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喇叭口(讲座|傅林祥:上海的母亲河——从三江分流到黄浦入海)
Posted
篇首语: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任何的冷漠。一旦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从此再也不见,友情如此,爱情亦如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浦东喇叭口(讲座|傅林祥:上海的母亲河——从三江分流到黄浦入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浦东喇叭口(讲座|傅林祥:上海的母亲河——从三江分流到黄浦入海)
王启元/整理
从三江分流到黄浦入海,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一下我们所在的太湖流域的地形特征、上海地区的成陆过程,第二部分是三江与沪牍,第三部分就是唐到元时期的吴淞江水系,第四部分从黄浦到黄浦江水系,第五部分是康熙皇帝与黄浦江,这一部分是以前研究所忽略的。
第一部分:太湖流域的地形特征、上海地区的成陆过程
先简单的来看一下,我们居住的上海地形是怎么样?上海位于太湖的东部。
太湖流域地势图
地图中,太湖四周颜色比较淡的地方地势比较高,它的高程大概有5-10米,中间地势低,呈浅碟形。这样的地势,使得太湖流域的水不大容易向外排泄。另外,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很容易沉积在河流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看上海地区一个成陆的过程。
上海地区成陆过程
上海地区不是说一开始就有这么大,是在不断向东涨出来的。这张图上,中间几条线连在一起的叫冈身。冈身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当时海边的贝壳类动物很多,每次涨潮的时候,潮流把贝壳从海里不断的冲到滩涂边上相对高一点的地方。贝壳片和细砂越积越高,相当于一个自然的堤坝一样,把海水与太湖隔离开来。
冈身地带由多条贝壳沙带组成,北面有5条,苏州河以南有的地方是3条,有的地方是4条。江苏省太仓、昆山那边也有,连起来就是一条东太湖地区的海岸线。形成的时间,最西的浅冈、沙冈大致形成于距今6800—6000年间,最东的横泾冈形成于距今3000年前。冈身在金山区漕泾镇高宅基村还有遗迹。
从考古遗址来看,也证明是这样的。冈身以西,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冈身往东都是很晚的,发现的都是唐朝宋朝的遗物了。《绍熙云间志》是上海地区的第一部方志,它也介绍到了古冈身:在华亭县(就是松江老城)东,冈身“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它不讲到北面,因为吴淞江以北在北宋时属于昆山县,南宋时才置嘉定县,与吴淞江南面是两个县,不属于华亭县范围。
上面讲的是冈身形成过程,在东面一直是在涨出来,包括现在还在涨,海岸线不断东移。但是有一处不一样,就是南面的金山区,海岸线由于潮汐的冲击,东晋以后反涨为坍,大小金山在南宋淳熙年间成海海岛。由于洋流受地形影响也会变化,明代中期以来的几百年停止坍塌,岸线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又开始慢慢地涨出来了。
第二部分:三江与沪渎
三江这个名称很早就出现了,在《禹贡》里面就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一般认为就是现在的太湖。《禹贡》中间又讲到了中江、南江,但是与太湖流域的水系对不上。
秦代上海地区、三江
《汉书·地理志》是第一部正史地理志,也说吴地有“三江五湖之利”,具体情形还是不清晰。跟上海有关的三江记载,要从东晋时期开始。
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里边讲到太湖流域的三江:震泽在苏州西45里,在苏州东南30里有个地方叫三江口,他接下来的话,他是以三江口中心点说的:“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曰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明确说:“此非《禹贡》之三江也”。三江口往东,现在称作吴淞江、苏州河,当时叫沪渎。
到了南宋的时候,吴淞江边出现了青龙镇。前几年青龙镇考古发现了一批文物,多数是宗教上的,没发现与地理相关的。这个时候,青龙镇以上的沪渎开始称松江、吴松江,就是松江、吴松江的名称不断的往东移,原来是到三江口,宋代已经向东延伸到了青龙镇。青龙镇以东的一段入海河道,仍然称沪渎。
上海的简称有两个,一个是沪,还有一个是申。那么沪指的是什么?沪,古作扈,是一种捕鱼工具。唐人陆龟蒙写有一组关于渔具的诗,在序中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并专门为“沪”写了一首诗,并作了解释:“吴人今谓之簖。”(见《甫里集》)徐坚编的《初学记》引《舆地志》说:“扈,业者滨海渔捕之名。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鱼儿在涨潮时游入扈中,退潮时受竹绳网阻拦无法游出,渔民捕捞就方便多了。
蟹簖、沪
这种捕鱼方式,在近代仍然存在。1851年春,美国传教士秦佑从上海乘船去苏州,在七宝镇附近看到:“有一个栅栏横跨河道,似乎会档住你的船,而船却平稳地过去了,甚至连水都没溅起来。仔细一看,原来这栅栏是用竹篾紧密地编织的,插入河底,鱼就过不去了,这种竹栅以各种形状的弯弯绕绕最终形成围栏圈,里面的鱼根本跑不出去。这道栅栏只是一个接盘,有些傻鱼顺流游到这里,便成了中国人陷阱的现成猎物。”这位传教士的文章刊登在1852年的《上海年鉴》中。簖,现在还有,即蟹簖。
宋代的青龙镇除了是个港口,它还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游客来看什么?观潮。这里的潮水虽然没有钱塘江潮水壮观,但是也很有名。北宋诗人梅圣俞专门到青龙镇观潮,写了一首《青龙海上观潮》诗:“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摧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无情之水谁可凭,将作寻常自轻入。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诗中描写可能有夸张成份在内,还是反映出宋代吴淞江下游的宽广。
沪渎有这样大的潮水,那么它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地理条件,就像现在的钱塘江一样,要有个喇叭口,要有从宽到窄的过程。如果像现在的苏州河或黄浦江,上下游宽度差别不大的话,潮水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景观。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沪渎河道也是相当宽广,并且成喇叭形。
从沪渎这个句话,也可以推测当时这条河流的形态。渔民在沪渎用“扈”这种方式捕鱼,将竹竿插到河中,并且用绳子切成网,说明河床中间存在沙洲,比较浅。如果河道很深的话,竹子插下去深度是不够的。这段河流被称之为沪渎,说明这一种捕鱼方式当时大量存在,成为区别于其他河流的一种标志。东晋初年,有渔人在沪渎的沙滩上发现两具佛像,送到吴县城里的寺庙供奉,这个故事在敦煌壁画里边也有的。宋代的文献中,沪渎也称沪海。通过对“沪渎”这个名称的解读,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吴淞江(沪渎)的形态:河流很宽,有比较深的主洪,同时存在着大量的沙洲。
随着海潮带来的泥沙日积月累,以及太湖流域逐渐开发带来的负面作用,使得吴淞江下游在宋代开始经常淤塞成灾。此后吴淞江下游不断淤塞,屡浚屡塞,先天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唐至元时期的吴淞江水系
唐代三江水系中,淤塞最早的是东江,也就是从三江口到现在金山区入海的那条河流。这条河流在刘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就发生了水灾。此后,松江、沪渎有时也会发生水灾。据范仲淹说,吴越钱氏时,在苏州建“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或称开江营、潦浅军,专门疏导这一地区的港浦河汊。
到了北宋的时候,东北方向流的娄江也淤塞。北宋熙宁年间,昆山人郏亶说:“今二江已塞,而一江又浅”。宋代东太湖地区的许多河流的记载,都是来自于他写的《水利书》:吴淞江两岸“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或七里十里而为一横塘”。形成了当时的一种完整的水网系统,以吴淞江为主,另有昆山塘(致和塘)等河渠通江达海;在吴淞江两岸形成数十条大浦,又有大大小小的横塘贯通其间,形成网格状的河流水系。南北向称为“浦”,东西向称为“塘”,“浦”多流入吴淞江,“塘”则注入大“浦”。“塘”“浦”交汇的地方就是农民种地的圩田。
吴淞江南岸最主要的有五大浦:顾会浦、盘龙浦、嵩塘浦、赵屯浦、大盈浦。与今天市中心区有关的是上海浦与下海浦。在北宋的时候,这两条还不属于大浦。
吴淞江古河道
宋代的吴淞江开始经常淤塞了,原因很多。第一个原因是太湖地区地势落差小,低洼、浅平;第二个是当时为了漕运,北宋庆历年间在吴淞江上游修吴江长堤、长桥;第三个是民众在浅水区种植茭白等植物,加速淤塞,这些都影响了水的流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原因,是古人不大知道的。现在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跟中世纪温暖期的影响有关。南北宋的时候应该是个温暖期,明代则是个冰期。宋代温暖期,海平面上升,水位提高,一些低洼地区的农田成为湖泊。
宋代吴淞江两岸大浦
吴淞江随着淤塞、束狭,原来基本上是顺直的河道,河曲发育,不断形成曲流。这是盘龙汇一带的吴淞江故道,弯曲的非常厉害。据《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记载:“有盘龙汇者,介于华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里,而洄穴迂缓逾四十里,江流为之阻遏。”宝元元年(1038)、嘉祐六年(1061)先后开盘龙汇、白鹤汇,裁弯取直。崇宁(1102-1106)年间又浚治新江,形成今青浦区北部、嘉定区南部和闵行区西部的吴淞江河道,现存断断续续的虬江,以及填浜筑路的虬江路,大都是吴淞江古道的遗痕。
随着河曲(汇)的不断增加,江中沙洲的不断发育扩大,人工疏浚形成新的河道,原先宽阔的吴淞江(沪渎)就演变为吴淞江、虬江两道。也就是吴淞江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河床填高,原来的一条河流被自然分割、或人工疏浚成主流和数支分流,其中的一支就是宋代的旧江、明清的虬江,另一支演变为今天的吴淞江。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与水利专家。泰定年间,他在治理水患时,同时疏浚“吴松、旧江二道”。
吴淞江与虬江间,沙洲上的小河流,在明清时称作为“沙洪”。明代的《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嘉定县主要有彭越洪、沙洪、界洪,上海县有北沙洪、南沙洪、穿洪、撇洪、西沙洪、川洪。万历《上海县志》记载下海浦西面有“沙洪”、“穿洪”、“北沙洪”等三洪,后来演变为虹口港。
第四部分:从黄浦到黄浦江水系
随着吴淞江的淤塞,汛期太湖地区的大水如何畅通地流入大海,成为一个问题。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地方,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粮食的主要产地已经转移到湖广(两湖)地区,湖广熟,天下足。因为影响到粮食生产,元代政府很重视太湖流域的治理。
元代治水的关键人物是任仁发,他是青龙镇人,一开始在大都(今北京)参与修建通惠河,工程取得成功,受到了朝廷的信任。他一直主张治理吴淞江。历史上治理吴淞江一直有两派观点。一派主张疏浚,一派主张建水闸。建了水闸是起什么作用?就是在涨潮的时候,把闸门一关,刚才讲到来自长江口的潮水带有很多泥沙,不让它涨到水闸里边的河道,在闸门口就停下来。等到退潮的时候,闸门外面的水位比较低,闸门里面水位比较高,把闸门打开,利用水位落差,用上游的清水把下面河道里的泥沙冲击掉。元代之前,上海地区的治水工程主要是疏浚,形成一段新的、比较宽畅的河流。面对屡疏屡塞的现状,任仁发主张建水闸,但是他的实践也没有成功。
任仁发在建水闸之前,与平江路、嘉定州、昆山州、长洲县、上海县的官员和都水庸田使司的水利官员,以及当地对水利情况比较熟悉的老人,共同对东太湖地区河流进行考察。调查下来,吴淞江的情况是相当的不理想:“吴松江边沙涨去处,西自道合浦,东至河沙汇,东西长六十余里,两岸俱各积涨,沙塗将与岸平。其中虽有江洪,水流止阔三二十步,水深不过三二尺。”一直居住在吴淞江边的两位老人周才、陈国瑞说:“吴淞江西接太湖,南引淀山湖,东出大海,正系通流紧要去处。古来江面迤东河沙汇至封家浜上下,元阔六七里,或三五里;黄渡迤西至道合浦,元阔三二里,水深数丈。”
淤浅造成的后果,是“今太湖之水不流于江,而北流入于至和等塘,经由太仓出刘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淀山湖之水,东南流于大曹港、柘泽塘、东西横泖,泄于新泾并上海浦,注江达海”;“今新泾、上海、刘家港等处,水深数丈”。这些史料给我们展示了宋末元初东太湖水系的重要变化:由于吴淞江排水不畅,太湖之水一方面从东北向经刘家港(今天的浏河一线)入海(长江),另一方面通过淀山湖,沿大曹港(青浦区朱家角镇漕港)、柘泽塘(青浦区柘泽塘)、东西横泖(今淀浦河的一段)分泄于新泾浦和上海浦,经吴淞江河口段入海。也就是说,在宋末元初,太湖之水往东通过吴淞江流出不畅通,另外找了一些东西向的河流,相当于现在的淀浦河这一线,绕过吴淞江中间的淤塞的地方,到了现在北新泾街道的新泾港、外滩的黄浦江(上海浦),再向北注入吴淞江入海。这与宋代的吴淞江水系流向不同,也与此后的黄浦江水系流向不一样,是从吴淞江水系向黄浦江水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断面。这里还提供了一些信息,新泾、上海浦、水深数丈,这两条河流在宋代都不是很宽、很深,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水深数丈,也没有人工开挖的记载,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接下来要讲的是黄浦江的形成。现在的黄浦江是由历史上的三泖、横潦泾、瓜泾塘、黄浦、上海浦、范家浜、吴淞江河口段共同发育、疏浚形成的,有的地方如范家浜是疏浚,有的河段是自然的选择。
《(正德)华亭县志》中的黄浦江上游瓜泾塘
黄浦的名字,最早见之于《宋会要辑稿》一书。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曾任华亭县知县的丘崈说:“华亭县东北有北俞塘、黄浦塘、盘龙塘通接吴淞大江,皆泄里河水涝”。这里的“黄浦塘”就是黄浦。宋代黄浦的走向,高子凤在淳祐十年(1250年)所作的《南积善寺记》中有所记载:“西林去邑不十里,东越黄浦,又东而汇北;其南抵周浦,皆不及半舍。寺之在周浦者曰永定,在黄浦者曰宁国,而西林居其中,盖所谓江浦之聚也。”这里的“邑”,清代人秦荣光认为当时上海还没有设县,指的是华亭县城,也就是今天松江区老城。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高子凤将数字记错了,应该是八十里。实际上,高子凤没有写错,而是后人理解错了,都没有去考察文中提到的三个寺庙所在的地方。这三个寺庙,周浦的永定寺,黄浦的宁国寺,西林的南积善寺。周浦、西林(西三林塘)这两个地方都是明确的,那么“在黄浦者曰宁国”,宁国寺在什么地方?就在乌泥泾(镇)上,这也是有明确记载的。这样的话,“邑”指“黄浦”,也就是元明的乌泥泾镇,这三个点:西林、乌泥泾跟周浦就明确了,距离也合得起来,半舍都是十五里左右。文中的两个“黄浦”各有所指,“东越黄浦”指的是一条河流,“在黄浦者曰宁国”指的是一个村落,也就是元明的乌泥泾镇。高子凤用“邑”代替作为聚落的黄浦。
通过这条文献,大家就知道宋代的黄浦是南北向的,河流的起迄点只能是推测。现在一般认为就是现在黄浦江的闸港到龙华一段,这一段正好都是南北向的。
宋元时期的上海浦,就是现在黄浦江从龙华到外滩一段。明代文献的记载是明确的:弘治《上海志》:“上海浦,在县治东”,上海县治没有变化,就是现在黄浦区老城厢。正德《松江府志》:“上海浦即大黄浦下流合江处”,“江”指吴淞江。其他的文献也记载的很明确:明代《三吴水利录》《吴中水利全书》《三吴水考》等水利书中载大德八年、泰定二年开吴淞江,都是东起“黄浦口”;金藻《三吴水利录》:“况黄浦不独为淞江之害,而南又为东江之害,盖其中段南北势者乃黄浦,至北反引淞江迤逦东北达于范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我们现在外滩这一段的黄浦江,就是历史上的上海浦。
元代的黄浦和上海浦有多少宽?弘治《上海志》有记载:“至元、大德间,浦面尽一矢力”。汉人的弓箭,射程大概就是70米左右。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原来的黄浦江宽度是70米左右,不宽,仅仅相当于现在的苏州河市区段的宽度。但是这个估算是有疑问的。汉人不习惯用射箭这种方式、以箭程来丈量距离,游牧民族习惯用这种方式,常见的有“一箭之遥”或“一箭之地”等词语。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事情,应该理解为蒙古人用箭程丈量的结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陈学霖研究以后认为蒙古人好的弓箭,即大拽弓,一箭的射程为300~500米左右。这个数字和现在的黄浦江平均宽度相合。因此,宋末元初现在市区段的上海浦或者黄浦也好,已经是比较宽了。
旁证也有一些。南宋末年在上海这个地方设立市舶务,专门收海舶的税收,海船可能有从日本来的,主要是从沿海地区两广、福建、浙江来的。如果说上海浦还是很窄小,那么海船进不来。这是一个证据。第二就是前面讲到的大德三年,任仁发治水时,上海浦记载已经很深了。第三个是延佑七年袁介写的《检田吏》诗:“谁知六月至七月,雨既绝无潮又竭。欲求一点半点雨,不啻农夫眼中血。滔滔黄浦如沟渠,田家争水如争珠。数车相接接不到,稻田一旦成沙涂”。旱灾时的黄浦“如沟渠”,正常的情况下是“滔滔黄浦”。
范家浜,明初经过人工疏浚的只有这一段,就是今天从外白渡桥、陆家嘴至复兴岛一段的黄浦江。瓜泾塘就是闸港以西一段黄浦江,明代方志地图上画的很清楚。横泖泾,米市渡往西横泖泾,现在这个名称在地图上还有。
黄浦江最北面从今复兴岛汇入长江的一段,是吴淞江的河口段。
过去认为,明代以前的吴淞江是从今天杨浦区的虬江往东,沿浦东新区的高桥港一线,向东入海。这个说法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从明代一直到现在,黄浦江流入长江之口,为什么叫吴淞口?按习惯应该称黄浦口或黄浦江口。其次,高桥镇以北的地方,从明代到民国年间为什么叫江东?这个“江”肯定不是长江,吴淞江流经高桥镇南,肯定也不是黄浦江,因为明代只称“黄浦”。
1963年在高桥乡,发现宋代人的一个墓碑,碑文上写着,葬于所居昆山县临江乡青洲之原。“青洲”这个地名,为揭开“江东”之迷提供了线索。北宋吴淞江以南是华亭县,吴淞江以北是昆山县,南宋嘉定年间析昆山县东部置嘉定县。因此,北宋时候那里还是昆山县的一部分。“洲”,一般都认为指沙洲。我的理解,随着浦东的逐渐成陆,使得吴淞江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沙洲,后来才与南面的陆地相接。就像现在长江口有横沙岛、长兴岛,一开始也是沙洲。在宋代或者宋代之前,吴淞江口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沙洲,最晚到南宋嘉泰年间已经有人居住于此并葬于此。
这样就可以推测出宋元时期的吴淞江河口段形态:吴淞江沿着虬江,流到了今天的虬江码头附近,一支沿着今天的黄浦江往北流,一支往东经今天的高桥镇往东,分开入海。后来,吴淞口被黄浦江继承下来,往东的一支演变为界浜、虬江。
从吴淞江水系演变为黄浦江水系,永乐年间夏元吉治水是一次重要的举动。洪武年间吴松江继续淤塞,太湖流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永乐元年,永乐皇帝指派户部尚书夏元吉到江南地区来治水。永乐皇帝与上海有关的另一件事,就是将长江口新筑的、起导航作用的土山命名为“宝山”。
第一年,夏元吉按照常规操作,将吴淞江等几条主要河疏浚了一番。到第二年的时候,夏元吉认识到吴淞江下游河口段再靠传统的疏浚办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华亭县人、居住在召稼楼的叶宗行向朝廷上书,请求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浚范家浜,南接黄浦,北接南跄浦口(今杨浦区虬江口)的吴淞江河口段,引黄浦水由吴淞口直接入海(长江口)。永乐皇帝觉得他的建议很好,就命叶宗行到夏原吉那儿一起参加治理。夏原吉一方面疏浚刘家港、白泖港,同时采用了叶宗行的建议,开浚范家浜,黄浦由此直接入海,史称“江浦合流”。淀山湖和吴淞江上流的水通过黄浦入海,黄浦江水系取代了吴淞江水系,吴淞江成为黄浦支流。
黄浦发育形成以后,关于黄浦的名称,在明代前期还是各有其名。现存最早的一部上海县志——弘治《上海志》仍是分开记载:松江“在县北,其源始太湖口,而东注于海”;“黄浦,在县东,大海之喉吭也。潮汐悍甚,润及数百里”;“范家浦,在县东北,旧名范家浜。洪武间,吴淞江淤塞,潮汐不通。永乐元年,华亭人叶宗行上言疏浚,通海引流,直接黄浦,阔三十余丈,遂以浦名”;“上海浦,在县治东”。
到正德年间,《松江府志》已经记载为一条河流:“(黄浦)其首曰横潦泾,受黄桥、斜塘及秀州塘水,东流至詹家汇,为瓜泾塘。演迤而东,凡南北两涯之水皆入焉。至邹家寺,折而北流,趋上海县,东西两涯之水皆入焉。”明末崇祯《松江府志》:“县治东南之水以黄浦为壑,西起秀州塘,名横潦泾,纳泖淀诸水,东行至詹家汇名瓜泾塘,其实皆黄浦也。至闸港北折入上海界。”已经把黄浦作为整条河流的名称了。
第五部分:康熙帝与黄浦江
最后聊聊康熙皇帝巡游黄浦江。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第五、第六次分别是康熙四十四年与四十六年,都到过松江府。在第五次南巡,他特意巡游了黄浦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二月二十七日,御舟停泊在宿迁县境内的刘老磵,皇帝乘马巡视黄河归仁堤,江苏境内的一众文武大员随行,江苏巡抚宋荦、江南提督张云翼在其中。康熙皇帝就叫侍卫问张云翼:“三江入海是那三江?”旁边的宋荦抢先回答:“三江为黄浦江、吴淞江、娄江,今娄江湮没无传,所传者黄浦、吴淞二江耳。”皇帝又问了为什么称三泖、有没有山等问题,宋荦都一一奏对。侍卫海青一会儿回复道:“皇上说巡抚奏的是,与昔日王鸿绪所奏同。”过了一会儿又问:“御舟可至松江(府城)否?”宋荦奏云:“自苏(州)至松(江),河路浅阻,泖湖又风浪可虞,臣虽未至,闻之颇确。”从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已经想去看看三江、三泖九峰。
三泖图
一路上,江南提督(官署在松江府城)张云翼多次奏请皇帝行幸松江并阅视官兵。三月十九日,皇帝在苏州城决定巡幸松江府。二十五傍晚,康熙皇帝从苏州昆山县乘龙舟,从水路到达松江府的钟贾山上岸。张去翼率文武官员及松江府士民老人夹岸迎驾,皇帝转乘抬阁从陆路进松江府城,一路上可以看到辰山、佘山等九峰。第二天,康熙帝在行宫前校场亲射二箭皆中,又观诸王子、侍卫及江宁将军、两江总督、江宁巡抚、提督标下射步箭,再检阅了沿海提标十二营官兵摆阵伍操演火器。见到松江提督标下官兵,“旗帜鲜明,兵马强壮,进退有法”,“龙颜大悦”。第三天,皇帝再次在小教场检阅射箭,这次是由皇帝的侍卫与张云翼选拔出来的、有能力开八力(相当于八十斤)、十力(相当于一百斤)、十二力(相当于一百二十斤)硬弓的官兵,一起射步箭。除此之外,康熙还临幸了大臣王顼龄、王鸿绪的东西两园,给董其昌祠、孔宅题写扁额。从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江南还是不放心,德威并施。
三月二十八,康熙皇帝巡视黄浦江。张云翼“备设网船在南门外黄浦尾港,奏请皇上即行幸,观玩打水围,令网船捕鱼,即赏献鱼人银不等”。江苏巡抚宋荦记载为“上阅黄浦江”,就是检阅黄浦江。当时还很年轻的张廷玉一路随行,写有《乙酉春日扈从圣驾南巡恭赋纪恩述事诗四十首》,其中一首:“九峰如画影崔嵬,三泖波平任溯洄。张翰何劳动归思,莼羹分自御筵来。(侍直松江行宫,蒙恩赐食莼菜)”。康熙帝很可能从松江府城乘船往南,入黄浦以后,逆流而上,到达青浦县的泖河一带。四月初一日,康熙帝自松江乘龙舟至嘉兴府。
这次巡幸松江府途中,康熙皇帝作了《船泊三江口》《泛黄浦江》《松江进鲜鲥鱼有怀》等三首诗。《泛黄浦江》诗:“飞渡浦江意自如,午潮往返到阶除。欲知震泽分流处,非是观渔触浪余。”皇帝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不是来游山玩水吃时鲜,而是来考察江南水利之意。三江口在今天的江苏境内。
黄浦江最早被称为“黄浦”,也叫“大黄浦”,在什么时候称之为黄浦江?一般认为是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外国人把它叫做“黄浦江”。外国人确实用他们的习惯称呼上海地区的河流,苏州河的意思是“通往苏州的河”,今天宝山区的蕰藻浜边上有吴淞镇,被称之为“吴淞江”,即“通往吴淞的河流”。在康熙帝的《泛黄浦江》诗中,“黄浦江”、“浦江”都有了。目前所见,江南巡抚韩世琦在康熙二年七月的题奏中已经有“黄浦江口”的记载,而元明两代的文献中间大是叫“黄浦口”。因此,黄浦江这个名称,很可能在明末清初已经存在。康熙年间及以后的文献中,称“黄浦江”已经很频繁。
东太湖流域的水系,在五代以前基本是一种自然的演变,没有或很少人工干涉。东江、娄江淤塞后,五代和宋朝先后设立潦浅军、开江营,有了人工治理。受海平面上升、涨潮时带来的泥沙增加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宋代的吴淞江不断淤塞,形成旧江与吴淞江两条河道。宋元之际,刘家港、上海浦等河自然深阔,今天外白渡桥以南至闸港的南北向黄浦基本形成,并且已经相当宽阔。元代任仁发治水,在疏浚的基础上,尝试设置石闸,以阻遏涨潮时带来的大量泥沙,但是宣告失败。明初永乐年间治水,开范家浜,上接黄浦,下接吴淞江河口段,黄浦形成。最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有了黄浦江、黄浦的称呼。近代,浚浦局的治理使得黄浦江的深水航道得以稳定,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条件。
(此文据2021年8月21日傅林祥教授在东亚书苑的讲座整理而成,由王启元整理,傅林祥审定)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张亮亮
相关参考
浦东租婚车(堪称上海最浪漫工作地大海、小岛、灯塔……有人守岛32年,干的全是技术活)
大海、小岛、灯塔,光是这几个不加任何修饰的名词放在一起,就足以让人联想出一幅浪漫的图景:每天,迎着来自太平洋的第一缕晨光,看海浪拍岸、百舸千帆;夜晚,灯塔闪烁、指引方向,静默无言……很少会有人把这样的...
浦东租婚车(堪称上海最浪漫工作地大海、小岛、灯塔……有人守岛32年,干的全是技术活)
大海、小岛、灯塔,光是这几个不加任何修饰的名词放在一起,就足以让人联想出一幅浪漫的图景:每天,迎着来自太平洋的第一缕晨光,看海浪拍岸、百舸千帆;夜晚,灯塔闪烁、指引方向,静默无言……很少会有人把这样的...
浦东机房布线(龙水南路隧道、银都路隧道……上海这5项重大工程今天集中开工)
...道新建工程、浦星公路跨芦恒路节点改造工程、沿江通道浦东段(越江段-五洲大道)接线工程和世博文化公园地下预留空间工程等5项上海市交通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看看哪些工程会改变你的出行方式?详见↓5项开工工程简介1...
浦东机房布线(龙水南路隧道、银都路隧道……上海这5项重大工程今天集中开工)
...道新建工程、浦星公路跨芦恒路节点改造工程、沿江通道浦东段(越江段-五洲大道)接线工程和世博文化公园地下预留空间工程等5项上海市交通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看看哪些工程会改变你的出行方式?详见↓5项开工工程简介1...
浦东测试电路板维修(潮涌|从科研到产业,上海历时18年打造全球最全高温超导产业链)
【编者按】潮涌科创,澎湃开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澎湃新闻联合推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行业领域,锁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氢能汽车、机...
浦东测试电路板维修(潮涌|从科研到产业,上海历时18年打造全球最全高温超导产业链)
【编者按】潮涌科创,澎湃开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澎湃新闻联合推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大调研”,聚焦上海“3+6”产业体系、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重点行业领域,锁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氢能汽车、机...
浦东金桥冰箱维修(上海“民生难点”是否已有改善?上观记者实地回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张杨王闲乐胡幸阳俞陶然茅冠隽陈华顾杰本轮疫情冲击之下,上海实施了较长时期的大面积封控,市民在求医问药、物资保障、紧急出行以及社区生活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时间进入4月下旬,经过...
浦东金桥冰箱维修(上海“民生难点”是否已有改善?上观记者实地回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张杨王闲乐胡幸阳俞陶然茅冠隽陈华顾杰本轮疫情冲击之下,上海实施了较长时期的大面积封控,市民在求医问药、物资保障、紧急出行以及社区生活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时间进入4月下旬,经过...
杭州曙光新村家政(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浦东封控后第二天,我回到上海……)
...的熟悉感的超大都会的抗疫故事。↑从浦西金陵东路遥拍浦东陆家嘴(3月29日摄)。一、浦东封控后第二天,我回到上海3月28日23点不到,自驾近12小时,我从京沪高速江桥收费站进入上海市区。收费站进入市区的车子只有2-3辆...
浦东区大众搬家(上海杀妻焚尸案庭审现场:凶手未表现过多忏悔,一心求死)
记者时婷婷发自上海11月19日8点30分,上海,刘军和妻子带着女儿刘敏(化名)生前最喜欢的奶茶和水果去了女儿的墓地。“女儿,案子今天开庭了,我们请了律师,相信法律公正,让杀人犯受到应有的惩罚。”一遍遍抚摸着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