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虚心
Posted 王弼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虚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导读:虚心
【经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什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帛书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呵,中有象呵。坚呵呵,中有物呵。呵鸣呵,中有请也。其请什真,其中□□。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吾何以知众之然?以此
帛书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沕。沕呵望呵,中又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亓中有请呵;其请什真,亓中有信。自今及古,亓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翻译】
具有通达德性的人,无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为物体,那么就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像。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是当中又似乎有物可循。深远而玄妙,其中有精华。它的精华非常的真实,其的内在有诚信。从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称从来就存在,好让人得以阅览万物的开始。我如何能够知道万物之始的形状呢?就是靠从今到古代都一直存在的「名」。
【释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具有通达德性的人,无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
孔:原意为求子而得子,后引伸为通达、嘉美的意思。王弼以「空」解释孔,「孔德」即「空德」。河上公以孔为大,「孔德」即「大德」。《说文》:「孔,通也,从乚从子。乚,请子之候鸟也,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段注:「通者达也,于易卦为泰。孔训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其实空者窍也,作孔为叚借。」「通为吉,塞为凶。故凡言孔者,皆所以嘉美之。《毛传》曰:孔,什也,是其义,甚者尤安乐也。或曰:诗言『亦孔之丑,岂嘉美之乎』,曰:此卽今甚字通于美恶之意也。」「乚」即玄鸟,送子鸟,古时求子,等到玄鸟飞来,就可得子,后以此做为「通达」的意思。依段玉裁解释,一般也将孔作「空」,或以「穴」作孔,即孔穴、空穴的意思。总而言之,孔字为通达,其义通孔穴、空、嘉美。
容:容量、雅量。《说文》:「盛也。」即今容器、容量、包容的意思。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孔德」即「当其无」,也就是「虚心」之德,虚怀若谷的修为,具有这种德性的人自然能够通达事理,包容万物,海纳百川。
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
王弼注:孔,空也,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若做为物体,那么就是恍恍惚惚没有形状可言。
若要用物理的观点来看「道」,道是若有似无,没有形体可得的。
惟恍惟惚:若存若亡、若有似无的样子。《正韵》:「恍惚,微妙不测貌。」《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成玄英疏:「夫二仪造化,生物无心,恍惚芒昧,参差难测;寻其从出,莫知所由;视其形容,竟无象貌。覆论芒芴,互其文耳。」(www.cha138.com)郭庆藩:「芴芒,即忽荒也。」「《淮南‧原道篇》『游渊雾,鹜忽恍」,高注:『忽恍,无形之象。」《文选‧七发》李注引《淮南》正作『忽荒』。《人间篇》曰『翱翔乎忽荒之上』,贾谊《鵩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是其证。」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河上公注: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于其无所定也。
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像。
道虽然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当中似乎有可以想像比拟的大致轮廓。
象:即像,想像、相似的意思。《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这也是现今说的大象,来自南越的具大哺乳动物。段玉裁注说:「古书多假象为像。人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作像,而今本皆从省作象,则学者不能通矣。《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也,此谓古《周易》象字卽像字之假借。《韩非》曰:人希见生象,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如用易为简易变易之义,皆于声得义,非于字形得义也。韩非说同俚语,而非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恉。」依段注,象为像的假借,即想像、意想、相似的意思。
河上公注:道唯忽恍,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像。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恍惚惚没有形体可得,但是当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河上公注:◎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主化,因气立质。
王弼注: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深远而玄妙,其中有精华。
窈兮冥兮:深远的样子。《说文》:「窈,深远也。」窈,音咬。深远也。
河上公注: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
王弼注: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什真,其中有信。
它的精华非常的真实,其的内在有诚信。
精:原义为「简米」,就是经过挑选、精选过之后的米。即现今「精选米」的意思。后引伸为一切事物之精华。
河上公注:◎言存精气,其妙什真,非有饰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
王弼注: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什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从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称从来就存在,好让人得以阅览万物的开始。
以阅众甫:「众甫」即「众父」,万物的开始、万物的父亲,即「道」。《说文》:「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段注:「以男子始冠之偁,引伸为始也,又引伸为大也。」甫为对于男子之美称,例如孔子称尼甫,亦可通父,引伸为大、为始。河上公:「甫,始也。」王弼:「众甫,物之始也。」《尔雅》甫「大也」、「我也」,《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帛本作「以顺众父」。
河上公注:◎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
王弼注:◎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如何能够知道万物之始的形状呢?就是靠从今到古代都一直存在的「名」。
河上公注:◎我何以知从道受气。◎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炁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
王弼注: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以此知之也。
相关参考
梵语sajputa。音译三补咤。又称空心合掌、空中合掌、虚合、虚心合。为密教基本印契十二合掌之第二。即指头相齐相合,两掌中心稍微相离,掌心呈虚空之状。盖梵语sajputa,乃「匣」之义,故知此印契系以
梵语sajputa。音译三补咤。又称空心合掌、空中合掌、虚合、虚心合。为密教基本印契十二合掌之第二。即指头相齐相合,两掌中心稍微相离,掌心呈虚空之状。盖梵语sajputa,乃「匣」之义,故知此印契系以
梵语sajputa。音译三补咤。又称空心合掌、空中合掌、虚合、虚心合。为密教基本印契十二合掌之第二。即指头相齐相合,两掌中心稍微相离,掌心呈虚空之状。盖梵语sajputa,乃「匣」之义,故知此印契系以
梵语sajputa。音译三补咤。又称空心合掌、空中合掌、虚合、虚心合。为密教基本印契十二合掌之第二。即指头相齐相合,两掌中心稍微相离,掌心呈虚空之状。盖梵语sajputa,乃「匣」之义,故知此印契系以
谜底:说三道四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合十指之头而掌之中心稍为相离者。梵云三补咤,梵(Saṁpuṭa)合掌。见大日经疏十三。
(术语)十二合掌之一。合十指之头而掌之中心稍为相离者。梵云三补咤,梵(Saṁpuṭa)合掌。见大日经疏十三。
1、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2、哪里有
1、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2、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3、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4、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
谜语大全 大圈圈,滚滚圆,肚皮大大浮水面;虚心鼓气善游泳,水中有它很保险。 (打一物)
谜底: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