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Posted 万物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内文句解
先天一道章第一
太上老君曰
据混元图记载:「老君无世不出,先尘劫而行化,后无极而常存,隐显莫测,变化无穷,无为自然,永劫绵绵,阴翊皇度,玄之又玄,普度天人,不可具述。」老君虽累世化身,但未有诞生之迹,到了商朝第十八王阳甲之时,乃分神化炁,寄胎于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武丁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时,从圣母左腋降生,诞生之地,即古之楚国苦县瀬乡曲仁里,即现今之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岸十二里郑店子村,有遗址名曰天静宫又名中太清宫在焉。太上道祖诞生之后曾在商朝为柱下史的小官多年,后将道法传授给涵谷关关令尹喜真人,着有西升经,并接受孔子多次来访问礼,而将道法默传于孔子,如今仍可在孔子的著作中,寻出「道家修真」有据隐而未能直言之真诀妙法,至于他完成一部巨著道德经后遂西出涵谷,到西域印度等国弘法利生,无量功德,难可备述。本书清静经,乃系太上老君另一巨著,不知始于何时。
仙人葛玄仙翁曰:「吾得此道,曾诵此经万遍,盖此经乃是天人所习,本来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系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悟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链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此经之无比珍贵,于葛左二真人之言中可知,吾等后学,实应熟读细参,默修默证,度了自己,再度众生以及列祖列宗可也。下系经文浅释。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的解释,是没有天地以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它独立独存在太空中周行不殆,现在世间所有有形有象的后天万物,皆是由它所生,它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故名之曰大道。这个大道。永恒不灭,万天万地,从它而生,由它而养,最后由它化解,还元收场,它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人有喜、怒、哀、乐、好、恶,种种妄念,皆是从一个「情」字之中幻化而发出,对外才有不同的表现,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有都在它涵盖包容之中,但它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及私护,观乎银河大宇宙中,无际无边无尽无量的日月星宿,浩浩荡荡共同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思言种充沛的能力及作为,是谁给它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亳私情的大道。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有了大道之后,初生先天一炁,再生遍满太空的元气,后生环绕地球的大气,元气大气交配,而产生不可名状的万物,长养所有的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种大道,是万有出生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也不知它的真正名字为何,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字之曰道。
总释
此章是道祖教人知道什么是万有的根源,而这个根源,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它是天地万有出生之窝及运作长养的唯一操持者。没有它,世界将是冥顽不灵,亳无生理及生机之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它的永恒常存,而向它去学习,这便叫做学道。
学它的什么呢?第一要学它的无形,所以老君教人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又教人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第二要学它的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能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学它的无名,名是名字,万象万名,皆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夫;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有如十五之月,中天之日,即是大道无情之功夫;能做到上述的无形无情之后,在你性海无波之中,到了无一物之可思,无一事之可言,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神仙及万有之根,到了这里,便是不可名状所谓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臻,圆满无缺,常此涵养下去,经过了千变万化,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
造化自然章第二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古人说:「为大于其细」上述大道之中,由无生有,而生万事万物,如同一个人体之中,有了万脉及无数细胞一般,这样;人体是大道,而细胞便是小道了,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也」,此言确实有据,观乎大宇宙中,有清水,也有浊水,有动态,也有静体,有天有地,天动而清,地凝而浊。有男有女,男子好动,女子好静,男子有神气之清,女子有败血之浊,这等天地男女清浊动静的不同,便是大道造化之中所衍生的小道,大道是本,小道是末,末由本立,古圣云:「本立而道生」,于此可见。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清、浊、动、静,乃相对态,例如有了青天,才有浊云密雾。运动到了极则便是安静之体。两者互异互换的运作,才能形成了生生化化无穷无尽的大道之行。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能忘其肉体,即是放下此身的有形监狱;有念无念,全都不用,即是放下心的无形牢宠;这便是与大道合体而步入「大道无名」的畴范了。能如此,那么人心便是道心,人身乃是法身,如此身心,既清且静,可以容纳天地而包涵万有了。人为万物之灵,也于此可以自知了。
总释
所谓大道中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公无私的运作,丝亳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之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浩浩荡荡无尽无休,人类际于其中,如果迷于万境,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包天地,德被众生的高人了。
全神合道章第三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神是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真阳之灵,心是元气结成的东西,故古人说:「性而心也,一灵之中炯」。西王母曰:「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灵兮道不成。」
大道本无邪魔,邪魔是起于人心为外境污染后所化生之障碍,此障一起,元神失去清静而化为污浊的识神了。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七情六欲,是识神着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气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经萌生,则内贼作乱,牵动一心,不再平安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此乃道家遣欲的法诀。
澄其心而神自清
有水方能澄之使清,道家修炼所用之水,即在华池之中,水之前身是气,华池是比喻方寸之地的玄关一窍,心中之化神入于气中,先凝聚而后溶化,凝凝溶溶,溶溶凝凝,守之以虚,忘之以无,自然而然心境渐渐朗彻,元神清明而超出六根六尘了。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色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音声,细滑,人想是六欲。阴精、阴气、阴神是三毒。
这九种巨毒,乃是为害道人性命的罪魁祸首,也是一股可以伤害性命的邪淫之火,修道之人,如能用先天元气及先天一炁之真水,则可遣欲澄心于真水之中,把此邪毒之火熄灭涤静,则自性元神必会如出水的红莲不再染尘了。佛云:「莲开泥水,端坐佛陀」,亦此义也。
所以不能者
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皆是动心污神之物,如被此物所牵,不能纠正,则性乱情惑,永无出尘之一日。
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心不澄不清,欲不遣不静,往昔帝尧让天下与许由,许由闻后,急以清水洗耳,这是惧怕外境污染自性的表现,也是澄心遣欲的紧急作为。要之能澄心遣欲,才能心性圆明,能心性圆明,才能脱出红尘万劫之外,反之,将必蜕骨如山了。
能遣之者
古人云:「铁甲将军夜度关,朝臣待漏五更寒,日出三竿仍未起,算来名利莫如闲」,这是遣欲后所得到的清静滋味,人生百年,一过客耳,何必为了身外之物,而失去身内宝贵之精华,以促其速死!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此心不介入正、邪、顺、逆,便是无心,无心之心,才是真心。真心之内,是元神所居之地,元神安居于此,才能成全本性之德,而合虚无中无形无名的大道。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肉体之形,乃本性元神之枷锁,此肉体所以能形成者,观乎太玄真人之言可知矣,真人曰:「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玄天上帝成道于武当山的舍身崖,即此舍身二字,便是玄门中无上仙诀,不知舍身者,古真讥之为「守尸鬼」!守此脓血之物,试问与道门中的「大道无形」,佛门中的「无我相」,儒门中的「毋我」三教祖训如何相符?违了祖训,即背道矣!此点,凡吾后学,不可不知也。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宇宙中有形之万物,乃是幻化而生之假物;而遍满虚空中,大道先天精华之物乃是能生天地万物之真物,这种真物,老子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算修道修真。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凡夫俗子,皆执着身、心、及外物三样东西,而学道之人,又往往执着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应化(神通),以致『凡』不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了悟肉体是假,人心是幻,外物是魔,而皆摒弃,使大道赋予之神性,元气所给之命宝合而为一,步入先天无形无情无名大道之中,即可超凡证圣了。再进一步把法界、元神、应化,悉皆化去,便是到达「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了。到此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大道无象,空亦有空象也,应再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扩大与真实了。石杏林真人曰:「不知丹诀妙,终日翫真空」。能把此真空之道体,抱一以守,则丹诀无尽之妙,自可体会了。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大道无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则不能到达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则无亦不立。
古仙教人「有无俱遣」,此乃遣无之道也。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万有万法,皆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则万法皆空,一团极天蟠地的先天母气,全其湛然而又圆满之真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其真常了。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的功夫,做到寂亦不存,乃是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古云:「圣人何思何虑」是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求静必先遣欲,无欲则无扰,无扰则可晋入真静,真静中涵盖了大宇宙中的一切一切,可以成就本性中大一统的洞天,使它纯之又纯,以达真之又真。
真常应物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乃是真常应物之状。
真常得性
性是身心中之主宰,能做到身心寂然不动,则元神本性,可以安居其中,不再飘流而成长光大,先将一身之精华,团结和合而成至宝,晋而攒五行、会八卦、把大宇宙的精华,凝结成真,那便可以参天地之化育而与宇宙一体了。
吕祖云:「真常能应物,应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也。「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矣。基此前参,则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静,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者,乃清静无染之心也,亦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也。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人能清静无染,即是元神本性恢复正常,清静之心性,即是大道之真,保此道真,抱元守一,不再失守,便叫做得道之人。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大道之体,虚灵而无尘物,有人修道,做到顶有圆光,云生足下,上真仍呵之为幻!一定要做到如老圣所说:「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博之不得」,才是本性之虚灵在抱,成为真正得道之人。然而到此境界,仍应损之又损,归于无极,方属妥善。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众生者,万物万事万念也,化者度也,化度众生者,将此万物返于无物;万事返于无事;万念归于无念也一定要做到「万物玄同,无是无非」,才算度尽众生而道功圆成。自性的一真境界之中,再无半点邪妄,方为得道之士。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述形、情、名三者,乃属道人修道之性功,性功之外,仍有命功在焉。所谓命功者,古人曰:「命而身也,一气之周流」,盖充满天高地厚之间,有一团广大无际的元始祖气,现今所谓之最高「能源」,它永恒的周流不息,化生三界,广布周天,道人如想具有握此气机之能为,必先了悟本性,进而建全本性,方能使不可名状而具有无比威力,(易经曰:「群龙无首」,张紫阳真人曰:「无限神龙尽失惊」),可以贯金透石的祖气,随心御之,而无所不通不达,才算是「流传圣道」。
总释
此章要点,在「遣欲」「澄心」,将功夫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境之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于「真常」「清静」而做到「得道」的成果。
所谓得道,所得并非有形有象之道,乃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的母气,而涵盖运化于万有的内外-绵绵无尽了。
贤愚见识章第四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之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他只要正心诚意,以灵性守护命宝一天,即可夺天地一年之正炁,此乃云从龙、风从虎、气从神之事例也。气能化神而使性天广大,此乃上士所获之福也。至于下士,由于多欲,争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内在之真,终使神丧气绝,岂不哀哉!此乃贤愚之人识见及作为不同之处也。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上德之人,即使修到神仙天仙之位,仍然是「有若无,实若虚」,「清静无为」而不自足自满。下德之人,一味从事「有为」之法,飘流浮沉于「形」「情」「名」三害之,内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
执着之者不名道德
无极中的真阳(母炁),乃是真道,人能得之而成性叫做德。此道此德,是吾人之本源,应无念以养,无心以存,如此存养,才能名为有道有德之士。如果执色执空,执有执无,即是坠入死角,而不能自拔了。
总释
上士者,上德之人也。下士者,下德之人也,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尘障,乐道抱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强,切莫执着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失去道德,孤苦而又飘泊于苦海的罪业之人。
台湾近来有两位年逾百岁之老人,一为居于阿里山之男性老农,他如是高龄,仍健步如飞,声如洪钟,他人询其养生之道,初则不答,久而始告之曰:「我有六个字的养生之法-一是「运动」,人不运动,就是「不行了」!所以我每天必要运动,使气血得以周流。二是「欢喜」,人的发怒及悲哀,如同遇上炎夏及寒冬一般,如果心存欢喜,就如温和的春天,春天来了,万物欣欣向荣,人心喜悦,则全身细胞如同万物逢春,必然身体健康。三为「知足」,一切烦恼,均起于不知足后的贪求,贪求无厌,不管所欲之物,取得与否,总是已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损伤,如果能安于现在的环境,不管贫富男女,既得为人,都应感谢天恩祖德而心满意足,如此知足,自然内心长乐而身心健康了。
一为女性,虽已年迈,但耳聪目明,说话口齿非常清楚,她因骨折就医,别人向她问道:「老人家,如何能活得这样高寿?」此老应曰:「这是老天爷的意思」。这简单的一句话,虽然乍听起来,没有什么稀奇,但其中含意非常深远-盖此老已以天心为心,到了「无我」的境界,则她的生命,由于以天为心,天意为意,已与天的生命结合一起了,这位老人家已算是得道的高人而没有执着了。盖不执于一隅,则其身心必真必广。
应现无方章第五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芸芸众生,生生死死,蜕骨如山,而不能得道上升者,乃系贪图尘世中「形」「情」「名」而起之狂妄而无止息之邪念妄心也。有此妄念,则神不清而气不宁,终至神昏气散,沦入败部,遭受生死不停之苦难。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妄心者乃忘念也。即念中成份含有七情六欲也。此种妄念妄想,产于心中,则立刻使元神受惊,甚至使元神异位而化为识神之小我,佛云:「有我罪即生」矣。
既惊其神即着万物
元神宝座被识神入主之后,则妄念涌出,而念中所藏者,皆属有形有情有名的万物,势必与物混合以至于与物俱腐。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
饱暖思淫欲,必欲贪之。饥寒生盗心,必欲取之。贪取之后,得之必伤元神。不得强夺,必伤生命。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苏东坡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贪非份之物而欲取之,不论取得与否,其于事前、事后,必皆烦恼交集而扰乱此人之心田,赢得烦恼一箩筐而已。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一国之中,奸人作乱,则一国不宁。一家之中,坏人闹事,则一家忧伤。一心之中,妄想丛生,则神气荒芜而为害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污浊合流者必被污辱,全神全气无念忘形者则仙,神气残缺妄念不息者则鬼,为仙则升入清虚大罗之天,为鬼则坠入苦海冤狱之地,飞升与流浪全在自为,莫怨天!莫尤人!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道者,乃系虚灵本性与元始祖气(炁)合一而成者也。此为吾人之根,亦是众生之源,能保此根源者,即可升为仙真,失此根源者,必然沦为下鬼,为仙则高居天堂,万福骈臻;为鬼则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正心诚意,实践忠孝仁爱,乃是行使真常之道的开端,至于内修证圣成真之功,则在于自悟二字;何谓「自」?如何「悟」?兹分释如后:
自-天(无极)赋吾人之真阳元神,叫做天命之谓性,此性乃与生俱来,不假外求,是吾人唯一无二的主宰,故名曰〞自〝。道家有〞炼己〝之学,即是自己修炼自己之本性也。不灵不明者,炼去外染之污,使之恢复灵明,并加以存养之功,使之壮大。圣人云:「成性存存」是也。
悟-卜者,乃竖心也。即通天彻地之直心也。古人云:「直心即是道场」,即此-也。而「-」之两侧「八」者,乃一阴一阳也。吾者「五」「口」也,上「五」者乃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亦即精神魂魄意也。下「口」者,口乃无极圈○。修士修道应:
(一)把-两旁之「八」,并入这个通天彻地的直心「-」之中,而成直立之一成为没有分别心之道心。所谓「一心一德」是也。
(二)精(水)神(火)魂(木)魄(金)意(土)的五行之物,乃修道之内宝,必使这五行合一,才能成为升仙入道之造化,如何使之合一呢?吾人应做神气和合之功是也。神者火也,气者水也,只要神气和合,即是水火合一。至此金(魄)木(魂)吾人可验之矣。金-凡金属之物,加火则化为液体,液体即水也。二金相错,则立刻生火,由此可知金者乃水火之变体也,水火在握,自然金在其中矣。至于木,木者可以钻之生火,扭之生水,亦系水火之变体,得了水火,木亦即在其中矣。至于水火二者,水力可以发电而生火,大海之中,夜半因波涛之动荡而产生火光,由此可知火在水中矣。于此可知金木火之源,完全在于水中,至于水之与土-在地球之中,山有多高,即水有多高,高山之颠,仍有泉水涌出,土者,以真土为真,以泥块之土为假,何谓真土?土块之前身,元气是也。地球未形成之前,乃系一团云气在空中盘旋,久而化为有质的大地之土,而实际之真土,乃是元气也。由此可知五行由水所化,水由气化者也。试问元气果系唯一之真土乎?曰:非也。元气产生于真空之中,气是真空中之妙有,真空与妙有合而为一,即是金木水火土亦即精神魂魄意五者合一而入无极○真空之中也。
(三)将前者第(一)节中之-,再与第(二)节中之○合而一以贯之,即是一个「中」字,老子曰:「道在人中,人在道中」,此乃道祖之所言,亦即吾人所谓应悟者也。
如能这样悟通造化,加以实践修持,自然可以得道也。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者,无极也。真空也。-者,「放之则弥六合」,可以通过高山大海,无尽太空,而成为其大无外之灵宝:「卷之则退藏于密」,而成为○,其小无内之一点「.」,二者合一,即成⊙,此乃真空中之妙有也,亦即无极之真阳也。仙佛圣真,皆由此出;大地山河,日月星辰,皆从此产;是谓无形无情无名之大道,是谓清静无为之道体。
此道体也,「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永恒而无变迁,故谓之真常,人之修行能及于此,则可证清静无染真常之道体矣。人人皆从此处源头而来,自应返本还元,仍返回此故乡之中,未知有道之君子,以为然否?
总释
此章明言众生不能得道之缘由,是由于妄念之起,贪求身外有形之万物,不管得到与否,皆是大伤神气损我灵宝,以致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浊辱之中,受苦受难。
如果弃恶向善,进修性命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原理及事实,修之不辍,在不知不觉中,自会有成,以达于常清常静有至乐而再无苦难的真常境界。
据道书所载,吾国自古及今,得道者不计其数,拔宅飞升者,八千余处,人人面前皆有一条上升之路,近在咫尺,有志者皆可由此路而登清静真常之无量寿域,愚于此祈祷上天,愿无量众生,人人得道,个个升仙。
相关参考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刘通微)编 著:刘通微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渊字号涵芬楼本第614册新文丰本第33册三家本第19册道藏提要:编号968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
清静经简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此经作者不详,推测成书于唐朝前期。清代《钦定秘殿珠林》第16卷著录唐僧怀素(725-785)书有《老子清静经》1卷,第17卷也著录
王元晖,元至大年间人,号隐微子、终南隐微子。撰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祝圣文,道士在早坛功课经中所唱内容之一。道士平时在早晨需奉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消灾护命经》等,但每逢初一、十五日则需加诵〈祝圣文〉。逢祖师圣诞时,高功也需念〈祝圣文〉。〈祝圣文〉的内容主要是
,【澄清韵】,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含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大罗三宝天尊(三称),【大启请赞】,真心清静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
大慈大悲愍众生 大喜大舍济含苞,上好光明以庄严 孝子志心皈命礼, 香赞,玉京山上 清静玄都 心香一缕人虚无,地狱尽昭苏 忏法必弘敷 普掠免号呼, 惟愿,虚皇降鉴 接引上玄都 稽首同心, 恭对,坛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老君开天经编 著: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字号涵芬楼本第1059册新文丰本第57册三家本第34册道藏提要:编号1424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玄部经诀‧正一部经箓第8册&nbs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老君内观经编 著:卷 数:七经同卷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伤字号涵芬楼本第342册新文丰本第19册三家本第11册道藏提要:编号636中华道藏:三洞真经三洞经教第6册&nbs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老君戒经编 著:卷 数:一卷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力字号涵芬楼本第562册新文丰本第30册三家本第18册道藏提要:编号778中华道藏:三洞真经太玄部经诀‧正一部经箓第8册
道藏综合索引书 名: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编 著:卷 数:七经同卷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伤字号涵芬楼本第342册新文丰本第19册三家本第11册道藏提要:编号641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金丹经第1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