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苦恩
Posted 德行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苦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导读:苦恩
【经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帛书甲本: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居。
帛书乙本: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亓在道也曰「食赘行」,物或亚之,故有欲者弗居。
【翻译】
强求者无法成事,强进者难有德行。以自己所见为见者那么所见就无法明白清楚,自以为是者就无法彰显其德行。自夸的人无法有功绩,自尊自大者无法伟大。这些就为道者来说,是剩余的食物,累赘的行为。万物可能都厌恶而去了,有道的人当然不会在此居留。
【释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强求者无法成事,强进者难有德行。
此两句都是双关语,字面义为踮脚跟者无法站立,跨大脚步者无法行走。引伸字义为企盼强求者反而无法有所树立,一事无成;强进者反而无法
企者不立:一语相关,字面义为踮脚跟者无以站立。企又有企盼、盼望、企求之义,意指有心为之,殷切求之。而立有树立、地位之义。企者不立,谓求之者则事不可成,无法有所树立;位不可得,无法得其地位。
企:同「跂」,踮脚跟,引伸为盼望、企求、强求之义。河上公作「跂」,企同跂。《说文》:「举踵也。」段注:「歱各本作踵,非,今正,歱者跟也。企或作跂,《卫风》曰:跂予望之。《檀弓》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方言》:跂,登也。」《庄子。马蹄》「蹩躠为仁,踶跂为义」《集解》引李云:「蹩躠踶跂,皆用心为仁义之貌。」
立:站立,树立之义,又同「位」,地位、职位之义。《说文》:「从大立一之上。」立字上为大,下为一,大为人,一为地,为人在地面上,以示站立、地位之意。古文中亦作「位」。
跨者不行:与「企者不立」同样都是双关语,字面义为加大脚步走路或跨越者无法前行、前进。引伸义为强进者无法行事。河上公以跨为高高在上之义,谓「自以为贵而跨于人」。跨原意为跨越、越过,跳过,用以形容急切之状。遇事为求快而强行跨越,反而走不过。老子多隐喻,以道为路,以德为行。行用以喻德行。
跨:加大脚距为跨,跨越、越过,此为形容大步走、强进、强行之状。《说文》:「渡也。」段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因之两股间谓之跨下,《史记。淮阴矦传》作胯下。夊部曰:,跨步也。」
行:行走、前行的意思,引伸为行事、德行。道为路,德为行。《说文》「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 『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引伸为巡行、行列、行事、德行。」
河上公注:◎跂,进也,谓贪权慕名,进取功荣也,则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
王弼注:物尚进则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以自己所见为见者那么所见就无法明白清楚,自以为是者就无法彰显其德行。
自见者:「自见」有两种解释,1. 自己看自己。2. 以自己所见为见,即坚持己见者。
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众人之标竿。《说文》:「直也,从日正,凡是之属皆从是。」「是」原本是以太阳来定位,有今日「标准」的意思。符合日正的就是「是」。后引伸之,为是非的是。其本义则有「标准」、「标竿」之义。不自是,不自以为是,不以自己所见之标准为标准。
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河上公注:◎人自见其形容以为好,自见所行以为应道,殊不自知其形貌操行之鄙。◎自以为是而非人,众共蔽之使不得彰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夸的人无法有功绩,自尊自大者无法伟大。
自伐:自夸、自美。伐原本是讨伐、征伐之义,因为伐人者有功,所以引伸为功的意思,又引伸为自功、自夸。《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段注:「伐人者有功,故《左传》诸侯言时记功,大夫称伐。《史记》: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又引伸之,自功曰伐。」《小尔雅》:「伐,美也。」河上公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
自矜:自我怜悯、自尊自大。矜原意为矛柄,又以音而借为怜悯,《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矜又引伸为矜持、爱惜、自尊、自大之义,如《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管子。法法篇》「彼矜者满也」。这里似乎两个意思都可以通,但已「大」较佳,因为与矜(自大)对举。
长:久远、大也。《说文》:「长,久远也。」长为久远、长久的意思,但引伸之为大,如《易。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大。此处两义皆通。
河上公注:◎所谓辄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这些就为道者来说,是剩余的食物,累赘的行为。
河上公注:赘,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国之道曰然敛余禄食为赘行。
王弼注:其唯于道而论之,若却至之行,盛馔之余也。本虽美,更可薉也。虽有功而自伐之,故更为肬赘者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万物可能都厌恶而去了,有道的人当然不会在此居留。
此阐明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处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居功)、不自矜。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河上公注:◎ 此人在位,动欲伤害,故物无有不畏恶也。 ◎ 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国也。
相关参考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两晋道教1.1西晋道教1.2东晋道教2南北朝道教3派别4参考资料两晋道教道教发生于民间,并组织了起义,威胁到统治者,于是
道教艺术道教文学道教绘画道教音乐道教雕塑道教建筑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了唐代发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的江西都督府取消了龙虎山正一的「天师」称号,道教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宫观田产也受到冲击。1928年,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渊源可追溯于老子、庄子的哲理散文。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采用散文体式来编撰道教经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隋代至盛唐时期1.1隋代道教1.2初唐至盛唐时期统治者的态度1.3初唐至盛唐时期道派的融合2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道教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历史上将国家的旧制旧例称作「掌故」,后来氾指一国的典章制度或乡里人物等故实。道教掌故即在道门中被广泛认可的制度或故事。道教掌故相当之多,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楹联」或称「对联」,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尤其是房屋大门,更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目录1起源2特点3元代以后的发展4相关条目起源道教戏曲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敦煌道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特定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成果,也是道教活动与思想在文学中的反映。所谓「特定空间」指的是「敦煌」这个区域。由于敦煌石窟保
《道教手册》,道教学术著作,今人李养正主编。该书以手册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道教的内容。全书共有十六个部分,分别罗列了道教的各方面情况:第一部分为道教的历史发展,介绍了道教的渊源、形成以及魏晋南北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