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释太虚简介
Posted 太虚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释太虚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释太虚简介
太虚法师(公元1890年-公元1947年)为二十世纪初佛教现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基于他对现代佛教之贡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太虚大师」。他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得年五十九岁。太虚大师俗家姓氏为吕,学名是沛林,乳名为淦森(或为阿淦)。「太虚」是他出家之表字,取名于镇海县桥镇之玉皇殿。除了这两个名字外,他共有十九个笔名,而在书信中所使用的署名亦有十余个。关于太虚的籍贯之说法略有分歧。在民国十六年的「呈内政部整理宗教文」中,太虚自署「籍浙江崇德」。然而根据释印顺的考证:崇德应是太虚的祖籍,而他是生长于浙江的海宁。
太虚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于某间小庙出家,为小九华山监院士达法师所剃度,法名「唯心」。之后被其师祖奘年老 和尚带往寧波天童寺受戒,当时的授戒和尚为人称「八指头陀」的寄禅法师(公元1852年-公元1912年)。太虚出家不久后即从诸多著名的法师学习,并曾于慈溪西方寺参阅大藏经。
在太虚十八岁的那年,因为好友华山法师(公元1870年-公元1918年)之缘故,开始接触到西学思潮,进而产生了改革佛教的思想。之后更认识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同盟会」之早期成员的栖云法师(生卒年不详),自此他大量阅读政治性文章,并因此而深受「三民主义」学說之影响。在这个时候,便有「太虚与党人往來之始」之说法。在公元1909年,太虚前往杨文会(公元1837年-公元1911年,有「中国佛教 復兴之父」之称)所创办的「祇洹精舍」就读一年后,太虚就开始积极的推动佛教改革活动。在其戒师寄禅法师圆寂之后,太虚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而到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三年。除了佛法上的修持,他也在此时撰写了不少文章和著作,希望借此推动佛教现代化之教育,并发扬「人生佛教」的思想。目前学界研究都同意这段闭关时间是太虚的佛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在出关后,他就前往日本和台湾参访。回国之后,他与章太炎、王一亭商讨,并成立了「觉社」并出版《觉社丛书》。《觉社丛书》即是目前台北善导寺出版的《海潮音》之前身。《觉社丛书》在当时是作为佛教界学理和问题讨论之平台,而太虚许多佛教改革之文章皆刊登在此处,此杂志可以视为太虚推行佛教现代化的主要宣传物。除此,太虚亦重视于培养人才,他先后成立和协办过许多佛学院,如:汉口正信会、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柏林教理院、焦山佛学院、栖霞佛学院等。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台湾有不少的出家法师都曾在太虚所创办的佛学院就读,如:东初和尚是于厦门闽南佛学院毕业、星云大师曾经是栖霞山佛学院之学僧、福严佛学院与慧日讲堂创办人—— 释印顺即是太虚的学生。
在公元193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突然中风復发过世,享年五十七岁。其安葬于浙江奉化的雪窦山,并建有舍利塔供奉遗骨。他一生的著作则由印顺法师负责编撰,集结成《太虚大师全书》。此丛书由太虚在世时便开始了编撰计划,所收文章共有1449篇。现今在台湾佛教学术界中,太虚法师依然是个重要研究议题,还有不少以他为主轴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已出版了数本以他为主题的研究专书。除了关注太虚与佛教现代化的议题之外,近年来也讨论太虚在僧伽改革、佛教思想上亦有许多值得佛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太虚一生致力于让佛教现代化,虽然遭受不少挫折,而许多的运动皆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着台湾佛教界。如释印顺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即是受到太虚「人生佛教」之影响;法鼓山圣严法师亦表示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也是从太虚思想发展而来的;佛光山星云法师在公开讲经时也表明自身许多想法是继承自太虚的佛学而来;西方学者白满德在其书中亦提到「宣扬人本主义佛教的领袖人物之中,太虚大师仍然备受尊崇与爱戴」。由此可见太虚被尊为「大师」之原因。
相关参考
传统文化 释姓 释氏家谱 释姓起源 释姓名人 释姓的来源 释姓简介
源于佛教姓氏,起源于印度,今天我国的出家僧侣就是姓释氏的,有很多的名人,例如东晋的道安,唐朝的玄奘,清朝的玉琳国师,民国提出人间佛教的太虚,集五宗于一脉的近代高僧虚云,太多啦,就不一一例举
沈一炳,(1708年-1786年),字真扬,号谷音、太虚,又号轻云子、太虚主人。清朝吴兴(今属浙江省)人。《金盖心灯》记载其出生世家,后家贫,父母双亡,日随牧童以刈草为生。喜趺坐,规画星辰。年十六,遇
张模,字君范,号紫琼真人。元朝饶州德兴(今属江西省)人。据《续文献通考》载,青年后闻道,遂皈依,改名道心。李玨时寓安仁熙春宫,紫琼求授金丹,太虚不传授,紫琼行市中,施济乞丐钱三十文,太虚见而喜,乃以金
秦志通(?—1112年),北宋时金县(今陕西安康市)人。据《陕西通志》载,少时心慕道学,研习内外玄宗大典,遇太虚真人,受授金液大丹、七返九还之术。
邓思瓘(703年—739年),中唐时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先世南阳望族,官宦之家。自幼喜道术,稍长,即隐居庐山,后移恒岳,又居麻姑山,修炼摄养息心,吸沆瀣漱清泠,精魂冥于太虚,耳目静于穹谷,达到身如枯
把德伸,字仲直。号清虚。金元时唐邑人。据《清虚大师把君道行》载,贞祐后南迁襄陵。父母双亡后辞家云游。至蒙山师事无尘子卫君学道,修炼丹阳法嗣。晚年寓青社太虚宫,后与同门王高士创建观宇,李真常掌教赐名通玄
东岳大生宝忏净天地咒 净坛,启白,香腾端霭,溶溶徧满于太虚;人秉精诚,翼翼敢违于咫尺。恭焚宝香,上启供养,东岳泰山青帝广生帝君,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九天司命上卿真君,上殿至圣威雄炳灵仁惠王,东岳淑明皇
(1887~1967)广东南海人。字静庵,法名慧涛。为太虚大师之在家弟子。在港四十年中,曾鼎力协助兴办佛教社会教育及慈善事业。先后曾创设佛教中华学校、香港佛教会,并编印太虚大师全书等,对香港佛教之振兴
(1887~1967)广东南海人。字静庵,法名慧涛。为太虚大师之在家弟子。在港四十年中,曾鼎力协助兴办佛教社会教育及慈善事业。先后曾创设佛教中华学校、香港佛教会,并编印太虚大师全书等,对香港佛教之振兴
(1887~1967)广东南海人。字静庵,法名慧涛。为太虚大师之在家弟子。在港四十年中,曾鼎力协助兴办佛教社会教育及慈善事业。先后曾创设佛教中华学校、香港佛教会,并编印太虚大师全书等,对香港佛教之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