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气简介
Posted 本原
篇首语: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气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道教信仰 大道 道的初义老子对道的创造性运用
道的主要内涵
道的主要功能
德
德的主要含义
体道合德
得道可以成仙
道法自然
自然的内涵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宇宙论 宇宙论
开天辟地
道教宇宙演化论的形成
天地开辟的过程
三十六天
幽冥世界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
气
无极与太极
无极
太极和太极图
阴阳五行(1)
阴阳五行(2)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太平的理念
清净无为
济世度人 人生理想 明道立德
道化教育 劝善行善 劝善行善
广积阴功
因果秘义
行善准则
修善方法
构成世界上万事万物、给世界带来活力的是甚么?是气。世界上的一切变化,本质上是气的聚散、流动。一气流行,又有不同的状态,分阴阳,辨清浊,区别先天与后天。
目录
1「气」与「道」的相关概念2气是世界统一的基础3精气和神气4人可以掌握气5注释「气」与「道」的相关概念
道作为支配事物运行的理则,与现在常用的规律概念相当,但道又是实体,说是实体,只是说明它是实有,其体为无,也就是以虚无为体。这一道体,流行于天地之间,便是气。整个世界都由气构成,混然为一。气,是绵延连续的,并不同于西方人说的粒子。它没有内部结构,道家称这一特性为「至小无内」;它又是弥漫全部空间的,一切都在它之中,或者说是它所化,这一特性,称做「至大无外」。这种作为世界的统一性基础的气,与道一样,都可以称之为「一」。所以道、一、气这些概念可以相通。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说︰一,就是道。一在天地外,又进入天地之间,往来人身中,肌肤之内全部都是,不偏处于一处。一,散形变成气,聚形变成太上老君 。[1]不过,气贯穿一切,组成一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说明气也有种种区分。这就要更加详细地讨论。
元初的、与大道尊神相联系的气称为道气。道教中经常将气字写作「炁」,无字上部为「无」,下面四点为「火」表示气之体为,火则表示其能动、能变,神妙不测。道气,习惯上写作。前面谈道和宇宙时都提到过,宇宙的本原是道,道气是宇宙演化的起点。道气又称为大梵之气、梵气。《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大行梵气。唐朝李少微注解说:整个世界都是梵气流行,周回不息,所以使得亿千世界无限高却能够没有任何维系而悬浮于虚空之中。此气似风又不是风,似水又不是水(指它能浮起世界),维系保持着整个世界,似有似无,可却是真实存在的。[2]梵气至清至澄,却具备无限的生化运育之功,有着维系亿千世界的无比巨大的能量。有时道教中专门用一个名称叫做「刚风」,刚风又称金刚风,一称风泽,是不随劫尽而枯竭的永恒存在的劲风。它是元始梵风之气,这一风泽之气,坚刚过于真金,所以称为刚风。它包裹着大地(九垒),负载九天,通达虚无,举起天汉的精气,使天汉之气高远而洞达虚空,悬于空间而不坠落。金刚真气承负著天宇,使之悬空而立。大地也是系于金刚气的 。[3]历代注家都认为,这一金刚风,原是道之气。大梵之气是元初的本原的气,它是天地的根宗,也是元始的道。南北朝后,一般习惯称为道气。从气为本原的意义上,又将之称为元气、元。
道气无所不在。有时为了将它与气的其它形态相区分,特称之为元始祖气。元始祖气也是人的本原之气,它是每人与生俱来的,构成人的真性,是生命的本原,也是修仙的依据。从发现和培育人体内的元始祖气开始,才有希望炼成永劫不坏的法身。对这一元始祖气,我们在后面讨论内丹时还要详细再谈。
气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气是构成一切的。它不仅是一切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自然、社会等现象的本原,也是一切精神现象包括鬼神和人本身的精神活动的本原。因此,在道教的学说中,气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原、质料,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
《南华真经.知北游》说︰整个天下不过贯通著一气罢了 。[4]天地形成之先,便有元气。其中清通澄净明朗的,浮而为天,重浊滞塞暗昧的积而成地,平和柔顺的凝聚成人,错杂怪谬刚猛不正的气,便散发开去,形成万物。都是一气所化育流布的,而播下千差万别的种类 。这样说来,世界上的一切,没有不是由气构成的。[5]
精气和神气
气构成万物,气又有不同的属性。气的精粹称为精气,或简称为精。《管子》书中说,精排列结合起来,便生成各种东西。[6]这精便是气。气又被称做神。[7]《太平经》则认为,人身中有三件最重要的元素,是精、气、神,它们其实是同一气的不同名称。气有清浊,也有邪正之分。神鬼也是一气所化,但有正邪之别。正气所化为正神,邪气、戾气所化为恶鬼妖孽。所以道教主张布化正气,消灭、镇压邪气,荡涤秽气。
人可以掌握气
气的功用无限,人要合于道,也就要掌握气。掌握了气,一能渐与道合,长生久视,二能控制巨大的能量,完成常人无法完成的事。
掌握气的根本途径
要掌握气首先要了解人与气的关系。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就好象鱼儿在水中,水又在鱼中。唐朝著名高道孙思逊则说︰自从宇宙从混元中分开之后,天地确立,人和万物各分和气,成就形体。[8]其中人的生命所系,在于神气。身体是神气的居所。神气如果存贮,身体健康有力。神气如果散失,身躯就要死亡。想要保存形体,先要安定气。气是神的母亲,神是气派生的儿子。神气如果结合在一起,便能长生不死了。[9]所以在道教中发展出许多炼气的法门。其具体的内容、功法,我们将在讨论道教养生、内丹等时再详细叙述。
掌握气后的功能
掌握了气(或道气、炁),其能量有寻常无法思议之处。对它的功能、效果,宋朝的萧应叟曾这样概括:(如果)神、炁、精混合成一,返回他的本原,归复到他的老根,那么他体内的众多神明便会合聚集在一起,化成他的法体(婴儿),丢弃和离开他虚幻的躯壳,出入自在不受造物者的支配,只与道合为一体,便是生成至宝了。人能够在身中得到这样的至宝,进进出出纵横随心,飘然自在,青春常驻容颜不老,和天地一样长久。他将真气布到土块石头上,土石变;布至枯骨上,枯骨便起死为生新成人;布真气便能治病,一切病痛都会痊愈;布真气能够辟除妖怪邪气,妖邪自然消灭;布真气能够运动风雷,风雷自然震动;布真气能够扶持万物,万物自然生化顺畅;布真气能够拯救超度幽魂,幽魂自然得到超度。这就叫做「无量度人」 。[10]因此,气,或炁,是道教全部道术的基础。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总五亿之诸天,混八元之经纬,下穷九垒,上际大罗,皆是梵气流行,周回不息。故得亿千世界高而洞浮,悬而不落。其状似风非风,似水非水。维而持之,若有情信。↑陈景元《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三:「风泽之,强于真金,故曰刚风。包于九垒,乃载九天。通达虚无,抗举澄汉之精,高而洞浮,悬而不落。金刚真气以乘于天,致令空而悬立。地系于金刚气也。」↑《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吴筠︰《宗元先生玄纲论》上篇《元气章》︰「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成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凡物之精,比则为生。↑参看《内业》、《心术》等篇。↑《神气养形论》↑《存神炼气铭》:夫身为神气之窟穴。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安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参看《元始无量上品妙经内义》卷首《表》。相关参考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四气摄生图编 著: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竞字号涵芬楼本第534册新文丰本第28册三家本第17册道藏提要:编号761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摄养经第23册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编 著:王冰卷 数:十七卷正统道藏:太玄部基字号涵芬楼本第664册新文丰本第36册三家本第21册道藏提要:编号1014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摄养经第20册&n
宋玄白,唐朝人。据《续仙传》卷七、《云笈七签》卷一一三载,精通气法,指上生风,引外气如风飒飒然。又善房中术。云游名山,后居润州希玄观,修炼终老。
王仲甫,唐朝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四载自幼喜闻道法.常行餐霞日月气法,四十余年收益不大。精诚感动南岳真人,亲授服食方。仲甫依法服药除三尸虫,添精补脑,并兼行吐纳气法。十八年后,道成仙去。道教中尊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玄境啸咏」,道教掌故之一。「啸咏」是道教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歌咏形式。从起源来看,「啸」本是一种发声方法。唐代孙广在《啸旨》中指出,气「激
崔希范,唐朝朝人,号至一真人。撰《入药镜》论述道教丹法。据《天元入药镜.序》载,提出「吾心为镜,身为之台」;认为精、气、神为炼丹大药,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
马之瑶,宋朝太康(今河南太康县)人。据《河南府志》载,隐居修炼于嵩山。善吸引导气之术,能呼风唤雨,为乡人祷雨召龙。颇有效验。
姚俊,汉代钱唐(今属浙江)人。初受业太学,明经术,晓灾异变化,为交址太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七称,姚俊汉末弃家入增城山中学道,遇隐人东郭幼平授以九精炼气、辅星在心之术。
尹从龙,明朝华州人,因其头发长年不梳栉,时人称「尹蓬头」。修炼内气有功法,立暴日中,或严冬拥雪而卧,毫不惧色。游历江南等地,多以内气功法为人治病,颇有效验。事迹多载于《江宁府志》、《苏州府志》、《江西
石春,三国时吴人。《抱朴子‧杂应篇》称:「石春精炼服气辟榖术,每行气为人治病,辄不食,病愈则食之。吴景帝闻其法,诏至内廷,闭锁一室,供水二三升。一年后,石春颜色鲜悦,气力如故。景帝深信之,乃放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