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唐宋道教的转型简介
Posted 道教
篇首语:从来没有说忘就忘这回事,只有假装的冷漠和偷偷想念的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唐宋道教的转型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宋道教的转型 作者:孙亦平 系列:国学论丛 出版: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内容简介
《唐宋道教的转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鉴近百年来国际汉学界有关「唐宋变革」论的研究成果,将道教的发展置于唐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加以考察,尤其是将狭义的「转型」研究与广义的唐宋道教全方位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于「延续」与「变革」的互动中,来比较唐代道教与宋代道教之异同,对唐宋道教转型的来龙去脉作出学理上的分析,以期更好地说明唐宋道教既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的普遍性,也有以「道」为基本信仰来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唐宋道教将中古道教发展推向巅峰,又开拓元明清道教发展的新路向,其转型对中国道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就使得唐宋道教的转型研究有了一个当代的视角。
导言 第一章 唐宋道教转型的动因机制 第一节 唐代道教的多向度发展 第二节 唐代道教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唐宋帝王、士绅与道教 第二章 道教老学思想的嬗变 第一节 汉唐道教老学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唐代诸家注老旨趣之分判 第三节 宋代道教老学内向与外化 第三章 宇宙论的多向度发展 第一节 老君创世的政治化 第二节 元气生化的仙道化 第三节 本迹有无的思辨化 第四节 道生德畜的理想化 第四章 心性论对重玄学的解构 第一节 重玄的多重意蕴 第二节 有无双遣至空无 第三节 心寂境忘玄道至 第四节 忘言契道以明理 第五章 道性论对生命观的重构 第一节 众生皆有道性 第二节 从形神到性命 第三节 道性与生命观 第四节 从清静到清净 第六章 修道论的内在化转变 第一节 仙道多途论 第二节 修道即为修心 第三节 得道在于了悟 第七章 唐末五代道教仙学的演进 第一节 对道气论的新解读 第二节 从外丹向内丹转变 第三节 杜光庭与钟吕内丹道 第四节 仙学演进中的斋醮科仪 第八章 宋辽金道教的新走向 后记相关参考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诗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向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目录1起源2炼丹诗3咒语诗4游仙诗5唐宋时期道诗的繁荣
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的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三姑、坑三姑娘。中国民间对紫姑神的信仰源于六朝,至唐宋时已相当盛行。南朝刘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五载:民间有紫姑神,原为一户人家的婢妾,因常遭主妇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麓的黄盖峰下,是嵩山群庙的主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汉武帝登嵩山,诏令增修其祠。北魏时改今名。唐宋时期多次扩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大火。清乾隆年间重修。现
道教艺术道教文学道教绘画道教音乐道教雕塑道教建筑道教建筑是道教供奉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修行、传道和生活的地方。道教建筑从汉晋时期的「治」、「靖」,至南北朝时期演变为规模较大的「馆」或「观」,到了唐代发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散文是道教文学的一大类型。其渊源可追溯于老子、庄子的哲理散文。由于早期道派的创立者大多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他们采用散文体式来编撰道教经
《道教手册》,道教学术著作,今人李养正主编。该书以手册的形式,全面地介绍了道教的内容。全书共有十六个部分,分别罗列了道教的各方面情况:第一部分为道教的历史发展,介绍了道教的渊源、形成以及魏晋南北朝、唐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的江西都督府取消了龙虎山正一的「天师」称号,道教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宫观田产也受到冲击。1928年,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道教戏曲的产生与神仙人物故事在社会上的流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脚本都以神仙为主角。目录1起源2特点3元代以后的发展4相关条目起源道教戏曲
道教文学道教诗词道诗道词道教散文道教小说道教戏曲其他楹联掌故童谣历史上将国家的旧制旧例称作「掌故」,后来氾指一国的典章制度或乡里人物等故实。道教掌故即在道门中被广泛认可的制度或故事。道教掌故相当之多,
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 北宋道教 1.1北宋统治者崇道1.2北宋道派1.3道教教理的建设2南宋金元道教3参考资料 北宋道教 北宋统治者崇道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