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滨州市四措并举加强湿地资源生态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Posted

篇首语:当筵意气临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滨州市四措并举加强湿地资源生态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滨州市四措并举加强湿地资源生态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迪 通讯员 陈晴晴 滨州报道

滨州市坚持“湿地贵在原生态”管护理念,统筹做好设计、结合、保护、资金四篇文章,完善机制,精准发力,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全市建成1处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 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3 处省级湿地公园,面积共计51081.87 公顷。

优化顶层设计,规划“一盘棋”。强化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坚持总量不变、局部优化,湿地保护形成体系。印发《滨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确保湿地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全省率先完成“十四五”湿地规划,并将湿地保护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多规合一”。全市 1 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出台专项规划和管理制度,保障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

做好结合文章,形成“一张网”。林长河长“一肩挑”。将湿地公园纳入“林长制”保护管理范围,将秦皇河、小开河等湿地公园保护与“河长制”做好结合,属地林长、河长定期巡查,共同保护。部门联动“一张网”。与海洋渔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在监测评价、水源补给、用途监管等方面形成联合监管机制。产研结合“一体化”。和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研究院)签订全国第一个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协议,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申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增强中国沿海迁徙水鸟保护区网络的管理有效性项目”,成为全国5个示范点之一。

重在自然保护,布局“谋长远”。原生保护,回归自然,尽量不破坏原生态。将贝壳堤岛保护区内汪子岛村最后94户 274 名居民搬迁出核心区保护范围。小开河湿地公园划定保护界线,解决好与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局面。秦皇河湿地公园严格控制城市设施建设,保持湿地的自然属性。局部调整、优化结果。坚持湿地总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完成自然资源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对 8 处不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的省级湿地公园调规论证,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邹平南部山区会仙山补划到自然保护地。自然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廊道建设,加大湿地保护恢复,增强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近年来新发现鸟类 30 余种,现有鸟类269 种,约占全国鸟类品种的18%。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对小开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增加浮游生物30 余种。

强化资金支持,打造“软服务”。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助,市场参与的融资方式,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用好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争取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恢复工程项目资金共计13.65亿元,先后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等项目,完成湿地管护设施 7 处,修建巡护道路150424 公里,河道清淤136002 万立方米,湿地生态修复面积24 公顷,栖息地恢复37.536公顷以及设立界碑界桩共 395 个。将湿地公园建设等“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列入林水会战“重点工程”,总投资额达2 亿元,造林156.2 万亩。争取各类自然保护地资金1.14 亿元,进行高效利用。实行“以奖代补”。滨州市财政安排湿地建设专项资金1400 余万元,实施生态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等工作。鼓励市场参与。将一些经营性的工程项目推向市场,通过开发河道两岸、湖区库区,合理开放公园,盘活湿地资源等形式,引进5 亿元资金,发展生态经济,带来投资收益。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