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钳型表(泰州三代祖传剃头匠)
Posted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泰州钳型表(泰州三代祖传剃头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泰州钳型表(泰州三代祖传剃头匠)
“剃头喽——”,一声拖着长长音调的吆喝回荡在大街小巷。在人们一阵阵踢踢沓沓奔走相告的脚步声中,剃头师傅担着挑子,颤悠颤悠地过来了。
这一行当,追根溯源,起始于清朝。“受之父母,毫发无损”,朱明之前,汉人皆束发为髻,至清始沿金制。
俞樾《曲园杂纂》:“剃头辫发,金人已然”。满清统治者为驯化臣民,颁令剃发。初时人心不服,进展缓慢,直至顺治二年方始强制为之。
是时也,经过特别培训的大批夫民走卒,走街穿巷,挨门逐户地执行清廷旨意,强为百姓剪剃,时日一久,他们肩上的担子遂名为“剃头挑子”。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8b8207f6a15a43deba22ffca06b0574f.jpg)
剃头挑子一头是长方形小柜,内盛剃头用具及杌凳;一头是圆笼,考究的笼上是有红漆彩绘的,内有炭盆火锅,上置洗头用的宽边铜盆,细心的还置一面小镜。圆笼一侧竖根带刀斗的旗杆,据说,当年旗杆上悬有顺治皇帝的圣旨。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一副气势森然的联对,更让剃头挑子鼎盛一时:“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何如。”
然时光流转,岁月不逮,春秋轮回中,剃头挑子终于由盛而衰,后来渐渐有了些跑单帮、打擦边的意味,跑脚的剃头挑子已远不如大理发店的师傅气壮理直,腰硬声粗了。一句“剃头挑子——一头热”,虽是戏谑之语,却穷尽从业者鞍前马后,风雪载途的辛酸。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7455139809434d288fe126dbe476fc70.jpg)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d72a4967a52e46ee845c6dc89ab83a5d.jpg)
早些年,犹可见剃头挑子在泰州城乡游动,既是送上门来,厚道的人家便不忍拂却了剃头师傅的一番热心,也不管手艺如何,往往一家大小人头俱任其料理。
才坐定,一块失却本质的白布旋着风兜围上来,一件盛接碎发的小编织也圈挂在脖子里(大人常口衔编织带,小孩则以双手捧于胸前),剃头师傅往锋利的剃刀上喷吐几口唾沫,又煞有介事地在刀带上疾速地来回荡几下,然后,立于凳后,斜仄着头,眯缝着眼,思虑俄顷,就着半脸盆子水,忽地蘸刀,刷刷刷连连下手,一根烟的时辰,不但头收拾得清清爽爽,耳朵也掏了,鼻孔也挖了,背也敲了,筋也捏了,那个舒坦劲儿真是没得说。
“剃头喽——”,这声渐行渐远的吆喝已成为一种绝响,但惆怅眷念之余,午夜梦回之际,多少人恍觉形于眼前,音犹在耳啊!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4783ffd9a7d3421c85ae97c15837e55e.jpg)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d885550b294f44b6977c301c49ee1568.jpg)
用具
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
剃头挑子上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梳子,剪刀,推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
还有一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而不是像一些买卖那样靠用嘴吆喝。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ff43cb5f618a475ba59b42a1e6b11942.jpg)
技艺
梳辫子时代的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当然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
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们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不容易。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ccf5f2511de54b58b02b311f7dc51f9d.jpg)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592d59c2460849798c376a39295fa6db.jpg)
式微
在梳辫子的年代,剃头匠们的“店”,一种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民国以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虽然此后理发店林立,但街头巷尾的剃头匠仍然没有失业。不过,他们由于工具条件的限制,服务的主要对象已经转为老人和孩子了。
与此相应,剃头匠挑挑子的也越来越少。由于发式的简化,他们的服务也渐渐改变。虽然还是拿着唤头“当啷、当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背着一只布包或箱子,里面除剃刀、布单、剪子、磨刀布、木梳、镜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发推子。
至于水盆、板凳、火罐一类的“大件”,则基本不再携带,到哪家剃头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烦顾客。过去的掏耳、按摩等项也在新式理发店的影响下被逐渐减化掉了。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理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流动的剃头匠已很难见到,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是什么东西,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项手艺黯然消失……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29017baf0b7c44d38f33f222a9b91def.jpg)
市区海光南村有家祖传理发店,店主钱淦龙今年65岁,家族三代都是“剃头匠”。店里的陈设、理发的手段、使用的工具,还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风格和工艺。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c600b57073b94d1da500d2898c31787a.jpg)
在这间家庭式的理发店里,旧式的理发工具,会迅速唤醒人们对旧时光的追忆:铜质老式理发椅、旧式推剪、木质毛刷、竹质耳勺……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7633704b080841fd956d1114417edd6c.jpg)
钱淦龙说,早在他爷爷辈,就开始给人剃头了,这门手艺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当年他的父亲在坡子街南侧开了一间理发店,因为市口好,技术精,店里的生意非常好。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d21ec4347d5446049ebb34773aff5fd1.jpg)
钱师傅说,当年单这推刀的手艺,就练了三四个月
钱师傅店里有一座理发椅,铜的,他说这是店里的镇店之宝,算得上是上辈传下来的“老古董”,当年他父亲理发时,用的也是这把椅子,“这么一算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7dd64da685194900a57f3c352ce847e7.jpg)
这把铜质老式理发椅,是钱师傅的父亲当年用过的
钱师傅说,有几位老顾客从小就在自己家里理发,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客户,如今成了他的客户,现在有几位铁杆老主顾都已经六七十岁了。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59e7566abeb14d97ae9d6092c9c28b92.jpg)
掏耳朵的一整套工具,使用顺序颇为讲究
“学手艺那会儿,特别辛苦,一个推刀的小技巧就要练上三四个月。手艺学成之后,想开店,当时的政策也不允许,后来就进了企业,为厂里的工友们服务。”钱师傅边轻描淡写的回顾着自己的经历,边给店里的一位熟客洗头理发。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76b417e3a5264634bcf370d3e3835a45.jpg)
仍在使用的手工推剪
木制的脸盆架上放着一面已经变了形的老式铝制洗脸盆,钱师傅熟练的调好水温,拿起肥皂在顾客的头上按摩起来,“以前在理发店洗头都是坐着洗的,不需要客人来来回回的换地方。”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b62943e0be904dfab9955be11f108ba2.jpg)
店内用的铝制洗脸盆
客人坐上理发椅的那刻起,钱师傅就像登上舞台的艺术家,全神贯注,刀剪翻飞。
“都是老熟客,喜欢什么样的发型,喜欢什么样的手法,心里都清楚着呢!”
剪完头,钱师傅掏出一截竹筒,里面装着大大小小的掏耳朵工具:
镊子、耳勺、掸子、绞刀……每次给客人掏耳朵,不过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这几种小工具他都会用个遍。“我这里环境比较简陋,设备也相对老旧,客人来我这里,就是信任我的这点手艺,有多少本事,就必须全部施展出来,不能因为都是熟客就偷工减料!”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b2a6a199cc2744159191b465573d5556.jpg)
旧式的脸盆架
“中老年人的发型看似简单,其实讲究很多。”凭借手艺,钱师傅有一大批忠实的中老年顾客,在我这里剃了几十年的头,换个理发师一些人还不太适应。
最关键的是,在钱淦龙这里理发,只需要8元,这在市区算是比较低的收费了,加上几元钱,还可以享受掏耳朵、修面的服务。“还有几位离休干部,在我这里剪过几次头发之后,就成了我这里的常客。”
![](https://img.cha138.com/20230531/e312210a47f446438def6d0387053b56.jpg)
钱师傅在店内小憩,等待客户上门
钱淦龙不仅在家理发,也上门服务,钱师傅擅长剃“满月头”,“小孩头皮嫩,现在理发店用的电推剪震动太大还有辐射,我用的是老式推剪,不容易伤着孩子,用了四十年了,用着放心。”
前不久,有旅游单位找到钱淦龙,想请他到景点内开一间传统理发店,一个月可以给他三千元的工资,老钱想了想,最终还是没答应,“人家开的工资确实很高,但我走了,老顾客们就不方便了,这么多年大家已经有了默契,我到别处去了,是对他们不负责,就算少挣点钱也心甘情愿。”
相关参考
沈阳柴油发电机(沈阳这家人了不得祖传三代造币你肯定花过他们造的钱)
硬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需品,它不仅可以交易流通购买商品,有的还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可您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枚在全国发行的硬币,是在沈阳诞生的!这第一枚“国币”的制造者,正是沈阳...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构成了泰州人特有的闲适慢生活。烫干丝、鱼汤面为代表的泰州早茶,最能体现市井风味。春天来吃江鲜;夏天吃湖鲜;秋天吃螃蟹;冬天吃蟹黄汤包。在泰州老街尝遍各地小吃,寻找童年的回忆...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构成了泰州人特有的闲适慢生活。烫干丝、鱼汤面为代表的泰州早茶,最能体现市井风味。春天来吃江鲜;夏天吃湖鲜;秋天吃螃蟹;冬天吃蟹黄汤包。在泰州老街尝遍各地小吃,寻找童年的回忆...
泰州十大风味小吃(最经典的六家泰州老店,每一口都是泰州老味道,没吃不算去了泰州)
泰州菜,在菜系上和扬州一样属于淮扬菜,口味相似,说到早茶,泰州人更是不服。泰州最地道的美食都藏于市井之中,它们简简单单、用心经营的老店,历经岁月的清洗愈发日久弥新,让人欲罢不能,念念不忘~今天,小编就...
泰州十大风味小吃(最经典的六家泰州老店,每一口都是泰州老味道,没吃不算去了泰州)
泰州菜,在菜系上和扬州一样属于淮扬菜,口味相似,说到早茶,泰州人更是不服。泰州最地道的美食都藏于市井之中,它们简简单单、用心经营的老店,历经岁月的清洗愈发日久弥新,让人欲罢不能,念念不忘~今天,小编就...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曾赞叹:“泰州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要想体验那些“尘世的幸福”,不妨来感受水城泰州的“慢生活”。着力打响“水城慢生活”品牌“水城慢生活”是泰州旅游的精华...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泰州,曾赞叹:“泰州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要想体验那些“尘世的幸福”,不妨来感受水城泰州的“慢生活”。着力打响“水城慢生活”品牌“水城慢生活”是泰州旅游的精华...
本报记者赵广立2006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与泰州市政府签署《中国科学院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协议书》,中科院在江苏省建立的首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科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
本报记者赵广立2006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与泰州市政府签署《中国科学院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协议书》,中科院在江苏省建立的首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科院泰州应用技术研发及...
泰州蟹文化源远流长,据现有史料记载,泰州螃蟹在宋代就很有名气,以泰州螃蟹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当时吴越王钱椒的后代钱昆,官至秘书监(从三品),因为嗜好螃蟹,主动要求下放地方任职,曾说:“但得有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