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如何起大悲心
Posted 菩提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教 如何起大悲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起大悲心?六道生受苦如人想!大悲心等5心速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薄伽梵告慈氏菩摩诃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先五心。何五。
一者於有情普平等大慈悲心。
二者於一切智心不退。
三者於有情起友想。於中誓救。
四者常於有情起想。
五者愧何。
能如是五心者。速能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摘自《大乘理趣六波蜜多》
>以下分地、鬼道、畜生道、人、天道生之苦
慈氏菩摩诃。面著地佛足。面白佛言大世尊。已菩五心。修行大乘得不退。然大悲心何起何修行。唯如哀愍有情宣。利益安生故。>【地道生苦,而起大悲心】>所言五心者。第一大悲心。持此心固不。念彼趣地生。思其苦如契。汝知之今於此重汝。有情皆是宿世。父母宗所尊重境。今在地受苦。十三火之所。有二火焰足而入而出有二焰而入通足而出。有二焰自背而入胸而出。有二焰胸而入自背而出。有二焰左入穿右出。有二焰右入穿左出。有一焰首而下至於足。然此地生身。其形弱如熟酥。彼火交焚。其地火人火。如花余。或有生火所。西走以求救莫知所。有生逃形地赴火。有生忽被置深坑。坑中有其觜钴利。是十六指。啄啖生皮骨髓。有生煨中而被煮。或有生在水中而被漂溺。是卒以大。中漉出若捕。置彼生地上偃炙。次以取其舌。以洋灌注其口。而死良久乃稣。即欲奔意求免得。有狗即逐之。觜而啄。骨肉分裂而啖食之。林即欲攀上望得免。其林上皆生刺其一一刺十六指其刺炎。生欲上刺垂下。胸而入背而出。受苦量求由。鹫啄取眼。劈其取髓食之。此欲下刺向上。眼耳鼻舌身肉手足。及十指悉皆分散。上免由。卒收取盛囊中。以棒反覆捶打。有生手足髻。五磔裂以解之。有生臼中。以其杵而。有生在於镬。杈翻煮之糜。唯有骨在其命存。有生於地。而以紫屋。火焚燎其焰洞然。紫流滴如箭。有地四面山。生中二山相拶。或南北或西。二山合其中生血流出。有地而有蛇。生身足至首而其。力束髓血集。吸而食之唯皮骨。有地生等。而被卒三股叉而叉其身足入至及肩三通出。其火叉猛焰俱。眼耳鼻口火出亦然。有地以生。地或偃。次黑身而拼。以斤斧而[(@(非/蜀))*斤]斫之。如工匠治木。有生被卒。足至[利-禾+皮]取其皮。[利-禾+皮]已作用充缰辔。勒生上高山。其山迫令登。鞭般苦不可。此等生始。皆我父母外宗。今者流在於地。量劫常受苦如已宅。故生人天。於此造罪地。菩摩诃此生受苦已起大悲心。>【鬼道生苦,而起大悲心】>次鬼趣起悲心。生鬼中。一日一夜如人一月。以日月十二年。於鬼趣中五百。同於人五千。常受渴耳初不水之名何眼。然彼鬼身如大山。如穹咽如。其皮下垂覆肩。如利刀割切形。猛焰其身。如火燎薪苦痛忍。其腋毛下覆腰腹。次毛下垂膝踝。刀割火亦如是。量受如斯苦。或水奔赴求之。及到其傍面而倒。以力其水血或作砂。其水岸有卒。持弓箭刀棒钺斧。槊斫刺捶楚。火所渴迷。返走猛火焚莫知所之。卒逐打斫截。手足支悉皆折。有鬼朝五子食之。夜生五子生食。由未曾。或遇天雨仰口承之。由力故一滴入口。流入腹中成猛火直而出。或遇夏月起。吹鬼砂碛中。下砂上日炙。渴逼望林。欲取奔走至彼。避鬼至皆移。何以故昔於人或施。有乞人悭惜不。非理打而遣之。以是今受斯。有鬼於夜月。翳流光照。毒身如盛夏有鬼於盛冬有大起。由力故吹鬼若。置冰山中受寒苦。是受苦量。於此命地。如是往量。已希得人身。生家悭吝不施。以乞自活增惜。以故造十不善罪。此命地受苦。其苦已生鬼中。如是往返劫受如斯苦。此等生亦於去量生死劫中。父母六眷。常我故造不善。今在鬼受斯苦。菩摩诃是苦已起大悲心。次慈氏鬼趣既然。>【畜生道苦,而起大悲心】>次。傍生亦如是。有獐鹿野干狐兔虎豹豺狼。及野。凫雁如是等。若行若住止浮。畏於人大力。若若食未曾安。夜之中常怖。有傍生鼋鼍蚌蟆。室摩水族之。被捕生死水中。有傍生蛇虺蜥蚰蜒鼠狼。此傍生中而生中而死。有傍生虮虱蚤等。依人身生依人死。有傍生或依死。或依或依草木。而生死。或化生化死。所蛆螟蛤蟊[*阜]螽蛱蝶之。有傍生食血。及不以甘味。所狗蜣螂虻之。臭以香美。走赴恐不得餐。有傍生不食美草唯食棘刺。不清流唯水。有傍生非依草生而食草。所象牛等畜生之。或以其。令使伏得已乘之。或穿鼻中或以辔勒。系其首重而行。常被鞭呵疾行。或有羸起已倒。捶楚限力不能前。皆由宿因今受斯苦。或食信施精勤。他宿遭此苦。如是役鞭打。尚未足或取之。苦切端告所。生乏水草病。死已[利-禾+皮]人啖食。如是死已於地。何以故由心愚不知善。不念父母生育劬。不因果不正法。亦布施持戒善根。但念水草余所知。此等傍生人所畜。除畜外余傍生。所子虎豹豺狼。及上所水傍生。互相害更相啖食。由是故生地中。量劫受苦。地罪趣傍生。如是往量劫。此等傍生亦於去。量生死劫。父母六眷。常我故造不善。今在傍生受斯苦。菩摩诃此苦已起大悲心。>【人道之苦,而起大悲心】>傍生既然次人趣。有生生人道多受。裸形露。泥行雨宿霜暑耘。日夜手足皴劈蓬羸步而前。乞白巡未曾一。至於日暮偃眠。取於他相者。有言行人不信。有姿容反遭。行忍辱益於人。而被嫌呵自怯。或有文人不之。省觐宗猜嫌求食。或信三邀名。或於人便谄曲。或生下不自安。系於人退唯命。常冒寒不知。汲水采薪不倦。郎主之意都愍心。小有差被鞭。自作自得非天人。薄福所招於死苦。譬如枯枝皆。一切禽不托薄福之人亦如是。薄伽梵重言。> 言 有狂> 近嫌谄谀 恐怖> 忍辱言怯弱 信邀名> 在人 於死苦>次慈氏知大苦。常近於人。以福故患生。以故遭凌辱。造捺落迦。有豪族姓之人。多有使象牛羊。戚眷前後。受妙若天。五欲迷荒增恚。起我慢凌蔑於人。薄伽梵伽他曰。> 不五根多放逸 害己若怨家> 耽荒五欲如醉人 皆招生死苦>佛告慈氏菩摩诃。一切生不知在及未。自所造如影形。苦所因欲本。更不修善法津梁。宿因白法皆。此已三。所以者何以欲故生命。恃己力劫他。方便侵他妻妾。恣欲邪行不疏。起希求作妄。良善绮文。诃有情作粗。彼此他人。眷不令和睦。嫉侮慢自高。嗔火所善都。外道佛法僧。祠祀天神以求福。不知宿世三深恩。量劫我勤苦。修行菩提。具一切智之佛。而於生死夜中。作明救。船筏拯生。置於人天大涅岸。生邪我慢高如醉人。五欲不修善法。此命於地傍生鬼趣。或在人中下。受苦如被毒箭中於身心。善法不修受斯苦。菩摩诃是苦已起大悲心。>【天道之苦,而起大悲心】>次天趣彼天。命苦。命五衰相。一者上花悉皆萎悴。二者天衣垢所著。三者腋下自然汗出。四者目多。五者不本居。此相新生天女。皆悉之如草。侍天女情深而。如欲命哽咽悲哭。各各就前哀。天曰彼新天女。我亦愍有二心。何今者我如草。汝等於今悲哀惜我。以是因於生新者生嗔。五相前必知死至。天美妙音。天上色香意欲。迷失念此耶。天中不得久住。我於今日命耶如是苦。箭中心。我等依怙主。救失悲。天快而我耶。又思善城於今。帝座朝谒由。殊殿中永瞻望。天象何日同乘。花苑中能。粗苑介胄。林苑中宴日。喜林苑游止期。波利多及劫波。白玉石更坐。善法堂中集隔。曼陀枳尼殊池水沐浴由。四甘露亦得食。五妙音。咄哉大苦常迅速。令我此身此苦。那生而至死耶。天命乃如幻。衣地痛割身心。如被蛇螫大苦。瞻仰余天垂慈愍。我命。更延少日不亦乎。能我身除五衰相。勿令彼山沃焦海中。有是言天之能救者。此天已作是思惟。彼等天不能相救延我命。以是定知死不久。命其天自生之。於地傍生鬼趣。是相已哽咽悲地。角眼相即命。而生三趣。以是知天中大苦。流不有期。菩摩诃是苦已起大悲心。慈氏知譬如有人。以角弓滴大海水。弓所得水大海水何者多。慈氏菩摩诃白佛言。世尊其弓水微少。如何以此比大海乎。以是大海深。何方比弓水耶。
相关参考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尼咒 世音菩偈 稽首音大悲主,力洪深相好身! 千臂普持,千眼光明遍照! 真中宣密,心起悲心! 速令足希求,永使除罪! 天同慈,百千三昧薰修! 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
> 稽首音大悲主,力洪深相好身。 千臂普持,千眼光明遍照。 真中宣密,心起悲心。 速令足希求,永使除罪。 天同慈,百千三昧熏修。 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神通藏。 洗海,超菩提方便。
> 稽首音大悲主,力洪深相好身。 千臂普持,千眼光明遍照。 真中宣密,心起悲心。 速令足希求,永使除罪。 天同慈,百千三昧熏修。 受持身是光明幢,受持心是神通藏。 洗海,超菩提方便。
三藏精要 秀居士 佛言: 善男子!是能令菩未心者菩提心。 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喜心。有著者,起能心。 悭者,起布施心。多慢者,起持戒心。 嗔恚盛者,起忍
三藏精要 秀居士 佛言: 善男子!是能令菩未心者菩提心。 慈仁者,起於慈心。好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喜心。有著者,起能心。 悭者,起布施心。多慢者,起持戒心。 嗔恚盛者,起忍
大悲咒的修方法 第一步:皈依、 於生起慈悲心。先菩如是: 稽首皈依大悲主.力宏深相好身。 千臂普持.千眼光明遍照。 真中宣密.心起悲心。 速令足希求.永使除罪障。 天同慈.百千三昧熏
大悲咒的修方法 第一步:皈依、 於生起慈悲心。先菩如是: 稽首皈依大悲主.力宏深相好身。 千臂普持.千眼光明遍照。 真中宣密.心起悲心。 速令足希求.永使除罪障。 天同慈.百千三昧熏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
指菩萨为除众生之苦,起大悲心而代众生受恶趣之苦报。又作大悲代受苦、大悲代苦、大悲受苦、代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五上):「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诸恶趣业,以净意乐,悉愿自身代彼领受苦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