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台铜质油壶(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这是怎样的斗争精神?)
Posted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烛台铜质油壶(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这是怎样的斗争精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烛台铜质油壶(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这是怎样的斗争精神?)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的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能当俘虏!”面对敌人的疯狂射击,他沉着地对身边同志说。
危急关头,生死之间,是什么让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此勇敢,宁愿牺牲,也决不向敌人低头?而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40多名同事。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他叫何云,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
彼时,太行山上,烽火连天、环境偏僻、信息闭塞,在这里做新闻工作,困难超出想象。一部破旧的印刷机、一个土制的铅字架和一副老五号的铅字,就是《新华日报》华北版筹备时的全部家当。
面对物资困难,何云带领同志们自力更生:没有新铅印机,就自制字模;铅不够用,就用木刻代替铅字,或从老百姓那里收购锡制烛台、灯盏和油壶等,采用铅、锡、锑合金浇筑铅板;没有纸张和油墨,就自己制造。
终于,他们在1939年元旦出版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第一期报纸。报纸一出版,发行量就达两万份。其中发刊词中写道:“本报愿在这困难阶段,为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与华北文化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将华北全体文化战士紧紧团结在本报周围,为开展敌后的文化运动而与敌寇共战到底。”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和同事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何云思路开阔,眼光敏锐,分析透辟,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问题本质,引导民众穿越迷雾,看清大局,从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他在《再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中写道:“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强调自力更生,但我们也要求把握国际间每一波动,分析每一微妙的关系,看清形势,善于利用帝国主义的每一矛盾,助敌者敌之,助我者友之。”
对太行山的新闻人来说,他们不仅要办报,还要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扫荡”,与敌战斗周旋。处于和平时代的我们难以想象,这样一份报纸,从1939年元旦创刊到1943年9月29日停刊,历时4年零9个月,曾先后经历近十次反“扫荡”战斗,8次搬家。
为了方便转移,装备需要尽可能轻便。何云组织专业工人把铅字改小,制成了小型轻便活动的铅字架和小型的脚蹬印刷机。就这样,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在内的全部印刷器材,只需三四匹骡子就可以驮走。可以说,“三匹骡子办报纸,背着报馆打游击”是何云和报社全体同志干工作的生动写照。
在何云眼里,“一个铅字就是一颗子弹,一张报纸、一条消息,对于革命战士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敌人就是打击,所以愈是战斗艰苦紧张,愈不能停版。”因此,即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何云也始终带领同志们排除万难。他们在隆隆枪炮声中钻山沟,想方设法灵活地出版油印或小型铅印的“战时版”报纸,使得华北军民即使在斗争最紧张的时刻,也依然能听到党的声音,看到胜利的曙光。
《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朱德总司令评价说:“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何云自己也留下豪言壮语:“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报社成员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斗精神更加高昂。他们驰骋太行大地,以笔墨作刀枪,创造了敌后办报的“太行奇迹”。
由于《新华日报》华北版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日寇便千方百计地想要消灭它,每次“扫荡”都把摧毁《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人,对太行根据地发动报复性的“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3日下午,《新华日报》华北版接到转移命令,何云指挥大家迅速掩埋机器、向外转移。5月27日,何云率队转移到辽县大羊角附近。当晚,他仍坚持架起电台收听电讯,亲自撰写稿件,计划出版战讯。28日黎明,敌人开始搜山,何云等藏身的山坳不幸被敌人发现。
何云背部中弹负伤,当即昏倒在地。敌人撤退后,战地医护人员将他救醒,可何云的第一句话是:“我的伤不严重,快去抢救其他同志吧!”当医护人员救完其他伤员,再回来看何云时,这位一直在前线战斗的新闻战士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7岁。
这是中国新闻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在这一次反“扫荡”战斗中,40余位《新华日报》新闻工作者一同倒下了,但他们用鲜血浸染出的党的宣传阵地没有倒。重创没有击倒这群勇敢无畏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经过短时间休整,再次复刊,愈加坚定了用手中的笔墨抗击敌人的决心。“我们将在何云同志创建的基础上,坚持到敌后新闻工作胜利的明朝!”
深秋的太行山,金黄色落叶铺满山坡。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背靠千仞绝壁,面向东方,那是他们曾经战斗、牺牲的地方。碑的正面镌刻着杨尚昆同志的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左侧面镌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同志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
如今虽已过去80年,但太行山战地新闻工作者以笔墨为武器与日寇作战的英雄事迹仍为新时代新闻人的指路明灯。他们为革命战争的报道员,亦为冲锋在前的战斗员,集中体现了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坚持真理的崇高理想、不怕困难和牺牲的斗争精神、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开拓创新的永恒追求,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铁肩担的是道义,也是红色的信仰。“笔杆子,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两杆子”。正是靠这样才华横溢、慷慨大义、英勇无畏的红色新闻人,党掌握了革命年代舆论斗争主动权!
习主席特别强调:“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
今天,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更要学习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坚定意志,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阐释好中国立场、维护好国家利益、展现好中国形象,牢牢掌握国际舆论场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大赋予新闻工作者更大的责任、更高的使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正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让世界读懂中国。
今天,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达崇高的敬意!祝所有记者节日快乐!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
相关参考
核辐射和热辐射的区别(一颗10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爆炸威力有多大)
...带的弹头则是30万吨起。至于能达到多大的杀伤范围就是一个计算题了。原子弹爆炸为了追求最大破坏力是会计算火球的半径的。这是一次核试验中通过红外摄影机拍摄的原子弹爆炸火球,注意地平线上的小黑点是十几米高的树...
弯圆加工咨询(亲历者揭秘:中国造第一颗原子弹有多难?高能炸药竟是用铁锅熬的)
...木匣子外方内圆,像个普通的笔筒。谁也想不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中子源曾躺在里面。作为引起裂变反应的“扳机”,中子源虽然只有乒乓球大小,但对原子弹至关重要。1964年10月15日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前夜,飞机...
焊接式真空隔离闸阀(当年代号“真空阀门”——记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隐姓埋名人”)
...菇云早日升空而奋斗的峥嵘岁月,给了我一生的教益,那就是:要永远为我们的国家努力奋斗!”话音未落,会场掌声雷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柳襄怀,60年前,他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甲种分离膜”...
焊接式真空隔离闸阀(当年代号“真空阀门”——记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隐姓埋名人”)
...菇云早日升空而奋斗的峥嵘岁月,给了我一生的教益,那就是:要永远为我们的国家努力奋斗!”话音未落,会场掌声雷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名叫柳襄怀,60年前,他曾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心脏”——“甲种分离膜”...
...得更近,把两个人紧紧地绑在一起,永不分离。4、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时代潮流的需要,一种新鲜气息的到来,子弹头项链潜在淡淡的个性和强悍
中新网曲靖11月23日电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记者缪超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依赖有色金属“锗”制成的全自动红外体温筛查仪,运用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原理,在人群密集区域实现了快速大范围的...
...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55年,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任...
...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55年,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任...
我国热成像发展历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
...外体温筛查仪。缪超摄中新网曲靖11月23日电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0.3克锗”的故事记者缪超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依赖有色金属“锗”制成的全自动红外体温筛查仪,运用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原理,在人群密集区...
小伙伴们你们看抗日剧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日军子弹一直都打不完。为啥我军打着打着子弹就没有了。我刚开始看时以为就是电视剧套路呢。如今我才明白,为什么日本士兵有那么多的子弹,这是因为日军单人携带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