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样印刷年份不一样(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8:版本鉴别)

Posted

篇首语: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版本一样印刷年份不一样(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8:版本鉴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版本一样印刷年份不一样(读不懂-《古文献学讲义》笔记8:版本鉴别)

版本学·版本鉴别和版本史

第一节 参考书

一.版本史

(一)《书林清话》,叶德辉撰,清宣统三年成书,民国八年刻本。

1.优点:是第一部比较全面讲述古籍版本的专著;虽有错误,仍被公认为古籍版本知识的人入门书。

(二)《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撰,民国七年商务印书馆本。

1.内容:抄集自唐五代以来的刻书资料,旁及纸张、装订形制

2.优点:颇便检阅。

(三)《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撰,后者成于民国十一年,均收入《王忠悫公遗书》和《王静安先生遗书》。又民国十二年王氏自编文集《观堂集林》中尚有《覆五代刊本尔雅跋》《宋刊本尔雅疏跋》《宋越州刊本礼记正义跋》《旧刊本毛诗注疏残叶跋》《宋刊本三国志跋》,都是他研究版本的代表作。

1.优点:能抓住宋刊本中的浙本,尤其是其中的监本为研究重点,将古籍版本这门学问引上了科学的道路。

(四)《中国印本书籍发展史》,赵万里撰,载《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4期,并稍加改动,作为同年北京图书馆举办的中国印本书展览的说明,收入该展览《目录》。其后北京图书馆编印《中国版刻图录》的序亦出赵氏手笔。

1.优点:其中论述宋本部分最精当,元以后尤其明清部分尚缺乏条理化

(五)《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美国卡特撰,1925年版,有刘麟生译商务印书馆本名《中国印刷源流史》;1957年又出版吴泽炎新译本改用今名。

1.优点:此书能引用大量国外资料,对我国印刷术传入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过程作了较有条理的论述。

(六)《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张秀民撰,1958年人民出版社本。

1.优点:述朝鲜、日本版本颇详。

(一)《中国版画史序》,郑振铎于民国二十九年为编印《中国版画史》所撰,

1.优点:对插图本古籍和画谱之类作了扼要的论述。

(八)《书林别话》,卢前撰,民国三十六年自费印小册,后收入1959年中华书局版《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

1.优点:是讲雕印技术的惟一文献。

二.书册制度

(一)《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马衡撰,原载《图书馆学季刊》卷二号,后收入1977年中华书局版马氏《凡将斋金石丛稿》。

1.内容:文中简册部分多采王国维之说,卷轴、册叶等与版本学有关部分则多马氏研究心得

(二)《书册制度补考》,余嘉锡撰,原载《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特刊》,后收入1963年中华书局版《余嘉锡论学杂著》。

1.系补马衡文之不足。人论述书册制度多以马文与此文为蓝本。

三.版本图录

(一)《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民国十一年瞿启甲编。

1.作者:瞿氏铁琴铜剑楼是清后期四大藏书家之一。

2.内容:所收多著名精本,石印亦颇精良。

(二)《盔山书影》,民国十八年国学图书馆编。

1.书馆:国学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前身,清末建立于南京龙蟠里盔山之下,以收购四大藏书家之丁氏八千卷藏书而著名。

2.内容:此书影第一辑宋本,第二辑元本

3.缺点:惟丁氏旧藏宋元本不如铁琴铜剑楼之多且精,石印技术亦欠佳。

(三)《静嘉堂宋本书影》,1933年日本静嘉堂文库编印。

1.文库:该文库于清末收购我国四大藏书家之一陆氏皕宋楼藏书,后择其宋元本以珂锣版印此书影

2.缺点:惟解说颇有错误。

(四)《故宫善本书影初编》,民国十八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印,多清室所遗宋元本及影宋抄本,石印清晰。

(五)《重整内阁大库残本书影》,民国二十二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

1.文献馆:文献馆所藏多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其中也夹杂少数旧本残帙残叶,选其中宋元明清本及明内府抄本成此书影。

2.优点:石印清晰。

(六)《涉园所见宋版书影》,民国二十六年陶湘编。

1.内容:涉园为其别号选四大藏书家之一杨氏海源阁以及李盛铎木犀轩、傅增湘藏园所收藏的宋本以及少数元本,分编一、二两辑。

2.优点:石印清晰,间有用珂理版印者更美观。

(七)《中国版画史》,郑振铎编。

1.内容:一至四辑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良友图书公司本,第五辑民国三十六年上海出版公司本。此书名为史”,实是唐宋元明清五朝刊刻的古籍插图及画谱之类的图录

2.优点:珂罗版印

(八)《明代版本图录初编》,潘承弼、顾廷龙编,民国三十年开明书店本。

1.内容:分类编集,不局限于善本

2.优点:能反映明代版本全貌,铜版缩印

(九)《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编,1960年文物出版社本。

1.书馆:北京图书馆所藏旧本冠于全国,解放后铁琴铜剑楼、海源阁,傅增湘、潘明训、周叔弢以及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等公私藏书又悉归该馆

2.内容:择所藏精本外加少数其他图书馆藏本编印此大型图录,珂罗版印,有目录解说

3.优缺点:其中宋金本、活字本选得最好,元、明本差些,清本缺乏统一标准更难如人意

(十)《善本书影》,上海图书馆编,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本。

1.内容:所收以馆藏抄本、稿本、批校本为最精

2.缺点:惜用扫描油印,微见失真。

(十一)《清代版本图录》,黄永年、贾二强编,199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本。

(十二)《中国古籍稿钞校本图录》,陈先行等编,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本。

此外,影印本古籍如《续古逸丛书》《古逸丛书三编》《四部丛刊》和《续编》《三编》《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多据宋元旧本影印实际上也起了版本图录的作用。

四.名人字迹。鉴别抄本、稿本、批校本及题跋用。

(一)《昭代经师手简》《昭代经师手简二编》,罗振玉编,民国七年石印。

1.作者:罗氏以遗老自居,因此称清代为“昭代”。

2.内容:《手简》收乾嘉时人写给王念孙的信札,《二编》收写给王念孙子王引之的信札,其中都是享有大名的学者。清代批校本除出藏书家之手外,多系他们的手笔。

(二)《明清藏书家尺牍》,潘承厚编,民国三十年珂塄版印。

1.内容:潘氏多藏明清人信札,按叶昌炽《藏书记事诗》编印成此书。

五.藏书家事迹。旧本书多经明清藏书家收藏,书上留有他们的印记或题跋。了解其姓名事迹有助于鉴别。

(一)《藏书纪事诗》,叶昌炽撰,光绪时江标刻六卷本,宣统元年叶氏自刻七卷足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欣夫补正本。

1.内容:此书收集自宋至清藏书家的姓名事迹,并给每个人写上一首七言绝句,也有几个人合写一首的,所以叫《藏书纪事诗》

2.优点:其中以明清两代尤为详备。

(二)《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伦明撰,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雷梦水校补本。

1.内容:是续叶书性质。

2.缺点:多偏于北京、广东,对藏书家集中的江淅一带太疏略。

(三)《续补藏书纪事诗》,王謇撰,油印线装本。

1.内容:是续补叶书。上起清季,下迄20世纪50年代。

2.优点:详于江浙上海的藏书家。

(四)《续藏书纪事诗》,吴则虞撰,遗稿待整理刊行。

第二节 雕版印刷的发明及早期印刷品

一.印刷的源流

(一)春秋:利用石块刻文字

(二)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在石碑上刻经传

(三)南北朝:用纸墨传拓,成为黑底白字的书籍

二.雕版印刷术可能产生的时间

(一)公元825年到883年即中唐穆宗到晚唐僖宗:已用雕版印刷刊刻民间日用的历本、字书、迷信品和宗教读物,但是没有经史子集。

(二)早半个世纪:公元775年左右即中唐初年代宗时

(三)早一个世纪:公元725年即盛唐玄宗时候

三.正式刊刻经籍的时间

(一)五代的后唐长兴三年即公元932年,由开封国子监雕版印刷《十二经》和注,外加《五经文字》和《九经字样》。四川地区刊刻诗文集和类书。

(二)现存:半页八行、行十六字的宋刻《尔雅》《孟子》和《周礼》《礼记》残本,据研究是从五代国子监本转辗翻刻的,多少保存了监本的面貌。其他大多数是有关佛教的东西,较完整的是敦煌发现的唐僖宗咸通九年刊刻的《金刚经》,还有若干单页的佛像和字书残片。

第三节 书册制度

一.竹木简书:用带子把竹木片连结起来的书(最早的书)。

二.帛书:卷轴形式的。

三.卷子:纸发明之后,用纸抄写书籍,用卷轴的形式。缺点是卷子太长,查阅中间的句子非常不方便。

四.旋风叶、梵夹壮、经折装: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连结起来包上一张书皮,将原先的一卷书变成一册书。优点是查阅方便。缺点是折叠处容易断裂,断裂成为散页就不易首师;再则刻长条木板,印成长条粘接折叠也很麻烦。

五.蝴蝶装:按单页雕刻版片,印刷后每张单页正面对正面折叠起来,然后将对折好的一叠单页在折缝一边粘连,外面包上硬纸,成为一册书。这种书打开来有点像蝴蝶展翅,于是称之为“蝴蝶装”。

(一)时间:从五代到宋代。

(二)蝴蝶装一页书的板式及术语:

1.“版面”: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

2.“天头”、“地脚”、“边”: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

3.“板框”:版面的四周叫“版框”

4.“边栏”、“上栏”、“下栏”、“左右栏”: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

5.“单边”、“单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

6.“双边”、“双栏”:在粗线内侧再加一条细线的叫“双边”或“双栏”。

7.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

8.“行”: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

9.“行格”:一页书有几行,每行有几字,叫“×行×字”。通常多以半页计算,叫“半页×行×字”,或把半页”省略,直接叫“×行×字”。有些书在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如小注每行字数与正文相同,就不需另加说明,如与正文不同,则可写成“×行大字×字小字×字”。以上的“×行×字”叫“行格”,有时也称“行款”(但行款通常不仅指行格,还包括“款式”如小题即篇名在上、大题即书名在下之类)。

10.“版心”、“中缝”: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叫“版心”,也可叫“中缝”。

11.“鱼尾”、“单鱼尾”、“双鱼尾”: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隔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分别称“上鱼尾”“下鱼尾”。鱼尾本身花式也很多,有“黑鱼尾”“白鱼尾”“花鱼尾”之分,“黑鱼尾”最常见。鱼尾分叉之点正当版面中心,可作为对折书页的标准点。上鱼尾之上,下鱼尾或横线之下有时加上一条黑线,也是为了对折书页之用。

12.“书耳”:有时在版框左栏外边上端刻个小小的长方格,里面刻上篇名,以便翻检,叫“书耳”。

13.“牌记”(“书牌”或“木记”):坊刻本以及某些家刻本在序目后面或卷末空白处喜欢刻印一个“牌记”,说明此书是何时何地哪一家所刻,有时还加几句以表白此书内容如何好,刻印如何精。

14.“两截版”或“三截版”:有些坊刻的小说戏曲还用横线把整个版面分成两截或三截,叫“两截版”或“三截版”,下截刻正文,上截、中截较短刻评语、插图。

(三)单页装成蝴蝶装之后的术语:

1.“书口”:书册左边开合处。

2.“书头”:书册的上端切齐之处。

3.“书根”:下端切齐之处

4.“书背”或“书脊”:书册的右端。

5.“书衣”:前后所加的硬纸叫“书衣”。

(四)蝴蝶装的书籍放在书架上的方法:由于书衣是硬的,因此收藏时都直立在书架上,书背向上,书口向下,书根向外,书根上竖着题写书名,以便检取。此外,由于一册蝴蝶装可以容纳过去的好几卷书,于是又在每卷首页书口处贴上纸或帛做的标识,以便查阅。

(五)蝴蝶装的缺点:书页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不方便。

六.“包背装”或“裹背装”:南宋后期有人把书页反面对反面折起来,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加以书衣,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

(一)“书口”、“黑口”、“大黑口”、“小黑口”细黑口”或“线口”、“白口”、“象鼻”:由于书籍装订由蝴蝶装发展到包背装、线装后,对折的中线正当书册左边开合处即“书口”之处,因此鱼尾上下加黑线的叫“黑口”,线特别粗的叫“大黑口”,特别细的叫“小黑口”细黑口”或“线口”,不加线的则叫“白口”。把黑口和鱼尾连起来有点像大象的长鼻子,于是也有人把它叫“象鼻”,但不常用。

(二)时间:南宋后期。

(三)“书脑”:“包背装”粘起来仍太费事,又改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过小孔把书订牢,再加上书衣,这打孔穿订的一边有个新名称叫“书脑”。

(四)包背装的书籍放在书架上的方法:这种包背装的书口正当书页的中缝,如果仍照蝴蝶装那样直立在书架上,书口势必磨损,于是改而把若干册包背装叠起来平放在书架上。这样书根上的字就跟着改为自右至左横写,而书衣也不再需要硬纸而改用软纸。

(五)缺点:包背装的书背处易于破损

七.线装,即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册前后,再在书脑处打上四个孔,用白或米黄色的丝线双股穿订,所以叫线装。

(一)时间:明代中期

(二)术语

1.“六针眼装”、“四针眼装”:有时还在订线的上下角多打两个孔,叫“六针眼装”,四个孔的叫“四针眼装”。明至清前期中间三段的长短大体平均,有时中段略短,以后缩得更短,到清末民国时中段短至只有上下段的一半。

2.“包角”:讲究点的还把订线的上下两角用素净颜色的绫包起来,叫“包角”包角要用糨糊,有易生虫、易被鼠咬的缺点。

3.书衣的颜色: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有用洒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至两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

4.“护页”“副页”或“看页”: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看页”。

5.“衬纸”:有的旧本书年代久,修补重装时常在每页书里再衬一张白纸,叫“衬纸”,在清代一般都衬连史纸。

6.“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有的旧本书天头、地脚和两边太窄小,不好看,通常称之为“书品太小”(反之则称“书品宽大”)。为了补救,可在每页书里衬上较宽大的白纸,宽出原书的地方再在后面衬条白纸,使厚薄均匀,原书纸张黄旧,衬接的纸洁白,黄心白边,所以通常称之为“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

7.“书套”,也称“函”:用硬纸做里,外面裱糊蓝布或锦,把书的四边包住,用牙签插紧,只空出书根和书头。讲究的还把书根、书头也包起,叫“四合套”。书套用糨糊易生虫或被鼠咬,因此往往不用书套而用“夹板”,夹板木制,前后两块,用布带穿过把书册夹住。文物性的善本书有时还做了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面或箱面刻上书名、版本、册数和收藏者姓氏。

第四节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一.宋刻本的地域性

(一)如何讲宋刻本:讲宋刻本应以地域为主,在讲各个刻书中心时略说其先后变化及官刻、家刻、坊刻的某些区别。

(二)刻书中心:唐末扬州遭战乱破坏,经济文化中心移到江南到宋代形成了杭州、眉山两个刻书中心,所刻书籍通称为“浙本”“蜀本”。南宋时福建成为长江以南一大文化区,北端的建阳接近今浙江,又成为刻书中心,所刻称“建本”,也可称“闽本”。在北方,金统治区内的平阳临汾(今山西临汾)也形成刻书中心,所刻称“平水本”(临汾县境有水叫平水,因而当时把平水作为临汾的别名)。

二.宋浙本和浙本系统刻本

(一)杭州官刻:

1.曾刻:北宋时东京开封国子监重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单注,新刻《孟子》单注和诸经单疏,新刻自《史记》至《南北史》以及《新唐书》《资治通鉴》,新刻《文选》《初学记》以及《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大书,多数送杭州雕版再北运由国子监印行,但这些北宋监本都已失传。

2.现存:

(1)只有北宋末年国子监送杭州刊刻、版留杭州经南宋初补刻印行的十行本《史记》《汉书》和十四行本《新唐书》。

(2)南宋时杭州国子监大量覆刻北宋监本,现存有《周易正义》等三种单疏。

(3)临安府也有官刻,此外凡南宋时杭州刊本多数也应是监本或其他官刻本。

(二)杭州以外浙江地区的官刻本:

1. 茶盐司:现存在绍兴的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八行本《周易注疏》等,是最早的注疏合刻本。

2.绍兴府、在今宁波的明州、庆元府,在今金华的婺州州学,在今建德的严州和严州州学,在今温州的温州州学等,都有官刻印本传世。

3.现存南宋刻本中还有今江苏、安徽、江西、湖比、湖南、广东等地的刻本,从字体看,有的和浙本相同,有的近似浙本,因此大体上可以划归浙本系统,称之为属于浙本系统的刻本,其中绝大多数也是官刻。

(三)家刻本:

1.世綵堂:最有名的是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门客廖莹中世綵堂刻本,现存有《昌黎先生集》和《河东柳先生集》。

(四)坊刻本(集中在杭州):

1.陈起:“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刊刻的唐人诗集。其书铺曰芸居楼。

2.陈起二字别号续芸:“陈解元书籍铺”刊刻的宋人《江湖前后续集》《中兴集》等。

3.还有“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贾官人经书铺”等若干家。

(五)佛教的宋浙本:南宋江浙地区刻过三部佛教的《大藏经》,即绍兴二年在今浙江吴兴开刻的《思溪圆觉藏》,淳熙二年在同地开刻的《思溪资福藏》和绍定四年在今江苏苏州开刻到元至治二年完成的《碛砂藏》,前二种止存残册,都是梵夹装,字体同于当时的浙本。

(六)价值:浙本在宋本中质量最高,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性善本,还是校勘性善本,其中尤其好的自推官刻,坊刻也不坏,家刻中的世綵堂本也以精美著称。

(七)鉴别版本的方法:

1.字体,这是构成版刻的主要成分,而各个时期都有其流行的书法字体,反映在版刻上也是如此,尽管书写的字体和印刷体到后来分了家。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版刻字体也往往因之而异,尤以宋元时为甚,到明代尤其清代版刻普及全国,各个地域的字体也就无甚差别了。

2.版式,也因时期而有变化,早期还往往因地域而异,另外,官刻的版式多严肃,家刻较自由,坊刻多玩小花样以招徕顾客,也各有特色。

3.纸张,过去印书纸张都是手工生产,质量不统一、不稳定,因此也随时代以至地域而有所不同,坊刻为节省工本在用纸上也常不如官刻、家刻讲究。

以上是三个主要特征,其他还有些特殊现象可作为鉴别的标尺,待用到时再说。

(八)如何鉴别宋浙本:

1.看字体,都是欧体,即唐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体,这是因为宋监本继承五代监本的传统,而五代监本《十二经》是仿照用欧体书刻的唐文宗时《开成石经》刊刻的缘故,其中只有坊刻的字体比较瘦一些,世缲堂家刻也瘦而且秀丽。

2.看版式,绝大多数是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鱼尾下方,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相当下鱼尾处记页次,都是左右双边。世綵堂本则仿照建本有书耳、牌记,且在版心下方刻“世綵堂”三字,为宋元本所仅见。

3.看刻工姓名,找到若干有刊刻时代地域的作为标准本,将其刻工姓名抄出排列,可据以查考其他有刻工姓名的旧本是否宋浙本,但坊刻多无刻工姓名可查考。

4.看刻书序跋及刻书题识,但有的明清重刻宋本也照刻序跋、题识,因此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5.看避讳字,过去讲究避皇帝的名讳,有时还得避极少数由皇帝指定的人物的名讳,刻书时遇到本朝这类名讳的字要缺末笔或用其他字代替。陈垣有《史讳举例》一书(民国二十二年励耘书屋刻本,1958年科学出版社本),可据以查对书中避到哪个皇帝的讳,就可判断刻本的时代,但避讳严格的只有宋浙本中的官刻,坊刻就比较马虎。

6.看纸张,多数是宋代的白麻纸、黄麻纸,纸纹较宽,约占两指大小。至于书册式样,则由于多数蝴蝶装的宋本后来已改成线装,已不足为凭了。

三.宋建本

(一)现存的两部《大藏经》的残帙不是宋建本。即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和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都是梵夹装,和浙本一样的欧体字,与版本学上所谓宋建本无关。

(二)版本学上的宋建本,又称为麻沙本(建阳的坊刻)

1.地域:书铺分布在当地的麻沙、崇化两坊,所以又称为麻沙本。

2.内容:以余仁仲的万卷堂刻本最有名,稍早一点在南宋前期则有王叔边、黄三八郎、蔡梦弼几家,以后有黄善夫、刘元起、蔡琪、魏仲举、魏仲立、刘叔刚一经堂、詹光祖、月压书堂和虞氏等几家。

3.喜欢玩新花样:

(1)浙本官刻中只有注疏合刻,刘叔刚刻《毛诗注疏》则附加进《经典释文》的毛诗部分。

(2)《史记》的三家注本来是分别单行的,蔡梦弼把集解和索隐刻到一起,黄善夫更加刻进正义。

(3)还有所谓“纂图重言重意互注”本的“纂图”是在《五经》《六子》前加上图像、图解或地图,“重言”是本书其他篇章里文词相同的词句,“重意”是意思相近的词句,都分别注到本文下面,对温习经、子有帮助。

(4)对流行的诗文集,则编刻种种新注本,叫什么“百家注”“五百家注”之类,当然难免夸大其词。

(三)有少数官刻:有名的如在今长汀的汀州军刻的几种古数学书。

(四)价值:南宋建本刻工也还讲究,但校勘上往往比较马虎,如黄善夫所刻《史记》里的《正义》就被删节过,所刻《后汉书》的错字更多,像这类坊本实在不能算校勘性善本。

(五)怎样鉴别宋建本:

1.字体,都作颜体即唐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因为颜体在宋代最流行。当然用来刻书比书写颜体要更整齐些,一般横笔细、直笔粗,只有小注才一样粗细,但南宋初的建本如王叔边等所刻则正文也一样粗细,而且还稍带点浙本欧体的格局,这是因为王叔边本来是从杭州迁来建阳营业的缘故。

2.版式,南宋前期承袭浙本,多白口,左右双边,其后多转为细黑口四周双边,书名、卷数、页次位置同浙本,用黑口双鱼尾后,页次在下鱼尾下方,再加一道横线接黑口,开始用书耳。

3.前期多有刻书题识,中后期多有牌记。

4.避讳不严。

5.纸张多用枯黄甚至发黑的土产麻沙纸,纸纹不明显,远不如浙本用纸。

四.宋蜀本

(一)现存的宋蜀本:

1.成都:现存有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在成都开刻的《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似唐人写经,夹杂有北魏体成分,现止存零卷。

2.眉山:

(1)现存眉山的蜀本特别少,原因是:由于浙江地区监本官刻本之多固非眉山一地所能企及,即坊刻建阳之盛也大大超过了眉山,因而蜀本本来的数量品种就不能和浙本、建本相比。至于宋末蒙古兵入蜀时大肆破坏还是次要的原因。

3.宋蜀本大字、小字之分

(1)大字本:大字中的《礼记》等应是成都府学官刻,其他唐宋人文集是官刻抑或坊刻、家刻已不得而知。

(2)小字本:小字本现存的以唐人别集为多,有十一行、十二行两类,大概都是坊刻。坊刻小字本还有《新刊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等几种,小字本《嘉祐集》等是否坊刻不敢断定。

(二)价值:大字本校勘精良,小字本唐集则编录校勘都常有问题,如《王摩诘文集》就讹错累累,虽是有名的文物性善本,实在算不上校勘性善本。

(三)怎样鉴别宋蜀本:

1.字体,大字本基本上是颜字的架子,但撇捺都长而尖利,渗入了中唐书法家柳公权的柳字成分,小字本十行的和大字本差不多,十一行的则撇捺不太尖利而点划比较古拙,笔道也不甚匀称,不如浙本、建本美观。

2.版式,同于浙本。

3.记刻工姓名不如浙本多,刻书序跋也很少见。

4.避讳不如浙本严,但比建本严。

5.纸张多用白麻纸。

五.金平水本

(一)辽人刻本:辽人刻书是从北宋传过去的。直到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的辽清宁二年所建释迦塔的佛像腹中才找到61件辽刻本,多卷子,个别蝴蝶装,都是欧体字而稍拙朴,和现存北宋末浙本相近似

(二)关于金平水本未解决的问题:金平水本和辽有无关系?金为什么以平阳临汾为刻书中心?大体都是坊刻其稀少的原因也弄不清楚,决非由于金末战乱,因为到元代这里还是北方的刻书中心。

(三)现存的金平水本: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等几种,大体都是坊刻。

(四)在山西运城开刻的:金皇统九年前后在今山西运城开刻《大藏经》,世称《金藏》,卷子本,字体略似平水本,当仍由临汾的工匠刊刻。残存四千多卷,旧藏山西赵城广胜寺,因此近人又称之为《赵城广胜藏》。

(五)价值:金平水本校勘较认真,一般都是兼具文物、校勘两性的善本。

(六)怎样鉴别金平水本:

1.字体,《南丰曾子固集》等作欧体同宋浙本,《黄帝内经素问》等在欧体基础上稍加颜体成分,较为挺拔。

2.版式,一般都同宋浙本,其中《曾子固集》大题占双行位置,和南宋初旧东京大相国寺荣六郎在杭州刊刻的《抱朴子内篇》相同,也许是继承北宋东京的刻书风格。

3.现存的都无题识、牌记。

4.金帝有女真名与汉名,只讳汉名,但并不严格,金平水本都不避金讳。

5.纸张略近南宋浙本、蜀本。

六.辨别宋刻本和明清人伪造宋本的方法:

(一)由于多用明嘉靖时仿宋刻或清初仿宋刻本来做假,如熟悉这些明清本,或用明清本对看,就可立即识破。

(二)多将明清本染色或打蜡,以冒充旧纸所印,但看上去极不自然,稍有经验即可识破。

(三)明人做假宋本喜欢印上点假牌记、题识,但字体墨色总不像,易识破;还常在版心上方加印上“×××年刊”之类,宋本更从无这种式样。

(四)将明清本的牌记、题识或刻书年号剜掉,但剜掉总有痕迹;有的明清本版心下方有刻书堂名,印时故意捺去不印,但仍可用未捺印的原书对看识破。

(五)常加钤若干伪造的名人收藏印记,但一般刻得不像,所用印泥往往灰暗欠鲜明,仍易于辨认。

除有心做假外,收藏家出于夸大心理,或鉴别能力有问题,常把南宋浙本、蜀本说成北宋本,元平水本说成金本,元或明初建本说成宋建本,这只需重新定个真实刊刻时代就行。还有些虽是真宋本,但已经元明甚至清代多次修版补版,有的收藏家仍笼统称之为宋本,今天就需要说明是何时修补,何时印本,以与未修补的宋印本相区别。

第五节 元刻本

一.元代的刻书中心:只剩下杭州、建阳和平阳临汾(蒙古太宗时,且在其地设置了经籍所,后来虽在燕京另设了刻书机构兴文署,并未能取而代之。)。

二.元浙本和浙本系统刻本

(一)官刻本

1.杭州的宋国子监改为西湖书院

(1)有书版一百多种,多数是接收的故宋监本。

(2)刊刻《文献通考》《国朝文类》等新书。

2.元季纂修的《宋》《辽》《金》三史也在杭州刊刻。

3.江浙行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所属九路儒学在大德年间曾合刻《十史》。

4.其他在今江苏南京的集庆路学、在今浙江嘉兴的嘉兴路学、在今绍兴的绍兴路学、在今宁波的庆元路学,以及在今江苏无锡的无锡州学、在今江西铅山的广信书院的官刻本,都尚有流传,字体、版式都属于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系统,其情况正与南宋时相同。

(二)家刻本

1.不如官刻本多。

2.现存有名的有:

(1)今湖南茶陵的陈仁子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古迁陈氏家藏梦溪笔谈》

(2)传为南宋时岳飞孙岳珂刻的“相台岳氏”本《九经三传》,实际也是落户江苏宜兴的岳飞后裔在元代据宋末廖莹中本覆刻的。

(三)坊刻本

1.书棚本等较精美的坊刻已消歇。

2.现存:“杭州中瓦子张家书铺”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不知堂号所刻《大唐三藏取经记》两说经话本。

(四)佛教:

1.元至元六年在杭州开刻《大藏经》,也称《普宁藏》,梵夹装,字体仍同南宋浙本。

(五)怎样鉴别元浙本:

1.字体,元代最流行大书法家赵孟颗的字即所谓赵体字,多出于官僚士大夫经手刊刻的元浙本自迅速受其影响,有的在欧体基础上加进赵体成分,有的纯乎赵体;只有上述陈仁子所刻是近乎建本的颜体,岳氏本《九经三传》因为覆刻廖本是欧体。

2.版式,继承南宋传统多数白口,但也出现细黑口,鱼尾或单或双,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无定式,记刻工姓名比宋浙本少,岳氏本有书耳,其他同宋浙本。

3.有时有刻书序跋可参考,个别有牌记。

4.元皇帝只有蒙文名,所以元刻本概不避讳。

5.纸张仍南宋传统多用白麻纸、黄麻纸,但后期纸纹只有一指宽,也有用白棉纸的,但比明白棉纸薄。

(六)价值:

1.文物性善本:传世元浙本当然都是文物性善本

2.校勘性善本:有的官刻如集庆路学所刻《乐府诗集》和九路本《北史》之类刊刻颇欠精审,未必都是校勘性善本。

三.元建本

(一)坊刻本:

1.现存较有名的:余志安勤有堂本《故唐律疏议》、勤有书堂本《国朝名臣事略》以及未题堂名的余志安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

2.勤有堂名在南宋已出现,应是余仁仲的后人。另有余氏双桂书堂、虞氏务本堂、董氏万卷堂、陈氏馀庆堂、郑天泽宗文堂、郑氏积诚堂、熊氏卫生堂、叶日增广勤书堂、刘氏日新堂、刘氏翠岩精舍、李氏建安书堂等。

3.一副书版流传几家的:余志安勤有堂本《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书版归叶日增后改刻广勤书堂牌记,到叶日增子景逵手里又改刻三峰书堂牌记。余志安还承受过官方委托刻书。

(二)通俗读物:

1.讲史话本:最有名的是建安虞氏所刻上图下文题为《全相平话》

2.小说话本:《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

3.散曲选本:现存有《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等

4.现存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从字体看也是建阳坊刻。

(三)怎样鉴别元建本:

1.字体,仍是颜体,但比宋建本瘦而圆劲。

2.版式,都是黑口、双鱼尾,早期细黑口,以后发展为大黑口,已开始用花鱼尾,而且常用在正文小题之上以醒目,有时大题占双行位置,其余都同宋建本。

3.多有牌记,《全相平话》等牌记占半页篇幅,为明万历后内封面的先驱。

4.纸张用麻沙纸和竹纸,都不佳

(四)价值:现存元建本除小说戏曲外,像宋建本那么校勘荒率的倒没有,绝大多数是文物校勘两性兼具的善本。

四.元平水本

(一)现存:

1.蒙古平水本:张存惠晦明轩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段子成本《史记集解索隐》等,都是坊刻,《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则不知是官刻抑坊刻。

2.元平水本:曹氏进德斋本《中州集》,平阳府梁宅本《论语注疏》等,都是坊刻。

(二)怎样鉴别元平水本:

1.字体,比金平水本更接近颜体,但较挺拔,和元建本有明显不同。

2.版式,白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其他均同金平水本,晦明轩本有牌记。

3.纸张近元浙本。

(三)价值:元平水本均多坊刻但仍较认真,一般都属于文物校勘两性兼具的善本。

(四)元刻本在明清时的声价远不及宋本,伪造元本的事情是清末才出现,大体可用识破假宋本的方法来鉴别。另外也有把明初刻本混充元本的,用明建本混充元建本的,还有元本而经明清修补印行的,都应该还其本来面目。

第六节 明刻本

一.怎么讲明刻本:这里以时代为主,把明刻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大时期,每个时期中结合地域讲公私各类版本。最后,还得讲颇具特殊性的汲古阁刻本。

二.明前期洪武至弘治刻本

(一)平水本消失,除建本外,几乎都继承元浙本的风格。明浙本过去统称为“明初本”。

(二)明初本:以官刻为主,包括司礼监本、国子监本、地方官刊刻所谓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1)司礼监(经厂本):司礼监是明宦官的主要办事衙门,所管辖的刻书机构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所以也叫“经厂本”。

①所刻内容:除奉敕编纂的官书外,还有《五经》《四书》之类作为宦官们的读物

②价值:清代前期的藏书家对这种司礼监本不甚重视。其实,当时司礼监有势有财,刻的书特别精工,即使在校勘上也并不马虎。其中如永乐时的《历代名臣奏议》,天顺时的《大明一统志》,都比较罕见难得。

③佛教:正统九年开刻的《道藏》,世称《正统道藏》,大概也是司礼监所辖道经厂刊刻的,到万历三十五年又续刻叫《万历续道藏》但我所见到的《道藏》中还有嘉靖时刊刻的牌记,可见在正统后万历前还刊刻过一些。佛教《大藏经》在这时也刊刻过两部,一部是洪武五年奉明太祖之命在南京开刻的,世称《南藏》,一部是明成祖永乐八年在北京开刻的,世称《北藏》,不知和司礼监有无关系。这几种佛教《大藏经》和《道藏》都用梵夹装。

(2)国子监(南京:南监;北京:北监)

①现存:现存前期北监本中有名的只有成化时刻《山海经》,南监则主要收集了元西湖书院等所贮藏的宋元旧版修补印行。

②价值:明前期两监刻书远不如司礼监之多且讲究。

(3)书帕本:地方官刻了书后常以一书一帕相馈赠,所以叫书帕本。

①现存:著名的有涂桢在今江苏江阴所刻《盐铁论》,颇为精美,不像中后期书帕本那么陋劣。

(4)藩府本:明分封皇子为藩王,也多喜欢藏书刻书,世称藩府本。整个明代先后刻过书的有蜀、宁、崇、肃、唐、吉、晋、益、秦、周、徽、沈、鲁、赵、辽、德、潞等藩府,分布在全国好多个省份。

(5)家刻本:家刻本这个时期不很发达,较有名的有洪武时刻《宋学土文粹》,成化弘治时张习刻《姑苏杂咏》《眉庵集》等。

(6)坊刻本:除建阳外此时似不多见,传世有名的有弘治时北京岳家书坊本《奇妙全相西厢记》。

(一)怎样鉴别所谓“明初本”:

1.字体,都是赵体,只有司礼监本稍后模仿当时馆阁体书法家姜立纲的字体,即在赵体中带点柳公权字体。司礼监本还常加圈断句。

2.版式,都是大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不等,其他也都继承元淅本传统,初印的司礼监本还常在每册首页上端加钤“广运之宝”朱文大方印。

3.明代到崇祯时才避皇帝名讳,因此这时期刻本概不避讳。

4.纸张都用白棉纸,差一点的也用黄棉纸,只有后印本才间或用竹纸。因此过去藏书家通称所谓“明初本”为“黑口白棉纸明初本”。

5.明前期建阳书坊还兴盛,有些过去的老店仍营业,仍保持元建本的风格,只是字体比较生硬点,纸张也仍用竹纸。

(三)价值:

1.文物性善本:明前期刻本到清中叶已很珍贵,成为文物性善本。

2.校勘性善本:除明建本《纂图互注六子》等草率多错字外,一般还都是校勘性善本

三.明中期正德至隆庆刻本

(一)变化: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数量多且质量高,从而“嘉靖本”成为版本史上的专门名词,受到讲究版本者的高度重视。这个变化和当时文学上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有密切关系。

(二)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家刻本翻刻仿刻宋本古籍:

1.正德年间:陆元大仿刻宋本《花间集》等,是标准嘉靖本的先驱。

2.嘉靖时:标准的仿宋嘉靖本就大量涌现。

(1)家刻:黄省曾刻《山海经》《水经注》《孔子家语》,兄弟贯曾刻《唐诗二十六家》,鲁曾刻《方脉举要》,省曾子姬水刻《两汉纪》,还有苏献可通津草堂、沈与文野竹斋、袁裝嘉趣堂、顾春世德堂、徐燱万竹山房、郭云鹏济美堂、金李泽远堂、伍忠光龙池草堂,以及吴元恭、龚雷等都翻刻了不少古籍,都是家刻。

(2)官刻:如闻人铨刻《旧唐书》、胡缵宗刻《艺文类聚》,也和家刻同一风格。

(三)影响到外地的嘉靖本:

1.家刻:早在正德时已有今江苏江阴朱承爵刻《浣花集》等,到嘉靖时就更多。如在今上海有顾从德,今江苏松江有陆楫,今无锡有安国、秦汴、谈恺,以及俞宪鸨鸣馆、顾起经奇字斋等,所刻都同苏州地区风格。

2.官刻:如南京国子监刻《史记》等正史,孔天胤在今浙江杭州刻《资治通鉴》,傅应台在今江西南昌刻《韦江州集》《陶渊明集》,陆深在今四川刻《史通》。

3.藩府刻:如赵府居敬堂刻《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徽藩崇古书院刻《绵绣万花谷》

4.坊刻:如今浙江杭州洪楩清平山堂刻《唐诗纪事》《新编分类夷坚志》,浙江叶氏宝山堂刻《唐荆州先生文集》和苏州本地所刻也很少区别。

(四)隆庆本:这种风格,到隆庆时渐起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隆庆时间短,流传下来的隆庆本不多,看有名的胡维新刻《文苑英华》即可知。

(五)怎样鉴别标准的嘉靖本,包括正德、隆庆本:

1.字体,一反前期的赵体,而仿南宋浙本用欧体,但南宋浙本的欧体完全是书写体,这时的欧体却比较方板整齐,趋向规范化,在艺术上似不如南宋欧体之逼真,从印刷要求来说却是一种进步。至于稍前的正德本字体一般比嘉靖本厚重些,稍后的隆庆本字体则比嘉靖本更方整,从而向万历本过渡。

2.版式,一反前期的黑口,而仿照南宋浙本,一般都作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

3.不避明讳,但有些重刻宋本的倒照样避宋讳。

4.有些有刻工姓名,在苏州刻的有时还有“周慈写陆奎刻”“黄周贤金贤刻”字样。

5.纸张,和前期样,一般用白棉纸,少用黄棉纸,用竹纸的多半是后印本。

6.上述标准的嘉靖本并没有在全国统一。最显著的如司礼监本律是前期的老式样,此外,无论官刻、坊刻中都有这类保守不前的情况。尤其是离开文化中心较远的地区,所刻地方志或本地人的诗文集往往照旧赵体黑口,说得好是“古雅”,说得不好是“落后”有些地方赵体黑口维持到万历天启年间仍不变,差不多与明一代相终始。

7.建阳书坊在这时以刘洪慎独斋、刘宗器安正堂两家最为有名,他们的营业上起弘治、下及万历,而以正德、嘉靖这一段为最盛。尤其是慎独斋所刻的《文献通考》等颇受藏书家重视。这些建本的字体已不像过去那么圆润端正,转为撇捺很长,渐失去颜体的意味,版式仍同前期。

(六)价值:

1.文物性善本:明中期刻本到清中叶以来都成为文物性善本,尤其是标准的嘉靖本更一向受到藏书家的重视。二三十年代词曲家吴梅自题书斋为百嘉室”,藏书家邓邦述自题书斋为“百靖斋”,都是以收集百部白棉纸嘉靖本为目标的。

四.明后期万历至崇祯刻本

(一)万历本发展过程:

1.开始于安徽徽州的吴勉学和吴琯,分别刻有《资治通鉴》《二十子》《古今逸史》《古诗纪》《水经注》等书。既是家刻而又带点坊刻的气味。

2.他们的书版质量很好,以后版归他人,还可久印不坏,如吴勉学《二十子》版归黄之寀,吴琯《水经注》版归吴中珩,把原来的“明吴勉学校”“明吴琯校”剜改成“明黄之寀校”“明吴中珩校”,致有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版本

(二)万历时的官刻: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祯刻《史记》等正史和《前后汉纪》,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江西按察张鼎思刻《本草纲目》,松江府刻《续文献通考》

(三)藩府:如郑藩刻《乐律全书》;家刻如苏州许自昌、松江马元调等人所刻古籍以及许多万历时人的诗文集著作,都采用了这种新的刻书风格。

(四)佛教:万历十七年开刻《大藏经》,先在山西五台山,以后在杭州径山和嘉兴等地大规模进行,到清初才收歇。世称《径山藏》或《嘉兴藏》。它不仅接受了当时的新刻书风格,而且开始把梵夹装改成线装,其中凡中国人著作都在版心上方刻“支那撰述”四个字,因此通称之为支那本。

(五)怎样鉴别从徽州推行开来的万历本:

1.字体,比嘉靖本更方板,划平竖直,世称“方体字”,现在印刷用的宋体字基本上在这时定型。

2.版式,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单鱼尾,书名提到鱼尾之上,鱼尾下只有卷次,这是前此所鲜见的(仅正德、嘉靖本偶有此现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数细黑口,有时在白口处有刻书人书斋名称,这又是南宋世缫堂本以后长期未见的,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

3.常在每卷卷首所题撰人的次行,题“明×××校”行,这在过去虽已有,这时更风行。

4.开始把评点刻在古书上。

5.牌记绝迹,代之以“内封面”,也简称“封面”,相当于现在的书名页、扉页,一般分三栏,居中大字刻书名,右栏顶格刻“×撰”或“×××鉴定”,左栏下方刻“××堂藏板”之类,有的坊刻本还在内封面上刻有对本书的宣传介绍文字。

6.纸张一般都用竹纸,黄色,易脆易破,质地大不如棉纸。

(六)写刻本:

1.含义:嘉靖万历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形成一种与普通书写体不同的专用刻书字体后,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于是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

2.字体:万历时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不像“明初本”的赵体那么肥健,而瘦削流丽。

3.现存:陈仁锡刻《陈白杨集》《石田先生集》。此外冯念祖卧龙山房刻《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杭州书坊胡文焕,南京书坊唐氏世德堂也都用写刻。

4.鉴别方法:主要看字体,其他多与方体字万历本相同。

(七)泰昌刻本,少见

(八)明末刻本:

1.字体:明末刻本除保持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写刻本外,杭州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不像万历方体字那么肥,变为长而瘦,看上去颇为清朗醒目。

2.现存:其代表者有堂策槛本《先秦诸子》、沈鼎新花斋本《九子》等。另外吴馡在南京刻的《孙樵集》《刘蜕集》和当时某些诗文集著作,也多爱用这种方体字。

3.鉴别方法:主要仍看字体,其他多与万历本相同。

(九)建阳书坊:

1.所刻内容:以刻小说、戏曲和民间通俗用书为主,较知名有刘龙田、熊冲宇、余象斗等几家。

2.鉴别方法:主要看字体,即有的较中期更趋方板,有的又接近写刻,但都较拙率,说明建本已走下坡路,明末以后建阳书坊衰落,建本这一延续宋元明三朝的名词就随之而消失。

(十)明后期刻本的价值:

1.文物性角度:

(1)到清中叶还不算善本,要到清末有一些才升格为善本。如上述陈仁锡本《陈白杨集》《沈石田集》,吴馡本《孙刘集》,传本稀少。

(2)有些入清后被禁毁的诗文集,以及过去不被人们重视以致仅存孤本的戏曲说,其价格有时竟超过嘉靖本,孤本戏曲小说甚至和宋元本等价差一点的如吴勉学本《二十子》零种,《古今逸史》零种,许自昌本《李杜诗》,马元调本《元白长庆集》等,印本多,晚印本质量差,过去不算善本,今天也都升格为善本。传本更多的是南监本清初补版后印的《十七史》,北监本清初补版后印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之类,今天也可勉强升格为善本。

(3)凡明必善,几成为今天图书馆共遵的准则。

2.校勘性角度:

(1)则南北监本的经、史前人已指出其不善。

(2)其他则要分别对待,如《古今逸史》过去认为不很善,但经比较其中有几种不亚于名贵的嘉靖本,甚至胜过嘉靖本,真不能一概而论。

五.汲古阁本

(一)毛晋:毛晋是明清之间江苏常熟的大藏书家。他不仅收藏了许多著名的宋元本,还刻印书籍,清人顾湘专门编了一册《汲古阁刻书考》,其品种之多,在家刻书中不仅空前,甚至可以说是绝后的。

(二)按字体分有四种:

1.继承天启时的瘦长方体字,如他早期所刻的《三家宫词》《浣花集》《洛阳伽蓝记》等,版心下方有“绿君亭”三字,种数不多。

2.继承万历时的方体字,大字如《三唐人集》,小字如《列朝诗集》,还有把这种方体字刻得特别粗拙的,只有《沧螺集》一种。

3.把万历方体字压扁,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扁方体字,如《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宋六十一家词》《乐府诗集》等,在汲古阁本中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扁方体字对清初江苏地区刻书有影响,如《唐诗英华》等多用这种字体,可能是出于同一批写样者和刻工之手。

4.仿欧体字,但又不像宋浙本、明嘉靖本,而是瘦长且斜,不甚好看,这种为数也不多,仅《中州集》等少数几种,其中有的如《四唐人诗》的笔道还肥一些,如《说文解字》的字划更端正一些。

(三)鉴别方法:

1.比较容易,因为除版心下方刻“绿君亭”外,多数刻有“汲古阁”三字,有的在每卷首尾页版心还刻有“汲古阁正本”等字,而且还常附有毛晋的刻书跋语,因此连字体都不用仔细辨认。

2.但《十七史》等少数几种在清代有翻刻本,字体比汲古阁原刻粗糙,须加注意。

3.至于纸张,则初印特别讲究的用开化纸,也称开花纸或桃花纸,洁白带棉料,是明末开始用来印书的佳纸。普通的则用毛太纸,它和竹纸同样是黄色,但质地好得多,据说是汲古阁开始使用的。

(四)价值:

1.文物性善本:汲古阁本中《列朝诗集》《道藏八种》《沧螺集》等一向稀见,次一点如《元十种诗》《四唐人集》《唐诗纪事》以及《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等大部头书之完整早印者也较为难得,在清后期已视为文物性善本,到今天则过去易得的汲古阁本也逐渐升格为善本。

2.校勘性善本:汲古阁中的宋元本虽多,但所刻古籍并未统统据以重刻,往往有毛晋刻印的书经其子毛展用朱笔校出不少错误,所以要区别对待,如《十三经注疏》就一向被公认为不善。

第七节 清刻本

一.讲清刻本的困难

(一)字体:清刻通常多用方体字,除一些特殊者,方体字本前后期只有细微的变化,细微到只能凭经验而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二)板式:版式又极不规则,甚至一人所刻之书都会口或黑或白,边或单或双。这些也许是版刻更普及以后应有的现象,但确实给研究清刻本使之条理化带来困难。

二.怎样讲清刻本:这里除仿照明本的办法将清刻本大致划分时期外,只能在每个时期中讲几类有特色且有影响的刻本,通常的方体字本少讲或不讲。

三.清前期顺治至雍正刻本

(一)写刻本

1.字体分为两种:

(1)点划方劲,有一点近于宋浙本和明嘉靖本,如康熙时张士俊刻《泽存堂五种》,徐乾学为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都用这种字体。

(2)软字体:点划软美,有点像法帖里的所谓晋唐人小楷书,如康熙时曹寅主持扬州诗局时所刻《全唐诗》《楝亭十二种》等都是。

通常也称清初写刻本的字体为软体字,其实只有这后一种才软,前一种实在并不软。

2.以苏州、扬州为中心。

3.现存:在这以前,清皇室刻书还继承明司礼监本的格局,如顺治时刻清世祖的《御製资政要览》《御注道德经》就是如此。这时候武英殿才跟着也用软体字写刻,从此武英殿本以精良美观著称于世,而有“殿本”“殿版”之称。如林佶写刻的《尧峰文钞》《渔洋山人精华录》等最为有名。

(二)方体字本:

1.含义:清前期刻本自仍以方体字为大多数,早一些有用天启时瘦长方体字的,其后又有瘦而方的方体字,更多的是继承万历体而更方些的方体字,这可说是清代标准的方体字。

2.现存:一般文化发达的江浙带刻得好一些,武英殿的方体字本如官修的《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更以精工著称。

(三)佛教:清代只刻了一部《大藏经》,即雍正十三年皇室开刻的本子俗称《龙藏》,字体仿明《北藏》,仍用梵夹本,所收品种反不如《径山藏》之多。

(四)纸张:清前期刻本的纸张一般用毛太纸和白色的连史纸,早一点的也还有用竹纸的,讲究的则用开化纸以及质量与开化纸相同但较厚的开化榜纸。

(五)鉴别方法:在鉴别上由于版式已全不足凭,而绝大多数有刻书序跋题记,有刊刻者及年月的内封面,往往一览便知,因此也不必再多说。

(六)价值:

1.文物性善本:从文物角度来说,到清后期还只承认少见的包括乾隆时被禁毁的为善本,稍后开化纸初印的也作为善本。今天则除后印本和常见的本子外,一般都升格为善本了。

2.校勘性善本:清前期刻本在校勘上多数算得上善本。

四.清中期乾隆至咸丰刻本,受乾嘉学派影响

(一)仿宋本:

1.含义:不仅仿照宋本的款式刊刻,而且一般都经精密的校勘,附有校勘记或考异之类,所以清人戏称之为“清朝宋本”,公认它在校勘上往往比宋本还高明。

2.著名的校勘家:顾广圻,先后为黄丕烈、张敦仁、吴鼒、秦恩复、胡克家、汪士钟

3.南京的好刻工:刘文奎、文楷、文模兄弟及其子侄辈刘汉洲等人

4.字体:这些仿宋本字划多作欧体,它和宋浙本还有点像,和蜀本尤其是建本的颜体字就完全不像,所以只能说它是“仿宋”而不是“覆宋”。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有少数当时人的诗文集著作也仿宋精刻,如道光时刻小字本的汪中《述学》、许桩刻《金石存》等都是。

(二)方体字本:无甚特色,比较有名的是乾隆时武英殿刻《二十四史》和《十三经注疏》,但同时的殿本《九通》已欠精工,以后殿本就渐近尾声。

(三)纸张:清中期印书的纸张仍是毛太纸和连史纸,讲究的偶尔用开化榜纸,有些讲究的初印本还有一种极薄的皮纸

(四)价值:

1.文物性善本:

(1)过去只把版子在太平天国战争和捻军战争中毁失、印本稀少的作为善本,如郝懿行《尔雅义疏》的道光时陆建瀛刻本和咸丰时杨以增刻本,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的道光咸丰间连筠簃原刻本更一向是珍贵的善本。

(2)到民国时则学术专著诗文集之印本稀少者也都成为善本。至于仿宋本和其他精校精刻本,过去因为时代近,除张敦仁刻《仪礼注疏》印本特别稀少者外都不算善本,现在则和殿本《二十四史》等都逐渐升格为善本了。

2.校勘性善本:清中期不仅仿宋本,方体字本一般校勘也都认真,尤其是学者校刻的方体字本古籍和仿宋本古籍同样是校勘性善本。

五.清后期同治至光绪刻本

(一)官书局本

1.含义:太平天国覆亡后湘淮军将帅分任督抚,多创设官书局刻书,所刻通称为官书局本,也常简称为“局本”“局版”。

2.现存:较著名的有金陵(在南京)、江苏(在苏州)、淮南(在扬州)、浙江(在杭州)、崇文(在武昌)五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浙江书局刻《二十二子》《九通》,崇文书局刻《百子全书》。

3.字体:其中金陵、崇文两局都仿汲古阁扁方体字,金陵局的好一些,由南京李光明庄承刻,其他各局多用通行方体字。

4.纸张:纸张则有些初印本用宣纸,一般好的用连史纸,差的用和今毛边纸相似的官堆纸和白色微黄且薄的赛连纸。

(二)覆刻本

1.最早的覆刻本:光绪初年驻日公使黎庶昌经杨守敬协助在日本刊刻了一套《古逸丛书》,利用流传在日本的宋元本和古抄本书,由日本刻工木村嘉平等覆刻,技术高超,比乾嘉时仿宋本要逼真得多,初印本用日本特产的美浓纸尤见精美,回国后版送江苏书局大量印刷。

2.以覆刻宋元本著名的藏书家有:缪荃孙艺风堂、徐乃昌积学斋、蒋汝藻密韵楼、张钧衡适园、刘世珩玉海堂、刘承幹嘉业堂以及董康、陶湘各家,在上海由湖北黄冈人陶子麟承刻,在北京由文楷斋承刻

3.纸张:讲究的用宣纸、罗纹纸或皮纸印,一般也用连史纸印,较《古逸丛书》仅略逊一筹。

4.字体:当然更多的书仍用方体字,最后能承担方体字书版的是南京姜文卿刻书铺,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就再不见大规模刻书的事情了。

(三)价值:

1.文物性善本:这一时期除传本稀少的以及用美浓纸印的《古逸丛书》为人们所珍视,可列为文物性善本外,其他由于时代太近,还无人把它珍为善本。

2.校勘性善本:在校勘上则一般都讲究,即使局刻中如《二十二子》等也不失为校勘性善本。

第八节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一.活字本

(一)发展过程:

1.毕昇创制胶泥活字印刷术。

2.南宋理宗时处蒙古统治下的河南辉县有用胶泥活字排印《小学》等书,无传世。

3.元王祯创制木活字排印所撰《旌德县志》《农书》今《农书》中尚附有所撰《造活字印书法》,无传世。

4.现存我国活字本书中最早的是明代的铜活字本,江苏无锡华家首创。

5.弘治时:

(1)有毕燧会通馆铜活字本,印《锦绣万花谷》《容斋五笔》等,字体圆劲,颇有点宋小字蜀本的模样,正文往往每行双排,白口,版心下方有“会通馆活字铜版印”双行小字。

(2)有华珵排印的《渭南文集》,字作赵体,不知是否用铜活字。

6.正德时,有华坚兰雪堂铜活字本,印《艺文类聚》《蔡中郎文集》等,字体版式与会通馆相同,可能是用同一副活字,只改在版心上方印“兰雪堂”三字。

7.嘉靖时,无锡安国也以铜活字印书著称,现存有《颜鲁公文集》《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字体版式和华氏相似,版心上方有“锡山安氏馆”一行。

(二)从弘治到万历,用活字本印书的可分三类:

1.一类字体挺拔,有点像宋淅本,如弘治时金兰馆印《石湖居士集》、正德时缺名印《唐五十家诗集》等

2.一种字体像后来的嘉靖本,但稍扁,字划也不够整齐,如缺名印《晏子春秋》,建业张氏印《开元天宝遗事》,五云溪馆印《玉台新咏》等。

3.一种字体更近似后来的嘉靖本,如弘治时碧云馆印《鹖冠子》,嘉靖时芝城姚奎印《墨子》,万历时周堂印《太平御览》,缺名印《太平广记》《神僧传》等。

这些印本有的用铜活字,还有的用木活字,除标明者外,是铜是木无从区别。

(三)木制、铜制或泥制。

1.木活字:活字本在清代一般都用木活字。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选择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加上其他罕见书共一百几十种,用木活字排印,嫌“活字”之称不雅,改名“聚珍版”,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但字体方扁,并不见得精美。

2.铜活字:只有雍正时皇室铸过一副,用来排印了六十四部《古今图书集成》,是方体字,但特别精工。

3.泥活字:道光时安徽泾县翟金生试制过方体泥活字,用来印家谱和诗集《泥版试印初编》,效果不很好,无甚影响。

(四)怎样鉴别活字本:除根据上述各个时期流行的各种字体外,还有区别是否活字排印的共同标尺,即除雍正铜活字本外,在技术上都不像今天铅字排版那么高明,版面不够平,印出来字划有轻有重,墨色有浓有淡,有些字还歪斜不正;同时决不会像刻本那样有后印本,有烂版断版,因为活字版印过后即拆散。至于纸张,明活字本都用棉纸,清活字本则和同时刻本用纸大体相同。

(五)价值:

1.文物性善本:由于活字版印过即拆散,所以活字本流传下来的数量总比刻本少,从文物角度讲,明活字本在清中叶已成为善本。清铜活字本胶泥活字本也继而成为善本。现在则《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以及其他少见的也都算善本。

2.校勘性善本:除《古今图书集成》《聚珍版丛书》等校勘比较认真外,好些明清活字本颇有错字,不能因成了文物就盲目抬高。

二.套印本

(一)含义:套印本是把正文和附加的评语圈点各刻一块木板,先用黑色印出正文,再用朱红色在正文上套印评语圈点,所以通常也称套印本为“朱墨本”或“朱墨套印本”。

(二)现存:

1.最早的套印本是元至正时湖北江陵无闻和尚印的《金刚经》,经文用朱色,小注用墨色

2.明万历天启时:大量在古书上套印评语圈点,则是明万历天启时的事情。当时浙江吴兴有闵、凌两家专门刻印这类本子,据统计多至一百余种,由闵齐伋、闵昭明、闵振声、闵于忱、凌汝亨、凌濛初、凌瀛初等分别刊刻,其中少数还用四色以至五色套印。

3.字体、纸张、版式:都用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字和万历时方体字,白口,无鱼尾,无行线,所套评语则多写刻,多用白棉纸印,间或也印竹纸

4.清前期殿本中有些也用朱墨套印,正文有用方体字,如《古文渊鉴》,也有写刻,如《御选唐诗》,多用开化纸印,很讲究。

5.道光至同治时广州也刻了好些套印本,其中还有三色套印的《李义山诗集》、五色套印的《杜工部集》,但刻工比殿本、许桩刻本以至闵、凌二家都差一些,多用白而发光的连史纸印,还在书衣里面衬上可防蠹鱼的朱红色药纸,这都是当时广东印书装书的风气。

(三)价值:

1.文物性价值:在清末,闵、凌刻已成为文物性善本,许裢所刻也受到珍视。到今天,则殿版套印本也升格成为善本

2.校勘性善本:套印本之加印评语圈点只是为了便于阅读欣赏,不注意校勘,闵、凌两家还常删节旧注或不刻旧注,更谈不上有校勘价值。

三.插图本

(一)含义:插图本过去也叫带图本,即带有插图的本子。

(二)早期插图本发展过程:

1.雕版印刷刚出现时本常刻有图的经卷佛像;

2.宋元本中往往在卷首或正文中插图,如前所说,叫“纂图”;

3.元明本戏曲小说、通俗读物常在每页正文之上有图,叫“全相”或“全像”。

4.构图:这些图像无论构图刀法都比较拙朴。这直到万历时的建阳带图坊本小说和南京唐氏富春堂、世德堂等坊本带图戏曲还没有变化。

(三)万历时的插图本:

1.徽派插图本:万历时安徽徽州虬村刻工黄氏一家所刻插图本书,开始使用新的构图和刀法,后人称之为“徽派”。

2.现存:其图多出名画家手笔,山水清丽,人物工雅,加之刀法细腻,线条明晰,能充分表达出原作精神,看其代表作品《列女传》《闺范图说》《人镜阳秋》等可知。影响到南京、杭州这两地的插图本书,如南京唐氏文林阁、陆氏继志斋以及杭州刊刻的若干戏曲和《吴骚合编》散曲,都属于这种徽派刻法。

(四)由插图本发展成以图画为主的画谱。

1.现存:最早的有南宋刻宋伯仁绘制的《梅花喜神谱》,明嘉靖时高松绘制的《画谱》。到万历时受徽派影响而日益精工,如杭州双桂堂刻《历代名公画谱》,以及徽州所刻实际具有画谱性质的方于鲁《墨谱》、程大约《墨苑》,都称杰作。

2.“恒版”:《墨苑》初印本中有少量彩印本,是在一块版子上分涂几种颜色印成的。再进一步用几块版子套印不同颜色,就叫“恒版”。

3.“拱花”:把纸在版上用力压,使花纹凸出在纸上,则叫“拱花”。最早使用恒版拱花的是天启时的《萝轩变古笺谱》,崇祯时南京胡正言十竹斋刻使用饭版的《十竹斋画谱》和使用恒版拱花的《十竹斋笺谱》,更为有名。

(五)清初的插图本和画谱:继承徽派传统,,著名的有名画家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萧云从绘制的《太平山水图画》等。康熙时,皇室还用雕刻铜版印了一套《耕织图》,《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精美的插图。以后此道渐趋衰落,清中后期就较少佳作。

(六)鉴别方法:插图本和画谱鉴别起来比较容易,除看图画外还可参考文字的字体以及版式。纸张则明代多用白棉纸,清代讲究的用开化纸,当然也用竹纸、毛太纸以至连史纸。

(七)价值:

1.文物性价值:插图本和画谱过去虽为人喜爱,但由于小说戏曲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从未著录进藏书目录,到清末民国时才身价十倍,凡明及清初刊刻的一律珍为文物性善本。

2.校勘性价值:这些本子的文字校勘则徽派的比较好,建阳、南京等坊本多马虎不讲究。

第九节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一.抄本

(一)名称:版本学上的抄本,是指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从刻本、稿本或其抄本传抄的本子。有人爱说“手抄本”,其实抄书都必用手,这个“手”字完全可以省略。只有在称某某名家亲手抄写的本子时,才可说“某某手抄本”。

(二)宋元抄本:宋元抄本到今天已极罕见,今天能见到的是明抄本和更多的清抄本。

(三)明抄本:

1.现存:明抄本中分量最大的是明成祖时官修的《永乐大典》,永乐时抄正本一部,嘉靖又抄副本一部,大册红格,大字楷写,并加圈句,今止存副本残册。

2.抄本内容:

(1)一般明抄本则或为书坊图利而传抄,所抄均大部书,如《北堂书钞》《册府元龟》之类;

(2)为藏书家所传抄,较著名的有吴宽丛书堂、文征明玉兰堂、沈与文野竹斋、范钦天阁、姚咨荼梦斋、钱榖悬磬室、谢在杭小草斋、祁承媟澹生堂等。

3.明抄本的特征及其鉴别方法是:

(1)绝大多数用印好的格纸,常见的是蓝格、黑格、绿格,有时版心下方有书斋名称,印的颜色都比较淡,晚期也有不印格用素纸抄写的。

(2)绝大多数用白棉纸,晚期少数用竹纸。

(3)不避讳,崇祯时抄的才避讳。

(4)除个别名家书法家如钱榖等的字写得好外,一般都不好,甚至错别字连篇.

(四)清抄本

1.现存:清代的抄本中篇幅最大的是乾隆时所修《四库全书》,共抄七部,都是红格楷写。北四阁中北京大内的文渊阁本今在台北,圆明园文源阁本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今在北京图书馆,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本今在甘肃省图书馆。南三阁的本子比较窄小,扬州的文汇阁本和镇江的文宗阁本都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杭州的文澜阁本也在这次战争中毁失过半,后经抄补,今在浙江省图书馆。

2.清抄本大多数是藏书家手抄或雇人抄,著名的如钱曾述古堂、徐乾学传是楼、朱彝尊潜采堂、吕无党吾研斋、金檀文瑞楼、惠栋红豆斋、赵昱小山堂、吴焯绣谷亭、汪宪振绮堂、彭元瑞知圣道斋、鲍廷博知不足斋、黄丕烈士礼居、吴骞拜经楼、钱熙祚守山阁、刘喜海嘉荫簃、姚觐元咫进斋、缪荃孙艺风堂等,更多于明代。

3.这些清抄本的鉴别方法是:

(1)格纸、素纸都用,印格有黑、蓝、绿、红诸色,清初则多黑格,版心下方或左栏外边有时印上书斋名称。

(2)用纸与印本书相同,也随时期先后有变化。

(3)清自康熙起避讳最严,可据以判断是哪一朝所抄。

(4)除清初抄本的字有时仍拙劣外,一般都抄得比较工整,而且清代书法先后也有变化,熟悉了可凭字迹判断是哪一时期所抄。

(五)“影抄本”。

1.含义:是用薄纸蒙在宋本上一点一划照抄下来,所以也叫“影宋抄本”。

2.原因:这是因为宋本珍贵,当时又不能摄影复印,用这种办法可以使它多流传几部。

3.现存:

(1)开始是汲古阁所影抄,通称之为“毛抄”。

(2)稍后钱曾、徐乾学也都有影宋抄,精工稍逊于毛。

(3)清中叶黄丕烈等也抄过一些。

(4)清末民国初则以徐乃昌积学斋所抄为多,而且不止宋本,还有影抄元明本的。

其中毛抄虽享大名,但实际和真宋本并不完全像,不如后来徐乃昌等所抄的逼真。

(六)价值:

1.文物性价值:明清抄本和影抄本一向都公认是文物性善本。

2.校勘性价值:在校勘上一般也都有价值,即使如明抄本那样错误百出,也往往有个别地方比通行刻本正确,或可补其缺失。

二.稿本

(一)这里的稿本只是指古籍的稿本,分“原稿”“清稿” “写样待刻稿”三类。

1.原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学术著作也有由助手抄录或剪贴资料后由作者加案语、考证。

2.清稿:这种原稿常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或请人重抄一遍,叫清稿。

3.写样待刻稿:要刊刻时再在印好的格纸上用刻书的方体字或软体字写过,叫“写样”,有些写了样仍未刊刻,留下的写样就叫“写样待刻稿”。

(二)现存:以清代的学术著作和诗文集居多,明人的间或有几种,宋元的几都失传。

(三)鉴别:对稿本作鉴别,一要看懂内容,从内容上辨别是否真系某人所撰写,再是看字体,是否真像某人手稿或经他涂改。

(四)价值:稿本只要是有价值的而并非村学究的恶诗烂文,就都是文物校勘两性兼具的善本。

三.批校本

(一)含义:

1.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评语圈点,有时也笺注故实,解释词句。

2.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改文字。

3.有的书既经批同时又经校,则叫批校本。

以上三种有时也笼统地称为批校本,则是广义的批校本。

(二)现存:明人及明以前人的批校本已极少见,常见的批校本多出清人之手。

1.毛扆、卢文弨、鲍廷博、黄丕烈、顾广圻、钱泰吉、劳权、劳格、缪荃孙等都是校书名家;

2.冯舒、冯班、朱彝尊、纪昀翁方纲等是批书名家;

3.还有何焯则既校又批,而且批校的数量允居各家之首。

(三)鉴别方法:要鉴别这些名家的批校本当然首先看内容,同时还得熟悉他们的字体。

(四)过录本:另用一部刻本把名家的批校照样过录下来,如何焯的批校本就常被学生蒋杲、沈岩以及后来学者过录。要鉴别是原本或过录本,更需要熟悉字体,看出过录本与原本字体的不同。

(五)价值:批校本都一向被认为是文物性善本,校本更理所当然同时是校勘性善本。

第十节 影印本

一.含义:影印古籍,是把刻本包括活字本、抄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印出来能基本保持原书面貌。

二.制版:有珂锣版、石版、金属版、胶版等几种。

(一)珂锣版:能和相片一样分出墨色浓淡,但一块版子只能印三百份,多了就模糊,成本太高。

(二)石版和金属版:都只能印出一种墨色,但制版后可以不断印,成本低。

(三)胶版也能分浓淡,虽不如珂锣版,但远胜过石版、金属版,而且可以不断印,近年来多用于印字画碑帖,用来印古籍还不多,因为古籍一般只要一种墨色就可以。

三.影印通行本古籍

(一)最早印古籍是用石版影印,通称石印”。

(二)清光绪五年,英商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十一年,广东商人徐润等在上海开设同文书局,都开始石印通行本古籍。同文书局所印殿本《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全唐诗》《康熙字典》等最有名,其中除《古今图书集成》是政府所下任务用原大影印外,《二十四史》缩小开本影印,其他都是把原书裁剪拼贴后缩小影印,以图价廉易售。

(三)此后在上海出现的石印古籍书局还有蜚英馆、鸿宝斋、竹简斋、史学斋、娭实斋、五洲同文书局、积山书局、鸿文书局、会文堂、文瑞楼、扫叶山房等等,一般都是根据通行本缩小或拼贴影印,在清末民国初年颇为风行。

(四)此外,扫叶山房等还常不用影印而根据原本重新抄写后石印,但抄的字体不好看,还往往抄错,自然不受学术界欢迎,逐渐被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善本古籍所取代。

四.影印善本古籍

(一)开始于董康。他在民国二年请日本制版名手小林忠治影印南宋本《刘梦得文集》,是第一部用珂塄版影印的善本古籍。以后罗振玉等也用珂现版影印过宋本和敦煌卷子,但售价太高,难于普及。

(二)商务印书馆改用石版和金属版,先后根据宋元本和其他善本按原大编印了《续古逸丛书》,缩小编印了《四部丛刊》和《续编》《三编》《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明正统万历本《道藏》《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宛委别藏》等等,为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三)中华书局也拼贴影印了《古今图书集成》

(四)开明书店拼贴影印了精装本《二十五史》

(五)世界书局拼贴影印了精装本《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均可看作同文书局等事业的继续。

(六)解放后影印善本古籍的工作仍有所开展。尤其是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以来更有计划地进行。照原大影印的有《古逸丛书三编》和《唐人别集丛刊》。缩小影印的有《清人别集丛刊》、《古本戏曲丛刊》、残本《永乐大典》以及平装的明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等。还有大部头资料性古籍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文》等则拼版缩印成精装本。

(七)台湾出版界在影印古籍上也做了有益的事情,规模最巨大的是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全部精装影印。

五.鉴别方法:董康等人影印的书有时用旧纸,似乎和原本难于辨别,但影印是平版,印过后纸张仍很平,不像刻本的纸张经刷印后稍微有点不平,略有经验者一看便知。

六.价值

1.文物性善本:影印本在今天当然不是文物性善本,即使董康等人的珂塄版影印本虽然已很珍贵,由于时代近,仍进不了善本书目。

2.校勘性善本:只要所根据的底本善,影印后仍然不失为善本。

相关参考

拿一张名片能印出一样的么(我说你不懂设计,你说我不懂印刷----名片印刷注意事项)

名片设计好的下一步骤,就是印刷。一个好的名片,自然也是离不开一个好的印刷,那么,怎么样才能印刷出优秀的名片呢,下面,我总结了一些注意事项:1、名片排版时,将文字等内容放置于裁切线内3mm,名片裁切后才更美...

描写山水田园古诗300首(7首独具东方美感的田园诗词,美到极致,外国人:读不懂,学不来)

必须承认的是,东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底色,因此在文学、艺术、建筑、生活等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特性。我们在园林建设、在农村生活等方面的造诣,是没有小农社会经验的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东西。这一...

溶于水的液体密度和水一样吗(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第四章第四五节讲义课件)

点赞,转发,收藏~~~你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动力!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4-5分)第二节防火防爆技术(5-6分)第三节烟花爆竹安全技术(3-4分)第四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技术(2-3分)【本文分享】第五节...

溶于水的液体密度和水一样吗(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第四章第四五节讲义课件)

点赞,转发,收藏~~~你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动力!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4-5分)第二节防火防爆技术(5-6分)第三节烟花爆竹安全技术(3-4分)第四节民用爆炸物品安全技术(2-3分)【本文分享】第五节...

欧洲站真丝方巾(想学苏明玉一样的职场穿搭,却不知绝美丝巾不只有爱马仕?)

二十几岁的时候不懂丝巾的美,T恤牛仔裤是标配,一条连衣裙就可以参加任何隆重场合。进入职场后常和制服西装为伴,背着巨大轻便的包包,又不适合戴夸张的饰品,能增添时尚感的除了高跟鞋,就只剩丝巾了。认识的人之...

数字式仪表估读(手把手教你使用万用表,实用还不懂怎么用的赶紧学)

数字万用表介绍数字式测量仪表已成为主流,因为数字式仪表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显示清晰,过载能力强,便于携带,使用更简单。下面以该型数字万用表为例,简单介绍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数字万用表外观3.数字万用...

王二小放牛郎的寓意(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教育部:爱国主义不会过时)

近些年来,为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很多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安徽的教育工作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直言《王二小》不该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他给出的理由是对...

王二小放牛郎的寓意(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教育部:爱国主义不会过时)

近些年来,为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很多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安徽的教育工作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直言《王二小》不该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他给出的理由是对...

王二小放牛郎的寓意(小学生读不懂《王二小》应该移出课本?教育部:爱国主义不会过时)

近些年来,为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很多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位安徽的教育工作者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直言《王二小》不该列入小学一年级教材。他给出的理由是对...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标注(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怎么标注)

...科论文的注释,部分学校对论文注释这块的要求可能不太一样,这个需要大家注意一下。论文注释该怎么添加?在进行论文查重时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