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白玉蟾简介
Posted 白玉蟾
篇首语: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白玉蟾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玉蟾简介
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道士,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后来因为母亲改嫁的关系,改为白姓,易名为白玉蟾,他常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代。白玉蟾的祖籍在福建闽清,生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出生地是在琼州(今海南琼山)。关于白玉蟾生卒年的说法,学界说法不一,另一派认为是生于绍兴四年(1134),导致在世年纪难有明确的判断;至于白玉蟾的卒年,一般认为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
根据弟子彭耜所撰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所载,白玉蟾的母亲在生产前梦到吃东西,食物的形状很像是蟾蜍,因而分娩,故取名玉蟾。白玉蟾七岁可以背诗赋,九经,并且擅长书画,曾经通过童子科的考试。年少时游历各地,跟随陈楠(陈泥丸)(?-1213)学道,习得太乙刀圭之法,得到九鼎金丹之书,与长生保健的功法。根据记载,白玉蟾在当时给人的印象是,时常蓬头赤足,或者身穿青巾野衣,狂走在街上或整日酣睡,又或者是过长夜独立的生活,情绪有时或哭或笑,状似疯癫,这是白玉蟾在传记中的形象。
白玉蟾在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与留元长等弟子,开始他的传道生涯,行道范围包含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几乎南宋境内都有白玉蟾的足迹。白玉蟾的著作什丰,明代《正统道藏》收录有几部白氏作品:洪知常集《海琼传道集》、留元长编《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以及《修真十书》中的《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然而,白玉蟾文集在明清时时期多有刊刻,在民间普遍流通,台湾自由出版社于民国58年(1969)加以影印刊行,名为《白玉蟾全集》(《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这些作品显示白玉蟾的文采非凡,一生著述不断,他不仅是道教思想家,也是杰出的诗人与文学家,堪称道教历史上的高道。
白玉蟾是道教金丹派的南宗五祖之一(另外四位是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是著名的内丹理论家。他的内丹学说的核心是精、气、神,白玉蟾进一步主张人在修行的时候需要性命双修,这样的理论融合佛教与理学的思想。他认为道也,是性与命而已,他引用《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诠释修道思想。此外白玉蟾对南宗的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建立教团,树立教派戒规,成为获得皇室承认的道派。也因为他师从陈楠的关系,是神霄雷法的传人,被封为「上清大洞宝录南岳先生赤帝真人五雷副使知北极驱邪院事」。
相传雷法的功能是呼召雷雨,也可以驱逐邪魔,在当时的南宋道派十分盛行。白玉蟾主张雷法与内丹术必须相互结合,以内炼为基础,如果行法者的内敛功夫够好,那么雷法的符咒就会有效。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为符咒所召役的神灵是由行法者的精气所化,如白玉蟾所言:「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指出神霄雷法的灵验与否,端赖施法者的用心程度。南宗自陈楠开始就运用雷法符咒,为人治病解厄,白玉蟾亦是以度人济世为己任。在白玉蟾著作里可以了解他大力倡导不同教派的对话,促进内丹、雷法、符咒、外丹、禅法、密法以及儒学之间的交流。关于白玉蟾的雷法著述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作炼工夫》、《书符内秘》等作品,丰富了道教修炼的内涵。
在道教传统的道术中,本来没有雷法的存在,这是从宋代以来才新出的道法,经由神霄、清微、净明等道派的发扬,雷法逐渐流行。雷法的使用是役使雷部诸神,同时内炼施法者的精气神为根本,以符箓咒法为外用的方术。并且吸收儒学、禅宗、密教的修行法,建构出包容各家精华的新型道法。白玉蟾不仅是继承上述神霄雷法的精髓,他更是运用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完备雷法的理论。他认为丹道与雷法的基础是相同的,在己内养即为金丹的基础,于物外用则是雷霆的表现,两者可以互相体用。上述修炼功夫的概念,让白玉蟾成为道教史上不朽的雷法大师,影响后世对修炼有兴趣的修道者。
相关参考
《指玄篇》系内丹学著述之一,包括两部分。收入《藏外道书》第6册,宋代白玉蟾撰。第一部分《谢紫阳真人书》以「上书」形式表达作者对丹道的理解。首先,白玉蟾指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大道本来是无法形容的
〈游仙岩记〉,是南宋道士白玉蟾撰写的著名游记,收录于《修真十书》之《上清集》中。白玉蟾〈游仙岩记〉开篇交代自己蓬发垂头,黧面赤足,由琼州来访武夷的过程;接着写拜访云谷君,开怀对诗的情节。当中插上这样一
孟煦,南宋宁宗、理宗时西蜀(今属四川省)人。寓居峨嵋山西峰,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游福州参访彭耜。得白玉蟾传授《金华冲碧丹经》。嘉定十三年(1220年)云游白鹤洞天,遇兰元白真人,授以九转金
明素蟾,元人。隶籍九宫山道士。原名明宗,号宗阳子。师事陈致虚,因欣慕白玉蟾道法,后改名明素蟾。
彭耜,字季益,南宋时长乐(今福建长乐市)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金盖心灯》载,家世显宦,少有文声,后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九鼎金铅砂汞丹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法,隐居鹤林山,自号鹤林山人
郑清恺,本名儒,号翠房。南宋时荥阳(今属河南省)人。据《罗浮山志》载,师事朱桔于罗浮山,得胎息气法秘诀,出家为道士。后复往三山天庆观,拜谒白玉蟾而师事之,尽得其秘传。
传承道教金丹派「南宗」或「紫阳派」尊奉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等五位为祖师。因多在南方活动,所以称为「南五祖」。相传张伯端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遇异人海蟾帝君刘海蟾授予「金液还丹诀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海琼问道集编 著:白玉蟾撰留元长编集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正一部弁字号涵芬楼本第1016册新文丰本第55册三家本第33册道藏提要:编号1296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金丹经第1
《景霄火雷琅书》,道教典籍,内容记载雷法秘奥。两宋之交,钟吕内丹派南宗的第四祖陈楠自称在黎姥山遇神人并得授《景霄大雷琅书》,从而获知雷法秘诀。后来,其徒白玉蟾也多在南宗系统传授雷法。卿希泰、唐大潮:《
白自然(?-1242年)字常道,号阳和子。金末岚谷(今属山西)人。世本务农。生而聪慧,喜读老庄书。未冠,父兄皆殁,事母以孝闻乡里。母卒,遇神峰默然子刘先生,遂于本州天庆观出家为黄冠师。大安末年(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