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茅山简介
Posted 茅山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茅山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茅山是我国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茅山道教,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相传西汉景帝时就有修炼之士来山隐居,距今已有二千多千的历史。唐宋时期,据《茅山志》记载,茅山有三宫五观七十茅庵,殿宇房屋三千多间,道士数千人;明清茅山道教逐渐走向衰弱;1949年后,茅山三宫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称地肺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山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们,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
从西晋起,茅山逐渐成为江东道教圣地。西晋时,女冠魏华存修道茅山,后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许谧与杨羲曾在茅山合造《上清经》。齐梁之际,陶弘景创建茅山上清道团,并与弟子相继在茅山构筑了一批道馆,如华阳馆、朱阳馆等。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期。有大批道士来此山修道,相继嗣法为茅山宗宗师。著名者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此一时期,茅山的重要道观有太平观、崇元观和紫阳观,皆为唐太宗敕建。宋元时期,茅山仍然高道辈出,其嗣法宗师从二十代成延昭到四十五代刘大彬,相继受到朝廷尊礼。这一时期,茅山建有大批宫观。后世所称「三宫五观」均建成于此时。三宫为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五观为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乾元观。明清时期,茅山道教仍然香火隆盛。太平天国时,茅山宫观遭到兵燹。1938年9月,日寇扫荡茅山,焚毁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损毁,只剩一些断垣残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政府拨款修复了九霄宫和元符宫,并建成了直达大茅峰的盘山公路。
目录
1主要宫观1.1九霄万福宫1.2元符万宁宫2参考资料3相关条目主要宫观
1949年后,茅山三宫五观的道士联合起来,破除门户观念,统一称为「茅山道院」。目前主要道教场所有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乾元观。
九霄万福宫
因其位于茅山主峰大茅峰顶,故简称顶宫。万福宫共有四进殿宇,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第一进为灵官殿,第二进为藏经楼,第三进为九霄宫的主体建筑太元宝殿,殿内供奉三茅真君圣像,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九霄宫陈列室里陈列有珍贵的茅山「镇山四宝」 ── 玉印、玉圭、玉符、哈砚,均为宋代珍品。
元符万宁宫
位于积金峰山麓,原为茅山道教藏印之处,因此简称「印宫」。始建于唐,兴盛于宋。据传宋哲宗在位时,其母孟氏误吞银针,危在旦夕,御医束手无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师刘混康闻诏进京,画符让太后吞服,太后服后呕吐,针随符出。哲宗龙颜大悦,下令重建刘混康所居道观,赐名元符宫,并赐玉印、玉圭、玉符、哈砚四宝。
随着茅山古建筑的修复和道教活动的复兴,停止了多年的茅山香期庙会又重新活跃起来。茅山的香期庙会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至来春的三月十八日,长达三个月之久,内容丰富多彩,既为信徒提供了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广大游客游览观光的胜地。
参考资料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69至172页。 黎遇航、袁志鸿:《茅山道教今昔》,载《中国道教》1987年第4期,第28至32页。 顾军、朱耀庭:《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至65页。 《中国道教》编辑部编:《洞天胜境》(北京:中国道教协会,1987年),第82至85页。相关参考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称地肺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东南部。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名「金坛华阳洞天」,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并为民治病,后于此
林大敷(1238年-1298年),元初水嘉平阳(今属浙江省)人。号紫轩,自称木通生。据《茅山志》卷十六载,茅山蒋宗瑛宗师云游浙东时,随从入茅山。至元十三年(1276年)许宗师度为门徒。后遍游五岳名山,
汤用明,字晦之。北宋时钟陵(今属江西省)人。据《茅山志》卷十六载,神锋凌迈,通经博物,专内炼坐忘之学。元祐初年(1086年—1094年)闻茅山刘先生道行高洁。遂诣茅山师事之,参受经法。与卢必强、汤道原
汤友成(1060年—1113年),北宋未桐川人,字道原。熙宁九年(1076年)与弟友直同试经为道士。据《茅山志》卷十六载,友成师事徐神翁于泰州,后来茅山,诣刘先生受上清经法,与友直同居茅山鹤庙。宣和年
王克辉,明初茅山派道士、三茅山法师,永乐年间钦授武当山回龙观住持。
陈桷,南宋初京口(今江苏丹徒县)人。号靖真先生。据《茅山志》卷十六载,绍兴间任待制,后辞官遁入茅山。筑八卦台茅洞之东,修道其间。
马朗,一名温,字子明,晋朝浙东剡县(今属浙江省)人。为人重信义,素羨茅山南真上清经法,元兴三年(404年)许黄民载经书避难,马朗延请供养。《真诰》、《茅山志》载,元嘉六年(429年)许黄民返回钱塘,留
赵威伯,东汉东郡(今属河北)人。《茅山志》载其少时受业于邯郸张先生,行挹日月之景,服九灵明镜之华。晚年在中岳,从范丘林受《玉佩金珰经》。后隐居茅山,修行得道。
李景(日英)(?—1164年),字灵晖。南宋初句容(今属江苏省)人。茅山上清派第三十代宗师。据《茅山志》卷一二,李景和胞弟,事母至节,年四十,不娶妻。母卒,从景和为道士,景(日英)至性淡泊,一入大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