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的意义
Posted
篇首语: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胡焕庸线的意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焕庸线的意义
胡焕庸线简介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胡焕庸线在哪里?
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
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胡焕庸线的意义
一、研究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
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
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树木能够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按照这个标准而分割的著名的瑷珲——腾冲线,即从黑龙江瑷珲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不包括中国的海洋面积,可把中国分为两部分。
二、深远影响
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由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在工业文明的21世纪,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胡焕庸线真的破不掉吗?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
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
然而,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这条线如今被称为“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当地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清代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事务,于是当地城镇集市规模不断扩大……
但到了民国24年,当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数据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1万人口的点子时,这些都成了丝毫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
就是有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地理学家们现在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几乎一路就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一边是高原,一边是平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经做过研究,通过古代降水的变化,确定胡焕庸线大约在公元1240年代左右形成。那几十年,恰逢气候突变,温度骤降,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转而朝着现代气候特点发展。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在这一气候突变之后,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然而,至少可以肯定,因为这种变化,900年来,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农业生产力差异明显,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突变,使地图上呈现出一条胡焕庸线。
可以想象,不管明清时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他们的努力终究不会起效。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事情看起来有所不同。王铮教授就在一篇长博文中表达了他的看法: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也许可以聚集人口与产业,借此打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被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胡焕庸线更加了解了呢,更多中国地理知识请关注探索发现栏目及相关专题。
相关参考
汽油发电机淮北哪里有卖的(甘肃煤电镜鉴:如何让“活下来的煤电活得好”?)
...度线以北,越往北,煤电越被动。”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胡焕庸线与北纬38度线交叉覆盖的地区就会发现,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五省区有着共同的特点——分布着大型可再生能源外送基地、电价承受能力弱,且市场...
Fe-Fe3C相图分析一、相图中的点、线、区及其意义图1是Fe-Fe3C相图,图中各特征点的温度、碳的浓度及意义见表1。各特征点的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换图1Fe-Fe3C相图相图上的液相线是ABCD,固相线是AHJECF,相图中有五个单...
Fe-Fe3C相图分析一、相图中的点、线、区及其意义图1是Fe-Fe3C相图,图中各特征点的温度、碳的浓度及意义见表1。各特征点的符号是国际通用的,不能随意更换图1Fe-Fe3C相图相图上的液相线是ABCD,固相线是AHJECF,相图中有五个单...
橡皮线与橡胶线的区别(关于电线电缆知识,都在这里了,收藏它等于你买了一本手册)
...圆单线为不包覆其他金属层的单根圆形导线。(2)圆单线的面积SπS=——d2(mm2)4(3)圆单线周长LL=πd(mm)(4)圆单线的重量πW=——d2ρ=Sρ(kg/km)4式中:ρ——材料密度(g/cm3)(5)常用圆单线重量(6)扁线:扁线用于电磁线...
护套线和橡套线的区别(线缆从业者认为这些本行业知识不会过期)
...VS、RVV、QVR、AVVR、VV、VLV、KVV是什么意思?这些符号都是电线的一些型号,B系列归类属于布电线,所以开头用B,电压:300/500V电线按用途分为电磁线和通用绝缘电线。绝缘电线又称为布电线。绝缘电线(布电线)是指包覆绝缘层...
机械制图中(42个图纸技术要求解析和制图口诀,机械制图中常见的符号及意义)
...一标题栏,标题栏中的文字方向为与看图方向一致。2.图线的种类有粗实线、细实线、波浪线、双折线、虚线、细点划线、粗点划线、双点划线等八类。3.图样中,机件的可见轮廓线用粗实线画出,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画出,尺...
接地系统有哪些装置组成(史上最全的接地系统详解图,值得收藏(三))
第一幅图:TN-C接地系统和TN-S系统零线的准确名称是保护中性线此图在知乎出现了多次。由于电路中有系统接地,但负载外壳没有直接接地,而是通过保护性中性线PEN间接接地,所以该接地系统叫做TN-C。图中左上角就是变压器低...
通过不同的线条能组成不同的画面,前期对于简单的线的练习是很重要的可以时不时的自己多画多练习,这样可以增加自己对线的敏感性,并通过对线的练习学习提高自己设计灵感。每天分享喜欢关注,有本人作品,也有其他好...
煤矿磨棒加工热处理(干货分享:史上最全紧固件热处理知识汇总)
...。2、铁碳合金相图相图中主要特性点的含义相图中主要线的含义二、热处理工艺简介1、热处理工艺的分类2、退火工艺及应用在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