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四)
Posted 佛教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第四講 八十三年十月二十日 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 昨天我們討論到第十四頁。綜上所述,本書所討論的射藝是什麼學習射藝終究的目標 是什麼?作者已直截了當地告訴我,要找到我們存在的最終基本,換句話說即是找到世間 真實的狀態。惟有尋到世間的真相並徹底認識它,所有的苦樂問題才能圓滿解決。而且要 走這條路得靠師長引導,否則徒勞無功。諸位多多體會個中涵義,然後循序步步研讀下去 ,方能找到本書的整個意趣,並可望從中獲得啟示,若僅把它視為通俗性的小說,藉此消 遣娛樂,那真是莫大的損失。 時下的世間人最重視的是「消遣」,如果我們也如此,不能透過學習認清事情的真相 ,進而加深加廣,竟然停留在表面或原地,豈不與世間凡俗人無異?甚而等同畜牲?舉一 個笑話作證,這則笑語貞令人痛心!諸位是否看見本寺門前那隻狗,牠看見人高興地搖尾 巴:牠走到那兒睡到那兒,好不得意!好不自在!反觀我們人類,我們能這樣嗎?我們要 花多大的代價,才能得到如此這般的快樂,而牠卻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因此,如果只 為了消遣而研讀本書;如果找們所圖的僅是眼前的利益,那麼,人反不如畜牲了!這個道 理要自己深細觀察,才能了然於胸,並引以為戒!如今,我們既擁有人身,又擁有可思考 的腦筋,千萬不要浪費! 第十五頁是作者述說自己學禪射藝的路程。他說:「我為什麼學禪?又為了學禪而去 學射藝?是需要一番解釋的。」由此可見作者起初並不是要學習射藝,而是為了學禪才去 學射藝,為什麼呢?下面的說明頗耐人尋味,他這樣解釋:「我在做學生的時候,就好像 受了一種秘密力量的驅使,對通玄術有所偏愛;雖然那個時代的風氣,並不重視這種興趣 。」諸位讀到這段話,或許會覺得與本書無直接關係。在此,我特別提出一個概念供各位 思惟,大家想想看,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人所追求所忙碌的是什麼?是不是升官、留 學、發財…等等的名利?幾乎人人如此,若少數例外者,將被眾人視之為怪物。作者即是 他所生長的時代的怪物,那個時代的人對通玄術並不喜愛,唯獨作者卻莫名其妙地歡喜, 他認為好像被某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所驅使,因而偏愛通玄術。老同學看到這有什麼想 法?這種神秘的力量是什麼?它是宿生帶來的啊!它本身就具有一股很強盛的力量;它需 要靠生生世世不斷地積累,遇緣即會產生的力量。今日我們修學佛法這種力量是不可或缺 的,這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是憑藉此力量而來的。例如梵因法師,求學時代書唸得很好, 中學唸的是人人羨慕的建國中學,大學唸的是時下熱門的中央大學電機系,但當他一遇到 佛法,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了,一心一意想當和尚,怎麼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就是那一股潛 在卻強盛的力量,推著他走這一條路。又如預科班同學,到這兒來修學佛法,是經過自己 理智的抉擇,還是父母代為選擇的?很顯然是因為你們出生在佛法的家庭,有學佛的父母 ,環境影響著並推動著你們走上這一條路。這些事實明確地指出「業」的重要性,如果宿 世的業造得如法的話,下世再來時,自心的等流即不知不覺地歡喜佛法;外在的增上即自 自然然地是學佛的環境。屆時,即使想要追逐世間虛幻的名聞利蓑,往昔的「業」自會綁 著你與它背道而馳,更會推著你趣向學佛這一條路。慢慢深入有所得時,感覺自己真幸運 ,不為時下洪流淹沒而走向最正確最圓滿的道路。因此,眼前我們最重要的是認識「業」 的力量,進一步,矢志努力生生世世培蓑增長善妙習性,靠著它帶領我們進入佛法的堂奧 ,走入菩提的道路。 作者即是依著業的主導,始終對通玄術有所偏愛,因此,從小希望走上這條路,這種 力量,不可遏止地驅使他,想盡辦法學佛,之中的過程真是波折不斷,因為,不管他如何 努力總是碰壁,第十五頁和第十六頁描述得很清楚,你們也預先研讀過,所以不再細述。 特別提出第十六頁第三行的總結來討論,先看文:「不管我怎樣看問題,我都是碰壁。可 是,我仍然無法制止自己不停的敲那門環。我渴望不止,而到倦於渴望的時候,又渴望有 那渴望的心。」作者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反省自己:如果是我們,遇到「碰壁」即退 縮、畏怯,甚至放棄。可是,作者不但不放棄而且「仍然無法制止自己不停的敲那門環」 ,他沒辦法控制自己停下來,反而想盡辦法去尋找,而且「渴望不止」!即使已到了疲憊 不堪的時候,他選是不「死心」,他依然渴望生起那顆渴望的心!什麼原因使作者能做到 這樣呢?令人深思!他不管遭遇任何困難都愈挫愈勇,說明了這個人宿生就是﹁這樣﹂的 一個人。這個故事可為今後我們修學經論的佐證,藉此譬喻深入了解經論的義理。我們所 學的道理絕對不是空談而是事實,作者這種經驗,若能體會並學習,對我們會有很深遠的 影響。 這份渴望的心終於產生了迴響,我們看第十六頁第二段─「因此,在人家問我(此時 我己是一所大學的講師)想不想去東京大學教哲學的時候,我以特別欣快的心情歡迎這個 可以認識日本這個國家與人民的機會,也因為它可使我有接觸佛教之望,並可因之修學玄 學的內觀。我已經聽說,在日本仍存在有保護得很嚴密的禪的傳統;一套經過許多世紀考 驗的傳授的藝術;和最重要的精通鍊心術的教禪的老師。」從學生時代鍥而不捨地找尋, 終於在成為大學講師的時候,一個學禪的機會來了,作者當然毫不猶豫而且欣悅無比地把 握這個等候已久的機緣。這個機綠的到來;這個結果的出現,印證了佛法很重要的內涵─ ─因緣業感。諸位想想這個教書的機會為什麼落在作者身上?是運氣還是業?是業啊!如 是因如是果,努力絕對不白費,只要這一生認真造善淨的業,下一生絕對感得好機會的果 ,否則,任你使勁尋覓,徒然枉費心機。這特點就是佛法的重心,容或有人不盡信解,儘 可先憑著信心依法去做,從實踐中自會漸有領悟,若要等到信解後再付諸行動,恐無常隨 時到來,為時已晚,抱憾不已。 因此,怎樣努力、怎樣祈求、怎樣迴向、怎樣發願:一一如法實踐,好結果將隨之展 現!就如同作者一樣。作者宿生造了什麼業?從內看,造了很強盛等流習性,感得今生良 好的異熟果報;從外看,感得很好的增上外緣,有好的老師好的法。老師是精通棟心術的 教禪者,法是經過許多世紀考驗旳傳統藝術。細細咀嚼這段描述,給我們莫大的鼓舞和信 心! 心想可以實現從小的願望,於是,作者滿懷喜悅和希望到達了日本。結果呢?諸位看 第十六頁最後一段─「我新環境剛剛有些熟悉,便開始去實現我的願望了。立即,我就遭 遇到難堪的閉門羹。」啊!還是和在自己的國家一樣遭受「碰壁」,無法如願。捫心自問 :如果我們滿腔熱誠,卻遭受閉門羹;如果我們一心想學習某件事,卻遭遇一波波的打擊 ,仍會一本初衷,堅持原意勇往直前嗎?現代一般人,只妄求最美好的結果,而達到這個 結果前所必需的代價,卻吝於付出、疏於努力,若一遇困難即刻退怯,怎可能獲得美好的 結果?作者不停地遭受磨難卻不打退堂鼓,還未正式進入禪境即須如此勇猛不懈,更何況 我們所修學所追求的是教證圓滿的佛果?所以,勿為波折所困。難關當前,不要怕,克服 它!只要一層一層地衝破,能力就一層一層地增強。作者不就是這樣嗎?憑著無比的毅力 、花費很長的時間,終於使日本人明白,他為什麼要獻身於不重理論的禪。 不過,日本人還是這樣告訴他─「歐洲人想深入這種心靈生活的領域,是完全無望的 ─這種心靈生活也許是東方產品中最怪異的一種──除非他先從學習一門與禪有關的藝術 著手。」作者聽了有什麼反應?有沒有退縮呢?我們看第十七頁第四行─「須先進預備學 校的念頭,並未令我卻步。我覺得只要有希望稍稍接近些禪,我做什麼都願意。一條迂迴 的路線,不管多麼吃力,總比沒有路好。」的確,「總比沒有路好」,總比當初到處碰壁 ,到處吃閉門羹好!預備學校至少是一條路;一條可以接近禪的路,有了這條路,才可循 此而步步向前,這種精神是我們做事的楷樸。我們最易犯的毛病是空有夢想不肯付諸行動 ,而最實際最穩當的辦法是認清自身目前的立足點,從此下手,循序漸進而臻於目的地。 如果妄求果報,忽視或躐等,那真如緣木求魚!作者深明其理,因此能安於迂迴的路線, 藉此深入禪境,於是他認真思索哪一種藝術與禪有關,最後他覺得射藝對他最合適,從此 ,他透過射藝學習到他從小渴望不止的東西。 選擇學射藝作為學禪的預備學校後,作者開始尋訪教射藝的老師,其中依然好事多磨 ,我們看第十七頁最後一段的敘述─「我求一位同學,法學教授宗藏小町屋,替我在他以 前的教師,極富盛名的健藏粟大師門下報名做個學生。」結果呢?出乎意料的大師不肯收 他,理由是大師以前教過一個外國學生,對他很失望,至今仍後悔不已,為免學生承受這 種藝術的特別精神負擔,大師不願意再教外國學生了。眼見如此,作者一本初衷,未放棄 努力,他抗議、他解釋,終於使老師相信他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求「大道」才學習這 技藝,因而笞應收他為門徒。從這段轉折可看出老師是非常謹慎非常敬業的;而學生是非 常卑恭非常渴望的。表面上學生受盡了一冤枉,實際上因為吃足苦頭,使他意志更堅定, 目標更確立,終為善知識所接納,而得以一償宿願,展開了一段學習射藝的路程,如第十 八頁最後一段所述─「就這樣,一堂漫長而艱辛的課程開始了。」諸位注意喔!受過那麼 多的波折,經過那麼多的努力,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學習射藝的開始,此後的路程更是漫 長又艱辛!課程進行中,曾幫忙作者作說客作保的小町屋先生,成了師生間交談的翻譯, 因此,這位朋友也成了作者成功的條件之一。 綜合上述的討論,作者成功的條件是什麼?第一是作者內在宿生的善根,佛法上的專 有名詞叫「善法欲」。五六十年前,作者生長在那個時代,並不重視這種興趣,唯獨作者 一心一意地歡喜,可見他具有特殊的善根;這個善根包含了好樂心和精進心,不斷地希求 ,且在過程中愈挫愈勇。第二是作者外在的增上環境,他遇見了好的老師、好的法、好的 朋友;師法友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共同幫助他成就了他的心願,使他可以從射箭這藝術中 得到更廣大的了解禪的基礎。看看作者,想想我們,諸位要反觀自己今日所處的環境,除 了自慶自幸外,更應生起珍惜的心,以為往後不懼困難矢志修學的推動力。唯有如此,才 不致浪費這一期的人身。 作者如願以償,依師學習射藝,首先出現什麼情況呢?他說:「我們上第一堂課的時 候,就知道那『無藝之藝』的路是不好走的。」從這可看出作者異於常人的地方,一般 人上第一堂課時,往往覺得又好奇又新鮮,而他在第一課即已覺得此後路途的艱困。老師 先給學生看各種日本人弓,特別要他們注意那弓張開時所呈現的高貴的形態,而且愈引得 滿愈令人驚異。老師更進一步解釋:到弓完全引滿時,它即涵括了「一切」。我們對這位 老師的解釋,以及所使用的字眼,覺得很神秘很難趣入其意,但不妨試著,依佛法經論的 教示去體驗「一切」的涵義,諸位好好思惟,此中有很重要的內涵。 後來老師「抓起一張最好最強勁的弓,按照儀式很莊嚴地站好,將弦輕輕地彈幾次。 立即,產生一聲清脆的音響,伴以低沉的繃繃之聲。這聲音只要聽過幾次之後,便永難忘 懷了。它是如此之怪異,如此之令人激動,它緊緊地扣住人的心弦。」這一段敘述諸位不 要輕忽,有其特別意義。如果我們也在場,是否也能受吸引而永遠難忘呢?另外,有不少 的人和事本能的具有一股令人不可抗拒之力,例如在我認識的尊長中,有的只要見他一面 或聽他一句話,即生起永生難忘的感覺,但願諸位好好努力,感得遇見這種善知識的機緣 。 老師在第一堂課就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呢?作者說這個初步意義很重大,是為了要淨 化、聖潔化。如何把世俗的染污拿掉,就叫淨化,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也可稱為聖化 。經過初步的淨化聖潔化之後,老師命令學生仔細地看著他,這時候,老師將一支箭扣在 弦上,並且將弓拉得很滿,然後教學生:「現在你們也學著拉。可是記住,射藝的目的並 不在增強肌肉,拉弦時不可使出全身之力。」老師教學生千萬不要把全身的氣力都使出來 ,那麼該怎麼辦呢?應當學會只用兩手的力量,而且肩膀的肌肉必須放鬆,好像它們在作 壁上觀一樣。要能做到這一點,才算是完成了用心靈挽弓射箭的條件。老師的意思就是說 拉弓是用心靈去拉的,不是用體力去拉的,這是饒富趣味的一句話。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用 體力去做的:實際上用體力的時候還是用心啊!不過我們偏重於用力。拉弓時老師教學生 要用力並告訴學生怎麼用力,到最後完全不用力氣而完全用心,怎麼證明完全用心呢?就 是那個肌肉是完全鬆馳的,如果用力,肌肉一定是繃緊的,這個特點和一般的做法大異其 趣。 本書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射藝學禪這條路和世間的路完全相反,因此不能以世間的眼 光去衡量判斷。後來本書也不停地以實例證成這個特點,如作者要以世俗的眼光去想去做 的時候,最後都慘遭失敗上逼得無法可想、無路可走時,只好完全捨棄自己的見解,或世 間的方法,依著老師的教導才得以學會,事情也因之成功。佛法就是這樣,把自己從世間 困死中解救出來,才能學到完整嶄新的東西。 接著作者就舉一個比喻,第二十頁敘述的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試著自己拉弓,但是不 管怎麼試都不管用,他說:「這種不尋常的挽弓方式,需要很大的力氣,不久我的手就開 始發抖,呼吸也愈來愈吃力。第二個星期這情況也未見改善。拉弓依然是一樁很困難的事 ;雖然我練得很勤,它卻絲毫也不肯與『心靈』發生關係。」老師教他要用心靈去拉弓, 他練得很勤,絲毫無進展,那個心和那個弓,一點點關係都沒有發生。從這我們要學會 兩個角色,就是不論是現在自己學或是將來教別人,學者教者都要具有耐力毅力不能操之 過急。學的時候除了對自己有信心外,更重要昀是對師長要有信心,要嘛不跟隨這位老師 學習,既然透過認真觀察、理智抉擇找到具足條件的老師,就得信任老師。教的時候,就 要像書中的那位老師,耐著性子和學生﹁磨﹂,整個心力投注在學生身上,失敗了再來, 最後一定會成功的。看看這對師徒,單單學教拉弓就花了一年多的時問呢!我們往往做一 件事,做了二三天,就著急地想:怎麼一點進展都沒有?因為慌了手腳或半途而廢,這之 間相差多遠啊! 各位努力研讀本書,以後遇見困難,想到書中師生百煉成鋼的毅力,心就自然平靜許 多並生起效法之心。任何事的成功,毫無例外地要經過無數的考驗、憑毅力耐力而達成的 。一重一重失敗的考驗,作者如何面對呢?在第二十頁最後兩行,他說:「為了安慰我自 己,我忽然想這裹面一定有個訣竅。」而這個訣竅,總有特別原因、所以老師不肯透露, 有了這個領悟,對老師產生無比的信心,他下定決心想辦法去發掘這個秘密,於是咬緊牙 關繼續學射。學生如,此努力,老師呢?請看第二十一百一第二行:「大師密切地注意我 的努力,一聲不響的修正我緊張的姿勢,稱讚我的熱誠,責備我浪費氣力,此外則一切聽 我自由。」老帥從來都沒有顯得不耐煩的樣子,也總是很有禮貌。但是當作者一張弓,老 師「放鬆!放鬆!」的呼聲觸到了學生的痛處,終於有一天作者失去了耐心,不得不向老 師承認自己實在不可能照老師教的方法挽弓。各位好好思惟這段公案、一定要透過文字看 見裡頭所指的內涵,這些認識對我們將來有很大的助益。當作者承認失敗後,老師終於告 訴他做不到的原因,老師說:一你做不到,因為你的呼吸方式不對。﹂於是很細心地教他 怎麼吸氣,怎麼呼氣,怎麼透過這一呼一吸使產生一安定的韻律。在這,我們先停一下 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不在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呼吸杓方法呢?這個理由在第二十四頁 有一段很詳細的說明,你們要好好的體會。的確,除非已用盡自己的方法仍然無法成功, 否則永遠覺得自己有的是辦法,因此老師就善巧地讓你自己先去嘗試,等到你弄得焦頭爛 額無計可施時,將會回心轉意死心塌地的接受老師的方法,那時候就會覺得老師給你的是 唯一的救生圈,而拼命牢牢地抓住它。 修學佛法就是這樣,能夠愈早捨棄自己的見解依止著師長,就能夠愈快獲得成就,因 為這是唯一的一條路,無二也無三。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否則「死盡偷心 」,一點辦法都沒有。佛門當中,有很多大德以不同的話證成這個道理,如憨山大師年譜 上面記載他到處行腳,結果看了以後,「以絕他年妄想」,看遍了一切,覺悟到沒什麼好 想,於是死心塌地走唯一值得走的路。這種強盛的力量就是將來成功的關鍵。所以一直等 到學生嘗盡失敗,老師知道那種力量產生了以後,才肯教他呼吸法,一直到呼吸得很自然 時為止,接著大師才又開始教導呼吸和射箭的關係。 這段老師教導的過程在第二十一頁和第二十二頁有很詳盡的描述,你們要仔細研讀。 總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除非宿生己修到某個程度,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否 則,靠自己的力量是永遠行不通的。佛道要一直到成佛才不要老師,你們要永遠記住這句 話。在失敗當中去親自驗證這句話,愈能用理論實際驗證,愈能在失敗時,稍吃苦頭即變 改原意。否則,內心就是不肯屈服,總期待便宜出現,如果佛怯可以不勞而獲的話,佛世 的時候佛就會告訴我們了,何勞後人去杜撰呢?這些便宜的法門都是末法的產物啊! 修習新的呼吸法,並不是很簡單的,所以作者在第二十二頁最後一行這樣敘述─「我 一回想到那些日子,便免不了一再的記起,我在開始時想把呼吸弄好之困難。」一看到這 想到入行論的一句話:「困難不應退,皆因修力成,始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不斷 的練習、不斷的修行才能夠成功。如果真正修行,會產生什麼現象呢?剛開始的時候,一 想到就畏懼退縮,等到修行成功了,嘗到甜味後就樂此不疲。唯有修行,才能獲得真正的 快樂!修行不僅是高談理論,且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去做。 作者想盡辦法去學習呼吸法,結果呢?我們看第二十三頁─「雖然我吸氣的方式,在 技術上說是不錯了,但每次我一面張弓一面放鬆肩臂肌肉時,我腿部的肌肉便僵硬不堪, 好像我要是不站得牢牢的,便會沒命了一般;又好像我是安提厄斯,須從大地汲取氣力一 樣。時常大師無計可施,只好以閃電似的速度,撲到我的腿肌上,在一處特別敏感的地方 施以壓力。我為了替自己辯白,有一次說,我正刻意努力保持放鬆。老師回答說:『這正 是你的毛病所在,你努力在想著它,你須專心致志的呼吸,就像你沒有別事可做一樣。』 我花了不少時間才達到大師的願望,終於成功了。」這些敘述很有意思,作者為了替自己 辯白告訴老師,他正刻意努力地放鬆,沒想到老師毫不留情地指出,這正是作者毛病的所 在,因為愈是刻意放鬆愈是不聽使喚,如果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那就成功了。 我們都和作者犯相同的毛病,而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一個故事 來譬喻證明。這個故事發生在四十多年前,那時我在台南唸書,成大校園很寬敞,學生人 數並不多,路的兩旁大樹成蔭。有一天我走在路旁,突然看到一個女學生,一面騎著腳踏 車一面緊張地喊著:「哎呀!撞上了!撞上了!」接著,我看見這位女學生愈騎愈快,喊 聲也愈來愈大,我循著腳踏車行駛的方向望去,看見迎面走來一位男老師,這位老師看見 衝著他而來的腳踏車,連忙一會兒向左閃、一會兒向右躲,可是那輛腳踏車依然對著老師 直衝,終於,「叭」的一聲,無可避免地撞上了老師。你們是否遇見這種事情?是否了解 我講這故事的用意?佛法就告訴我們這種道理。正規地說,路那麼寬人行人那麼少,女學 生也會騎腳踏車,也擔心撞到老師,老師更是不停地躲閃,理應不會撞上的,相反地卻偏 偏撞上了。諸位想得出這個原因嗎?當女學生心目中想要避開老師時,就愈覺得要撞上去 ,她口中喊著「撞了!撞了!」她的心就是很害伯撞到老師,她心愈怕撞著,她的心思 是不是全部對準老師?所以當她愈想避開老師時,她全部精神就愈衝著老師而來,結果, 學生怎麼讓也讓不開,老師怎麼逃也逃不掉,最後學生恐懼耽憂的事情依然發生。這個道 理你們了解嗎?書中的作者就和這位學生一樣,他愈想盡辦法圖放鬆,愈是把全副精神貫 注在這,本來要放鬆,結果鬆不了,甚至愈來愈緊張,愈來愈僵硬。所以老師點醒他: 你的毛病就在這,你愈是想它,你愈是忘不掉。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老師接著告訴他,須專心致志地呼吸,好像沒有別的事可做一樣 。也就是不要去想拉弓的事,而專門去呼吸。結果呢?其實是專門去呼吸但是還要拉弓, 也就是在同一個時候要做兩件事,老師就是要作者練習這個。 在同一個時候,能夠做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做,什麼事情都能夠不管的人,世界上只有 佛,佛陀偉大的地方就在此。慾山大師寫字的時侯,很認真,每寫一筆要唸一聲佛號,卻 寫得一絲不苟,工整無比。若有人問他問題也可以答對,若很多人與他說話也可以逐一回 答,絲毫不受影響,他是不是同時可以做很多事情啊?類似這樣的高明,我們是無法想像 的。我們所以會錯誤的地方在此,而佛陀偉大高明的道理也在此。 諸位繼續修學下去才會了解,為什麼只有佛才能夠把世間的真相看清。我們就像作者 ,拼命想放鬆卻偏偏鬆不了;又像那個女學生,拼命想避開卻偏偏撞上去。我們拼命想要 求快樂,卻偏偏沒有快樂;拼命想除掉痛苦,卻偏偏鑽進痛苦的深淵。不過,只要我們 找到善知識,如理如法修持,一定會得到方法而究竟的離苦得樂!就像作者經大師的指導 ,花了不少時間努力才達到老師的願望,終於成功了!剛開始學習呼吸法很困難,學會了 以後,居然毫不費力的在呼吸時忘卻自己。 我們接著看第二十三頁倒數第二行:「我最後總算懂得以『心』拉弓的意義了,原來 如此;不是我所想學而未學到的技術上的訣竅,而是具有新穎而又深遠的影響力和有解脫 作用的調息法!」學會了以後,作者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如此!」平常總以為間題的關 鍵在技術上的訣竅,沒想到貞正成就與否在於調息法!這就是佛法戒定慧中的「定」!這 好像沒有談到戒,其實是隱含在內,如果沒有戒做為前導,這個「定」絕對無法學習成 功!等到全部討論完,再回過頭來溫習就會一目了然。佛法中的戒定慧,始終是三個大原 則,缺一不可,它超越無上的成就。所以這新的調息法造成了一個結果,如作者所說:「 後來我也能以鬆弛的肌肉拉開大師的強弓──千真萬確而無法否認的事實。」這都是他自 己不停的努力,親自的驗證。 第二十四頁最後一段就是先前我們要討論的。我們先念文:「有一次,我和小盯屋先 生說到此事,我問他為什麼大師那麼久都眼睜睜地看我在那裡白費氣力地以『心』拉弓, 為什麼他不一開始就教我正確齣呼吸法呢?他說:『一位大師,也必須是一位偉大的教師 。對我們來說,這兩者是二而一的。如果他一開始就教你呼吸法,他就無法使你相信這方 法的決定性的作用。你必須先以你自己的方法去努力,遭到了覆舟之痛,然後才肯去抓他 拋給你的救生圈。相信我,我以本身的經驗知道,大師對你和每一個學生的認識,比我們 對自己的認識要多得多。他從學生的心靈深處獲知許多事情,只是我們不肯承認罷了。』 」,這說「我們不肯承認」,實際上是我們不知道。 這一段對白,畫龍點睛地告訴我們,師徒之間能否真正傳授的訣竅就在信心,而學生 沒有透過失敗,對師長的淨信心不可能產生,總是有個「偷心」存在,只要有「偷心」在 ,學生總是不願意無條件汲取師長的東西。老師和弟子之間,只要弟子對師長的淨信心不 夠,這個傳承就斷了,至少可以說這個傳承就不圓滿了。岡波巴大師跟他老師學習的時候 ,有一次問老師說:我什麼時候成就?密勒日巴尊者說:有一天你覺得我就是佛的時候。 岡波巴大師是宿生高位的再來人,老師還是對他說這樣的話,更何況我們是凡夫?「把老 師當成是佛」,「對師長要有淨信心」,這些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困難,這就是佛 法難以傳承下來的原因。那我們怎麼辦呢?我們要努力積聚資糧,積聚什麼資糧呢?就是 像本書作者一樣,耐種種折磨和苦難,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被老師 磨得半死不活,依然至死不渝地跟隨師長。目前我們的狀況,稍受折磨就彈開了,這種能 力和信心一定得靠自己以事實驗證,一步一步證明,愈來愈確定這是我該走的路,資糧夠 了才能夠接受折磨,這本好書你們要好好溫習,他如【我的信仰】、【宗喀巴大師傳】、 【密勒日巴尊者】……等等,都對我們一生有很大的策勵作用,所述成敗的關鍵性也都在 這。相关参考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二講八十三年十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請翻開課本第五頁:「這種期望真是錯得不能再錯了。在傳統意義上,日本人對射藝,尊之為藝術,奉之為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七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三十四頁,這一頁告訴我們,放鬆以後心就能夠靈活、能夠矯捷。「放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講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五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請翻開第二十三頁,從這一頁到第二十四頁止,作者描述他總算懂得以「心」拉弓的意義。那時候,他恍然大悟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一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討論到第五十三頁。現在,五十三頁第六行寫著──大師宣佈說,我們要進一步學新的練習了。這之前的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六講八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三十一頁之前,談到本書的作者,這位名叫赫立格爾的德國人,到了日本後,第一步學習拉弓,花了整整一年的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三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九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昨天討論禪宗目前的情況,請看書上第八頁:「禪宗開闢了新的途徑,採用有層次的沉潛於自我中的方法。」古印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一講八十三年十月十七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請諸位翻開第一頁「緒言」,緒言就是開場白﹔簡單扼要地介紹本書的內容,其中所述的重要內涵就是我要各位研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九講八十三年十一月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本書中老師告訴學生的一些話,如果是由普通人的嘴巴講出來,會覺得是個笑話而不予採信,但是,現在是出自最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八講八十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現在不按照本書的頁數,一段一段的和大家討論,而是先指出幾個重要的大綱,再說明它所要顯示的內涵。從三
轉載自福智佛教基金會bwmc已獲得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第十二講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上次講到六十一頁。下面六十二頁提到,作者射到了這種程度,大師提議來一次考試,意思是說作者已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