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虚用

Posted 万物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虚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用

  【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帛书甲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姓□□狗。天地□□,□犹橐籥与?虚而不淈,蹱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帛书乙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亓犹橐籥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翻译】

  天地无私,不会偏爱亲近万物,反而把万物当做草狗。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狗。天地之间,就像是风箱一样,中间空虚而永远也不会穷尽,愈动它的出风就愈多。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反而把万物当作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大仁不仁,此言天地无为自然,不生养万物而任万物自生自养。

  仁:作亲爱解。《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古文中「二」通常用以代表重文,「仁」于字形相当于「从」 ,但又与「从」(从)表达两人相随的意思有别,而取两人相亲相近的意义。天地不仁,意指天地无私,不会亲爱万物。因有亲爱,则会有偏私。

  刍狗:刍狗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刍为刍,狗为狗,是分别指草和狗。「以万物为刍狗」,以万物为草和狗,草和狗都是易生易长的植物和牲畜,此言天地无为,任生物自己生长。河上公注「刍草狗畜」,王弼注:「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说文》:「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谓可飤牛马者。」刍为把草包成束,用以喂牛马,这也是王弼「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所取的字义。相对于刍草用以养兽,而狗则用以养人,这也是王弼所说的:「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此与河上公所说「刍草狗畜」也互通。但这样的解释于文义不是很通顺。

  刍狗的第二个意思为做为祭祀祈福之用的「草狗」,就是以草扎成狗形,用以祭祀祈福。草狗在祭祀之前被人视为圣物小心保护,用漂亮的盒子装好,再用高贵的布包好,但在祭祀结束之后就丢在地上任人践踏,让人捡回家当柴烧。《庄子‧天运篇》:「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以万物为刍狗,意谓对待万物,可贵可贱亦无贵无贱,如第四十九章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庄子》:「大仁不仁」,「有亲,非仁也」,「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四十一章: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河上公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私,不会偏爱亲近百姓,反而把百姓当做草和狗,任其自己生长。

  河上公注:◎ 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

  王弼注: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

  橐籥:有两种解释,一是排笛,二是冶炼时所用的风箱或鼓风器。

  河上公注:◎ 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兹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 橐籥中空虚,又能有声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空虚而不会衰竭,愈动而出风愈多。

  此言笛子或风箱中间空虚,因此永远不会有竭尽的时候,你越是动它,它发出的声音或产生的风就越多。

  屈:穷尽、竭尽。河上公注「言空虚无有屈竭」,王弼「故虚而不得穷」。

  河上公注:◎ 言空虚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王弼注:橐,排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籥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过多那么反而让法度走向绝路,不如守住中虚无为之道。

  多言数穷:有两种解释。一是数字再多,计算都会穷尽。但以第二个解释最佳,也就是以数为「礼数」之「数」,度量,法度的意思。《庄子‧天道篇》「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又引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天下篇〉「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成玄英疏:「数度者,仁义名法等也。」

  中:中空、空虚。守中即持守空虚无为之道。道家讲中,有别于儒家之「中庸」,中不当以「中庸」解之。中即中空,空虚,无,因此老子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或作「盅」。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河上公注:◎ 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 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

  王弼注: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济不言,不理必穷之数也。橐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相关参考

道教 两晋南北朝道教简介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两晋道教1.1西晋道教1.2东晋道教2南北朝道教3派别4参考资料两晋道教道教发生于民间,并组织了起义,威胁到统治者,于是

道教 道教建筑简介

道教艺术道教文学道教绘画道教音乐道教雕塑道教建筑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了唐代发

道教 民国道教简介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的江西都督府取消了龙虎山正一的「天师」称号,道教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宫观田产也受到冲击。1928年,

道教 道教散文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渊源可追溯于老子、庄子的哲理散文。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采用散文体式来编撰道教经

道教 隋唐五代道教简介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隋代至盛唐时期1.1隋代道教1.2初唐至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态度1.3初唐至盛唐时期道派的融合2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道教

道教 道教掌故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历史上将国家的旧制旧例称作「掌故」,后来氾指一国的典章制度或乡里人物等故实。道教掌故即在道门中被广泛认可的制度或故事。道教掌故相当之多,

道教 道教楹联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或称「对联」,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尤其是房屋大门,更

道教 道教戏曲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目录1起源2特点3元代以后的发展4相关条目起源道教戏曲

道教 敦煌道教文学简介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敦煌道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特定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成果,也是道教活动与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所谓「特定空间」指的是「敦煌」这个区域。由于敦煌石窟保

道教 道教手册简介

《道教手册》,道教学术著作,今人李养正主编。该书以手册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道教的内容。全书共有十六个部分,分别罗列了道教的各方面情况:第一部分为道教的历史发展,介绍了道教的渊源、形成以及魏晋南北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