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五)

Posted 信心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第五講 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 請翻開第二十三頁,從這一頁到第二十四頁止,作者描述他總算懂得以「心」拉弓的 意義。那時候,他恍然大悟的說:「原來如此」。這段敘述給我們什麼啟示呢?其實,昨 天已討論過這一段,今天為什麼再度溫習呢?因為希望各位能把握住它所呈現的原則。這 些原則,如果我們學會了,將來一定能夠成就;如果我們學不起來,將來這條佛道一定走 不上去。那麼,它到底揭示什麼原則呢?諸位想想,為什麼老師眼睜睜地看著學生,一而 再、再而三地做錯,不但不加以糾正指導,而且讓學生獨個兒去「磨」呢?因為惟有學生 自己磨得實在無法可想、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肯回過頭來,死心蹋地的跟隨著老師。佛教 強調,對三寶、對師長要有絕對的淨信心,所謂「絕對」就是絲毫不會動搖的意思。對 一般人而言,最難產生的就是「淨信心」,偏偏淨信心不能建立增長,佛道就無從跨上, 菩提就無以成就。 因此,要走這條菩提道路,絕對的淨信心是不可缺少的。理由何在?很簡單的一個原 則,這條路,我們走過沒有?沒有!從來沒有走過的路,沒有人引導,行嗎?不行!這條 路困難重重,如果對引路的人沒有絕對的淨信心,肯死心蹋地的跟隨著他嗎!不肯!而這 條心路歷程,稍為疏忽,走錯一步則步步皆錯,終至無可挽救!所以,一定要有淨信心, 完全依循過來人─師長─的指導去做。那麼,怎樣才能培植淨信心呢?淨信心不是口中說 的「我相信」,這是沒有用的。我們一路不停的學下去,所學的過程,當自己願意放棄原 有的見解,依照老師所教的正確方法,去實踐的時候,心中會踏實的感受到:哦!原來, 還有這樣的訣竅在!透由實踐過程而摸索到那個訣竅時,淨信心就會隨著漸漸的增長。 請繼續看第二十五頁:「經過了一年,才會不費勁的以『心』拉弓,實在也算不了什 麼驚人的成就。可是我很滿足,因為我已開始了解有一種防身方法為什麼叫做柔道。這方 法是以不費力的反彈的勁道,突然撤銷對敵人猛烈攻擊的阻力,利用對方自己的力量,將 之打倒在地。從遠古以來,這柔道的象徵便是那極為柔軟而又不可制服的水。這使得老子 說出『上善若水』的至理名言,因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而且校 中流傳著大師的話:『開始時進步很快的,以後的因難會更多。』以我而言,我的開始可 絕非易易。因此,我不是應該覺得有信心來迎接未來將發生的事,以及我已經開始懷疑的 困難嗎?」這一段描述頗富意趣,很值得深思,現在提出二點討論。 第一點,經過了一年,作者終於學會了以心拉弓,雖然,實在算不得什麼驚人的成就 ,但是作者卻很滿足,因為他已開始了解有一種防身法為什麼叫做柔道。這個涵義,各位 能體會嗎?在這,我以佛法道理來解釋。佛法上有一個名相叫「執著」,常常為我們所 引用,「不要執著」這四個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困難的,自己完全無法主宰。就像 上次所講的故事──騎腳踏車的女學生一樣,他口中喊著:「唉呀!撞了,撞了!」他實 在不想撞上老師,結果偏偏撞上,因為他內心當中埋伏著一種無始以來的潛在的力量,使 他根本無可奈何。然而這一段所提到的「水」,它就有自我主宰的能力,水不管碰到任何 東西,即自自然然的讓開,縱使有人想打那個水也是枉然的。如果我們的心也能像水一樣 ,當別人罵我的時候,我就讓開,如此別人罵不著我,我也受不了傷,能夠這樣將是多麼 美好。人與人間的摩擦來自於彼此間的煩惱,煩惱來自於彼此的執著,我有我的見解,他 有他的見解,我有我的習性,他有他的習性,於是硬碰硬,我受傷了,他也受傷了,大家 都受傷了。這種現象有一套解決的方法,在佛法上叫做「戒」,在儒家上叫做「禮」,二 者是同樣的原則,但佛法更為圓滿究竟。更清楚地說,就是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我們所 以不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這個習性!拿掉它以後,不管學習什麼,都將更為容易,而且 事半功倍!作者就是體會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感到很滿足。 第二點,校中流傳著大師的話:「開始時進步很快的,以後的困難會更多。」各位想 想看,為什麼呢?難道「快」不好嗎?各位看看,作者經過一年才學會拉弓,老師緊接著 要他再學習第二件事,作者認為困難已經過去,老師卻說困難還在後頭。為什麼呢? 走一條長遠而陌生的路,須靠強大的意志力和淨信心。然而,這個意志力和淨信心並 不是與生俱有的,還得長時不斷地鍛鍊和積累,一路上,繼續往前走的時候,每一步都是 鍛鍊意志力、積累淨信心的最佳機會。以路途的狀況來看,的確越往前越艱難,但是,以 實際行走的人來說,卻是一步比一步容易。怎麼說呢?行走一條路,會有兩種狀況,一種 狀況是就事實來看,假如一個人,自身的運氣很好,從小就生長在這條路上,而且能依止 到好的老師,內心對老師有淨信心,如此,走起來自然輕鬆愉快,一氣呵成的走下去。另 一種狀況是就理論來講,假如一個人,走在一條路上,未遇到任何挫折,不但容易起驕慢 心,而且意志力無從養成,等到真正遇到困難時就毫無應對能力,更談不上衝破困難了, 最後,將在這條路上敗陣下來。然而,做任何事,走任何路,絕對不會全然順遂,一定有 很多波折待克服,所以,對第二種狀況的人來說,沒有困難發生並不是好現象,我們每一 個人,做事的意志力是不斷磨練出來的!是經過百折不撓的精神造就出來的!在磨練和造 就的過程當中,不僅意志力在增長,做事的能力、淨信心也在增長,成功的機會也就相對 地增長! 一般人的狀況,未做之前,滿懷遠大的理想,好似「天不怕地不怕」一樣,好像成佛 還不夠味道一樣,等到實際去做,遭遇小小阻礙即畏縮不前。各位務必要認清一件事實, 任何事非得實際去做才能產生問題,才會看見問題,而惟有在那個時候,才可以找到問題 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並解決問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所以「失敗」是絕對需要!例如 諸位學習藏文,初學時,心理覺得很好樂,過了一陣子,課程的難度在增加中,學習的熱 度卻在減退中,心理覺得很喪氣,其實學任何事都是一樣,未學之前,不知道困難所在, 心裡躍躍欲試,實際去學,問題一一浮出,困難不斷呈現,心裡頹喪退卻,這就是失敗的 根本原因,如果這個失敗不能克服,怎麼可能成功?因此,學習藏文,感到學不好、覺得 背不了時,要咬緊牙關繼續學下去,有一天會突然發現,原來不會的現在會了,原來會的 現在更熟悉了,而且懂得更多了,這種狀況就是代表學習的能力在增長。相反地,如果熬 不住,就等於喪失一個增長能力的最佳時機!如果放棄這件事去做其它事,原先積累的能 力就浪費了,如此惡性循環的做、放棄,再做、再放棄…不但浪費這一期的生命,而且, 這種愚痴習性使下世根本不能獲得人身而淪為畜牲,到那時,不必今天做這事,明天做那 事,卻是走到那兒,吃到那兒,不管潔淨與否,甚至連穢便也充當食物,真是可憐啊! 失敗是成功的原因,這句話絕不是一個口號,因為從失敗中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能 力增強以後,信心也增長了,這個不斷增長的信心就是淨信心。如此繼續往前走,困難然 存在,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困難,但因為能力和信心的增長,卻走得一步比一步堅穩踏實 ,能夠恰如其份的跨上去。諸位慢慢去體會這個道理,等到自己親自去行持的時候,會發 現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處在這種狀態中!佛陀告訴我們,學佛要生生世世的走下去根本原 因就在這裡!菩提道是生生世世要走的路,絕對不是東碰西撞可以成就的。所以,開始的 時候,困難多是個好現象,只要堅定信心,不但不會畏懼困難,而且能夠克服困難!難怪 作者堅定的說:「我不是應該覺得有信心來迎接將來發生的事,以及我已經開始懷疑的困 難嗎?」他學會了拉弓,信心增長了,不管後面有再多的困難,不但不會畏懼逃避,而且 坦然迎接,因為他有信心、有能力接受解決未來一波一波的困難,這就是淨信心的增長。 當作者花了一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學會了放鬆肌肉拉弓的工夫,老師卻告訴他,要繼 續學放箭,而且前面所學的只是放箭的預備工作。大家看二十六頁第二段:「前此你所學 的,只是放箭的預備工作。現在我們又面對一個新而特別艱難的工作,使我們又進入射藝 的一個新階段。」老師說完後,握著弓,拉滿弓後就射箭,這一射,讓作者看得目瞪口呆 ,如果不是聽到弓「蹦」的聲音,看到那箭所呈現的穿透力,作者說:「誰也不會相信那 弓會有射力」因為作者所看到的老師,拉弓射箭是一點也不費力的,就像撿根雞毛般的不 費吹灰之力,而把需要很大氣力的事情做完成了。別人覺得不可能做到,連夢想都做不到 的事情,老師做起來卻稀鬆平常,猶如兒戲一般。佛法最可貴的特徵,更甚於此,真正趣 入佛法後,能夠為人之所不能為,而得到最後究竟的成果,其妙用真無窮啊! 作者特別注意老師的射箭工夫,覺得真是美妙無比,他如何形容這個景象呢?他內心 有沒有產生什麼疑問呢?請看第二十七頁第四行:「毫不費勁的表演一套須要很大氣力的 工夫,是一個極美的景象而為東方人所最能領會與激賞的。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 在那階段我實在不能存有別的想法,──要想準確的射中紅心,似乎全靠放箭要平穩,我 從射擊步槍得知,那怕是輕輕的扯動一下,使得靶子離開準星,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到 此刻為止,我所學會的一切,放鬆地拉弓,放鬆地停留在張力的最高點,放鬆地放箭,放 鬆地抵銷反彈力,我對它們的了解和觀點是:一切都為了達到射中靶心的大目標,難道說 ,下了這麼大的工夫,花了這麼多的耐心學習射藝,不是為了這個緣故嗎?那麼,為什麼 大師說話的口氣,好像是說現在與我們有關的課程,遠超過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所學所習慣 的一切呢?」 這一段敘述說明,做學生的,還是和以前一樣,覺得射箭的目標是要射中靶心,做老 師的,還是和以前一樣,告訴學生不是要射中靶心。這真是有趣的事,老師真正要指導學 生的是一個理念,而學生腦中所想的卻是另外一套,這個事實就指出要糾正自己的概念以 便和老師一樣,是多麼困難啊!將來我們學佛,最難學的就是這一點,要把自己習以為常 的概念去除掉,遵從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真正概念,是一件很艱難的事,但是,改正不過來 ,這條路走來將會驚險萬狀,甚至根本走不上去! 因此,作者雖然不停的努力,但是困難還是存在,努力還是白費,如同二十七頁最後 一段的描述:「不管怎麼樣,我仍然照著大師的教導勤練不輟,可是我的一切努力都白費 。」放箭前的準備工作──一心拉弓,光是把弓拉開就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表示作者是 一個凡事全力以赴的人。有了這一年的經驗,老師教他繼續學習放箭,當然不會敷衍了事 ,可是成績如何呢?還是不行!我們看下面一句話:「我覺得以前我想都不想地胡亂放箭 ,成績反比現在好。」很有意思,也很無奈!以前「想也不想」成績反而好,現在「很注 意」反而不靈光,這個現象,諸位要仔細體會其中的原因,作為自己的借鏡。同時也要去 學習作者遇到這個現象的精神。各位反省一下自己,如果老是學不會的話,我們心裡會怎 麼想?會不會覺得:哎呀!我怎麼老學不會啊。心裡就跟著退縮下來,如果你們問我:「 師父,你會不會?」我告訴你們:「會!」一定會產生畏懼和退心的。那個時候最重要的 是如何克服它!克服它的關鍵是什麼呢?就像作者一樣,他在學習之前,自己具有很強烈 的欲學心,學的時候,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學。今天我們學佛,僧團也是絕對重要的, 老同學更能體會團體無比的價值,我們完全受到團體的保護,才能在菩提道上前進,佛在 世時告訴我們:「佛、法二寶,賴僧宏傳。」佛走了以後,正法結束以後,到像法、末法 的時候,只要僧團在,佛法就會在。僧團並不是指一群人,出了家,住在一起,合夥吃飯 ,像世間的生意人一樣。而是指一群人,以法維繫在一起,如理如法的學習,這樣的僧團 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有了這樣的團體,個人才能受到保護,尤其,外緣的強大阻力出現 時,更需要團體的力量幫助個人度過難關。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告訴各位同學,彼此之 間要互相尊重的原因。要達到彼此互相尊重,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觀功念恩,去想想 團體對我們的好處,現在一心維護團體,將來受到團體的保護。 繼續看第二十八頁第二行:「大師毫不氣餒地繼續表演他正確的放箭法,我也毫不氣 餒地學著他做,而惟一的結果是,我越來越沒有把握了。」這段話對我們的鼓勵很大,不 管怎樣,老師繼續教他,他也亳不氣餒的繼續學習,這種精神很重要。很多老同學,都有 這樣的經驗,開始做的時候,信心十足,越做反會越沒有信心,將來你們都會遇到這種狀 況。但是,一定要記著,等到越來越沒有把握的時候,挺得住一段時間,會再回彈,那個 時候就又向前跨一步了,這種情況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一個人進步的情況就像一條 曲線一樣,並不會一直的往上,一開始的時候,曲線向上,過了一些時候下來,下來後又 上去,上去後又會下來…這個道理,經論上說得很清楚。作者舉一個比喻,很有意思,他 說他自己好像一隻蜈蚣,蜈蚣有很多腳,如果你問蜈蚣:「你那一隻腳先走?」牠一定弄 不清楚。不要說蜈蚣,就算是人,未加注意,也弄不清楚那一隻腳先走,但如果因為這樣 ,不曉得那一隻腳該先走,就停留在原地不敢動,那就永遠沒有向前走的機會了,這雖是 一個有趣的比喻,卻是值得我們警惕的經驗。 繼續看第二十八頁第四行:「我的失敗,好像沒有嚇著老師,倒是嚇著我自己。」大 家都沒信心了,但老師一點都不在乎,這就是好老師的重要。有了好老師,自己該怎麼辦 呢?如果,自己被嚇著了而退出去的話,就很難再回來了;即使再回來,也跟不上了。所 以,絕對不能因為害怕而退出,熬過去以後,就會發現問題所在,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 這樣走過來的,不但這一生,而且下一生,生生世世這樣不停的走下去。 老師並末被學生的失敗嚇著時,作者就想:「是不是他憑經驗知道一定會如此呢?」 確實是這樣,所以在二十八頁第二段第二行老師喊道:「不要想你該怎麼做,不要考慮怎 樣付諸實行。箭要在射者猝不及防的時候射出去,才能飛得平直。必須是像那弓弦忽然割 穿了姆指一樣,切不可刻意去張開右手。」老師的意思就是說,不要老想著自己的一套方 法,指導你怎麼做,你就照著去做,到時候,效果自然會出現。同樣的道理,今天你們來 學佛,也不要去管自己的想法如何?有一件事是絕對重要的,就是對這個老師,對這個法 的信心,有了信心,就照著方法做,而且死心蹋地地去做。這種概念,以現在一般人的想 法去看是說不通的,但是,事實如此,容不得懷疑,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這 個。 作者就這樣不停的學,大家看第二十八頁最後一段:「以後接著是一週又一週,一月 又一月的無結果的練習。我一再以大師的放箭法為標準,親眼看到正確放箭的性質為如何 ,可是一次也沒有成功。」天天練習,今天不行,明天也不行,這個禮拜不行,下個禮拜 也不行,這個月不行,下個月也不行。而對這無結果的練習,他為什麼不退呢?有一個原 因,他親眼看見老師放箭的正確。我也有同樣的經驗,我之所以能夠確定不退,因為我親 眼看見我的老師的成就。因此,我建議你們,要選個好的老師,你們透過好老師,看見他 們的成就,就會了解不管未來多難,走下去是值得的。我現在的感覺,這一輩子不行,下 一輩子繼續,下輩子不行,再下一輩子,要有信心,一定要學好它,果真有這個信心學下 去,一定會成功的。 下面那句話,作者又說:「如果我等那放箭的時刻自己來臨,我就耐不住那弓的張力 而不得不將雙臂還原,這一箭也就成了泡影。」主要告訴我們,學習的人要有恆心、毅力 、堅強的信念才能夠克服很大的困難。 第二十九頁的敘述,很有意思,他舉個比喻,一個小孩子的手上拿著一樣東西,放掉 它不是刻意放掉,而是他看見別的東西,想拿別的東西的時候,手就自然放掉了。這個例 子,形容得很有意思,我們的心裡面要達到這種完全不自覺的狀態,是很不容易的。再想 一下那個撞車的故事:這位騎腳踏車的女學生,如果沒有看見老師的話,就不會撞到老師 ,如果騎術很好的話,也不會撞到老師,但就是不知不覺撞上去了。這個故事,聽起來也 許很好笑,但是想想自己,會不會也犯這種毛病?再舉一個比喻,有人非常想睡覺,但越 想睡覺,越是睡不著,作者也是一樣,越想要這樣,越做不到,所以在第三十頁,老師告 訴他:「你把困難所在描寫得太好了。你知道為什麼你不能等待那放箭的時機嗎?為什麼 在它來到之前便氣喘了起來?正當的時機的正確的一射之所以不來,是因為你不肯放掉你 自己。你不能等待完成,卻抖擻精神準備失敗。」後面那兩句話,目前諸位不一定能了解 ,卻是我們最常犯的毛病。其實不斷的練習,自然會慢慢的成功,然而我們不好好練習, 反而抖擻精神用盡種種辦法,忙著失敗,其實這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困難。禪門有句 話叫「頭上安頭」,就如書上說的:「只要情況不變,你便只有乞靈於你自己。但這事是 不應靠你自己來使它發生的」。這裡所說的「你」,就是佛法裡所說的「習氣」,我們做 所有的事情,無可自主的隨順著自己的習氣。就如諸位剛到佛寺,一定會拿這裡和家裡比 較,覺得這裡的一切,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請問:什麼叫「對」?將來你們會了解 ,無所謂對不對,今天對這個習慣了,覺得這個對,明天,換一個環境,又覺得這個不對 了。舉一個例子,也許各位可以更容易體會:兩個朋友相約去看電影,如果是中國人,彼 此會說,這個費用由我來付,如果是外國人,彼此會各付各的,或者平均負擔。以中國人 的習慣來看,會覺得外國人欠缺人情味,反過來,以外國人的習慣來看,會覺得中國人拖 泥帶水,以彼此固有的見解去批判對方,這就是我們的習氣。 習氣對我們會產生多大的傷害呢?我們心靈的能力,原本是無限的,不幸被自己的習 氣限制得死死的,佛法就是教導我們,掃除習氣,使心靈的能力擴展到無限,那個時候, 所有的障礙都淨除,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所有想做的事都可以隨心所欲,所有的快樂都是 究竟圓滿的,那種境界就是佛的境界,也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不能達到目標 ,就是被自己的習氣所困,把無限大的能力,侷限在最小的圈子裡,本來是無限大的,現 在變成很有限,甚至等於零一樣,所以老師說:「這事是不應靠你自己來使他來發生的。 」 再看看第三十頁第二段:「我不得不向大師承認,他這一解釋更使我如墮五里霧中。 『因為,歸根結柢,拉弓放箭的目的是在射中靶心。』我說:『拉弓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 方便,我總忘不了這層關係。嬰兒對此毫無所知,但對我而言,這兩事是不可分的。』」 作者心目中,認為射箭就是要射中靶心,因此,總是覺得要由「我」來射,越是覺得要「 我」去射,「我」這個習氣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實際上,老師教導他的是,如何 靠射箭拿掉「我」這個習氣,越去射,「我」這個習氣就越來越小、越來越小……,最後 「我」這個習氣完全沒有的話,就達到目的了,心靈的能力也就提升到最高的程度。所以 ,作者想盡辦法射箭,射不著,而大師把自己的執著拿掉,閉上眼睛,也射中靶心。我們 聽起來覺得這是笑話,但事實就是如此。就像我們覺得飛機速度很快,飛個一天就可以到 美國,假如能利用無限大的心力,「我要到美國」的念頭一動,就可以到美國了。今後我 們真正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利用佛法這個工具,把我們根深蒂固的執著拿掉,到那個時候 ,豈僅是我要到美國呢?所有的痛苦都不再限制我們,就像憨山大師年譜裡所講的,病來 磨他也不痛。即使火裡燒也燒不著,冰裡凍也凍不著,當那種內在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的時 候,就有這麼奇妙的特點和境界。 現在繼續看三十頁最後一段:「『真正的藝術』大師叫道,是『無宗旨的』,『無目 的的』。」真的沒有宗旨,沒有目的嗎?不是的!它的目的就是沒有目的的目的,它的宗 旨就是沒有宗旨的宗旨。我們的宗旨目的是透過「我」這個習氣去設定的,現在既然是要 把「我」的習氣拿掉,因此,以我的習氣所安立的,所有的宗旨目的就應該消失掉,這個 消失掉的話,我們的痛苦才可以完全解除,我們的希望才可以真正出現。在沒有拿掉習氣 以前,宗旨目的是無法實現的,就像老師在下面那段話所說的一樣,老師說:「你越是固 執地為了要擊中靶子而射箭,你就越射不好,而那靶子也會離你更遠。你的過份執拗的意 志,便是你的障礙。」這一段所說的沒宗旨沒目的的意義很深遠,諸位要認真去思惟了解 。這段的最後一句話:「你以為不是你自己動手做的事是不會發生的。」的確,我們總認 為我們去做,事情才會發生;我們不去做,事情就不會發生,而大師告訴我們的卻是,「 我們」去做,事情就永遠做不好,放掉這個「我」去做,事情才會做得好。各位是否覺得 奇怪,放掉了我,事情怎麼做呢?其實事情還是照做不誤,例如射箭,還是由我來射,射 到最後,射箭的這個人弄不清到底是弓箭射我,還是我射弓箭?那時候,雖然他在射箭, 但是執著的心已經消失了,譬如,諸位到佛寺來住,看到很多同學,大家一高興,忘掉家 裡的事,就滿開心的,如果心裡嘀咕著:「我家裡是那樣,這裡怎麼是這樣?」老想著這 些事,心情就無法舒展。心裡面的執著,我們越是想著它,它就像幽魂一樣纏著你、困著 你,趕也趕不走,拿也拿不掉。 經過老師的指導說明後,學生就問老師:「那麼,我該怎麼辦呢?」老師回答他:「 你必須學會好好的等待。」大家請看三十一頁的那段對話。這裡的「等」,並不是坐在那 裡枯等,而是耐著性子繼續學下去,等待結果的自然出現。如作者那樣,一天到晚拉弓雖 然拉了很久沒有結果,但是、還是天天去做這個沒有結果的事情,我們走這條菩提道路, 也是要以這樣的耐心、信心去走的。 老師告訴學生必須學會好好的等待以後,學生又問:「這要怎樣學呢?」老師回答: 「放掉你自己!將你和你的一切都澈底的留下,除了一份無心機的拉力以外,一無所餘。 」這個答案的含義和前面的幾段對話一樣。從頭到尾老師一直在告訴學生,放掉自己執著 的心,不要再去想辦法,只要照著老師的方法不斷的去練,練、練……練到最後,那個執 著的心就自然拿掉了。執著的心是一切問題的所在,因此將來我們學習的過程,要想辦法 學會增長對師長、對法的信心,然後,耐著心、咬著牙,不要停,繼續走下去,最後的勝 利一定屬於我們!

相关参考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四)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四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昨天我們討論到第十四頁。綜上所述,本書所討論的射藝是什麼學習射藝終究的目標是什麼?作者已直截了當地告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二)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二講八十三年十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請翻開課本第五頁:「這種期望真是錯得不能再錯了。在傳統意義上,日本人對射藝,尊之為藝術,奉之為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七)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七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三十四頁,這一頁告訴我們,放鬆以後心就能夠靈活、能夠矯捷。「放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講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十一)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一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五十三頁。現在,五十三頁第六行寫著──大師宣佈說,我們要進一步學新的練習了。這之前的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六)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六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三十一頁之前,談到本書的作者,這位名叫赫立格爾的德國人,到了日本後,第一步學習拉弓,花了整整一年的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三)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三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昨天討論禪宗目前的情況,請看書上第八頁:「禪宗開闢了新的途徑,採用有層次的沉潛於自我中的方法。」古印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一)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一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請諸位翻開第一頁「緒言」,緒言就是開場白﹔簡單扼要地介紹本書的內容,其中所述的重要內涵就是我要各位研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九)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九講八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本書中老師告訴學生的一些話,如果是由普通人的嘴巴講出來,會覺得是個笑話而不予採信,但是,現在是出自最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八)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八講八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不按照本書的頁數,一段一段的和大家討論,而是先指出幾個重要的大綱,再說明它所要顯示的內涵。從三

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十二)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二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講到六十一頁。下面六十二頁提到,作者射到了這種程度,大師提議來一次考試,意思是說作者已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