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眾生與聖人的不同在於心的染淨
Posted 精神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眾生與聖人的不同在於心的染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眾生與聖人的不同在於心的染淨,眾生的心不清淨而有雜染 ,相反的聖人的心是清淨而無染,心有染故眾生見的宇宙也不清 淨。佛教將世界分為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人生與宇宙是由 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組合而成的。在精神與物質二者之中, 以精神的心法為要,因為精神的心法是內在生命的動力,而外界 的色法是生命的現象,「心」的精神加上「色」的物質,則有人 生宇宙的各種現象。我們必須依靠內在的精神才能認識外在的物 質世界,如果離開精神,物質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就等於不存在 。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平和,首先每個人的內心必須和平,一般人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而自己的內心卻無法平和,那麼這個世界是不 可能和平的,有人希望世界和平而瞋恨戰爭,這個人的內心便是 不平和。有兩個人在爭論,其中一人主張和平是不須要戰爭的, 而另一個人卻主張只有戰爭才能達到和平的目的。正在劇烈的爭 論時,那位主張戰爭的人問那位主張和平的人說:「既然你主張 和平,那為什麼又要與我爭論呢?爭論就是不和平。」像這樣的 兩種人比比皆是。 節錄自《禪---內外和平(二、佛教所見的內在與外在)》P.5 聖嚴法師 著 ======================================================== 本書節錄已徵得法鼓文化授權同意,原文引用、摘錄,請取得 法鼓文化之書面同意,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 若人知淨信 歸依佛法僧 於身及命財 常念不堅固 知不堅固已 於彼不迷惑 能於身命財 永得常堅固相关参考
佛教是於心的宗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家亦:“三界唯心、法唯。”禅宗亦“明心性。”就是“心”,心就是“”,一切人的共有八,“八心王”。 八心王及其性如下:
佛教是於心的宗教,《》:“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家亦:“三界唯心、法唯。”禅宗亦“明心性。”就是“心”,心就是“”,一切人的共有八,“八心王”。 八心王及其性如下:
《維摩經》云:「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又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能發願救濟一切眾生,便能無怨無敵,便能得到內心的安寧及世界和平。如果萬事不為自己而只為眾生,此人便會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與智慧
我們應該慶幸,能夠生而為人,也應該珍惜我們得到的人身。因為,從坐禪的實習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1.堅軔的體魄,2.敏捷的頭腦,3.淨化的人格。所以釋迦牟尼佛,經常對其弟子們讚嘆人身的可貴,並且強調,
(1)因果觀:我們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及壞事,都是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過去無量世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驕傲,遇到壞事也不必惱恨,及時努力求進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決定。禪宗的初祖菩提達
宣揚「順眾生」的真義「順眾生」一語,出自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一。本來的意義,是主張順著眾生的根性,以各種善巧的方便,化導一切眾生,使他們擺脫輪迴,永離生死苦海。可是,有人錯會了這個意
佛教的宇宙觀是由人的內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去內心的造作,因為業由心起而萬法唯心所現,個人的小世界是自己個人業力所現,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業所感。由無明煩惱為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結果,無始
佛光鞭鼓生古往今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有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以光相來彰顯聖人或偉人的神妙,並表示尊崇。佛教也不例外,舉凡莊嚴安坐在各寺廟大殿上的佛菩薩,或畫家恭繪在紙上的諸佛聖眾,還有歷史古蹟,雕刻
如研究佛教各宗派之學說,確實並不相同,甚至於相同的經文中,因版本之不同,而有些許差異存在,這也造就了許多外道的批判,其實這些不同只因悟性之不同而有不同而矣。但直到現在,事實上在哲學或歷史角度的領域中多
法輪鞭鼓生佛陀的教法,謂之法輪。法是破迷啟悟的方法,因為修行的關鍵,全在個人心地上迷悟之轉。而法好比車輪一樣,佛菩薩將它推入眾生的心中,摧碾眾生心頭亂七八糟的煩惱與妄想。眾生自性本覺,只因煩妄遮障,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