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鹿山桃花涧明宋濂(玄鹿烟雨锁古镇)

Posted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玄鹿山桃花涧明宋濂(玄鹿烟雨锁古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玄鹿山桃花涧明宋濂(玄鹿烟雨锁古镇)


那日,几个诗友邀我一同去爬玄鹿山,我欣然接受。早早的驱车来到郑宅,在古镇诗友老郑的带领下,向玄鹿山进发。

玄鹿山,我并不陌生,山虽不高,却因宋濂的玄鹿八景诗而出名。记得第一景“桃花涧”的诗是这样的:桃花满灵涧,树老不计春。白云如可问,为觅种桃人。短短二十个字,桃花涧的情境和意境就跃然纸上,令人神往。1994年,我有幸到郑宅镇的上郑村工作,就慕名爬过玄鹿山;5年后,调到郑宅镇,分管了江南第一家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短短三年时间,我们将郑氏宗祠修缮好、将白麟溪基本复原、校注出版《郑氏规范》、成功申报“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工作之余,几次走进玄鹿山,在欣赏她迷人的风光中,领略当年宋濂在江南第一家东明书院就读、执教、协助郑家管理家务,以及闲暇时信步游憩玄鹿山的情景。离开郑宅镇前,县领导找我谈话,要提拔我去大畈乡任职。我当时就说:把我留在郑宅工作吧!我对江南第一家有感情了,我不要提拔。可回答是不容置疑的:这是组织决定。离开郑宅整整12年了,虽然几次陪客人到过江南第一家,也看到了江南第一家的变化,但不知什么原因,江南第一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街巷热闹”的场景。我不清楚自己,心中是否还保留着对江南第一家的某个情结?

一路上,虽然没有细细的雨飘落,但古镇四周却显得烟雨迷蒙,点点滴滴的烟尘,弥散在我的周围,既将整个古镇笼罩在一片朦胧迷离的雨雾之中,又让古镇像是披上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她的润泽和清灵。站在金山水库的大坝上,往南俯瞰这座千年古镇,依稀可见白麟溪自西向南在古镇的穿越、依稀可见一大片低矮的黑瓦房被周边的并不高的楼房紧紧包围、依稀可见宋濂亲手种植的几棵古柏毅立在古镇上空……我转过身,越过金山水库银鳞般的波光,抬眼就是玄鹿山,但见山色空蒙,无雨亦奇;松涛翻涌,层峦叠嶂。与古镇的气息相比,这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她通幽、静谧、端庄、巍峨,身处其中,人,会是什么呢?

仰望玄鹿山、俯视古镇,我的灵魂在穿越,我仿佛看见600多年前宋濂追随吴莱,负笈就读东明精舍;后由吴莱推荐,主讲东明书院。公元1346年,宋濂举家从金华潜溪迁居浦江郑宅,成为浦江人,至应诏入朝,宋濂在郑义门留下了26个青春年华。在郑义门期间,宋濂居住在离东明书院有三四里地的青萝山脚,早时尚有青萝故居旧址,现如今只留下一壁残垣在那里叹息。每天三四里地的早出晚归,宋濂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东明书院、用在郑家,闲暇时光,宋濂会应邀或邀友去仙华山、玄鹿山游览、赋诗、记事,因而写下了不少的诗篇和散文,玄鹿八景诗就这样留下来了。

沿着宋濂当年的足迹,我们一行五六人缓慢而上,欣赏着玄鹿八景的题刻、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烟云——

江南第一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东明书院。《东明书院志》有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五世祖郑德璋“虑家居之丛纷,痛子孙之失学,创建东明精舍”。后扩建为东明书院,延聘柳贯、吴莱、宋濂等名儒主讲。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协助地方衙府治国平天下,使江南第一家成为三朝旌表的恩荣第。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亲授郑沂为礼部尚书,成为江南第一家出仕最高官。郑氏子孙不经科举而出仕,就是因为在经过东明书院的教育后,已具备了朝廷用人的标准。特别是公元1359年,宋濂应诏入朝后,向朝廷荐举江南第一家的人才,使郑氏子孙出仕走向一个高潮。

江南第一家的发展传承离不开《郑氏规范》。上有国法,下有家规,江南第一家之所以能和食同居332载,历三朝更迭而不衰,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有一部完整的《郑氏规范》。据《麟溪集》载:六世祖郑大和将先人同居所行成法,归纳而成家规52则,其子郑钦又增订为72则,到八世祖太常博士郑涛邀主教东明书院的宋濂参与定稿,最终有了举世闻名的《郑氏规范》168则。《郑氏规范》从宗子、家长到监事等,按家务、学业、农事、商务和安保等规定了18种职务26个职位,使一家内外大小事务都按章行事,循规滔距、有条不紊,从而保证了家族的长治久安。

不知不觉间,来到玄鹿八景题刻碑前,但见石碑上苔藓丛生,“玄鹿八景题刻”几个字已朱颜斑驳,我们抚摸这块立于1984年的浦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想想沿途已踪迹难觅的景点,慷慨万千。合了影,继续前行。在老郑的引领下,我们又造访了“一级复一级,有若云步梯。终然投东意,万折不肯西”的五折泉和“飞泉洒成雨,洗净尘土胸。欲持清芙蕖,去滔赤鯶公”的飞雨洞,最后来到蕊珠岩。这里已离山巅不远,又是较突兀的高处,易于望远。于是一行人作了短暂的停留。我独坐一隅,又陷于对古镇历史的回味之中。

“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由兴盛到衰败,是否也反映了“物极必反”这一自然规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谋反案发,宋濂长孙系胡孙婿,受牵被杀。时宋濂虽已退居郑义门,然终因朱元璋多疑而受累,被逐放四川茂州,客死夔州。临行前以遗稿画像交九世主郑柏,并亲书:平生无别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归来。宋濂眷恋郑义门,其情至深,可见一斑。只可惜,一代文臣贤士竟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足令后人唏嘘感叹!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建文帝仓亡出逃,途径江南第一家。朱棣接位后,对郑义门的态度是典型的用而疑,疑而用,虽因先王朱元璋的恩笼,但郑义门的那种显赫光芒已然消失,郑义门在朝廷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至明天顺三年(公元前1459年),一场大火,使以郑氏宗祠为核心的主建筑化为灰尽,全族人被迫散居,“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历时332年的历史就这样宣告结束。

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在我眼前浮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竟也符合进化论的生存法则。但历史留下的风雨烟云,也会时常弥漫在古镇上空,生死离别、萧杀悲壮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社会的前进,总是以人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和谐相处、相生共赢,为什么那么难?

历史可以鉴古,可以照今。一路行来,我们与先哲对话,感受他们所坚持的操守和品行,体会他们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看看先贤们,无论尊卑、无论贵贱、无论生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达到精神上的淡定与从容。其实,对于人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啊!名也罢、利也好,得也罢、失也好,都是过往烟云,最终能留下的除了文物外都是精神。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就是一种神,坐观风云变幻,荣辱不惊,纵然不能成仁,也可自成一景。

就像宋濂走了,留下了玄鹿八景诗和他的众多的作品;江南第一家同居史结束了,留下了一座古镇及“孝义立身、耕读传家”的核心价值;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都走了,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对于众多小人物来说,生生息息,都成脚下的一捧土。面对玄鹿山脚的这个古镇,面对发生在这个古镇的一段段历史,我们又能从中领悟些什么呢?

离开玄鹿山,走出江南第一家这个古镇,迷蒙的烟云还没有散尽,丝丝如弦,叩打在我的心房。几步回首,但见:古镇,依然如一个处女,神秘般的留待世人,一解古今。

写于2014年元旦

相关参考

小仙女微信好听昵称

1、浅月流歌2、木槿暖夏3、止于眉眼4、君踏桃花归5、弹断琴弦诉不够离傷6、青衫人未还7、山有木兮卿有意8、回首闻君叹9、潇湘烟雨10、只为君回首11、染你一袖梅花香12、梦里不知身是客13、陌上花开缓缓归14、深院锁清秋15、...

澜字开头的成语有那些

1、澜字开头的成语:澜倒波随。解释:犹言随波逐流。比喻言行无标准。出处明宋濂《;序》:“第近年以来,传者失真,澜倒波随,所趣日下。”2、带有澜字的四字成语:力挽狂澜推波助澜波澜壮阔澜倒波随波澜老成

湖边长石榴树的寓意(安徽宣城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南山水间古韵秀丽无边)

...土地上最美的10处古村古镇。1查济古村过陵阳山,入泾县桃花潭镇,就来到山水之间的小村落查济。查济村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明清留存。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着许多年轻的文艺的气息,古村

湖边长石榴树的寓意(安徽宣城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南山水间古韵秀丽无边)

...土地上最美的10处古村古镇。1查济古村过陵阳山,入泾县桃花潭镇,就来到山水之间的小村落查济。查济村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明清留存。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着许多年轻的文艺的气息,古村

木质牌匾(「悦读」骆洪宾丨古镇茶馆)

...降,湿润了眼前的一切景物,也湿润了我的心扉。朦胧的烟雨之中,苏北的这座古镇,与江南的水乡古镇一样,变得婉约而又浪漫起来,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思。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前行,没有遇见戴望舒诗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

无情932螺纹锁固胶(《桃花飞尽野梅酸》五代宋初诗词100)

1.菩萨蛮/佚名《10》《112》《127》《204》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主题】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注释】愿:誓言。休...

昆山哪里有卖旗袍的(上海周边的苏式小资古镇—昆山,一定不要错过,真的超美)

...,适合居住!1.锦溪:一定要去的地方!如果正好小雨,烟雨朦胧,特别的美!这是被开发最少的古镇,风景真的棒,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摄影爱好者一定要去,小吃纪念品也不少。标志性打卡地是择一镇而终老和那个长长的桥...

怀柔冬季游玩景点大全(北京昌平怀柔延庆跑山踏春,怀长路穿梭桃花海,鸽子洞小憩静幽深)

...日子。一路上,春天的气息浓郁,怀长路昌平段已经漫山桃花盛开,尽管上午天色不是很清澈,但山花烂漫的山峰依然清丽秀美。可惜,错过了拍照的时机,没有留下照片。安四路进山路段发生交通单方事故,一辆装满沙子的大...

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濂被誉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宋濂出生于贫寒之家,自幼多病,好在他勤奋好学,还因此获得“神童”称号。元顺帝曾招宋濂为翰林编修,但宋濂婉言拒绝。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宋濂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