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合欢树(2021新高考重点题型修辞文字题专练)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潍坊合欢树(2021新高考重点题型修辞文字题专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潍坊合欢树(2021新高考重点题型修辞文字题专练)

1、(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②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2、(2021年新高考I卷)小说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使故事的发展有起伏,可渲染紧张的氛围,可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3)反复手法,可以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

3、原句与改句比较

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答案: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徐徐语文坊精编)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4、(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5、江苏省苏州八校联盟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于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中把剪纸民间艺人比作野花野草,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是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③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用法。题干中说“比喻具有相似性”,这就提示考生思考的方向,要指出“相似点”。文中的比喻句是“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民间剪纸艺人”,喻体是“野花野草”。二者的相似点是:“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即民间艺人和野草野花都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但是它们都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6、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又,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同兵器,(比喻)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 ① :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比喻)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比喻)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比拟中的拟人)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比喻)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任。(比拟中的拟人)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 ② ,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比拟中的拟人)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排比)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比拟中的拟人)

题目: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夸张、比拟

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借代、比喻、夸张

答案:B。“具有了战斗的精神…极具执着的个性”等为比拟;“像是钢叉…如旗飘扬”等为比喻;“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等为排比。本段中没有借代、夸张。

7、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中将白发比作明丽的雪线,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头发和雪线的形状相似,白发和白雪色泽相似。(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8、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 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题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糙时的动态关;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弃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 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9、广东省高研会2018级高三第一次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调研卷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 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题目: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中把裁种小树的石坑比作白色鱼鳞,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形状相似。远望时石坑在形状上颇似鱼鳞。③数量相似。山上的石坑数量颇多,颇似鱼身上密密麻麻的鱼鳞。④颜色相似。开挖的石坑,远眺时颜色泛白,与白色鱼鳞甚是相似。(4分)

10、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试卷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 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题目: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针头被赋予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因粗心煮软了针头对病人造成伤害(针头变得特别软,插不进皮肤,令皮肤血迹斑斑),②让读者感到针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1、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九月调研试卷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题目: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分)

A. 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答案:D("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

12、山东省2021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题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答案: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13、河北省2021届高三联合测评(一)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徐徐语文坊精编)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题目: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B(排比,"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比喻,"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拟人"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嚎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退";反问、比喻,"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4、湖北省襄阳五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站在雪山之上,“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我就站在天底下,我就凌驾于尘世之上。

云真低啊,___________,可我舍不得伸手相扰。看她们自由自在,旁若无人地生活。恍惚间,我就迷失在那云里。平时行色匆匆,赶着地铁追逐客户,贴着地面卑微行走,从来不会抬头看看云,偶尔在小阳台收衣服时匆匆一瞥,只看见那云黑着脸,脚步混乱,行色匆匆,也在赶地铁吗?即便是脚步慢了些,出场的背景也总是混混沌沌,她在高楼背后躲躲闪闪,眉眼低垂。

我竟然会把两种迥异的风格混搭起来!我应该是最天才的设计师。眼前藏地的云,我就固执地觉得她是万历年间苏州小巷的哑女。她不取悦谁,在自己的天空从容寂静,自在独行。她当窗梳妆,她织素裁衣,她洗手做羹汤。她没看我,我却在寻找目光;___________,我却应声驻足。她独行在杏花春雨江南的青石街道,躲在油纸伞下安静欢喜。她浅浅一笑,我便觉得心上的冰碴子扑簌簌地往下落,落成千年初雨。她终于看向我,清澈见底,一眼万年。

题目: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

A.对偶、设问、引用 B.排比、对偶、反语

C.比喻、借代、通感 D.比喻、通感、比拟

答案:D (无对偶、设问、借代,反语)

15、黄冈市2020年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

制陶人老李头总是忙碌的,从不停下手中的活和客人说话。四爷是小镇唯一有文人气度的人,着青衫,留长鬓,踱着方步。他总是在制陶人面前冲最好的珍藏,让制陶人艳羡不已,多了对壶的留念和感知,有了不舍和爱惜。

往往此时,两个人是不谈茶的,茶,都用来品了,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那些美好和他们嘴边的胡须一样,都发白了,谈起来,还津津有味,笑声找不到一丝掩盖。

老,盖不住浓浓的茶味。两个人的茶世界除了两把木椅和一张桌子外别无他物,他们的唇边世界比天还大,春天的恩赐,都装在这小小的陶壶里,不知倒出了他们多少心事。

两位老人都是懂壶的:四爷是沏茶高手,铁观音到了他手里,就被他赋子了更多的诗意;老李头自不必说,那壶出自他手,每一个气孔都是熟悉的。

两个人,一壶茶,①陶,在茶水外细数春秋。②茶,是陶壶里最大的隐士。

我喜欢他们喝茶的样子,陶壶是他们中立的智者,茶碗成了游走的侠。人老了,茶是新鲜的,回忆是新鲜的,甚至,还有童年的趣事,几十年的事都就着茶,灌进肚子里。

陶醉,人怎能不醉?

题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①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陶"人格化,并且明写"陶"实写人,表现出人物历经沧桑之后的从容和淡定(2 分)。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茶"喻人,表达出悠游于生活的自在与惬意 (2 分)。

题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四爷是小镇唯一着青衫、留长髯、踱方步的有文人气度的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案:①在内容上突出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着青衫,留长髯,跟方步"的外在衣着和神态上;改句重点落在"有文人气度的人"上。②)在句式选择上特点和效果不同∶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改句为长句,表意虽然严密.但读起来比较拨口。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表达效果有差别;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四爷的神情和气质,突显出他的性格特征;改句仅是概括性的平实说明。所以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强。

16、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题目: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分析。(4分)

答案:①树和人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写出了树萌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给 4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画线句子使用拟,人手法,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感,表达更为形象,且蕴含着喜爱之情。

17、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联合命题高三阶段性考试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 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 ,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间苗就摆上了重要日程。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小时候理解不了其中的 ,帮着大人到地里间苗,总下不了狠心。一墩苗三四棵,棵棵都长得喜人。倘若 的还好选择,但长得齐整的往往就无从下手。

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夜晚走到地头,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舞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题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此起彼伏的是墨绿色的庄稼,让人陶醉的是‘咔咔’的拔节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片的叶子随风舞动的状态比作此起彼伏的波涛,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与前文句式一致,更加协调严谨。③改句不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原句强调看到庄稼、听到玉米拔节声的感受,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18、新高考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在孟良固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 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 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来这里 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 ;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减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题目:文段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烈士生前惊天动地的壮举和死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做对比; 无名烈士长留人民心中和那些挖空心思置办豪华墓碑却被淡忘的人做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烈士永不磨灭的功勋,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

题目: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着烈士陵园,陪伴着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案:①原句使用比喻,把烈士陵园比喻为沉訇萄的史书,更有韵味,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②原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更适合作为文段结尾,和上下文的风格更加一致;③连用两个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和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19、新高考全国卷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卷(三)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徐徐语文坊精编)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题目: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答案:D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与"迎春花"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描绘,不是比喻。

20、百师联盟新高考卷2021届一轮复习联考(二)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 “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 “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题目: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种修改?请阐明理由。(4 分)

答案:不同意。(1)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2)原文"先人的 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由浅入深、由显及隐,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每点 2分。)

21、湖北省黄石市六校2021届高三10月联考

乡情像一条坚韧而绵长的丝线,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_甲 水,剪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_乙 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_丙_ 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缥缥缈缈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如诗如画的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结群打伙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_丁 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题目: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喻 双关 比拟 B.比喻 双关 排比

C.比喻 比拟 借代 D.比喻 比拟 排比

答案:选D 。 "乡情像一条坚韧面绵长的丝线"是比喻;"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是比拟;"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数"是排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

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4.近来试题的考查形式同比喻,这里不重复。下同。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

难道……吗 +不 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 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十、对比

1.定义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2.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3.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相关参考

改色反光刻字膜(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标点运用题型专练)

【真题练】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氢氧化(第3章 微题型23 氢氧化亚铁、高铁酸钾制备实验探究 2022年新高考)

溶解度s和ksp关系式(第8章 微题型74 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及图像 2022年新高考化学)

1.(2020·陕西新城西安中学高三月考)已知:pAg=-lgc(Ag+),pX=-lgc(Xn-)。298K时,几种物质的Ksp的值如下表:化学式AgClAgSCNAg2CrO4颜色白浅黄红Ksp1.8×10-101.0×10-122.0×10-12AgCl、AgSCN、Ag2CrO4的饱和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

溶解度s和ksp关系式(第8章 微题型74 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及图像 2022年新高考化学)

1.(2020·陕西新城西安中学高三月考)已知:pAg=-lgc(Ag+),pX=-lgc(Xn-)。298K时,几种物质的Ksp的值如下表:化学式AgClAgSCNAg2CrO4颜色白浅黄红Ksp1.8×10-101.0×10-122.0×10-12AgCl、AgSCN、Ag2CrO4的饱和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

英语专业考研考什么

...语法修辞、翻译、阅读、写作等。有的学校只考其中某些题型,如北外只考阅读和翻译

潍坊画室(壹点画室——优质艺考生的摇篮)

...和青岛校区,与北京、济南、烟台、威海、聊城、淄博、潍坊等知名画室形成“艺考联盟”。经常组织参观学习、教师教研、志愿填报研究等活动,致力于学生艺考服务,旨在打造省内一流的艺考品牌。学校还将与意大利、澳大...

潍坊画室(壹点画室——优质艺考生的摇篮)

...和青岛校区,与北京、济南、烟台、威海、聊城、淄博、潍坊等知名画室形成“艺考联盟”。经常组织参观学习、教师教研、志愿填报研究等活动,致力于学生艺考服务,旨在打造省内一流的艺考品牌。学校还将与意大利、澳大...

物化性质和理化性质(新高考选科3:物化地、物化政特点及与物化生的比较(3+1+2模式))

在实施“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中,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是物化捆绑的三个组合,根据国家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在可报考的专业数量上拥有明显的...

物化性质和理化性质(新高考选科3:物化地、物化政特点及与物化生的比较(3+1+2模式))

在实施“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中,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是物化捆绑的三个组合,根据国家教育部2021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指引》),在可报考的专业数量上拥有明显的...

托福考什么样的题型(托福口语六大题型参考模版分享)

托福口语共有六类题型,其中TASK1和TASK2是独立任务,TASK3-TASK6是综合任务,不同题型对考生的具体答题要求不尽相同,对应所需的答题“套路”也不同,独立任务比较侧重考察学生用英语独立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而综合任务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