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派简介
Posted 宗派
篇首语:做了好事受到指责而仍坚持下去,这才是奋斗者的本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派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派,「派」字本义为水的支流,又可引申为一个系统的分支,如「派别」、「派系」、「宗派」、「党派」等。道教初创之时即有不少派别,据《三国志‧张鲁传》及其注引《典略》等记载,当张陵于东汉末年在蜀地传道时,尚有骆曜在三辅传缅匿法、张角在东方传太平道、张修在汉中传天师道。此外尚有一些实践道家方术的人士在各地活动,著名者如撰《参同契》的吴人魏伯阳。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有葛洪一系的金丹道派及尊崇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的符箓道派在中国南方盛行,而南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编纂《三洞经书目录》的工作则为道教各宗派的整合在神学观念、宗教经典上奠定了基础。唐代以后,道教仍然不断地分宗衍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则是金朝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与正一道鼎足为两大道派。至明清时期,道教的宗派衍化更加繁荣,不仅整个道教中出现了较以往更多的宗派,而且全真道及其他道派内部也形成了各种支派,并出现了用以表明门徒之宗派认同、辈份排行的字谱。如清末民初北京白云观道士梁至祥抄《诸真宗派总簿》中曾录有八十余家道教宗派的名称及其字谱,若再加上该《总簿》未录的其他道派,则道教的宗派当多达百余种。不过,有关道教派别或宗派之划分却多有不同的说法,如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神仙家》中曾分之为清净、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五类,近代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分之为正宗十家、支宗十三家等等。诸家对道教宗派之所以有不同的说法,是 因为划分标准相异,如有以道法学理划分者(如符箓派、丹鼎派),有以经典名称划分者(如上清派、灵宝派),有以活动地区划分者(如龙门派、武当派),有以祖师名号划分者(如三丰派、伍柳派),不一而足。考察道教各种派别之形成,实质原因乃在于所重经典与道法不同,而活动地区及祖师名号等则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罢了。
郭武:〈道经‧道法‧道派〉,香港:《香港道讯》:总第61期(2005年)。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相关参考
茅山派,以茅山为中心而形成的道派,又称「茅山宗」。茅山宗承袭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中心发展的别称。茅山宗的开创者是上清派第九代宗师陶弘景。陶弘景于南齐永明十年(492年)归隐茅山,他四处搜寻杨羲、许
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开。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雏形,造作了一些经典,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陶弘景有意识地构造上清派自身的传授系统和演变历史,并总结和发展了遗留到他手里的上清派经典,集其大成,以
丘祖创龙门派龙门派创于宋元间太祖师王重阳弟子丘处机祖师,故为重阳派的支派一种,主张继承重阳师训。惩忿窒欲──心神不摇,不管肉体久暂,只求精神永留融汇儒佛──重阳祖师建议门徒读《心经》、《孝经》、《老子
闾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以「闾山」为其大本营而得名。相传闾山在闽江之底,凡人不能目见,唯有修行到了高级阶段才能进入江中洞府。这种说法尽管显得神秘,但却反映了
南无道派宗谱,记录全真道支派「南无派」谱系的典籍,清代道士刘名瑞编修,一卷,见今人王卡主编《三洞拾遗》。南无派为全真道的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谭处端为开派祖师。《南无道派宗谱》释「南无」之派名曰:「立派
南岳天台派,上清派的支派之一。唐代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至司马承祯时又开天台山道派和衡山道派。司马承祯(647―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天台白云子和赤城居士,河内温人,晋王后裔,曾师事潘师正,居
重玄学派是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而闻名于世的一个学派,并非有组织的道派。所谓「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为通过「玄之又玄」而可达到思想上的无滞乃至虚空。重玄派的
灵宝派以《灵宝五符经》为看家经典。灵宝的说法,东汉方士已有,起源于一种神秘的「符」,据说是护身法宝,所谓「无上灵宝谒」正是《太平经》对这种宝符的赞颂。葛洪从孙葛巢甫将其引伸,称元始天王传经,制作《灵宝
天心派是宋代正一派的一个支派,以传授一种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说:「淳化五年(994年)饶洞天掘地得天心法箓,并访五代名道士谭紫霄受学,成为「天心初祖」。」此后道士王太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