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马寄造像碑简介
Posted 道教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马寄造像碑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寄造像碑,亦称道民大都宫主马寄造像碑,出自河南省宝丰县,无纪年,从风格估计造于北齐(551年-577年),现藏洛阳古代艺术馆。
目录
1造像内容1.1正面1.2背面1.3左面1.4右面2造像特点3参考资料:造像内容
此像尺寸为165 x 44 x 35公分,三面造像。形式不同于一般陕西的道教造像碑。上为螭首,左右列十二龙,中间最大。正面中间是圭形的碑额,刻有像主名「道民大都宫主马寄」,这种形式不见于陕西。由此也可知道这个造像碑作为「大都宫」的性质。与此相适应,三面的各龛都为屋形,以显出天宫之意。
正面
正面上下开有两层龛,上龛为歇山顶,屋脊有鸱吻,立有一只大公鸡,龛内造像五尊,主尊头戴高道冠,未见长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麈尾,著对领道袍,有圆形头光,坐于高大的榻。左右各二位侍者,戴冠,持笏。龛外左右各一大树。下层龛亦为屋形,龛内主尊戴高冠,蓄长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持物似如意。著对领衣,胸有束带。有头光,坐于高榻,左有二位侍者。
背面
碑阴圭形额上也有像主名,余无造像。
左面
碑左侧上部开一屋形龛,龛内造像三尊,主尊戴高冠,无胡须,左手扶三足凭几,右手下垂似握物至肩。左右各有一侍者,持笏。
右面
碑右侧上部开一屋形龛,略小,龛内一尊坐像,可见右手持麈尾至肩。
造像特点
榜题有「下世道民」、「下世女道民」及「大都宫」字眼,它处未见,「天宫」与「下世」的概念建构了道教世界的不同层次,透露出当地像主或邑师的观念。道像的造型略不同于陕西,道冠奇高,各龛均为屋形,三足凭几的造型也有别。
相关参考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造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为道、佛混合造像碑,原出自富平县(今西安市和耀县之间),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内容此像尺寸为203x81.5x41公分。四面造像。碑之一面造道像三尊龛
徐景晖造四面像碑,造于隋代开皇八年(588年),现藏耀县药王山博物馆。目录1造像内容1.1正面1.2背面1.3左面1.4右面2造像特点3参考资料:造像内容此像上部残断,现尺寸为88x46x19公分。四
道教雕塑把神仙形像现于凡尘俗世,使人便于敬仰和礼拜。从南北朝起,道教出现了造像碑、造像石、石窟、彩塑、金铜像、木雕等多种雕塑形式。当中既有精巧细致的宫廷出品,也有朴拙浑厚的乡间产物,材料包罗玉、石、金
延庆烧窑峪摩崖造像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旧县镇烧窑峪村北,现存圆雕、高浮雕造像24尊,从残存的石刻题字推断开凿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这处石刻过往被认为是佛教遗存,直至2010年9月北京延
李含光(683年—769年),唐朝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本名弘。据《茅山志》、《李玄靖先生碑》、《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等记载,其世代奉道教,其父与司马承祯为方外交。精黄老术,通服饵之法。幼年颇
苏遵造老君像石,造于隋代开皇七年(587年),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ofFineArts,Boston),编号07.372。造像内容此像为单面造像。中间老君像蓄长须,戴道冠,有大莲花头光,
李理安,字经轩,号千山道人。民国人。平素收集轶事,广搜丛林谱谍、碑版图史、考征通志,于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撰《长春观志》四卷。
於志道,原名善庆,号洞真子。早年师从马丹阳、丘长春,游历秦陇。后改名志道。志道工诗文字画,兼通儒学,汴京名士多景慕志道仁德而相与从游。事迹载于《洞真于真人道行碑》。
于志道,原名善庆,号洞真子。早年师从马丹阳、丘长春,游历秦陇。后改名志道。志道工诗文字画,兼通儒学,汴京名士多景慕志道仁德而相与从游。事迹载于《洞真于真人道行碑》。
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作者:黎志添、李静出版: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书号:9789620434525 内容简介《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是一部有关广东区域性道教庙宇碑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