事情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談到這裡,我講一個真實的事,這件事發生在我們佛寺裡,故事 的主角和我們大家一起學佛,我就告訴他:「學佛,就要實際去做,不要光談理論。」但 是他沒有去做,他總有他的理由,而且有很多理由,最糟糕的當然是偷懶,可是他找藉口 就是不願意去做,而且還問我:「師父啊!要懂得了道理,我才去做,不懂道理,我覺得 不能做。」不管我怎麼告訴他:你要去做。他就是聽不進去,心裡就是這個概念老梗在那 兒,當然有時候他也做,那是因為在佛寺裡有師長盯著不做不行,可是心裡面有自己的概 念,因此不肯好好的做。所以別人一個個上去了,他始終走不上去,大家也想盡辦法幫助 他,卻一直沒有效果。所幸,他有個特長,他的字寫得很好,正好那時候同學要練習寫字 ,就請他帶著我們練習寫字,他告訴大家寫字要好好的練,這一下,可讓我找到機會,我 就說:「不要練,你先告訴我們怎麼寫,等到我們學會了,一寫就寫出像王羲之那樣的字 。」你們知道他怎麼回答嗎?他說:「不行,一定要去練。」我一聽,不再作答,而且笑 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也察覺到了,我一看時機到了就告訴他:「你教別人寫字,不是 也堅持這個原則?」他回答:「不練,不可能寫得好,必須自己去練,才可以寫出一手好 字。」我趁機告訴他:「寫字,這麼簡單的事,尚且要去練,現在要學佛,你居然要別人 把道理告訴你,然後等到你完全了解後,一聽、一學就可以馬上成了佛,有這樣的事情嗎 ?」經過了那件事以後,他才慢慢的肯實際去做,可惜,因為過去內心當中積累的錯誤太 多太久,所以,雖然跟上來了,卻跟個最後,別人老早就跨過了,他還老遠老遠的落在最 後,我說這個故事的用意你們懂不懂呢?所以,西方人這種錯誤的概念,我們一定要拿掉 啊! 為什麼我介紹你們看【新世紀的飲食】,就是要你們透過這一本書,把我們以前錯誤 的概念拿掉。諸位都有宿生的善根,跨進佛門,但還是一樣會犯很多錯誤,例如說:我要 修行,我要成佛,所以現在出了家,要趕快去住個茅棚修行。如果問你:怎麼修行?不知 道怎麼修,卻要急著成佛,都是這種死症卡在這地方。所以,在我們正學之前,都要努力 ,從別人實際走過來的經驗當中,努力把自己學佛的障礙拿掉。我們錯誤的概念,以及由 於這個錯誤概念,所留下來的自己的惡習氣,拿不掉的話,不可能學得好;這些東西拿掉 了以後,再努力就有希望,這就是「淨罪」。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積聚資糧。大家總覺 得,我要學最好的,請問:你的資糧呢?如果資糧沒有的話,根本走不上去,走到那個圈 子都沒有用,學過了,還是一樣。 學生自己想盡辦法,還是失敗,老師也想辦法要幫助學生,卻發現原來他會失敗的原 因,就是這種西方人的錯誤觀念。四十七頁最後一段提到,有一次作者到海邊渡假,那個 時候他腦筋當中只想著一樣東西,什麼東西呢?就是「射箭」。所以,他儘管是去渡假, 可不像一般旅遊的人,帶著照相機、帶著吃喝玩樂的東西,他所攜帶的行李中,最重要的 部分便是弓箭。因此,到了海邊,他還是一天又一天集中心力於放箭,這已成為他腦筋中 的死結,結果出現了一個現象了,我們看倒數第二行:「我越來越不記得老師的警告:『 我們除了全心練習去掉我執之外,什麼都不要練。」』雖然努力的練,但是老師告訴他的 話他忘記了,老師告訴他只要練,不要去管其他,可是,他除了練以外還是要想、還是要 去找道理,這是他的致命傷。更確切地說,將來我們要去學一樣東西,想要走上去話,老 師的警告是絕端重要的,也就是說,老師告訴我們要這樣,我們非死死的這樣聽不可。當 然要有個前提,就是這個老師要具足條件!因為【廣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找對老 師而去聽從他的話,就會出差錯。所以必須要找到具足條件的好老師,然後一心一意全部 聽從他,至於,好老師的條件,【廣論】上面說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老師絕對不是為 他個人的利害,如果為了他個人的利害,這種老師絕不要跟從他。大家看看,本書一直告 訴我們要放掉「我」,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從「我」身上出來的,把「我」完全拿掉的老 師才能夠完全信任。這是很特別的條件。 佛經上告訴我們,皈依三寶正皈依的是法,所以,學習任何東西就要照著老師告訴我 們的那個「法」去做,可惜作者集中心力放箭時又忘記老師的警告。我們看這一頁最後一 行:「我自己思索各種失敗的可能原因,得到一個結論:老師認為其過在不夠無機心,不 夠忘我。決不是的,實在是因為我右手的手指把大拇指抓得太緊了。」他自己下的結論正 好與老師相反,老師告訴他,你失敗的原因是不夠忘我,無機心還沒達到,但是學生可不 以為然。這是他的致命傷,這一段所顯示出來的最重要的內涵是學生對老師的淨信心不夠 ,所以才會用他自己的方法。因信心不純淨而動搖了,一動搖就失敗了。後來他用自己的 想法去射,覺得射得非常好,因此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結束假期,他離開海邊回到老師身邊,再度開始上課時,老師叫他射箭,他射出了第 一支箭,依他自己看來是一次輝煌的成功。射完以後老師很懷疑,猶豫了一下告訴他:請 再來一次,於是他又射了一箭,這第二支箭射得比第一支箭更好。這下老師怎麼辦呢?老 師站了起來,一句話也不說地把他的弓箭取過來,坐在一個墊子上,而且以背對著他,作 者已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了,老師的意思就是:「你走吧!你不必跟我學射箭了。」此時, 作者大為驚訝。這段你們都已看過,有沒有想想看為什麼老師不肯教呢?下一段說,在第 二天時,小町屋先生就告訴作者,老師不肯繼續教他了,因為老師覺得作者騙了他。一開 始老師就告訴這個學生,要學射箭必須具備的條件是什麼?換句話說,老師有把握能夠把 學生教到什麼樣的程度,但是學生必須要遵守這個絕對需要具備的條件。實際上就是要學 生對老師具有信心。我們學佛,目前這一段,為什麼要集資淨罪,就是要在學習的過程當 中,鍛鍊我們的意志,鍛鍊我們的認識,使我們的淨信心不斷增強,一直到堅固不移。大 乘菩薩五十二階,分為信、住、行、迴向、地五級,第一級就是「信」,什麼叫信?就是 淨信心,到了有淨信心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之下,老師講的總歸是對的,所以,昨天說的 比喻,老師叫你們看這個東西是什麼顏色呢?有的看成是藍的,有人看成是黑的,如果老 師說:「白的」,心裡面真的是有「淨信心」的人會說:「唉呀!這明明是白的,怎麼我 看成黑的呢?我總有什麼障礙啊!」 現在因為作者的淨信不夠,所以老師覺得作者騙了他而不肯繼續教他,作者加以解釋 並且請求,老師終於答應了,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作者必須鄭重承諾,永遠不再違犯「大 道」的精神。老師答應繼續授課以後,就告訴他要好好努力,耐心的等待結果,不要再去 想、再不停的自問了。學生聽了以後,怎麼想呢?我們看五十頁第二行:「我和大師說, 我已來了四年了,我在日本停留的時間是有限的。」老師怎麼回答呢?老師說:「到目的 地的途徑是不可丈量的!星期啦!月啦!年啦!有什麼要緊?」老師雖然這麼說,學生還 是很耽心的問:「可是如果我半途而廢呢?」老師又回答他:「一旦你成為真正的無我時 ,任何時刻你都可以終止你的訓練,不停的訓練,不停的練習這個。」 這段師生的對答太有意思了!作者自己覺得,我已經來日本四年了,花那麼久的時間 學射箭。這是世間人的概念,可是,老師怎麼說呢?老師則明白指出要達到這個目的地的 途徑是不可丈量的,換句話說,不要用世間的概念去丈量、去衡準;什麼幾天、幾星期、 幾月、幾年,這有什麼要緊呢?這一點就是我們學佛的人真正應該要有的認識。我們一開 始就要認識清楚,這一條路是沒退路的。世間上確實有很多選擇,我不學醫可以學農,不 學農可以學工,不學工可以學文…,不進大學,高中畢業也可以,不進高中,國中畢業也 可以…,可是,學佛就不是這樣想了,真正瞭解佛法的特徵以後,會發現除了學佛以外, 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因為世間所有的都是大騙局,最後都是虛偽的、痛苦的結果,想要真 正解決一切問題,唯有一條路──學佛。 既然一定要這樣,那這個目標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至於到達成功的時間根本不要管它 。為什麼不要去管呢?因為只要照著去學一定會有結果的。為什麼學不上去呢?因為資糧 不夠。既然是資糧不夠,唯一的方法只有去克服障礙,再進一步掃除障礙!更進一步積聚 資糧!所以這之中的問題,是要不走冤枉路的去淨除我們的罪障,不走冤枉路的去積聚我 們的資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說:幾年幾月……花多少時間的問題。這幾個重點 ,我們都應該把握得住。 老師告訴學生,不要去管時間,學生又耽心地問:「假設我半途而廢呢?」對這個問 題,老師沒有直接回答。到底會不會半途而廢呢?在這裡我以孔老夫子曾經說過的話來解 釋這個問題,孔老夫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我要去求,沒有人能 夠阻擋得住我;如果我不要去求,而且還覺得自己不行,那是自己限制自己。還沒往前走 ,心裡就已經覺得自己不行,怎麼可能向前跨呢?根本提不起勁去走一步的。練習任何東 西,現在全心全意去練習,將來一定會有學會的一天!假如在還沒學習之前,自己在心裡 想:這個事情這麼麻煩,我怎麼會做?怎麼叫我做呢?這樣一來,根本不會用全部精神去 學!即使去學,也會因為心裡常想:這件事情,怎麼這麼繁雜?不耐繁雜,敷衍了事,學 得成功嗎?所以自己願意去走,孔夫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一定有!自己 不願意去走,就是自己把自己限死了!如此,即使別人要救你,也沒有辦法,整個的佛法 都是這樣。這個道理、本書中的老師並沒直接告訴學生,只是不管學生問什麼問題,老師 都不多講,而要他多練習,並且還告訴學生,真正到了成功的時候,也就是無我的時侯, 自然而然任何時候都可以停止練習。老師既然這麼說,學生也莫可奈何,只好繼續學,所 以書上寫著:「於是我們又從頭開始,就像以往所學的已統歸無用一樣。」前面的都白學 了。如此這般的繼續練習。有一天,作者又問大師:「如果我不放箭,如何能射出去?」 大師回答:「它自己放。」就是這句話,始終是作者無法理解的。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無庸 置疑的,因為日本人帶來很好的教育,他們不像西方人,樣樣要講道理,老師告訴日本學 生怎樣,他們就無條件的跟著老師走。 老師告訴他箭會自己放以後,作者又說:「這我已經聽你說過很多次了,現在讓我換 個方式問,我怎麼能忘我的等待那一射的來臨,如果『我』不在場?」老師回答:「它會 在最高張力點等待。」學生又問:「這個『它』是誰?是什麼?」這些問話說明了這個學 生始終要從理論方面去找答案,這是他的死結。實際上,我們剛才說過,很多事情不是用 理論的,驗證的東西不是個理論的東西。學生一再希望以推理的方式找到答案,五十一頁 第二行那一段是老師很有趣的回答:「一旦你明白了這個,你就不再需要我了。如果我不 讓你自己去體驗它,而給你一根線索的話,我便是最壞的老師而只配被開革。所以,不要 再談論它,還是繼續練習吧!」老師很明白的告訴他,不會告訴他道理,如果告訴他不配 當老師。老師之所以為真正的老師,他指引給學生這條路,叫學生自己去走;在學生走的 過程當中,老師會幫忙讓學生能夠忍受寂寞,而且老師會想盡辦法,把學生圈在裡頭繼續 學習。注意啊!將來我們一路走上去,老師始終就像本書所說的這個樣子,他會一再告訴 我們: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我們想要走的,老師就叫我們不行這樣;我們不想要走 的,老師就叫我們非去走不可。那時我們還非照著這樣走不可,最後走出結果時,我們會 發現真正最超越世間的就是我們走的這條路。因此老師在最後一句話還是這樣說:「不要 再討論它,還是繼續練習吧!」老師一句,只有練習,這個辦法才會有結果。 繼續練習了一段時間後,作者在五十一頁第五行說:「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我一點進 步也沒有,同時我卻發現這毫不令我煩心。」這句話很有意思喔!「雖然一點進步都沒有 」,但是他卻「不煩心」,你們知道嗎?到現在這個地步,作者已經進步了,而且大大的 進步了!但是他自己感覺不到。是什麼原因呢?在後面會更清楚地告訴我們。平時我們的 心都會被周圍很多的東西干擾:要求成功、害怕失敗;要這個、要那個……,一大堆東酉 塞在我們腦中,使我們一天到晚忙這些東西。現在這些東西對作者的干擾已經慢慢消失掉 了,實際上這就是他內心當中的寧靜。前面不是說過嗎?必須要內心當中有一個著力點, 而且那個內心的著力點越來越強時,外面的東西不會令他煩心了,這是作者最好最大的進 步,雖然他自己完全不知道,但是老師可看得一清二楚。 繼績看下面:「我對這碼子事兒已厭倦了嗎?我能否學到這門藝術?我是否已經體驗 老師所謂的『它』是什麼?我是否能找到通到禪的途徑──這一切忽然都變得如此遙遠, 如此無所謂,對我已不再產生困擾。」妙極了,這是作者很大很大的進步,那個時候,外 面所有事物對他的困擾都減輕了,他可以全副精神貫注在這地方練習,他越來越專注、越 來越專注,他要學這件事情最重要的──貫注的精神,他有了!這時候,他很想告訴老師 ,他說:「好幾次我決定要將這情景告訴大師,但是一站到他前面,我就沒了勇氣!」為 什麼他沒有勇氣呢?他說:我深信我提出來任何問題,得到的就是個單調的答案:「不要 問,練習吧!」因此我就不再問。 接下有一句話很重要,作者說:「要不是大師將我緊緊地握在他掌心中,我恐怕也不 再練了。」大師緊緊地把學生掌握住固然重要,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這個學生對老師沒 有淨信心,他願意不願意被掌握呢?所以能否被掌握住,這是關係到兩方面的。【廣論】 上面告訴我們,自己要有非常強盛的依師的心,然後還要有跟這個依師的心相應的好老師 ,這兩樣東西一相應就會有成就。所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離師無法,離法無成」。離 開了老師,便得不到真正重要的訣竅;沒有這個訣竅,根本沒有辦法有所成就。所以自己 怎樣做好一個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了解如果老師不緊緊地掌握,他根本不會再練習,所以除了不再問以外,他就一 天又一天的打發日子,盡力做好他的職務,到最後也不再抱怨白費了幾年的努力。妙了! 就這樣練習下去後,成果出現了。我們看五十一頁最後一段:「然後,有一天,射出一箭 之後,老師深深的鞠了一躬,把課停了。他叫道:剛才『它」射了!」學生聽了以後,第 一個反應是目瞪口呆,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些什麼?等到他了解老師的意思的時候,真的好 高興,忍不住大聲呼喊出來,可是大聲喊叫也不行,老師就在他大叫的那個時候,對他嚴 厲的說:「我所說的並不是讚美之詞,只是一句平鋪直敘的話,不應使你如此感動。我也 不是對你鞠躬,因為那一射與你完全無關。」這件事很有趣、很動人。我們看起來或許是 笑話,但是其中有多少心血,進一步說,其中有多少高的成就。經過了四年,到後來作者 什麼都不關心了,好像這些東西對他都很遙遠;實際上是他的心越來越專注,除了這個東 西以外再也沒有別的東西了,他也不敢問老師,因為曉得老師會告訴他,不要多囉嗦啊, 練習呀!所以他全副精神貫注在這,然後終於有了成果。可見專心是何等重要! 提到專注的重要,順便講一個故事,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琴手,名叫伯牙,是春 秋時人,他跟鍾子期兩人是好友,留下了「鍾子期死,伯牙不復操琴」的佳話。伯牙的琴 道在那個時候可稱為天下第一妙手。當初學琴時,他的老師是一個非常高明的人、把技巧 部份通通傳授給他,可是告訴伯牙:「你的心不夠專注,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我帶你去 找我的老師,我的老師會教你。」因為老師的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所以師徒兩人就一起 坐船到蓬萊,到了那裡,老師告訴伯牙說:「你暫時在這裡,我先去叩見我的老師,向他 報告這件事後,然後再回來帶你去見老師。」伯牙回答:「好」。於是伯牙就留在船上, 古代的船是一種木頭船,木頭船上都有艘小艇,伯牙看見一處水淺的地方,他就用那小船 撐到裡頭去,等在那兒。忽然起了一陣大風,剎時,天地變色,海水沸騰,這個現象是非 常奇妙的,伯牙從來沒遇見過,自然很快的吸引住他的情緒。於是本能地拿起琴,把當時 大地的瞬息萬變,以及自己內心所體會的,透過琴聲表達了出來。當他正彈的聚精會神時 ,老師回來了,拍拍他的肩膀說:「這下你對了。」意思是告訴伯牙要像現在那樣專注練 琴,因為要專注才能領略到最深奧的東西,從此以後,不能專注的這個難關就克服了。 孔老夫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的確需要天分很高的人才可以體會 到神韻精髓,所以可以用律理來控制整個局面,就像春秋很多了不起的大樂師一樣。有一 個叫師曠的樂師,他一彈琴的話可以使天地變色,另外一位樂師他學的情況更是特殊,學 音階學了三個月,都學不會,老師就說:「你真笨,怎麼連這些東西都學不會?」學生回 答:「老師,我不是學這個,我只學為什麼要這樣按、這個音符表示什麼?」老師一聽就 說:「噢!如果你是這樣,你倒是個天分很高的人,你深有見地。」後來,他又學了三個 月,還是不會,但老師很有耐性的教他,結果一學學了三年,最後,他終於學會了。他跑 去告訴老師他學會了,那時老師也不要他用講的,只是拿一把琴讓他去彈,結果他一彈, 你們知道出現什麼狀況嗎?譬如說現在是秋天樹木枯萎了,接下去會隨著冬天的時序而光 禿禿。可是,經他把琴一彈,已經快枯的樹木馬上變成欣欣向榮,根據他彈的律理,使得 時序跟著他倒轉,反過來也可以把它順轉。他這邊彈,外面的景色就跟著轉,假定說前面 有一盆花,本來是乾枯的樣子,經他一彈,喔!芽就冒出來了,然後,花就開出來了!再 繼續彈下去的話,按照春夏秋冬的時序,這朵花慢慢的發芽,慢慢的開花,慢慢的枯萎, 慢慢的凋謝,不但可以順的,還可以逆的。最後老師告訴他:「啊!真是青出於藍。」 這就是樂的精華。古代很多大樂師都有這種本事。他們就是自己沉浸在樂的領域親 自去體會造就出來的。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伯牙的老師,他叫陳連,帶他到蓬萊山找老師, 那個祖師不親自教他,而是透過天地變色這樣的東西來教他,因為這個有很強大的攝受力 ,再加上伯牙自己的天分,當全部貫注進去之後,就能使他成為那個時代的第一高手。實 際上,這些東西古代都有,可惜現在的人因為心緣在外頭,使這東西越來越粗,同時也慢 慢失去了,不但失去了,而且還否定了它!這是我們人類最可惜的損失。今天談這一個故 事,希望我們能夠透過佛法認識五明大事,把佛法學好了,其他的一樣一樣的恢復起來, 那才是最了不起的結果。

相关参考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四)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四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昨天我們討論到第十四頁。綜上所述,本書所討論的射藝是什麼學習射藝終究的目標是什麼?作者已直截了當地告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二)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二講八十三年十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請翻開課本第五頁:「這種期望真是錯得不能再錯了。在傳統意義上,日本人對射藝,尊之為藝術,奉之為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七)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七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三十四頁,這一頁告訴我們,放鬆以後心就能夠靈活、能夠矯捷。「放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講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五)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五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請翻開第二十三頁,從這一頁到第二十四頁止,作者描述他總算懂得以「心」拉弓的意義。那時候,他恍然大悟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十一)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一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五十三頁。現在,五十三頁第六行寫著──大師宣佈說,我們要進一步學新的練習了。這之前的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六)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六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三十一頁之前,談到本書的作者,這位名叫赫立格爾的德國人,到了日本後,第一步學習拉弓,花了整整一年的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三)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三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昨天討論禪宗目前的情況,請看書上第八頁:「禪宗開闢了新的途徑,採用有層次的沉潛於自我中的方法。」古印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一)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一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請諸位翻開第一頁「緒言」,緒言就是開場白﹔簡單扼要地介紹本書的內容,其中所述的重要內涵就是我要各位研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八)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八講八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不按照本書的頁數,一段一段的和大家討論,而是先指出幾個重要的大綱,再說明它所要顯示的內涵。從三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十二)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二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講到六十一頁。下面六十二頁提到,作者射到了這種程度,大師提議來一次考試,意思是說作者已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