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线槽板(上网课啦央美云好课丨央美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

Posted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演出线槽板(上网课啦央美云好课丨央美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演出线槽板(上网课啦央美云好课丨央美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

编者按:《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是版画系张战地老师带领三年级第二工作室的课程,学生人数不多,但却让人大开眼界,惊讶又惊喜——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从平面绘画、装置到行为、影像全部涉及——还是“版画”吗?却全然不受“版画”二字局限,运用各自艺术“策略”展现创作个体的独特性,不是版画吗?他们却挖掘着各自的“版画基因”,似乎有一种共通的概念在引导。正如张战地老师所言,“‘策略’如不建立在对传统和艺术本体的理解上,会是荒唐的。”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云课堂特别选择“对话式”交流呈现师生互动,直击教学课堂。那么,全能的版画系学子究竟怎样各显神通?到底什么是“版画基因”?又如何注入丰富各异的创作方式?一起来看!


云 课 堂 现 场

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

任课教师:张战地

授课对象: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三年级

授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2020年4月17 日 共 8 周

学生: 闫格 甘倬安 贾旻 李雨凝 胡景正 肖宇 董麒


云 课 堂 教 师

张战地

2010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院版画系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

2008年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视觉艺术系

开设有《图像与含义》《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等围绕现代主义艺术研究的多门课程


云 教 学 详 述

课程理念:正如我们所见,一些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使用看似极端而偏隘的独有技法来表达自己,这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例如达米恩·赫斯特所使用的福尔马林溶液;奇奇·史密斯所使用的布艺、铸造、版画等材料,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多元化的方法都具有偏隘性,因为它是一位艺术家的特定方法;但每种“策略“所带来的极端性恰又体现了创作个体的独特性。理想的“后现代”艺术在精神内涵上是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延续,而不是意义的稀释和缩水,只是塑造意义的方式完全地转向了个体谨慎而明智的决定。

《版画概念的空间拓展》这一课程正是希望学生更多发现自己身上的”版画基因”,进而由此更为深入的认识自己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策略”如不建立在对传统和艺术本体的理解上,会是荒唐的。

线上授课现场

课程目标:

一、首先完成相关课堂讨论,涉及版画本体语言和版画概念的变化过程。贯穿课程的讨论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丢勒的圣母与犀牛。2、地理大发现和第一张腐蚀铜版画。3、宗教改革中的前卫武器。4、启蒙的涟漪与机器的动力。5、浮士德与戈雅的巨人。6、“画册”的出现与劳克累克的石版画。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贝克曼。8、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朋友。

二、完成相关实践。考虑到此次网络授课和学生在家完成作业,实践内容做了相应调整。除了与印刷相关的内容需要学生就地取材之外,尽量帮助大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想法的材料并利用加改造,进而完成作品。另外,根据课题要求,有相当部分需要利用电脑完成,这与往常相比变化不大,只是在作品展示环节需要学生在各自家庭环境中展示。

实践、课堂讨论、阅读三部分分别占40%、30%、30%

过往线下授课现场

课程内容:

1.三维空间的材料与质感(2月24日——3月6日)

2.动态与复述(3月9日——3月20日)

3.空间与光(3月23日——4月17日)

课程的内容承接了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如果说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更多专注于较为版画传统的艺术技巧和思考的话,此课程的目的更多专注在版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上的研究。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亦是一个机器复制的时代,版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的,诸如复述性等等的特点是版画这一本体所带来的,在这个课程当中就初步开始对版画这一艺术语言的内在特点进行研究并在更广泛的艺术表达手法上进行实践。

过往线下授课场景

课程学理:

本课程的出发点是对“版画概念”(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Printmaking)的认识。在这里梳理出主要的几点,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希望不断修订。

第一,首先是印刷行为。能促成印刷行为的一定是在某个环境中被需要的信息。印刷行为的力量在于行为本身,它暗指了被印刷物精神层面的能量。印刷行为持续的时间长短指示了被印刷信息作用于受众的程度的高低。

第二,印刷质感。传统的印刷方式有凹、凸、平、漏四种,除了丝漏方式有可能不以纸张作为载体外,其他三种从传统方式的角度都是印刷在纸张上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最大的作用是利于复制,如果我们把复制作用去掉,那保留下来的就是作为不同印刷方式带来的质感的不可替代性。

第三,从印刷概念而来的复述性。印刷的结果是制造出很多面貌一样的东西,那所有面貌一样的东西是否都可以称为印刷品呢?其实不尽然,而是印刷概念体现复述性。复述的结果是制造出很多面貌一样的东西,而所有面貌一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复述品。而复述的力量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差异性。

第四,印刷带来的波普性。作为印刷手段本身在这里并不重要,而是否能达成传播的可能成为根本目的。

第五,与印刷相关的科学原理。印刷术是科学技术,而如今与印刷相关的科学原理数不胜数,比如酸腐蚀原理、感光原理和诸多物理原理等,这些都是与印刷相关的概念。

利用“版画概念”进行创作可以落实到不同的形式和材料上,以拓宽版画实践。本课程专注于讨论如何以“版画概念”为出发点利用相关形式和材料制作三维艺术作品(Three Dimensional Art)。


云 教 学 手 记

据采张战地老师问答内容整理

我从开学到五一假期前完成了版画系二年级的八周基础课和第二工作室的十周工作室课程和四周的文化考察课程,六月份还有一个月的全院选修课。我想所有在网络授课的老师应该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网络授课降低了些现场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上的沟通。课堂上偶然出现的话题;下课后的闲聊;请学生来家里坐坐等等,这些看似随机的内容是大学教育里不可缺少的。

过往线下授课现场

我常把教学比喻成画一张画,画里的形象、内容这些可见的东西就好比授课的具体内容,而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或者说作为老师“身教“的部分就好比一张画里的质感、韵律、格调等不容易发现但又真实存在的东西。一张画或者一次教学只传达“可见”的就是60分,但也可以更好。为了弥补,我加大了用微信一对一与同学交流的频率,而且我发现用语音都不太行,打字沟通是最能谈到彼此心里去的,可真是累啊。

十几年前,美国的各个大学开始搞线上教育,学生可以自修网络课程,看教授录好的视频然后完成作业和考试,最后拿到学分。我当时感觉这个形式似乎不错,今年年初我问美国同行现在那个网络教育发展的怎样,他们说比较鸡肋。所以我感觉⽹络授课不会对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太大冲击和影响。

我今年春天在网上听了两堂课,一堂是腾讯视频的曹星原老师讲当代主义艺术,一堂是浙江大学搞的白谦慎老师讲书法,白老师这个课有三次,这些课程我感觉很受益。我想如果借这次疫情期间网络授课的经验,各个学校能推出一些视频课程那将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毕竟几年前我们都挺认同“哈佛公开课”那样的形式,我们也有这个实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定会质量越来越高。


云 课 堂 创 作

学 生 说

闫格

作品名称:《药》 作品材料:胶囊,塑料 作品尺寸:可变

张战地老师:我忽然发现,你两个作品虽然材料语言不同,但似乎有相同意味,或者说含义上、观念上有共同点,我们能不能在这梳理一下,谈谈它们相似的含义。

闫格:是的,在做作品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追求“平”,我希望每个看到我作品的观众都能在我的“算计”中捕捉到自己的情绪,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治愈了,治愈本身是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与身体中的创伤。然而我相信这些并不是药物全权帮我们实现的,精神与体质的关系,人类物质文明的发达,使生活越将受到精神的支配,精神是意识的一部分,精神又包含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精神是人的生命体征的直接反映。他导致的不确定性,异变性,我想这就是我先展现给大家的东西。完成《药》的中途和老师的交流中,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叙事性有些过强,会降低作品的质感,所以又做出了一些修改和调整,多注重作品的形式和观念性,对胶囊做出了各种的尝试:用火烧;水浸泡;滴蜡;注入液体,剪裁........这些手段使它们的面貌是多样的,使作品变得更加丰满。

闫格在家进行作品创作

作品名称:《药》 作品材料:胶囊,塑料 作品尺寸:可变

闫格:《》这个作品,我想更近一步地触碰自己,它和《药》的形式不同但是和我的情绪是一致的,为了达到理想的节奏和情绪的流露,动作与时间剪辑的反复尝试,软件的学习,是对我的考验,也增加了我的经验。上学期我们的工作艺术形式是以铜版作为媒介,大家都是一样的,形式相同,观念不同。但是此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的观念不同,形式也不同,找到自己的特殊性,令形式多元化,让“材料代表自己”。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共存的。形式指的是作品的材料与表现,而内容只是一个作品的观念与想法。此外,还要思考从观念的角度,自己的作品能流露出什么,不要搞大价值,这不是自己的流露,要寻找自己的天性,学会自我剖析。也要思考作品的深刻性和趣味性,是否能够进入大家的视野并引起深刻的思考。同时,对于作品的热情和时间的投入,也是一个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更多作品影像在艺讯网:一堂云好课|央美版画系的学子们都这么全才?)

张老师: 以你这两个作品的实践经验,能不能说说有没有关于版画概念和版画思维对作品的影响,也许需要好好想想,尽量谈。

闫格:版画具有间接性,设计性,复数性。正是版画最具特点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可能,如何把它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我们把已有的知识重新整合以后形成自己的东西,而整合的方法是我们要探讨和学习的东西有关版画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媒介上呈现。《》这个作品,我选择了视频影像这个媒介,在视频上呈现时间维度添加了声音与投影,在空间中呈现其3D维度,在网络上呈现其传播性,在电脑和IPAD上还可体会到其交互性。这时版画的根本特性并没有改变,传播性在网络上的流转,复数性在现代印刷行业和高精度微喷技术或感光制版、电脑雕版技术上面的体现。

闫格作品创作过程

闫格:当下的艺术创作,已不仅仅只是孤立的在二维的纸上、电脑屏幕、或仅仅在三维物体和网络空间中的单一维度上创作作品,展览的展示空间也是作品的一个整体,当我们在一个展览空间中既有纸媒作品,又有以纸媒上的图形延展到电脑屏幕中的视频交互作品、在网络上大量传播的视频,和在空间中从同一主题中发展出来的3D作品时,事实上,在传统版画中集中在同一件版画作品中的所有的有关版画特性的概念又被聚合在一起。

作品名称:《 》 作品材料:投影视频 作品尺寸:可变 部分截图

闫格:我认为,不要把它只是局限在版画上,可以画油画、做综合材料、做动画、装置。这是两条路,“深”是指技术精神上的深度,“广”则是将版画的界限打破,把它的限制变成它的优势,把它有限制的东西变成无限制、自由的东西,当有了这个理念就可以打破边界,利用这种限制来创作,正因为有了这种限制我们才能往精神了走,往打破界限的路上走,往无限的范围和冲破限制的范围走。那么就出现了非常多的新东西,它主要是从思维方式上进行改变,自然在表达方式上自然花样就比较多,特点就得以呈现。它打破了固化的传统,颠覆了死板陈旧模式和思维,然后不停地再有新的科技、新的方法、新的限制,然后再不停地打破,这就是我们不断发掘自己,不断创新的动力吧。


肖宇

作品名称:《日常材料的课题研究》 作品材质:纺织线 作品尺寸:90X30X40(cm)

局部细节

张老师:上学期的版画作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里面受到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影响的成分。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偏好介绍一下当时的状态,这个问题似乎跟这次课程无关,但要是能谈些相关的那就更好了。

肖宇:感觉有的时候在做东西的时候,是和自己的心情相关的,上学期有段时间自己的内心是比较压抑的,平时会画一些小东西,总感觉很平淡,和自己内心不相称,感觉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表现主义的作品上,我觉得吸引我的那些绘画,我觉得他们是在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强烈的感情,当时我对于自己以前的作品比较麻木,而看到这些作品时,体会到了更纯粹的东西。我喜欢他们的自由表现,强调感情的率直。之前在学校听过一个学者关于绘画的讲座,他谈及巴塞利兹时,说作品完全是个人精神和灵魂的直接表现,充满能量,无需多余的备说,单纯。这些话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说自己理解很懂了,但我觉得这里面的一些意识是我很喜欢,很想要的。所以在做铜版过程中,尝试换一种思路去做,尽可能做自己内心想要的感觉,包含自己的情绪。

作品名称:《残时》 作品材料:装置、机械、电脑编程、火柴 作品尺寸:50X40cm

张老师:你的第二件作品《残时》体现了复杂的构思,制作也很复杂。随便谈谈这件作品,你认为这件作品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肖宇:对于这件作品,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练习。最重要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制作过程中,锻炼了我去不断思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因为没有做过机械性的装置,我觉得这个课题也让我收获颇多。因为涉及一些材料,也是第一次尝试,这也使我不断抱着浓厚的兴趣去研究制作,失败是经常的,总是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并没有厌烦,我觉得面对一个课题,就要去解决一件不一样的事,这样才能学到东西,积累经验。

肖宇《残时》创作过程

肖宇:在制作过程中,也学习了一些基本原理,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每个环节,连接,控制都需要反复调试,从中也体会到了要不断地解决当下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在观念的思索上,之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个困难点。后来我发现人不可避免的面对很多自身当下的问题,对于我来说,疫情期间,会经常看着家里的表,有的时候自己内心会产生焦虑,无论是闲着或者是做什么事,时间总是在不停地一分一秒的流逝,人作为生命个体,每分每秒的不断逝去,生灭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我们无法控制,时间在侵蚀着我们。


胡景正

作品名称:《洞》 作品材料:泡沫、软镜子 作品尺寸:1.2X1.5m 全貌及局部

张老师:这次课程第一个作业完成之后你还在利用一些时间反复调试它,我想一定有一个点是你感兴趣的,能不能谈谈。

胡景正:我对时间、空间和物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的艺术作品也尽量在往这个方向研究发展,一开始我很感兴趣的艺术家是埃舍尔,在深入的研究后,受埃舍尔对空间的表达,和一些抽象艺术家的影响,以此借鉴形成我自己对空间的表达。在这个作品的开始阶段不是很理想,开始是以门为这个创作元素,然后以这个门的这个闭合状态来表现我的创作意图,但是因为这个表达的内容形式太简单,而且我强加的故事性内容太多,所以导致这个作品不是很满意。这次作品材料选用的是泡沫这个材料,泡沫是一个家常常见的用来包裹但是不为重视的一种廉价物品,而且我看中了它那种光洁,透光,特殊的让我喜欢的质感。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专门切割泡沫的电热丝切割机,由这个切割机功率的特殊性进行调整,不再刻意的去制造一个具体的型,创作出来的元素个体更具有随机性,偶然性和创造性。

胡景正在家进行作品创作

作品细节

张老师:另外,这件作品做完一段时间了,能不能再梳理一下它的观念,还有观念跟使用的材料的关系。

胡景正:这个作品表达的主旨就是“入口与出口”以及选择的迷茫,涵盖了我对世界和自我意识的探索,对时间和空间的追求。再加上这个作品放置的场景是我的卧室,通过镜面对自我空间的反射与作品之间的空间产生联系,将空间的层面拉伸至精神层面,从而形成一场现象与精神之间的对话。而泡沫这个材料代表了我自身的一部分,代表着廉价普通,但是却很单纯简单干净洁白。

作品名称:《旋转的影》 作品材料:泡沫、软镜子、强光、动态装置 作品尺寸:2X2m

张老师:第二个作业经历了很多次材料的调整和追加,谈谈这个过程是什么敦促你不断变化和推进它。

胡景正: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在不断的推进和改变中不断完善的,虽说艺术作品最后靠结果展示出来,但我认为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值得推敲,在不断的推敲推进过程中也是不断磨砺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受老师指点改进,理解了自己作品对于形式和观念的侧重点,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作品细节

张老师:另外,我们的课程有一个着重点关于版画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能否就这件作品谈谈认识。

胡景正:作为一名版画系的学生,作品自然会有版画的概念参与其中,版画的复制性是其本身特有的属性,安迪·沃霍尔的版画,形象不变而色彩变化,各级放大缩小形象重复展现,复数的意义已不是以往限定概念中一种工具化机械重复的结果,“复数性的魅力是变化中的深厚感和重复中的丰富感。”作品内镜面的反射形成了重复但又不同的画面,这也是我对版画概念的一个理解运用,通过软镜子的反射,连续的镜面使得复制的图像越来越扭曲,以至于到更远的尽头完全成了另外一个图像,无限的概念是存在的,但是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无限有没有尽头?我觉得这就是复制性所带给人的一种不同的魅力。


甘倬安

作品名称:《我》 作品材质:影像 时长:3:28分钟

张老师:整个春天你一个人在北京,做出了不错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尝试了影像这一方式,能不能就第一个作品谈谈作品的想法,尤其是一人分饰两角的构思等等。

甘倬安:作品来自我这段时间的一种情绪与感情。疫情之间大家都不容易。一直不出门,长时间不见人会让人产生以前没有感受过的一些感觉。这个作品的根源就来自很多人会感受到的孤独与成长。在这个大家需要隔离的时间里自己一个人待着要么会更了解自己或者会变得更迷茫。对现在的自己的各种想法会有变化,对以前的事会有更多的考虑,对未来的生活会有更大的希望。我小时候没怎么感受到家人的支持或者尊重大部分原因来自我当年学习不好。我作为一个第一代的华人,在国外出生长大家人们肯定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考上好的大学有了一份好的工作这样过日子。我现在就能理解当年的苦恼,压力和家人们为什么对我那么严。说到这里我就能连上我的作品。

作品截图

甘倬安:这个视频表现的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点。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我认为到我准备放弃一切、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恰恰也是我最强、最伟大的时候。面对所有人最怕的一件事——死亡,想着离开我最应该爱的人(自己),这是些很可惜和伤感的事,不过成长的时候就在那一秒,我的作品里表现的就是那个时间段。那个想死的时候到你跟自己有一个战斗,斗争中经历了谈话和原谅。反问了各种问题,比如“你有多了解自己,你有多爱你自己,有没有好好的坐下来跟自己谈过话?知道“你想要什么、你缺什么、你不要什么”?这些都是在视频里长存的话题。作品里有两个我,也是表达只有“我”能救我。我只能让我自己变得更好。我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能把我弄死,我也能让我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更有意思,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每天一醒来从新开始,重新坚持。我觉得生活就这么简单。人就是回想的生命,想多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有想法的动物,我们也得继续找办法活得更好、变得更好。这个视频的想法就是从失去到找到自己的一个过程。作为我的第一个视频作品创作,我自己感觉还挺满意的,毕竟从拍摄到剪辑都是用手机完成的。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材质:影像 时长:1: 11分钟

张老师:第二个作品似乎还不能完全算是完成,但是否完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过程。你的确经历了很多思考和调整,谈谈这个创作过程的体会和心得吧。

甘倬安:在一个不熟悉、不舒服的创作情况下,我自己会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探索自己对于自己的看法。从自己出去找素材到自己表演和录音,每一步都能让我有很强烈的新鲜感,像一个小孩拿到一个新玩具一样,就想把它拆开看看里面都是什么,想知道怎么玩。刚开始做这个作品的时候还是带着一种蛮普通的思维方式开始,做了三次大调整才找到满意的效果。也是因为做了长期的实验,我在一个不熟悉的媒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兴趣所在。我认为这是作品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帮助,让我想起来我们为什么做艺术。印象,感受,语言,想法都是艺术家想表达的、想说的、都是想让自己和别人看到的。创作视频的过程就教了我这些。老师一直指导和支持我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情的最基本原理,想把一件事做得好那真的得坚持下去一直做。这个是我在这个课收获的最大的感悟。

贾旻

作品名称:《重组》 作品材质:木材 作品尺寸:可变

《重组》创作概念来自于之前的独幅版画作品

创作过程

张老师:你在第一个作品中体现了很棒的手工,能不能聊聊你的爱好,是不是平时的喜好对你做作品的方式有影响。

贾旻:哈哈哈,是的。我平时爱收藏一些玩具模型,尤其对小比例玩具模型痴迷,像高达模型扭蛋,多美卡风火轮的小比例车模。特别喜欢小而精致的东西,有时自己也会动手进行改造重涂,平时也会自己做些小手工,去网上找些手工教学视频。自学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小物件,而且自己平时会有点强迫症,比如像这件作品我会把每个边,每条线槽都打磨尽可能光滑。可能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创作方式对表达有影响。

作品名称:《构》 作品材质:光纤、发光源 、家居环境 作品尺寸:可变

张老师:就像我们在课上提过的,做作品时往往是针对自己的创作兴趣架构一件作品,也许会对从版画概念的来源考虑不足。其实对版画概念的体现和运用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过程,是因为我们之前做过一些版画,对它有认识和思考,所以在利用版画材料之外的材料制作作品时会受版画思维的影响'。能不能在此时课程结束之后谈谈这次的作品对这个点有什么体现?

贾旻:这件作品中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版画形式,但有版画思维及概念做引导和支撑。其中版画概念中的间接性是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中的一大特性,而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间接性所指的就是从“画”(绘制)到“版”,再从“版”到“画”(作品)的转换过程。其它画种都是直接的,唯独版画是间接的,其中更加注重创作加劳作的过程。看似间接性只是指一种制作的过程。但要对创作者对思想,观念,情感,意识,技术,技法,语言的全面要求。从初步的画稿构思,选择媒介材料到制作,到最后作品的呈现,会随制作过程的不确定性,而发生创作的延伸,在材料媒介的选择制作的过程中会基于初步画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会因为特定的材料属性会发生新的创作灵感,与之最后的作品呈现会与最初画稿构思有所不同,这都是间接性的体现。

创作过程

贾旻:我在光的创作过程中也体现了间接性这一特性,在初步的对这一课题形式的构想,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的研究,和观念情感的注入到最后作品的呈现前期都有大的规划。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选择材料的质地属性会和前期构思想法会有所不同,前期的构思是制作一个密闭的盒子把光纤放入盒子中,但发现呈现的效果会比前期构思有所不同,从结构到容积都显得不足。我就在原有基础上因势利导,进行再创作,把光纤从盒子里引到盒子外,从小空间引到大空间,把日常起居的空间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所选材料的特性,把光这一元素和日常空间间接的联系在一起。之后发现在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我所想传达的观念也比之前所构思的容积增强,想要的韵律感,节奏感也有所体现。这些都是版画思维中间接性的体现,我享受这种间接性的创作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会间接的受材料媒介的影响会有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我带来新的灵感,它会使创作不断的深化,使之饱满。


李雨凝

作品名称:《生》 作品材质:综合材质、塑料、电机 作品尺寸:可变

张老师:第一个作品的场景给我留下很棒的印象。也许是因为疫情时期看到海边沙地上的植物感受太好了,尤其是你家在广东,当时北京还挺冷。关于这个作品,有什么可以再聊的?现在看又有什么新体会?

李雨凝: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海边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家后院,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家隔离,我们家也不例外,往年回家我通常都会在海边溜达,今年在家就格外想看海。所以就希望创作一个与海洋有关的作品。我的创作最初想要切入的母题是“生命”。但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时近时远难以捉摸的对象。于是我来到那个我熟悉的,同时也是孕育所有生命的地方,我来到海边。新冠病毒对于我们而言是就像一个全新的生命体,它突如其来,来到我们之中,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至今都无法预料它的到来最终会带给我们什么。

创作过程及最终效果截图

李雨凝:我带上它们——这些由我创造的生命体,来到海边,来到本该如此的自然之中,把它们一一放置到其中,看着它们与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生命并置,看着它们在植物的包围中缓缓地呼吸,好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也仿佛平静了下来。它就像最初的生命一样融入自然。但此刻的我却更加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什么,作为它们的创造者,我又是如何,接下来的它们将会去到哪里。

张老师:第二个作品投入了巨大的工作量,完成了这件动画作品,最后结果挺让人满意。尤其是作品的结构很不错,能谈谈作品的结构和语言和你所要表达的观念的关系吗?我们中间有次讨论后减少了一些音乐抒情的成分,关于这个点有什么现在的观点?

李雨凝:海胆的形象对我来说非常特别,作为我从小就频繁接触的一个生物,它仿佛总是对我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而在我后续对海胆的进一步了解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它的确是一个能够作为我个人的观念载体的符号,于是我持续对这个形象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创作及思考过程

李雨凝:动画的各种形象,都是由同一个“原版”所产生,即海胆这一形象。每一个不同的海胆形象都有不同的含义个性,但它们都由同一个母体海胆的复制品衍生得来,在构建作品结构时我也有注重增加整体的节奏感,这些都体现了版画的复数性与重复中的丰富感。在动画中小海胆的每一次迈步都会迎来新一个阶段,遇到不同的事情,而最后也回到了最原始的形态。虽然在这一系列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地使用各种形式的结构和语言,但实际上都是不断地围绕最初我想要切入的关于生命的母题展开。而对于音乐部分的修改,也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使作品能够更好地排除干扰,回归主题。而动画里的内容则部分的与梦境和神话有关。


董麒

作品名称:《Push stones up the mountain》 作品材质:废弃陶瓷工业制品 油画板 作品尺寸:18x24cm

张老师:平时交流中我发现读书是你平时很重要的工作,我甚至很佩服你啃高深内容书的勇气和耐力,能不能围绕读书和你创作的关系谈谈。

董麒:说起读书这个事其实我之前是不读书的,上课时老师会经常说些我完全陌生的词让我很苦恼,总觉得自己像个文盲,去年暑假和一个朋友抱怨太闲时被她充实的暑假安排刺激到了。于是我决定开始读书尽力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哈哈哈。这个习惯就坚持到现在。啃一些难理解的书抛开专业需求先不说,有一种说法说贫穷惯了突然富有就会报复性消费,我就是知识匮乏了二十年,突然发现看书居然能有乐趣,尝到了甜头,于是总是想着能不能看点更难的书呢,看难理解的书有时一段看了很多遍才理解,理解之后会有一种成就感,我喜欢这种感觉。

董麒笔记本

董麒:后来慢慢发现书里学到的东西开始与生活有关系了,就会更多的对习以为常的事情产生怀疑,然后是思考,思考就会有新的问题,然后继续思考,这些怀疑和思考后来就变成了我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观念。这样看书这件事情和我的专业又发生了关系。所以现在它对我来说更重要了。看书还让我养成了把想法写下来的习惯,在整理思绪的时候写下来真的要清楚很多。我也知道现在看的书还是太少了,所以把它安排在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位置,我特别害怕丢掉这个习惯。

作品名称:《反映》 作品材料:pvc板 玻璃透镜 led灯 苹果 纸 作品尺寸:80x60x30(cm)

张老师:第二个作品花了超级大的精力,坦率地说,我一度和你聊到脑仁疼。你开始一直在形式上调试,最后以作品的观念作为形式的落脚依据,我们都感觉一下子释然了。谈谈这个过程的感想吧?

董麒:第二个作品我是从材料入手的。偶然试验出了透镜成像的效果,就是在墙上能清晰的投射一个物体的形象。我觉得这种独特的效果可以拿来做作品。开始时候决定在形式上下功夫。然后陷入了一个长期的停滞不前,这停滞不前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一直觉得观念和形式同样重要,我有点接受不了观念上的简单。所以在琢磨形式的表现力时总惦记着观念,特别拧巴。二是我发现只从形式上来看它是可以被替代的,不够独特,没有把这种形式的特点发挥出来。

董麒:这两个事儿在我心里纠结,无论如何调适都觉得不满意。时间长了压力就更大了,不想浪费这么长的时间做出个不满意的作品。然而当我把我能想到的形式都试了一遍最终还是不满意。于是我把它放一放,拿出几天来看书画画,那时候我在看《西方哲学史》。我发现在哲学中有很多哲学家研究的方向是拿不出证据,不能让大家普遍认同但是却有很多人感兴趣的,比如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神的存在等,还有一些问题思考到深处会发现一些关键词本身的含义是不明确的,那建立在它上面的理论该如何理解?甚至连人用来知觉外界的感觉器官都具有欺骗性,我就开始想,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真理,那我们现在对世界和宇宙的可能不正确的认知模型对我们的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想法和我第二个作品的现有形式是可以结合的。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纯形式的方向,开始把重点放到了观念上。我利用从实物中投射而来的实体的光影之像,这光像看起来是可识别的,但同时它是实物的片面反应,问题是我们可能从这种片面反应中得到对实体的认识吗?这种认识有哪些意义?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观念,到此为止我才在心里觉得这个作品有落脚点了。算是松了一口气,另一个重要的坚持下来的原因是张老师的步步紧逼,是真的步步紧逼,每次和老师交流老师都很认真和我探讨,一聊就聊很多东西,像上了一节小课。搞得我每次一开始不认真就伴随着罪恶感。不过我发现上完这次课之后我能比之前更投入更长时间的工作了。那煎熬的两个月我都挺过来了,现在这都不叫事儿!


“那煎熬的两个月我都挺过来了,现在这都不叫事儿!”心情是简单却又真挚的,师生们交流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教师富有经验的悉心引导和启发,也有年轻学子们一步步尝试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因——从纠结、无措、茫然到向内挖掘、反复思考、不断探索,转变的不止是心情,还有被时间刻录下的成长轨迹。学生们从共同命题出发,却将各自理解注入了完全不同的创作途径里,这也正是保持多样化、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显现。


你理解的“版画基因”是什么样的?支持对课程和作品的探讨,留言分享吧!

十余期陆续精选的云课堂系列也经由无时空限制的形式共享了各个院系师生们的“宅家学习”现场,收到的反馈和线上讨论热潮也是超出预料的,还有什么你期待“窥探”的央美云课堂?留言板见!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采访/编辑 张译之

相关参考

气模是什么工作(央美毕业展抖音受热捧,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6亿次)

5月9日,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开启,因其展出的毕业作品创意独特、风格迥异,在抖音上广受关注。截至目前,抖音上#央美毕业展#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1.6亿次。中央美术学院代表着我国美术院校的最高水平,每年毕业展都会成...

清美和央美哪个好(【零基础】学美术,考上美院有多难?)

考美院这事儿吧,有时候确实挺邪门,大概率上来说,能考进美院不外乎天赋、努力、文化课,也就是平常我们见到最多的“正能量事件”。#但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你问他怎么考上的,...

清美和央美哪个好(【零基础】学美术,考上美院有多难?)

考美院这事儿吧,有时候确实挺邪门,大概率上来说,能考进美院不外乎天赋、努力、文化课,也就是平常我们见到最多的“正能量事件”。#但确实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没有天赋异禀、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你问他怎么考上的,...

王黎明作品(把专业限制取消后,游戏设计课程在这所高校成了“抢手货”)

...验整个生产的全流程”。在谈及对学生的培养思路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黎明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像是传媒类院校,央美尽管有数字媒体专业,但这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并不多,而下设在数媒专业下的游戏设计方向...

王黎明作品(把专业限制取消后,游戏设计课程在这所高校成了“抢手货”)

...验整个生产的全流程”。在谈及对学生的培养思路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黎明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像是传媒类院校,央美尽管有数字媒体专业,但这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并不多,而下设在数媒专业下的游戏设计方向...

王黎明作品(把专业限制取消后,游戏设计课程在这所高校成了“抢手货”)

...验整个生产的全流程”。在谈及对学生的培养思路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王黎明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不像是传媒类院校,央美尽管有数字媒体专业,但这个专业的学生数量并不多,而下设在数媒专业下的游戏设计方向...

湘潭华宇保护器(湘潭县贫困学子用上“爱心手机”)

...社全媒体记者刘立姣)“有了这个手机,孩子们就能安心上网课了,太好了!”3月17日下午,湘潭县排头乡华宇村的韩勇接过湘潭市社会组织促进会送来的新手机,一扫多日的愁容。韩勇身患尿毒症多年,每周要做3次透析,还...

湘潭华宇保护器(湘潭县贫困学子用上“爱心手机”)

...社全媒体记者刘立姣)“有了这个手机,孩子们就能安心上网课了,太好了!”3月17日下午,湘潭县排头乡华宇村的韩勇接过湘潭市社会组织促进会送来的新手机,一扫多日的愁容。韩勇身患尿毒症多年,每周要做3次透析,还...

版画怎么做(儿童版画教程8,吹塑板版画《鲁迅像》)

...,国家二级家具设计师。今天继续分享系列教程——儿童版画教程8,吹塑板版画《鲁迅》。几年来,在晓晓的培训机构里,每次上这节课效果都特别好,尤其是家长超满意。导言和教案几经修改,已经很成熟了,分享一下。儿...

版画怎么做(儿童版画教程8,吹塑板版画《鲁迅像》)

...,国家二级家具设计师。今天继续分享系列教程——儿童版画教程8,吹塑板版画《鲁迅》。几年来,在晓晓的培训机构里,每次上这节课效果都特别好,尤其是家长超满意。导言和教案几经修改,已经很成熟了,分享一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