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无事时心能静,有事时心能定
Posted 修养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道教 无事时心能静,有事时心能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然,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是的,假如我们心静了,就无须真正远离喧嚣,无须真正远离纷扰,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寻得桃源入口,头枕清风,尽享人生美丽风景。
无事时心能静,是一种修养
古人有句话说,「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人在有事的时候,一般都能有一个专一的目标,一心用在做事情上的时候,保持沉静的心态并不是非常难。
反而是无事的时候,人就非常容易在是是非非中变得浮躁不安,受到种种外界的诱惑。会怠惰、在消沉中无所事事,会放纵、在欲望中不可以自拔,会胡思乱想、生出非常多无谓的争执。从而丧失了自个本心中的纯粹与追求。
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可以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无事的时候,需要修养的正是这种静的本事。静能够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纷杂的世事中看清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德经》中有言,「静为燥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利用无事的时间去静静的回味、思索、反省,(www.cha138.com)晓得自个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才能戒除内心浮躁的气息,才能修身养德,培养一种君子人格。
有事时心能定,是一种能力
清人翁同和写过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人无古贤」,《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有在无事时修养了静的本事,才能培养出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在有事时保持内心的安定。
在面临大事时能不可以沉稳安定,是判断一个人气量胸襟的重要标准。
古人有言:「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所凭借的就是内心的从容安定。
在谢安在淝水之战时「为君谈笑靖胡沙」,诸葛亮一出空城计退了司马懿十五万精兵,都是这句话的佐证。
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假如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如果无人。
儒家说「定、静、安、虑、得」,道家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戒除了浮躁之气,内心就能安定了,然后就能生发出无尽的智慧。
在动乱和压力下临危不乱,用高度的执行力去有效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只有一个在面临大事时能够安稳不乱的人,才有资格被委以重任。
相关参考
指密教为使观想时心能方便统一,而图绘、雕刻诸尊所成之曼荼罗。通常所说之曼荼罗,即指此。凡四种:(一)大曼荼罗,描绘诸尊。(二)三昧耶曼荼罗,描绘象征诸尊之三昧耶。(三)法曼荼罗,又作种子曼荼罗,表诸尊
指密教为使观想时心能方便统一,而图绘、雕刻诸尊所成之曼荼罗。通常所说之曼荼罗,即指此。凡四种:(一)大曼荼罗,描绘诸尊。(二)三昧耶曼荼罗,描绘象征诸尊之三昧耶。(三)法曼荼罗,又作种子曼荼罗,表诸尊
指密教为使观想时心能方便统一,而图绘、雕刻诸尊所成之曼荼罗。通常所说之曼荼罗,即指此。凡四种:(一)大曼荼罗,描绘诸尊。(二)三昧耶曼荼罗,描绘象征诸尊之三昧耶。(三)法曼荼罗,又作种子曼荼罗,表诸尊
时心解脱与不时心解脱如无学胜解有二种中说。
时心解脱与不时心解脱如无学胜解有二种中说。
清朝末年,山西有个商人信佛,想在自家的堂屋里立一尊佛像,于是就请来一位老石匠为他打造。商人要求佛像高两米,后半身镶嵌在墙壁内。 老石匠先按尺寸凿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开始加工佛像的正面。正面加工完后
发心能为菩提根本瑜伽三十五卷九页云:又诸菩萨、要发心已;方能渐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未发心。是故发心、能为无上菩提根本。
发心能为菩提根本瑜伽三十五卷九页云:又诸菩萨、要发心已;方能渐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未发心。是故发心、能为无上菩提根本。
缘有事无事烦恼成唯识论六卷十四页云: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仗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
十烦恼有事无事分别瑜伽五十九卷三页云:问:如是诸烦恼,几有事?几无事?答:诸见与慢,是无事。于诸行中,实无有我,而分别转故。贪、恚、是有事。无明、疑、通二种。二解 瑜伽五十八卷六页云:又十烦恼,见所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