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陆修静简介
Posted 公元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陆修静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修静简介
陆修静(公元406年——公元477年),字元德,号简寂,自称三洞弟子。吴兴东迁人(今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其年轻时即结婚生子,后来为了专精道门教法,而遗弃妻子,展现他学道虔诚的决心。曾游历九嶷、罗浮、巫峡、峨嵋等道教著名胜地,访仙求道,并广搜道书。宋文帝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末年,陆修静在京城卖药,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公元410年——公元453年)请他留在京城讲道,但被拒绝。同年,发生太初之难,陆修静为了避难而南游。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陆修静在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建立修道场所,名「简寂观」。宋明帝即位后,于泰始三年(公元468年)派江州刺史王景宗敦请陆修静到京城,礼遇甚厚,并在京城北郊建「崇虚馆」,请陆修静安住,又另外为他设置「通仙台」。不论朝野官员或修真人士,纷纷登门拜访,令道教兴盛一时。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陆修静卒,谥号「简寂先生」。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七月一日封「丹元眞人」。
陆修静的作品颇丰,大多与灵宝经和道教科仪有关,元代刘大彬《茅山志》说他着有斋法仪范百余卷。他对道教科仪的卓越贡献,使他被尊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现存于《正统道藏》的科仪书,如《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以及散见于几部道书的《涂炭斋仪》、《解考斋仪》、《三箓斋仪》 、《九幽斋仪》、《古法宿启建斋仪》、《然灯礼祝威仪》、《灵宝步虚词》等,都是陆修静的杰作。另外,《陆先生道门科略》,以及被收入唐代沙门释法琳《辩正论》和《破邪论》的《必然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 《明法论》、《五符论》等,则是偏向理论性的著作。
陆修静对于道教的重要贡献,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革南方天师道的组织:
汉末五斗米道的组织型态,到了南朝已松散崩坏,甚至利用道教组织农民起义、叛乱,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就谴责这样的行为,他试图整顿当时的道教。为了整合信奉道教的人,要先确立「录籍」,道民不必出家,但须「编户着籍」,也就是以户为单位登记男女人口,而每户都有所属的「治」(天师道的组织单位)。每年三元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道民都向自己所属的「治」报告人口变化,如新生、死亡或嫁娶等情形,「治」的道官据此编造新的「录籍」。陆修静还规定生男生女、结婚嫁娶的入籍仪式。
在当时社会阶级的观念影响之下,陆修静为了巩固道教内部的等级制度,规范不同位阶的人该穿何种样式、颜色的服装;又制订一套完整的升迁制度,使道教组织可以自上而下管理道民,使其不得犯上作乱。
二、整理道教典籍,为道藏的编纂结构奠定基础:
在陆修静之前,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罗列道教典籍的名称和卷数,并按「经」、「符」等形式分类,但尚未出现道派的观念。东晋末葛巢甫造构灵宝经时,已提出「三洞」之说。陆修静把搜集来的道教经诀集中存放在崇虚馆,沿用「三洞」的观念将其整理、分类,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呈给宋明帝阅览,可惜今已亡佚。洞有通达的意思,三洞即通达神仙境界的三条道路,「洞真」为上清经系的典籍,「洞玄」是灵宝经系,「洞神」则是三皇经系,乃当时江南盛行的三种主流道经。
另外,陆修静在编撰〈灵宝经目〉时,将灵宝经分为十二个品类: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箓、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稍晚于陆修静的孟智周法师,在三洞的基础上,增加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等四部,谓之为「四辅」,而三洞、四辅合称为「七部」;孟安排《道教义枢》则将灵宝经的「十二部」文类扩及三洞经书,三洞各有十二部,发展出三十六部尊经的概念。从此之后,「三洞四辅十二部」成为道教经典的分类系统。换句话说,陆修静正式确立三洞经书的分类体系,也为道教典籍的编纂结构奠定基础。其影响之深远,隋唐以后编修道经,乃至明代的《正统道藏》、近年的《中华道藏》,都沿用这样的分类法。
三、制订斋戒仪范,使之完善:
就灵宝经的成立史来看,陆修静是相当关键的人物。《云笈七签》卷4留有〈灵宝经目序〉,详细叙述灵宝经的神话及源流,并且运用道教神学为灵宝经的出现赋予合理解释。陆修静在整理时,除了辨别灵宝经的真假,摒弃疑伪经外,还加以综合整理,做了定名及分类,这个方式也扩及到仪式文本,《洞玄灵宝五感文》附列的「洞神斋」、「太一斋」、「指教斋」、「涂炭斋」便是成果之一。此外,陆修静划分仪式节次,确立各阶段的名称,让灵宝科仪的结构得以定型;又根据古灵宝经,编成各种灵宝科仪的「立成仪」,让道士可按照程序、仪规进行仪式活动,例如将杂乱的投简仪整理成《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将传授仪的规定和文书整理为程序详备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总而言之,陆修静将灵宝经整理周备,大幅提升灵宝科仪的影响力,陆修静并非只进行编修文本的工作,他也有能力亲自实践操作。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他在崇虚馆为生病的皇帝举行斋仪,有上百人观看斋法,皆目睹现场出现的吉祥征兆,不久后,皇帝的病就痊愈了。
陆修静批评当时的人不知道如何修斋,也不懂斋法的意义和宗旨。他认为斋戒是入道的根本门户,成仙得道都要从斋戒开始。行斋持戒时,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也要感谢太上众尊大圣真人开道教化及师长开度之恩。例如《洞玄灵宝五感文》结合儒家孝敬父母师尊及佛教的因果观念,让人知道祸福的缘由,体会修斋和报恩的深意。他之所以立斋戒规仪,目的在于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礼法」,心无杂念,身无妄行,而与「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祸害,根源于身、口、心,他把「礼拜」、「诵经」和「存思」作为斋戒的基本内容,其意义在去除邪念,检束身、口、心三业,心神安静,一心归道。此虽受到佛教影响,却为道教的成仙之说提出更宽广的道路。
相关参考
甯本立(1101年—1181年)字道立,法名全真,号赞化先生。北宋时开封人。高宗赐号「洞微高士」,门徒尊为开光救苦真人。据《道法会元》卷二四四载,通诸子百家,以及医药、卜筮、天文、数术。上承陆修静所传
清约,早期天师道的一种规范,又称「盟威清约」。亦指古代道教的一个支系,又称「清约大道」或「清约之道」。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记早期天师道「师不受钱,神不饮食」之规矩言:「盟威法:师不受钱,神不饮食
孙游岳(399年—489年),字玄达(一作颖达),南朝宋齐时东阳永康(今属浙江省)人。自幼恭敬,长而和顺。师事陆修静于缙云山。居山四十七年,不与世接,据《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良常仙系记》载,刘宋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洞玄灵宝五感文编 著:陆修静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正一部雨字号涵芬楼本第78册新文丰本第5册三家本第32册道藏提要:编号187中华道藏:三洞真经太玄部经诀‧正一部经箓第8册&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编 著:陆修静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正一部阶字号涵芬楼本第1009册新文丰本第54册三家本第32册道藏提要:编号1283中华道藏:三洞真经洞玄灵宝经‧洞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编 著:陆修静卷 数:二经同卷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位字号涵芬楼本第191册新文丰本第11册三家本第6册道藏提要:编号409中华道藏:三洞真经洞玄灵宝经‧洞
江环湖绕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临的旅游佳境.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著名文
江环湖绕的九江,早在古代就是高僧名士和文人墨客慕名登临的旅游佳境.魏晋南北朝时,高僧慧永,慧远,名道士陆修静等曾先后来到九江,寻觅净土,筑舍修行.从东晋至清末到九江和庐山为官,访友,游览,隐居的著名文
四种修静虑者瑜伽六十二卷七页云: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
四种修静虑者瑜伽六十二卷七页云: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