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菜的拼音怎样写(也谈生僻汉字“爨”)

Posted

篇首语:自由的生活方式是借知识和洞察获得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洗菜的拼音怎样写(也谈生僻汉字“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洗菜的拼音怎样写(也谈生僻汉字“爨”)

读古文“元朝张闰,八世同居不异爨”,遇到“”这个生僻字,既不知道读音,也不知道意思。于是怀着探赜索隐的极大热忱,想办法弄懂它的意思,弄清楚这个字的来历。

爨”(拼音:cuàn)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古文字形上部像是两只手拿着甑(拼音:zèng,类似于今天蒸锅一类的炊具),中间是灶口,下部像是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所以这个字就是“烧火做饭”之意,后来引申为烧火做饭的工具-灶。此字看起来复杂,但是弄清楚结构也就简单了。人们为了便于识记,就给了个口诀“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地下把火烧”,“兴字头”就是“兴”的繁体字“興”出头。

用“爨”这个字表示烧火做饭,还是很形象的。在农村长大的人,一定对灶台不陌生,烧火做饭、烧水洗菜,样样都离不开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土坯在屋里一角垒个半圆方形构筑物,留出灶膛、风口和烟囱,上面再架上两口大铁锅,一个标准灶台就弄好了。做饭的时候,把柴火放进灶膛里点燃,柴火板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灶膛亮堂堂的。不一会儿,灶台上铁锅就开始滋滋地响,烟囱也开始冒烟了,是不是很有点烟火之意呢?以吃为主的所有活动,都跟灶台有关系。一日三餐,进进出出,厨房和灶台是最热闹和繁琐的地方,人们对待很是敬重。在传统风俗中,农历腊月二十三,既是小年,又是灶王爷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怀着虔诚和恭敬之心,把家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桌上摆上供品,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西周时期,为宫廷王室成员做饭的灶倌儿,叫爨官,姬姓,专职掌管厨房炊火。在爨官的后裔子孙中,一些人把祖先的官职当作姓氏,这就是爨氏。在古文中,“爨”是“烧火做饭”之意,就是“炊”,二者通假同义,就是今天说的“厨”,因此亦称炊氏,世代相传,以后逐渐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其时读作“chuàn”。

爨人在南中地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融有古滇人的血统,并继承了以今昆明为中心的滇文化,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成为后世大理文化、南诏文化的渊源,后来的古大理国,就自称继承爨氏遗风和爨文化,最终被南诏所灭。爨人所用的“蝌蚪文”即爨文已经失传,如今无人识得其模样。爨人在政教合一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含有丰富自然知识的巫术也早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爨人世代相传的农业典籍、兵法兵书等在唐朝末期也已不复存在了,文明和文化消失迅速,于我们而言甚是遗憾。

关于爨氏,另一种说法是,出自东汉时期班彪、班固家族的封地,以封地名称作为姓氏。这个大家族,最为我们熟知的是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宪出击北匈奴,收复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史称“班定远”。父亲班彪,长兄班固和妹妹班昭都是有名的史学家,因此汉章帝有感于其家族,特敕封食采邑于爨地(今山西忻县、定襄一带),其后世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爨氏,世代相传。

于丹说“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寻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一个“爨”字,让我们知道了它的读音和意思,又知道了它所代表的文化观念的由来,这正是汉字的奥妙之处。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