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号坛子(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Posted
篇首语:“善与恶皆为上帝的成见。”蛇如是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特大号坛子(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特大号坛子(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说起儿时让人记忆深刻却极具智慧和哲理的故事,那么必然有在小学课本上记载着的这样一件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宋代的司马光砸缸,故事讲述的就是年幼的司马光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掉入缸中险些溺水而亡的小伙伴,司马光的智慧令人赞叹,更成为了后世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不过到了如今,这个故事竟然出现了被否认的说法,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学者名为马未都,他说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因为在宋代的时候根本烧不出大缸,又谈何而来砸缸一说?对于他提出的这个观点,很多人半信半疑,但到最后却被一个成语打脸,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真实性
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故事和传说都是后人捏造的,或者是根据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其他的小说作品,再结合一些有名的人物编撰出来的,其中很多事件的真实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因如此,司马光砸缸的这个小故事也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根据《宋史》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从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宋代的司马光在儿时的确有砸缸救人的经历,而史书的可信度一般是比较高的,这样来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故事的真实性虽然得到了证实,但是与之相关的细节并没有确切地描述,就比如说缸的大小是怎样的?为什么司马光在七岁的时候能够搬起石头砸破大缸呢?
要知道古代烧制的水缸是很坚固的,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力气是不可能打破的,而司马光在那个时候只有七岁又怎么可能凭借着一己之力将水缸砸碎呢?此之外还有一些说法说司马光砸的其实并不是缸,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光砸的难道不是缸吗
在如今,学者马未都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提出质疑,他说司马光砸的可能不是缸,而是瓮,因为在宋代的时候是没有制作水缸的这种技术的,人们普遍使用的盛水的工具也不是水缸,而是瓮,那这样来看司马光砸缸应该叫司马光砸瓮。
或许有人好奇了水缸和瓮不是同一个东西吗?别看这两个物件都是用来盛水的,可是其形状和制作工艺却大相径庭,对于水缸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很多平民百姓家中或是在南方的一些水乡小镇都会时常见到。
它的形状是上宽下窄,也是一种敞口的盛水工具,而瓮就与之相反了,它的形状更像是一个灯笼,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收口的形状,中间是圆形的,更像是我们平日里所见到的坛子,只不过是特大号的版本而已。
而这两种盛水的工具制作工艺也有着简单和复杂之分,别看水缸其貌不扬,整体看上去不需要什么太多的技术,但是与圆形的瓮相比它的成品率却很低,因为水缸在烧制的过程中,它的形状是竖直的,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受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而这也会导致在烧制完成之后出现破裂或者是直接报废的结果。
可烧制瓮就大大不同了,虽然需要制作出收口以及圆形的形状,但是这样的形状在烧制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受热,是整体受热均匀,而且圆形的支撑结构以及受力也会比竖直的水缸效果要好,成品率高且经久耐用。
相较于水缸,瓮自然更受百姓的欢迎,普及程度也要比水缸更高,而且瓮出现的时间非常的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瓮的原型,随着后来文明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改进,瓮的制作工艺水平大大的提高,也渐渐被用于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瓮的出现要比水缸早很多年,再加上其本身的优点,所以说在宋代时期人们可能更多的会去使用瓮,而不是水缸,毕竟这才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盛水的工具,那司马光砸的难道真的不是缸吗?
一个成语揭开故事的真相
对于司马光砸的是缸还是瓮这个谜题,一时间在历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按照正常的推理或者是宋朝时期普遍使用的盛水的工具,司马光砸的还真的就不一定是缸,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岂不是要更换标题,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并且还举出了相关的证据,这个证据竟然只是一个成语——醯酱千缸
说到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因为平日里实在是极少听见,就连在书本上也很少看到过这个成语,其实这个成语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意思是说用来装酱油醋的水缸有成千上万个,描述的是古代人们酿造酱油和酿造醋的生活场景。
而通过这个词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水缸其实早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史记》成书于汉代,那这样来说,最起码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水缸,而汉朝又比宋朝早了将近1000年,要说宋朝还有水缸的存在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这个成语的出现也证实了宋朝并不是烧不出水缸,只不过是当时的人们更愿意用瓮而已,水缸的普及度比较低,导致人们出现错误的认知,认为宋朝烧制不出来水缸,与此同时,这个解释也让马未都啪啪打脸,他提出的观点很明显是不成立的,那对司马光砸缸的这一故事的质疑自然也就不告而破。
结语
通过上述这个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其中有着很多的谜题等待人们去解答,无论真相如何总会带给人们新的知识,很多呈现出来的答案也让人们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新的了解,更让我们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而这些扑朔迷离的真相也给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想必这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独特魅力所在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
汝瓷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马未都说陶瓷:稀世珍瓷——神秘汝窑的前世今生)
...踪迹如此的旷世罕见?今天,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官长马未都先生为我们揭开这种神秘瓷器的前世今生。
1、文章出自于宋代的《破瓮救友》,译文如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
文物鉴定(马未都:文物鉴定一般不戴手套,戴手套的都是骗子,给外行人看的)
马未都:文物鉴定一般不戴手套,戴手套的都是骗子,给外行人看的崇拜马未都的朋友们,都将其敬称为“马爷”。诸多“马扎”(注:马未都粉丝的昵称)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马爷无论在鉴定他人文物还是拿出自己文...
汝窑的天青开片吗(一件汝窑天青釉精品,成为宋代瓷器典范,可惜被掠夺到了海外)
...到北宋时期的汝窑瓷器时,大家都称汝窑瓷器太漂亮了。马未都称赞汝窑的瓷器比任何窑口的都要完美,不管是哪一方面来讲,当你看到了汝窑瓷器的实物时就会被惊到说不出话来。这一件《天青釉瓶》就是宋代汝窑瓷器最典型...
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创办的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定期发表相关文化文章,同时我们将不定期为粉丝举办抽奖活动,赠送观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祝你好运!汝窑的那一抹天青色,是宋徽宗一...
我对缝纫机最深的印象是它发出的嘎嘎的声音,尤其母亲蹬踩时,声音时急时缓;机头上的线轴在机针上下运动中不停地转动,丝线如流水般地泻入衣服之中,两片衣服迅速缝合成一片,看着神奇过瘾。缝纫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
汝窑市场交易(马未都:北宋汝窑青釉洗,一件价值一套房,可惜存世量不足百件)
北宋的汝窑瓷器我们一般都聊得比较多,而且经常在文化交流的时候聊到。但在古董收藏市场之中,我们反而聊得不多,主要原因就是青瓷器的代表属于清三代往前推,到了宋瓷的领域之中,古董市场之中不多见,尤其是真品。...
汝窑开片是什么意思(收藏马未都:鱼鳞开片、蟹爪纹,会几个词就能懂汝窑?托儿的由来)
“卖布的有布托、卖袜子的有袜子托,卖鞋的有鞋托,我,就是那饭托!”一句当年经典的小品台词,揭露了人们对各行各业托儿的反感。当今社会,托儿越来越多,医托儿、婚托儿、房托儿……无孔不入。可是古人最早用的托...
中安杨光投资集团馆藏:大明宣德年应龙玫大缸,敬请各位老师各述已见,随意点评。“应龙”又称“黄龙”,按照南朝古籍《述异记》中的说法:“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由此可...
明清官窑御瓷是皇家禁苑的无上珍宝,以上诸器各种绮丽、雄奇之貌令人真如推开九天阊阖,步入天宫仙境之感。然在古时,跨门而过的这一“步”实有万钧之重,饱含了无数工匠的精血之力。最可揭露此临阊瑞象背后故事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