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炉条什么材质(【我在民勤一中读书的日子】方勤学:勤工俭学丨进军红崖山大炼钢铁)

Posted

篇首语: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烧结炉条什么材质(【我在民勤一中读书的日子】方勤学:勤工俭学丨进军红崖山大炼钢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烧结炉条什么材质(【我在民勤一中读书的日子】方勤学:勤工俭学丨进军红崖山大炼钢铁)

1958年8月下旬,我们刚从狼刨泉山返校几天,就开学了。

高一、初一的新生积极报名,编排新班,忙得不可开交,显现出秋季升级入学的一派新气象。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买了新课本,准备投入新学年学习的时候,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拉开了序幕,而且搞得轰轰烈烈。还有一项在黑山头续修水库的工程,摊子铺得也很大,这在前几年就开工了。两大任务就是两座大山,把勤劳勇敢的民勤人民压得喘不过气来。

现如今的民勤县,既然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要一起开工,齐头并进,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其中的大炼钢铁又是重中之重,是压倒一切工作的头等任务。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顾全大局,学校逼迫停课,全力支援无偿的劳动力上阵理所当然。

民勤一中有师生一千余人,包括总务、后勤工作者以及炊事人员,全部开往红崖山、黑山头,参加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的人民大会战。这么大的动作,调动十几万青壮年劳动力,倾全县的家当,豁出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在民勤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当时参加会战的所有单位名称,一律改为军事化编制。我们学校的高中生也一样,不再称某校某班,一律改为军事组织的称谓。一中参加炼铁的师生员工编成一个连队,全校称为民勤一中连队,由校长任连长,再任几名副连长,分别主管生产、政工、后勤等事宜。班级改为排,班主任当排长,学生班长任副排长。

一中的初中生全部调到黑山头修水库,高中生和一个新建的师训班,全部开往红崖山上炼钢铁。当年高中一年级的新生很多,原初中毕业生有五个班,按校方公布的录取的名额,高一新生应该有三个班,一百三十五人,可是上红崖山的仅剩两个班了,那四五十名新生不辞而别,各奔前程。

据传,没有来报名的新生,早观察到形势不妙,在亲友的通融下,大部分奔往新疆,少部分奔往内蒙古。尤其是新疆,那里地广人稀,缺乏文化人,开发建设又急需人才,就连初中生到那都很吃香。也就新疆、内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能接纳,到别的地区连户口都落不上,吃不到供应粮,会饿死的。

当时社会流动人口极少,绝大部分农民只能留守在家中受苦,奔不出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粮食跟户口关系捆绑在一起,这个政策把你控制得死死的,要想弃家外跑,寸步难行。可新疆、内蒙古这些地方偏远落后,尚待开发,国家给的政策比较宽松。那些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只要奔到那里就成了香包包,有多少要多少,就连没文化卖苦力的普通劳动者,也能派上用场,新落户口,网开一面,所以吃上供应粮也就没有问题。

这些人到新疆后,寻求和就业的部门,主要是从事教育和石油开采等方面的行业。

和我在初中同班毕业的谢钟麟,是双茨科乡著名大户谢氏家族的后代,也是其家族中唯一的男主角,他去了新疆之后就被招收到石油系统工作。同时去的还有他的二姐谢鹅麟和三姐谢鹤麟。谢家四姊妹天资聪慧,学课出类拔萃,又是同一年完成初中学业,同年考进高中,这在一中是很有点名气的。最后只有其大姐谢凤麟当时已经成家,和我同班一起完成了高中学业,听说最后的归宿也还是上了新疆。

还有双茨科乡的石京元,也与我同班,还是我们班上的体育股长哩。同年跑到新疆,从事了教育工作,后来还当上中学教师,进而又被提拔成中学校长。诸例类同,不胜枚举。

推后十年观察,这些人是跑对了。起码躲过了后来三年的饥荒,况且还都有了很满意工作,进入了工薪阶层,衣食无优,旱涝保收。是时也,命也,运也?

总之,那年一中高一的新生只剩两个班了。由于消息闭塞,不明内情,所以这种大变动的现象,在当时看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已至此,好多人无法理解,还在背地里谩骂指责,戳他们的脊梁骨,给他们加上许多莫名其妙的贬义头衔,说他们做人的动机有问题,没有毅力、逃避现实、学业上的叛徒等等,如此咄咄怪论,不一而足。

初上红崖山 受命炼铁

采矿与炼铁,割据一方。后山开采铁矿石,由六坝公社连队承担;前山炼铁任务有好几个连队领命,一中连队也在其中。我们和高三、高二的同学一起受命炼铁,高一上山的学生只有两个班,外加刚开设的师训班,共计编成了四个排。

我们排的驻地也安排在红崖山南山岗下面的一块山坡地上,那儿地势比较平整。后靠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前面是一大片湿地,湿地中有一大块地方生长着一寸多高的牛毛草。

在牧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凡是长牛毛草的地方,就是能够起挖土垡子的地方。因为牛毛草生长在粘土层较厚的湿地上,其根系发达而稠密,盘根错节,使沉淀的粘土层产生了天然拉力。如果用铁锹将其切割成长方体,用来盖房子起墙要比土坯结实耐用多了,而且数十年不腐不坏,比砖还要耐年成。我们老家的墙基上就用过它,老百姓把这种长方体的土疙瘩管叫“垡子”,我一眼就看中了那块湿地,它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当前搁在我们脚下的驻地,只是一片带石头的砂土,没有半砖片瓦,什么也没有。炼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我们当前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生存。呆了两三天很是无奈,正值这几日天公作美,晴朗无雨,夜里躺在山梁上,风扫地,月照灯,天当房子地当毯,仰望蓝天,群星闪烁,如入仙境。然而要是刮风下雨怎么办?

炼钢炼铁眼下无从谈起,而创造生存条件就成了头等大事。

搭建简陋的工棚

一切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一中连队号召,一排为单位自己动手,搭建工棚。那块湿地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倒土坯,起垡子,三五日后摸黑夜战,抬运垡子、土坯,送到驻地。

记得我们排不到一个星期,就把简易“宿舍”建起来了,实际上就是搭建了几个简陋到极点的工棚。其构造十分简单:栽起两根粗壮的立柱,在上面担起一根横梁,沿横梁两边斜搭起密密的长松椽,呈人字形。椽子是新调来的,细头交叉固定在横梁上,粗头支在一米高的垡子墙上,用麦草泥封固。在人字形的房顶上铺草席,糊泥巴,防雨防风,再留个进出口,就成功了。

似这样的宿舍一连造起十多间,一字排开,相互间隔二尺,留作下水道。这就是我们一中的男女生“宿舍”,也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创造,要比地堡安全、凉爽,适宜在春、夏、秋三季住宿。它还是防震的,不怕地动山摇,躺在其中,稳如泰山。

老师和职工的宿舍,另外施工修建,都是简易平房。

这样以来,北面是一长排学生宿舍;东面是坐东向西的办公室、教职工宿舍;西面是坐西向东的食堂和库房。三面围起来形成一个马蹄形的院落,可以在此集会,院落中间设置了简易的评奖台。

评奖台的形状,是在一米见方的高台上竖一块长方形木板,从木板的左上角到右下角画一条对角线,均分六个点,各点由低到高,依次标上牛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卫星。成绩最落后的单位在牛车上插白旗,成绩先进的依次插红旗,成绩非常优秀的上火箭或卫星。天天评比,日日更新,五尺评奖台,形势逼人,催人奋进。

土法上马 坩锅炼铁

炼铁总指挥部把乡间老铁匠请到办公室,寻求土法炼铁的方法。于是提出了土法上马,坩锅子炼铁的既定方针。一时各连队行动起来,掀起了一阵坩锅子古法炼铁的群众运动。

我们与二中连队合起来,抽调所有的女生,临时组建娘子军排。在老铁匠艺人的口述下,用坩子土制作坩锅子。

坩子土是从祁连山中拉来的,路途遥远,非常珍贵。经过碾细、加水、精揉、粗捏等若干道工序,用手拍打成坩锅子形状,尔后阴干,精选,无裂缝的才可以装料入炉炼铁。

坩锅子是个什么样式的东西呢?其成品貌似炮弹壳,只是上下一般粗,中空无盖,内径十公分许,高约四十公分,敞口、球底。这项工作全是手工操作,双手不离泥水,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劳作,有时候还用小型汽油发电机发电,挑灯夜战。可怜这帮女生细腻白嫩的双手一时变得粗糙起来,而且在十指尖上没有不开“裂子”的。

当第一批成品出来,通过验收合格、质量过关之后,就正式交付给我们排投入使用,试炼生铁。与此同时,娘子军排也坐上了评奖台的火箭,为连队树立了榜样,争了光。

于是我们排的男生全力以赴积极投入试炼的战斗,其他各排积极准备。

步骤有六:一、搬运矿石;二、建造土炉;三、配料装锅;四、装燃料点火;五、鼓风;六、出炉。

首先,搬运矿石。就是先到后山采矿场上背运大块铁矿石。踏着新开辟的沙石小道,到采石场背铁矿石是个力气活,来回足有十多里路,每天两趟,每人每次背的多少不一样,则视体力而为之,但背到各排的粉碎石料场上以后,是要过秤斤分高低的。

当年每人背的最少的有六十多斤,多的有八九十斤,能上百斤的是极少数。唯独我们排的劳动股长张有庆与众不同,他扛一根松椽当作扁担,挑矿石,一次能挑二百多斤,最多的一次秤了二百三十五斤,全连出了名,被评为劳动英雄,坐上了火箭。

他天天放卫星,天天在评奖台上坐火箭,还在指挥部办的小报上经常受表扬,此后又被评为全连的劳动模范,我们排也跟着出了名,沾了光。

我们每个人的后背和双肩,都被矿石绳套压磨得发红肿胀,有的磨起了水泡,疼痛难忍,而老张的双肩近乎出血,他却坚强地忍受着,从不叫苦。他还创造性的在肩上垫一层厚衣服继续挑,没落下过一次。

似这样的情景,激战了好几天,我们排在装锅之前就出色地完成了运矿任务。

第二步,建造土炉。在坩锅子阴干之前,我们还必须加紧建成炼铁的土炉,即建起用坩锅子土法炼铁的炉子。我们给这种炉子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新式跃进炼铁炉”。

炉体完全用土坯草泥修建,炉基必须高出地面约五十公分,在上面安装炉齿用的钢筋要粗,缝隙宽窄恰当,易通风。炉体呈圆形,建在炉齿上,壁厚四十公分,直径一米二,高两米。前留炉门,炉顶上也排列一层粗钢筋,上铺草帘,再加一层炕面,用草泥封顶。在炉顶的后部,建造底大口小的烟囱,高出炉顶约八十公分左右,其功能是排出炉中废气。

炉体双侧各安装一个前后双柄的推拉式大风箱,风箱的出风口连接在炉体下部的炉齿上方,其功能权当鼓风机。一次建炉,略加维修,就可以多次使用。这是谁设计的?但凡动脑筋的细活,多出于丁有福同学的谋略和群策群力的成果。

第三步,配料装锅。先砸矿石,把选好的大块富铁矿,用小铁锤砸成合格的碎块,一般有拇指头那么大,而且是多棱角的,再按化学比例加入石灰和锰粉等催化剂,搅拌均匀,装入坩锅。

这个工序比较简单,但关键是选矿和砸矿石。铁矿有贫富之分,据当时宣传的资料上讲,含铁量在45%以上的为富矿,以下即为贫矿。又根据指挥部的宣传,红崖山上的铁矿石含铁量均在55% - 65%之间,属于富矿,颜色有紫、红、黄之分,或单色成块,或三色混杂成块不等。要求我们尽可能选择红、紫两种颜色的。

碎石场就在炼铁炉旁边,每个排设置一个。人们坐上小木凳,围成一大圈,前面摆一块大矿石当作砸石工作台,旁边倒一堆先被破成体积较小的矿石疙瘩,再用拳头大小的铁锤砸将起来,砸成合乎装甘锅的石料。这道工序叫做备料,是最轻闲,最不费力气的工作,但是谁都不乐意干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昼夜才睡眠三四个小时,干起活来连轴转,太困了,所以都乐意干力气活,不费劲的营生容易打盹。砸矿石还不像别的活,一不小心,锤子就砸到了自己的手指上,疼得揪心。

你听吧,从日出到日落的这段时间里,炼铁场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响个不停,那就是铁锤砸石的撞击声,再加上数以千计的人们,往来如梭的忙碌,场景宏伟,声势浩大,构成了一幅靓丽的图画。

第四步,装燃料点火。添足土炉中的燃料,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充足的燃料燃烧起来,保证炉温能持续达到摄氏一千二百多度,才能够使矿石融化,这是化学课上学下的。如果燃料不足,炉内温度升不上去,矿石溶化不成液态,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一炉能容纳四十个左右的坩锅,大约需要一吨多块状的无烟煤,煤抹子不行。因为块煤之间空隙大,易通风,火旺耐烧,能量充足。具体做法:在炉齿上面先铺一层易燃的细软干柴禾,再加四五公分厚的硬柴,点火后柴禾易燃,其生成的热量能够烧着燃点较高的块煤。再在柴禾上面装足块煤,一次性投入铺平,最后才把装好的坩锅竖着放入炉中。此时炉子上部还有一尺多高的空间,供容纳燃料产生的废气,集结排出。一切准备就绪,用炕面子堵口,麦草泥封门,最后从炉底下点火,炼铁正式开始。

一切按照既定程序操作,这毕竟是炼铁大军上红崖山之后的第一炉铁,它的成败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所以指挥部非常重视,尤其是燃料,供给得十分充足,因此这一炉能够按时点火,炼得比较顺心。我们排全体成员非常兴奋,干劲更加充足。

第五步,鼓风。点火燃烧二十四小时左右,烟囱中排出的浓烟逐渐由黑转红,此时便开始鼓风,以供给充足的氧气,使炉温逐步升高。四个小伙子在风箱两头相对而坐,双手抓紧风箱把手,你推我拉,我推你拉,一来一往,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很有节奏。16位身强力壮的男同学每四人一组,轮流换班,不分昼夜,一刻不停地连续鼓风。第一炉铁我们大概鼓风两天三夜,直到火焰变小而且成了金黄色,进而发白,才停止鼓风,此时我们才歇了口气,准备开炉。

第六步,出炉。开炉出锅,即将获得最终的劳动成果,是人们万分期盼的时刻,也是让人惊心动魄的一个宏伟场面。因为这是红崖山上的第一炉铁,各连队闻风而来参观取经的代表不下几十人。只是炉内温度太高,所以我们必须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小分队参战,于是十几名勇士精神抖擞,一起上阵,想一鼓作气来完成。大家做好战斗准备,都站在离炉门口二十多米远的地方等待下令。

怎样准备呢?我们没有耐火材料做的工作服,没有防护面具、防护帽,也没有防护眼镜,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各穿各的随身衣服。每个人的身上外加一件泼过冷水的棉衣,快湿透了,都倒穿着,以防护双臂和胸腹不慎灼伤。头顶一块湿毛巾,再戴上一顶帽子压稳当,以防备烤焦头发。个个手持两米多长的长把大铁钳,张大钳口,时刻等待着冲上去。

我是领头的,首先举起长把子铁耙,瞄准炉门与炉体间的衔接处,冲上去用力迅速扒开炉门,灼热的火焰猛扑过来,那可是一千多度的热流,前后不过几秒钟,我急速向后转,飞快地跑回人群中,刹那间只觉得双腿和面部烤得发痛,湿棉衣被烤得发烫。

紧接着,下一个人双手撑开钳柄,张开钳头的大口,几个箭步冲到离炉口二三米远的位置,瞅准一个坩锅,用钳口挟紧,说是迟,那是快,一个急转身拉上就跑,那个热呀烫呀真难受,虽然就那么几秒钟的时间,满身大汗,湿棉衣几乎被烘干,单裤子都被烤得发出糊味。

接下来,勇士们一个紧跟一个地冲上去,钳锅、转身、往回跑。也有钳口没有逮住坩锅就空转回来的,遇此情形,你看他那个哭笑不得的狼狈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必须在十几分钟之内把几十个锅子全部拉出来,否则炉温会迅速降低,锅与锅之间会凝结成一大块,那就不好办了,更严重的是怕锅与炉壁相粘连,伤害了炉体就更麻烦了。所以我们必须顶着高温热浪,争分夺秒地完成炼铁的最后一道工序。

生铁出炉上“火箭”

等到铁疙瘩冷却了,我们敲砸剥离了甘锅皮之后,上秤一称,总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赶快向指挥部报喜:炼出铁了!

好消息传遍了红崖山,人们惊叹欢呼:

“民勤一中炼铁成功了!”

我忽然望见办公室墙上写着的大幅标语,“苦干实干加巧干大炼钢铁,十年赶超英美…...”,“能赶上吗”?一个念头一闪即逝,不敢多想,继而混在人群中间雀跃欢呼。这毕竟是我们排一个多月来的奋斗成果,而且是我们自己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铁疙瘩,虽说是少了点,但是也来之不易啊!

坩锅子炼出来东西是铁吗?是铁,而且准确地说是生铁,我亲眼看见刚出炉的一刹那,铁水在坩锅中晃动,有的居然倒了出来凝结成了块状。老铁匠不知在里面加了点什么材料,经他百般煅烧锤炼,还打造出了一个小锥子和一把裁纸的小刀,放在指挥部当作展览品供人们参观。是我亲眼看见的,尽管上面有点裂痕,但用锥子可以在作业本上锥出眼子,也可以用小刀削铅笔。这证明我们炼出来的确实是生铁,或者说是生铁的原材料。

总之,第一炉土法炼铁大功告成,我们排在评奖台上也乘了一次火箭,士气异常高昂。

但是,以后的炼铁就不那么顺利了。为什么?没有燃料!块煤供不上,你没有燃料怎么炼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好不容易运来几车炭,等均分到各连队,挨到我们名下也不够架一炉的。怎么办?

当时我们的排长是由教导主任潘生良老师兼任的,看样子上面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老人家急了,立即叫我召集全排战士训话,他强调了当前大炼钢铁任务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在三日之内必须“点火”,老主任越说越激动。

“如果点不了火就拔白旗,先从我上来,拔我的白旗。”我听着就笑了。

“方勤学,你甭笑,接下来就拔你的。”大家看着老主任一本正经的样子,望着我,忍不住一起笑出声来。

“一个一个地接着往下拔,直到把炉子架起来!”他用食指点着大伙儿十分认真地说。

“没有炭怎么架呢?”我硬着头皮笑着反问道。

“我管不着,没有炭、炭...…自己想办法!”看他急得说话都带点结巴了。

老主任排长走了,给我们只留下了三个字:“想办法。”想什么办法呢?

“偷!”其中有一个同学半开玩笑地崩出了这么个字眼。

大家商量了半天,你还别说,除了“偷”,还真的再拿不出别的办法来。

民勤一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深受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现在我们已经是高中生了,居然偷煤,成了一群有文化的小偷,成何体统!刚开始我们实在接受不了这种做法。其一,太不道德,良心上说不过去,损人利己,品行何在?其二,如果让人抓住示众,毁了自己不说,还不坏了学校的名声?所以说什么也不能干这种勾当。

说来也巧,当天夜幕降临时,分给我们的炭却被别人给偷走了,估计就是与我门相邻的连队干的,大伙儿非常气愤。当时指挥部有一大堆上好的块煤,新调来的,大概有四五吨吧,还没有来得及分配下去,就存放在后山梁的下面,离我们很近,也就二三百米远吧。煤堆旁边搭着一顶帐篷,有电灯照亮,调派两个人昼夜看守,很严,在看守人员中,就有我们排的彭家国。

特别是到了晚上,煤堆上面支起一根长杆子,上面挂一个电灯泡,把四周照得贼亮贼亮的。万般无奈,我们就打起彭家国的主意来。

“对,到指挥部要去,小彭要是不给咱点面子,就悄悄的暗拿,反正是公家的东西,不算偷。”

那天晚上碰巧了,是彭家国一个人值班,他害怕出事确实不敢“监守自盗”,很是为难。当我和两三个同学缠着他商量无果时,已经拖了三四十分钟的时间,一个同学在门口叫我回去,这是暗号,我知道另外的十几个同学早已得手,每人背足几十斤,满载而归了。彭家国不好意思地把我们送出帐篷门外,还绕着炭堆转了一圈,平安无事。

这不是“偷”,是暗拿,拿的是公堆上的,我们这样做叫自我解脱,心安理得,小彭却蒙在鼓里,啥都不知道,也或许是在装糊涂。于是当夜挑着马灯,架炉子点火,胜利地完成了老排长下达的“无米之炊”的艰巨任务。

老排长听说炼铁炉点火了非常高兴,深夜赶来祝贺:

“方勤学,这就对了吗!工作就是这么干的,得想办法,我相信你们会想出办法的。”

当时燃料匮缺供不上,这是炼铁工作中的一大瓶颈。任务太重,我们只得采用同样的伎俩,又接着断断续续地炼了几炉。生产钢铁的目标那么高,我们一炉才炼出微不足道的一点儿,若不奋起直追,怎么可能在十至十五年里赶超英美呢?

“铁水奔流”大土炉上马

由于甘锅子炼铁是几千年以前传承下来的老方法,工艺繁琐落后,质量太次,生产量又太少,不适合搞群众运动,也不容易赶超英美,这是事实。所以指挥部提出来,要敢想敢干,想大的,干大的,改建成大土炉生产,要求一炉最起码要炼出几吨,甚至十几吨来。这么一来浮夸风就刮大了,一发不可收拾,大炼钢铁运动滑向了实事求是的对立面。

于是后来,大家就认真贯彻执行了上面的这个“英明”指示,彻底改变了炼法,正式宣布:淘汰甘锅子,建设大土炉,敢放大卫星。

我们排在一个小山包上新建了这种“理想”的大土炉,取名“铁水奔流”。姜修章老师还为此炉特地作了一幅对联:

上联:脚踏红崖山赶英超美;

下联:手扶跃进渠碧水蓝天。

横批:铁水奔流。

这个铁炉是利用山包的高度,将它内部的土石掏空,大体上其腹部状似圆筒形,底部内径约三米,高近四米,上部收口呈椎体形,便于修建烟囱,内壁镶一圈土坯,并以草泥护壁。炉齿抬高一米,以花砖起墙作支柱,粗钢筋作炉条,以此思路而建造。

此炉容量很大,能装进两三吨铁矿石。具体做法:炉齿上面铺上一层硬柴禾,足有半米高,柴上面装一层煤炭,炭上面铺一层矿石,似这样一层落一层,共装三层煤、三层拌好催化剂的碎矿石。最后一道工序是封门点火。

这么一个大家伙,在民勤是史无前例的,怎么鼓风?这一步可是促使炉中煤炭充分燃烧的关键所在。实质上鼓风就是向炉中供氧,把新鲜空气压入炉中,然后把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通过烟囱口排出,只有如此循环往复,才能逐步提高炉中温度,以达到化石成铁的目的。

原来的风箱风力显然是太小了,不可用。最后经过几番周折调来了一台“锅拖机”,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机器,可以用它来带动鼓风机鼓风,是机动的,动力自然充足,和原先用风箱人力鼓风的方式相比,自然是力大、持久、气足。它毕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是替代人力的最原始的蒸汽锅炉,虽然即将淘汰了,但是当时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洋”的。

怎样用好这个“洋”玩意儿,由谁来操作它呢?我们全排一下子就想到了劳动能手张有庆,只有他能够胜任,非他莫数了。于是专门调他担任组长,带领四名同学去有关部门取经,花了一天的工夫,学回了使用技术,此后就日夜轮流守候在机器旁边操作。

张有庆同学比我年长几岁,当时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了。他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挑剔,而且非常认真执着,他从小就是在农田里苦大的,农田里的体力活儿没有他不会干的。我也是爱逞强不服输的人,但是他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独树一帜,是我们所有的小伙子都望尘莫及的,我打心底里佩服。

他认真守候在锅拖机旁边,昼夜不停地工作,名义上说是轮班,可他坚持日夜带班,熬了三天三夜,实在支持不住了,便背靠炉门睡着了。其他同学误以为是他累坏了,未敢惊动,让他好好地睡一觉。

可是这一回几乎出了大事,老张煤气中毒了!等人们发现他平躺呻吟时,已经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若不是抬到通风处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

“铁水奔流”牵动着人们的心,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整整燃烧了五天五夜熄火了。扒开炉门歇了三昼夜,炉温自然下降到摄氏三十多度以后,我才集合全排战士扒大炉门口出铁。费了好大的劲,用大锤钢钎把每一层分块破开,终于把那三层“铁”块弄了出来,摆在外面供人参观。

各级领导以及各炼铁连队来了不少的人,都瞧着被剖开的大“铁块”沉思,不敢发表意见。最后总指挥部的领导问我们有多重,我说估计最少也有三千多斤吧。于是他果断地命令:

“上报指挥部,‘铁水奔流’一炉出铁两吨,带了好头,放了大卫星。”

还要求有线广播的大喇叭、工地小报上,大张旗鼓地大力宣传,土法上马,大干苦干加巧干的丰硕成果,加快大炼钢铁的步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铁吗?说真话,如果说甘锅子炼出来的是铁,给祖先汇报还说得过去,而从“铁水奔流”炼出来的东西,则什么也不是。这仅仅是从矿石到铁之间的凝结物,是废料。

可能是受燃料、通风不足,或炉温过低的影响,虽然是同炉三层,每层却各有特征。最下层的一块,大部分矿石仅仅是熔结在了一起,却始终没有达到“铁水奔流”的温度,所以它即不像铁,也不像矿石;中间的一层更次;最上层的,其中间的部分矿石算是烧结在了一起,而表皮的部分约有一半的还没有改变颜色,矿石之间的棱角都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你想,我们用钢钎、铁锤能把那三层大“铁块”分别破成几块,而且还从炉门中抬了出来,世上有这么“坚硬”的铁吗?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只是把铁矿石块互相熔炼到了一起,结成块状,这不能叫做“铁”,我们自己看着都有些汗颜,难道说“铁”应该就是这般模样?

我们采用的方法简直是在儿戏,辱没了祖先的教诲,应该说是真正的劳民伤财之举。但是上司定了调,现在的“铁水奔流”,竟然成了红崖山大炼钢铁阵地上的榜样,又成了一面红旗,坐上了“火箭”。简直不可思议!

各个工地上积极学习我们的“经验”,全面开花,一时土炉林立,都按照“铁水奔流”的模式,依葫芦画瓢大放卫星,炼将起来。我们连,即一中就有四个排,一共建起了四个大土炉,各连队也是一排一炉地比赛。各炉大概出了二至三炉的“铁”,质量彼此不相上下。卫星放了,资源、物资消耗了,老百姓受苦了,每天完成几吨的“产品”数字上报了,至多不少,多多益善。一级哄一级,一级骗一级,一直骗到党中央。

大炼钢铁就这样接近了尾声。

干到1958年的11月初,天气渐冷,不知不觉我们已在这里奋斗了近半个学期的光景。上级通知所有的学生全部返校复课。

补充两宗小事。

在红崖山上还有两宗小事对我印象太深,需要赘述一下。

一件事是太瞌睡了。

自从到红崖山上,历时两月有余,几乎没有睡过一个晚上的囫囵觉。由于任务繁重,连续劳作,休息时间实在难得,一昼夜只能睡眠四个小时左右,一边干活,一边打盹的情形时有发生。

我们当年苦累不怕,就怕瞌睡。抬垡子,抬土坯,谁也想走在后面抬,不乐意走在前面,因为两人一组,走在前面的人必须得操心看路,而走在后面的人只需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可以借机迷迷糊糊地打个盹儿。也不愿意干轻闲活儿,特别是怕砸矿石,因为一坐在小木凳子上就发困,想打盹儿,因此常常把自个儿的手指头砸伤。大家必须得经常说笑着、喊着、叫着、唱着,互相鼓励着、刺激着。开饭的时候还有个特殊规定:不许进“宿舍”吃饭。怕趁机睡觉,按时吃不完饭,要耽误上工的。

有一次中午吃饭时,陈生锐同学不见了,我到“宿舍”去找,只见他躺在铺盖上睡得十分香甜,嘴里含着一大口馒头,还没顾上嚼哩,我望着真羡慕,不忍心叫醒他。那时候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奢望,就是能够多睡一会儿觉,别无他求,最反感的是甜梦中的集合哨声。

第二件事,吃得太好了。

上了红崖山,粮食不限量,放开肚皮吃,上学以来的第一回,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早点馒头开水,吃几个就拿几个,几大堆新出笼的白面馒头,热气腾腾,随便拿,尽肚皮吃。一斤面蒸四个馒头,一般的小伙子早餐要吃三至五个,我吃三个,属于中等饭量,大部分人吃四个,也有吃六个的。

中午的那顿饭最丰盛,烩菜加馒头。烩菜中有大肉片、粉条、油炸豆腐块、油炸山药块等,还有各种青菜,调制得香气浓烈,美味可口。不过有个规定,每人必须先吃一大勺这样的烩菜,也就是说我们每人必须先吃完一大饭盆子烩菜,这是硬任务,只要吃光了一盆菜,馒头随便放开吃。等到一盆子烩菜吃上,我一般再吃四个馒头就好好的了,最多的一次吃过六个。

我们班里大部分小伙子的饭量比我大,一般能吃八个馒头,王寿和同学与人打赌,有一次他说是吃了十六个馒头,我不信,其中必定有假,不过后来有人亲眼目睹,说是确实吃了十二个。就这个量也不简单,一顿能吃三斤白面的馍馍和一盆菜,足够别人吃三天的了。

晚饭肉汤面条,夜里饿了还可以拿来馒头当夜宵。我记得在出甘锅子后的炼铁炉旁,每天夜里十二点钟左右到那里烤馒头吃黄皮儿。

放开肚皮吃,就有人作孽。污水桶中有好多吃剩的烩菜、馒头,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偷偷地把馒头扔在垃圾堆上,白生生的馒头浪费了多可惜呀。虽然学校多次开会批评,提倡勤俭节约,但屡禁不止。

想起来那时候的富足,和半年以后饿死人的惨景,相比之下,简直是在造孽。我从小就受母亲的教诲,她说,“五谷粮食糟蹋不得,糟蹋了要遭罪哩”。所以不小心掉在地上的汤面条,母亲捡起来就吃了,从不嫌脏。

母亲说的,正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金玉良言,是古训。

红崖山上后勤供应充足,不光是体现在我们一中,各个连队都不相上下。后来我始终在想《朱子家训》中讲的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我们当年在红崖山上大吃二喝,是否有败家之嫌,有造孽之因,否则后来怎么就发生了报应?如果说红崖山上的伙食再节省一些,更不要糟蹋五谷,那么把省下来的那部分食物再放到1959、1960年的春天,不知道能够救活多少条生命!

十年后回头一望

十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偕同夫人到武威看病,由于红(洪)水河上的桥墩断裂,民武公路不通车,被迫搭了个便车去武威,绕道黑山头和红崖山之间的水库大坝上,碰巧路过当年红崖山的炼铁基地,有幸再次回头一望,目睹过去遗留下来的凄凉场景,使我感慨万千,哭笑不得。

“铁水奔流”的炉壁,虽然经过岁月的流失有几处塌陷,原貌改变了许多,但其大形象还在,基本上能分辨出原先的眉目,尤其是“铁水奔流”那四个大字,虽然土头土脸,却依然如故,完好无损,因为它当初是用水泥做成的。那几大堆烧结成的矿石块,不,准确地说就是那一堆废石渣,是当年大土炉上马时“炼”下的丰硕成果,眼下安然无恙,静静地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好像它还在向日月星辰天天倾诉着曾经的荣耀和后来被永远冷落了的岁月沧桑。

以上是我在1958年8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参加了民勤县“大炼纲铁”的群众运动,这是在红崖山上留下的一段终生难以忘怀的回忆。

作者简介:方勤学,笔名潇生,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人,蒙族,生于1938年。1961年肄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无线电子学专业,曾长期在牧区从事基层工作,后任职于阿拉善盟统计局综合科,统计师,期间编辑、审订过数年的《阿拉善统计年鉴》。一生致力于统计、会计专业知识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经济工作。1995年退休,2014年动笔回忆,历时八载,于2022年春长篇回忆录《驼乡风云》完稿。

相关参考

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

...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读书有三到:谓心...

勤学好问的名言名句

...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读书有三到:谓心...

什么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书,行万里路。——刘彝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6、莫...

什么告诉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书,行万里路。——刘彝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6、莫...

劝学古诗颜真卿

1、劝学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

劝学古诗颜真卿

1、劝学原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

烟台金刚纱窗(枕上诗书闲处好)

...书闲处好作者崔洪国题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是一个与作者在他所建立的世界里的交流和对白,是一个融入了自己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思辨过程,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不自觉的用文字力行着,读书又...

烟台金刚纱窗(枕上诗书闲处好)

...书闲处好作者崔洪国题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是一个与作者在他所建立的世界里的交流和对白,是一个融入了自己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思辨过程,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自己也不自觉的用文字力行着,读书又...

什么诗句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

什么诗句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