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去內心的造作
Posted 外在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去內心的造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佛教的宇宙觀是由人的內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 去內心的造作,因為業由心起而萬法唯心所現,個人的小世界是自 己個人業力所現,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業所感。由無明煩惱 為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結果,無始無明的煩惱使人產生心理及生理 的行為,再由身心的行為產生後續生活及生命的結果,在獲得生活 及生命之延續結果的同時,又由於厭苦與求樂的本能而不斷地造作 新的身心行為,如此由因至果,從果生因,便形成相續不斷的生命 現象,這就是三世流轉。而這個生命現象的起因是內心的無明煩惱 ,因為個人內心有煩惱而不能平靜,造成外在的世界也不能平和。 節錄自《禪---內外和平(二、佛教所見的內在與外在)》P.4 聖嚴法師 著 ========================================================== 本書節錄已徵得法鼓文化授權同意,原文引用、摘錄,請取得 法鼓文化之書面同意,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 若人知淨信 歸依佛法僧 於身及命財 常念不堅固 知不堅固已 於彼不迷惑 能於身命財 永得常堅固相关参考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誦經、持咒、禮拜、念佛號及念菩薩聖號,都是修行的方法。但從一般來說,以修行坐禪的方法,最容易達到內心平靜的效果。當然,打坐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鬆之後,
困擾是來自內心的掙扎《佛法妙錦囊P.42》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般人認為煩惱是外
《維摩經》云:「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又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能發願救濟一切眾生,便能無怨無敵,便能得到內心的安寧及世界和平。如果萬事不為自己而只為眾生,此人便會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與智慧
1、我过得很好,只是梦到你后醒来会痛,想起你时眼泪会流。2、有时候,只是想有个人抱紧我不放手,直到我的心情真的好起来。3、我是一个虚伪的人,因为怕受伤,所以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到虚拟的世界中。4、不要随便
前念與後念的衝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經改變了,昨天認為是對的而今天卻認為是錯的,今天決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變,有人改變的太快,因而對自己的決定起了懷疑。如果一個人常常在改變自己的決定,這個人的內
踏實修行生活●鞭鼓生又到了歲末年初,想想過去的一年,海內外發生了多少令人驚恐的大災難,以及匪夷所思的淫亂事件?人們一面飽受惡報猛烈的脅迫,卻還無動於衷地一面忙著造作新的殃業。看著滿目瘡痍的山河大地、醜
心即是念,考察每一個念頭,若不是屬於過去就是屬於未來的。過去已成過去,未來尚未出現,所以永遠也找不到現在的念頭。節錄自《禪---內外和平(四、參禪的方法)》P.19聖嚴法師著=============
戒的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一切道德行的。受戒如生遵守校,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法律是自外在的束,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自心的自我要求,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 通戒戒:七佛通戒偈:“莫
戒的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一切道德行的。受戒如生遵守校,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法律是自外在的束,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自心的自我要求,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 通戒戒:七佛通戒偈:“莫
这世界,美丽易碎,不必慌乱,只要静然于心,就会海阔天空;这人生,痛并快乐,无需埋怨,只有心存感激,就会精彩无限;这脚步,轻松沉重,不必匆忙,只要心中有一座城,有一片森林,有一种信仰,就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