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俗薄
Posted 仁义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俗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导读:俗薄
【经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帛书甲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畜兹。邦家阍乳案有贞臣。
帛书乙本: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六亲不和安又孝兹。国家阍安有贞臣。
【翻译】
大道毁坏失去作用了,于是有仁义的出现。智慧一出现,于是就有严重的诈欺。六亲无法和睦相处,于是才有孝顺和慈爱。国家黑暗混乱,于是有忠臣。
老子主张无为自然的大道。仁义礼智信,忠孝慈爱都是当时所推崇的德性,也是儒家所主张而倡导的美德。老子正言若反,绝圣弃智是表,民心归朴,回归大道之本才是里。本章看似反对仁义礼智信与忠孝慈爱,实则这些都只是「末」,当无为自然之大道消失时的相濡以沫之「小道」,当人们越襟持与此小道,就离大道越远,真正的大道是让民心归于朴实自然,那才是大仁大义,大智大慧,大孝大慈。
【释义】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毁坏失去作用了,于是有仁义的出现。
废:原本指屋子毁坏,后引伸凡事物毁坏,不能再使用为废。《说文》:「屋顿也。」段注:「顿之言钝。谓屋钝置无居之者也。引伸之、凡钝置皆曰废。」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河上公注: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
王弼注: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
智慧出,有大伪;
智慧一出现,于是就有严重的诈欺。
智慧:或作「智惠」、「知慧」。
伪:诈欺、欺骗。《说文》:「诈也。」段注:「诈者欺也,《释诂》曰:诈,伪也。」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河上公注:智惠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
王弼注: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覩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无法和睦相处,于是才有孝顺和慈爱。
六亲:六种最亲爱的人,具体而言为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及夫妇。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史记‧管晏列传》「上服度则六亲固」正义曰:「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孝:孝顺。《说文》:「善事父母者。」《礼记‧ 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养。
慈:慈爱,笃爱。《说文》:「慈,爱也。」《礼记‧曲礼》「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颖达疏:「慈者赌爱之名。」
河上公注:六亲绝,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黑暗混乱,于是有忠臣。
河上公注: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辟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义,尽无欲不知廉,各洁己不知贞。大道之君,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时,众星失光。
王弼注: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相关参考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 北宋道教 1.1北宋统治者崇道1.2北宋道派1.3道教教理的建设2南宋金元道教3参考资料 北宋道教 北宋统治者崇道北宋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两晋道教1.1西晋道教1.2东晋道教2南北朝道教3派别4参考资料两晋道教道教发生于民间,并组织了起义,威胁到统治者,于是
道教艺术道教文学道教绘画道教音乐道教雕塑道教建筑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了唐代发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的江西都督府取消了龙虎山正一的「天师」称号,道教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宫观田产也受到冲击。1928年,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渊源可追溯于老子、庄子的哲理散文。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采用散文体式来编撰道教经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隋代至盛唐时期1.1隋代道教1.2初唐至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态度1.3初唐至盛唐时期道派的融合2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道教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历史上将国家的旧制旧例称作「掌故」,后来氾指一国的典章制度或乡里人物等故实。道教掌故即在道门中被广泛认可的制度或故事。道教掌故相当之多,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或称「对联」,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尤其是房屋大门,更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目录1起源2特点3元代以后的发展4相关条目起源道教戏曲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敦煌道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特定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成果,也是道教活动与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所谓「特定空间」指的是「敦煌」这个区域。由于敦煌石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