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养身
Posted 人心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养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导读:养身
【经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甲本: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 □ 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 □ □ □ □ □ □ □ □ □ 也。为而弗□ □ □ 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帛书乙本:天下皆知美为美,亚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 □ □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是以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翻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但美的分别一出就有了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但善的分别一出就有了不善。所以有和无彼此相生,困难和容易相互成就,长与短彼此互相形容,高与下相互依靠,音与声彼此相应和,前与后彼此相互跟随。
【释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但美也因分别而产生了恶。
斯:分别也,通析,分析的析,劈开,一劈为二的意思。《说文》:「斯,析也,从斤其声。《诗》曰:斧以斯之。」以美为美,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美一出,一定是一分为二,同时产生了恶,美与恶是一体两面,彼此相生。有美即有恶,有恶即有美。混成之大道则无美恶、无善恶。
大道乃先天地而生之存有,无美丑善恶之别,美恶与善恶为后天地而生者。反者道之动,万物之生皆相反相成,美之生即有反对之恶相应而生。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天地篇》谆芒论德人:「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庄子‧山木篇》: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河上公注:◎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但善也产生了不善。
不善即恶,恶与美善相对者。善恶也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我之所善,彼之所不善。
河上公注:◎有功名也。◎人所争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彼此相生,困难和容易相互成就,长与短彼此互相形容,高与下相互依靠,音与声彼此相应和,前与后彼此相互跟随。
此承上「美之为美,斯恶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进一步申论世间万物都是正反相对待,相反而相成,始卒若环。
长短相形:王弼作「长短相较」,诸本皆作「长短相形」,应作「形」。形者似也,相似、相像。
音声相和:声是无心之音,音是有心之声,声与音本是相呼应的。一般声与音都是并言的,但两者有所区别。「声」为广泛意义之下的声音,任何的声音都可谓之「声」;「音」则是专指由人心造为出来的声音,例如「音乐」就是典型的「音」。《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前后相随:《庄子‧寓言》:「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开始与结束有如一个环形,无起点亦无终点,起点与终点是人所自订者,每一个点都可以是起点与终点。前后亦如环,在环形上,前面也是后面,后面也是前面。地球是圆的,当你在别人前面一公尺的时候,也是在别人后面四万多公里。
河上公注:◎见有而为无也。◎见难而为易也。◎见短而为长也。◎见高而为下也。◎上唱下必和也。◎上行下必随也。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因此圣人以无为在处事,以「不言」来教导百姓,让万物自然运作没有纷争。
行不言之教:以「不言」来教导百姓。《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上者以自身的行为做为模范典型让在下者所仿效。不言,即无为,不以言说、言语来教导百姓。就是不说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欣欣向荣而没有纷争。《说文》:「作,起也。」「辞,讼也。」辞为争理,竞讼、辩解的意思,引伸为纷争。
河上公注:◎以道治也。◎以身师导之也。◎各自动也。◎不辞谢而逆止。
王弼注: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生成万物而不拥有,圣人造为而不自负,功成而不居位。因为不居位,所以没有去留可言。
河上公注:◎元气生万物而不有。◎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夫惟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即上六句,有高下长短,若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王弼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则功不可久也。
相关参考
五根各于四事增上五事毗婆沙论上七页云:问:何根于谁,有几增上?答:五根各于四事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先辩眼根庄严身者:谓身虽具众分余根;若阙眼根;便丑陋故。导养身者:谓
五根各于四事增上五事毗婆沙论上七页云:问:何根于谁,有几增上?答:五根各于四事增上。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先辩眼根庄严身者:谓身虽具众分余根;若阙眼根;便丑陋故。导养身者:谓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
命根不立为食瑜伽五十七卷二十四页云:问: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离于食;彼终不能长养身故。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
命根不立为食瑜伽五十七卷二十四页云:问:何故命根能任持身,而不立食?答:若离于食;彼终不能长养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