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问题30个(重大误解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Posted
篇首语: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法律问题30个(重大误解条款的理解与适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律问题30个(重大误解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司法杂志社 ,作者蒋家棣
内容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总则编解释》)第19条就如何认定重大误解作出了新规定,但其并未提及当事人过错的问题,为了在实践中把握好重大误解与欺诈、真意保留之间的关系,仍应厘清重大误解和当事人过错之间的关系。相对人是否有过错(善意)不影响行为人以重大误解主张撤销权,当然,相对人故意造成行为人错误认识的,构成欺诈。重大误解情形中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在民事法律行为撤销的后果中得到保护,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行为人有重大过失的,以不允许其撤销为宜,但《总则编解释》保留了解释空间。行为人故意造成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属于大陆法系中的真意保留,此时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和生效,应从交易安全、信赖保护等角度,区分相对人是否明知或应知对方存在真意保留,作出不同处理。第三人意思表示误传不应参照代理规则,而是要纳入到意思表示错误的认定范畴,适用重大误解的相关规定。
目次
一、《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
二、《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呼应时代发展
三、《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适用中的当事人过错问题
四、第三人意思表示误传适用《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
我国民法典没有使用域外民法的“错误”概念,而是在第一百四十七条传承并发展了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仍然沿用“重大误解”的概念。然“重大误解”属于不确定概念,尤其是对“重大”的理解,尚存模糊之处。有学者指出,对于不确定概念,须结合案件事实加以具体化。为避免不同裁判者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尽可能统一裁判尺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总则编解释》)第19条立足司法传统、结合时代发展,就如何认定重大误解作出规定。现就有关重点问题略作阐述。
一、《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
《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是在继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71条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后形成的。《民通意见》第71条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 《民通意见》第71条施行30余年来,对于指导司法审判、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发挥了积极作用。《总则编解释》起草调研过程中,各方均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审判实践的发展,该规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总结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关于重大误解的审判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国家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总则编解释》对《民通意见》第71条作了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总则编解释》第1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或者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价格、数量等产生错误认识,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的重大误解。”“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存在重大误解,并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是,根据交易习惯等认定行为人无权请求撤销的除外。”
本次修改的总体思路是:一是尊重《民通意见》以来的司法传统,避免颠覆性修改造成司法实践在理解适用上的混乱。二是坚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不宜对行为人的撤销权作过多限制,即不论相对人是否善意,行为人均得主张撤销。三是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结合民法典总则编的规则体系,在保护行为人撤销权的同时,确保善意相对人的救济渠道畅通。四是回应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网络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总则编解释》第19条的主要修改之处是:
第一,将重大误解中的重大性的判断标准从原来的“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变为“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的”。这一修改不再沿用《民通意见》第71条对重大性的认定需以造成较大损失为标准。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实践中较大损失本身很难界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从理论上看重大误解的认定不应以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较大损失为构成要件。例如,卖家混淆买家想购买的纪念品颜色,弄错节日带有特定意义的花束品种,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合同目的已无法实现,同样可能构成重大误解。此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的要求在比较法上也不太常见。
第二,通过明确举证责任强化对基于重大误解主张撤销的限制。《总则编解释》第19条就重大误解的举证责任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即行为人主张基于重大误解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应当举证证明其在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存在重大误解。考虑到古董买卖等交易习惯的特殊性,故作但书规定“根据交易习惯行为人不能基于重大误解主张撤销的除外”,并增加“等”字兜底,以保持开放性,避免过于绝对。
第三,在对重大误解的典型情形进行列举时增加了价格这一认定因素。
二、《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呼应时代发展
相比于1988年颁布施行的《民通意见》,《总则编解释》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特别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受场地区域限制、能够支持便捷电子化支付的电子商务活动日益丰富。“法与时转则治”,《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通过制度设计防止行为人、相对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失衡,积极回应网络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意思表示理论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满足司法实践对网络交易案件裁判的规则需求。
(一)行为人撤销权行使条件的沿用
在《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的起草过程中,一些意见提出要全面修改重大误解制度的规则逻辑,强化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严格限制行为人的撤销权。上述意见在总结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提出,只有符合以下3种情形之一的,行为人才可以基于错误(重大误解)主张撤销:
第一,相对人导致该错误认识发生。
第二,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存在错误认识,仍然促使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
第三,行为人和相对人存在相同错误认识。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第3.2.2条、欧洲合同法原则(PECL)第4:103条、欧洲示范民法典草案(DCFR)第2-7:201条以及荷兰民法典第6:228条等域外立法例都有相似的规定。例如,荷兰民法典第6:228条规定:(1)错误的影响下订立的合同,如果知道正确事实将不会订立该合同,并且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撤销:①错误可归责于相对人告知的信息,但可以认为即使没有该信息也会订立合同的除外;②相对人订立合同时知道或应当知道该错误,并且应当告知错误一方;③相对人订立合同时与错误一方有相同的不正确认识,但他即使正确认识也不会知道错误一方本来不会订立合同。(2)不得以对完全属于将来情况的错误为由撤销合同,也不得以根据合同性质、社会观念或者有关情况可归责于错误一方的错误为由撤销合同。以上3种情形的实质在于相对人参与了行为人的错误认识,此时应当保护行为人的真意,相对人不值得保护。反之,则相对人属于善意,行为人不得基于重大误解主张撤销。
上述意见强调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当然有其合理性。特别是这一思路有利于与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情势变更规则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前者属于对主观交易基础丧失的规定,后者属于对客观交易基础丧失的规定。
但综合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定稿并未采纳这个修改方案,主要考虑在于:
第一,全面修改重大误解认定规则的逻辑是规则的重大变化,对此应当保持审慎态度。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数学者认为,沿用《民通意见》的思路更为稳妥。有意见还特别指出,相对人引起错误认识,在规则上易与欺诈混淆。即误解应当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他人的欺骗或者不正当影响造成的。
第二,若在区分相对人对于错误认识的不同参与情况基础上设定重大误解撤销权的行使条件,将使得裁判规则过于复杂。一些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如果采取这个修改方案,对于基层法院的法官而言,理解适用难度较大。
第三,对行为人撤销权的限制过于严格,可能难以适应我国网络经济的实际情况,不利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以电子商务中的“薅羊毛”现象为例,如果一概不允许撤销因“薅羊毛”缔结的买卖合同,经营者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如果允许撤销,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依然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获得救济。例如,价值18000元的商品被错误标价为1800元,在网络交易中容易引发蜂拥下单,此时如果因为行为人不能证明相对人利用了该错误而不支持其撤销主张,行为人很可能瞬间破产。但如果允许行为人撤销,则行为人免于破产境地,同时相对人因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所遭受的信赖利益损失,仍可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获得赔偿。因此,《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沿用《民通意见》第71条的思路,不对行为人的撤销权作过多限制,有利于实现行为人和相对人的利益平衡,而且更加契合当前保护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重大性”判断标准的变化
《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将重大误解中的重大性的判断标准确定为“按照通常理解如果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不再以造成较大损失为判断标准。采用“不发生该错误认识行为人就不会作出相应意思表示”是对大陆法系“须错误在交易上认为重要”这一判断标准的回归,如德国民法典第119条规定:“表意人若知悉情事并合理地考虑其情况后即不会作出此项意思表示时,表意人可以撤销该意思表示。”有学者进一步从理论上指出,对于误解的重大性,可以采取主客观结合的标准加以评判:“一位理性人处在误解方相同的场合,如果了解真实情况,会怎么做?如果该理性人根本不会签订合同……如此,且仅当如此,误解(错误)才能被认定为是重大的。”当然,在这个判断过程中,误解是否在交易上被认为重要,也会涉及对社会一般观念的认识。
“重大性”判断标准的变化对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再以电子商务中的“薅羊毛”现象为例,在表意人发现其对行为的性质等产生了重大误解时,允许表意人撤销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不必等到造成较大损失时才享有这样的权利,就可以将该事件的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必须等到已经造成了较大损失才能主张撤销,那么很可能合同已经履行完毕,撤销该合同已经没有必要。在已经造成较大损失的情况下,因重大误解是自己原因造成的,所以损失都应由自己承担,这时再来请求撤销,为时已晚,除非该合同还没有履行完毕。与其这样,还不如赋予表意人知道重大误解时就享有撤销合同的权利。
三、《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适用中的当事人过错问题
《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确立的重大误解判断标准和有关撤销权行使条件的规定不涉及行为人、相对人的过错。不过,人民法院在审理重大误解案件时往往又会涉及由行为人、相对人的过错引发的一系列与重大误解相关的法律问题,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深化对《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的理解。
(一)相对人的过错
在《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下,相对人是否有过错(即是否为善意)不影响行为人主张撤销权。当然,相对人故意造成行为人错误认识的,构成欺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总则编解释》第21条规定:“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者负有告知义务的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致使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欺诈。”此时宜认为重大误解与欺诈存在法条竞合。如果行为人能够直接证明相对人故意,自可按欺诈主张撤销,如果证明有难度,也可以直接主张重大误解。有学者指出,如果当事人认识错误是因对方欺诈所致,就会出现一种“二重效果”。无论是欺诈还是重大误解,都是法律对于同一行为的评价,法律原则上应当允许当事人根据难易程度以及二者法律后果的差异(基于重大误解主张撤销,可能赔偿对方;基于受欺诈而主张撤销,则可能向对方主张赔偿),自由选择其主张。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订立合同时负有告知义务或者说明义务的一方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的案例,尤以二手车买卖和房屋买卖为典型,此时,存在成立欺诈与重大误解竞合 的可能性。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审判实践中的关注点。例如,在二手车交易中,常有买受人在购车以后发现所购车辆存在里程数、车龄虚假以及曾经发生过交通事故等问题。进入诉讼后,如果买受人以欺诈为由提出诉讼请求,在出卖人否认欺诈或者声称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受人通常会在证明出卖人存在欺诈故意上陷入困境。这个时候,重大误解制度因其在举证责任上对出卖人的友好性而具有比较优势。人民法院在现有证据无法认定出卖人构成欺诈时,也往往会转而通过重大误解制度保护买受人的利益。在聂某伟、新疆捌零玖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中,审理法院指出,出卖人作为专业的二手车买卖公司,虽然现有证据无法认定其属于主观故意,存在欺诈行为,但出卖人在与买受人的交易过程中,未能尽到专业二手车公司应尽的认真审查义务,未能查出案涉车辆存在重大事故,而是以无事故车辆卖给买受人,导致买受人因重大误解作出错误的购买决定。因此,法院对于买受人主张撤销案涉车辆买卖合同、返还购车款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不过,基于受欺诈撤销和基于重大误解撤销在行为性质的评价与法律后果上毕竟有所不同,人民法院在审判相关案件时应当避免向重大误解制度径行逃逸。
需要指出的是,不对相对人的过错问题作出规定,不代表不保护重大误解情形中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只不过这种保护是在民事法律行为撤销的后果中得到体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与第一百五十七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因此,民法典已经对基于重大误解撤销中善意相对人的保护作出妥善安排,即可以通过主张损害赔偿获得救济。
在重大误解合同中,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是司法实践中通行的规则。例如,在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中,甲房地产公司职员小张业绩十分突出,小张为来看房的王先生一家介绍了相邻的上下两套商铺,房屋价格分别为11000元每平方米和12000元每平方米。王先生看后非常满意,当即决定一并购买。次日,甲房地产公司和王先生分别签订了两份房屋买卖合同,王先生付清全款。10天后,小张找到王先生,表示自己看错了商铺价格表,上下商铺的价格应当分别为12000元每平方米和13000元每平方米。王先生拒绝后,甲房地产公司遂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两份房屋买卖合同。在该案中,对房屋价格产生重大误解的是甲房地产公司一方,甲房地产公司存在过错,王先生为善意相对人,应适当赔偿王先生一部分利息和其他损失。也就是说,作为善意相对人的王先生的利益可以通过另一方的损害赔偿得到救济。
(二)行为人的过错
就行为人的过错问题而言,一般认为,行为人有一般过失的,仍然可以主张构成重大误解。有学者指出,通常情况下误解是由表意人(行为人)的过错造成的。还有学者认为,重大误解是因“一方当事人由于自己的过错,对法律行为的内容等发生误解”,即是由行为人的过错引起的。
唯需研究的问题是行为人有重大过失时能否主张重大误解。有学者认为,如果错误是由表意人的重大过失所致,再允许表意人撤销,对于相对人便不公平。也有学者认为,规定行为人无重大过失或无过失的立法例,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判断表意人是否具有过失及何种程度的过失并非易事,即使行为人有重大过失,也可以重大误解撤销法律行为,只不过要承担赔偿责任而已。
笔者倾向于认为,民法原理上,重大过失等同于故意,应以不允许撤销为宜。一些域外立法例对此问题作了规定,如日本民法第95条规定错误因表意人重大过失所致时不得主张撤销(2017年修正后有例外情形)。从我国的情况看,未见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强烈需求,故《总则编解释》未就此问题予以明确,但保留了解释空间。《总则编解释》第19条第2款但书规定无权请求撤销的情形为“根据交易习惯等”,意图就是在总结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如古董买卖根据交易习惯通常不能以重大误解为由主张撤销)基础上,为将来实践发展需要预留空间(以日本民法第95条为例,其在2017年修改时一方面延续重大过失不能主张撤销的立场,另一方面新增相对人善意保护的除外情形。即表意人虽有重大过失,但相对人知道表意人存在错误,或者因重大过失而不知,或者相对人与表意人陷入同一错误时,表意人仍得主张撤销。考虑到本条起草过程中两种不同思路的争论,不排除我国今后也可能有类似的规则需求,为使条文更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故在表述上以“等”字兜底,以保持开放性和适应性)。
从“误解”的语意可知,其显然不包括行为人故意的情形。行为人故意造成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就不是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属于大陆法系中的真意保留。所谓真意保留,是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作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又被称为单独虚伪表示。《总则编解释》起草过程中,曾就真意保留问题作出规定,主要目的是构建完整的民事法律行为规则体系,同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后考虑到民众对真意保留制度的接受程度、是否为司法实践急迫需要(如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以“真意保留”为关键词,截至2022年11月10日,仅有200余篇文书)、其制度目的能否通过其他规范所实现等因素,最终相关规定被删除。
不过,法律和司法解释不对真意保留问题作出规定,不代表否定该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和解决的必要性,更不意味着法官可以拒绝裁判。实际上,真意保留以不同形式表现在现行法律体系之中,典型情形如传达人故意传达错误。在意思表示由第三人转达的情形中,存在第三人故意转达错误的可能。有学者认为应将传达错误与故意误传相区别,传达人故意误传表意人的意思,其情形与无权代理的利益状态相类似,应类推适用无权代理的规定,传达人对于善意相对人负损害赔偿责任。笔者倾向于认为,在误传的情形中,传达人本质上只是表意人的喉舌。换言之,表意人使用了一个传达人或者传达机构作为表示工具,该工具的错误运行须归责于表意人,因此,传达人的故意误传,也应当认为是表意人故意作出错误意思表示。此种情形可认为构成表意人的真意保留,而不适用重大误解规则。故似应认为,此时意思表示对表意人有约束力,只有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意思表示故意转达错误时,表意人才得对抗相对人。对这一问题,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在适用《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时,要注意区分案涉民事法律行为是构成重大误解还是真意保留,进而确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在邬某诉广东佛山聚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聚阳公司是1688网络交易平台的商户,销售产品为空气能热水器。自2015年4月21日起,聚阳公司在1688网络交易平台上将其销售的空气能热水器单价标注为1元、40元、50元、80元和99元从事刷单行为。2015年6月1日,邬某在线下单购买上述5P空气能热水器4台,在线支付货款4元(免运费)。聚阳公司登记该商品于2015年7月6日已发货,但并未实际发货。后邬某分别于2015年7月18日在线购买5P空气能热水器4台,支付货款4元(免运费);2015年7月19日在线购买10P空气能热水器4台,支付货款4元和运费1元;2015年7月23日在线购买10P空气能热水器8台,支付货款8元(免运费)。上述交易均系邬某直接在线生成订单,聚阳公司均登记“已发货”,但均未实际向邬某交付商品。2015年8月8日,聚阳公司以“产品已经停产”为由,向邬某的支付宝账户退回货款20元和运费1元。2016年9月7日,邬某向聚阳公司支付宝账户退回上述21元。此案与“薅羊毛”案件不同,在“薅羊毛”案件中,网络商户是因设置失误将价格标示错误,属于重大误解所涵盖的表示错误,而在此案中,网络商户聚阳公司尽管在行为上作出了以一元价格在1688.com网络交易平台销售空气能热水器的表示,但其主观上的真实意思并不是以1元价格对外出售价值万元的案涉商品,而是要进行刷单,属于故意标示错误价格。因此,聚阳公司作为表意人,其作出“一元交易”的意思表示应认定为真意保留,而非重大误解。
对于真意保留的法律效果,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并未作出直接规定。上述案件审理法院的审判思路是从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出发对真意保留行为进行规范。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对是否存在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作出了区别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解释是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思主义为例外,如果相对人不知悉或不应当知悉表意人真意,那么,应当按照表示主义解释意思表示,以此保护相对人合理信赖,维护交易安全;反之,则应当按照表意人真意解释其意思表示。总之,在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存在真意保留的情形中,判断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和生效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从交易安全、信赖保护等角度,区分相对人是否明知或应知对方存在真意保留行为,从而作出不同处理。这种处理方案有利于司法实践在准确把握真意保留具体情形的基础上,平衡好行为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利益。实际上,也正是考虑到能够从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出发对真意保留行为进行规范,真意保留案件可以通过替代性制度加以解决,《总则编解释》最终删去了有关真意保留的条款。
四、第三人意思表示误传适用《总则编解释》重大误解条款
《总则编解释》第20条规定:“行为人以其意思表示存在第三人转达错误为由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适用本解释第19条的规定。”该条将意思表示的误传纳入到意思表示错误的认定范畴,明确适用重大误解的相关规则,与大陆法系传统保持一致。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20条规定:“为传达而使用的人或机构所不实地传达的意思表示,可以按照与依第119条撤销被错误地作出意思表示相同的要件,予以撤销。”
在起草过程中,曾有意见提出第三人意思表示误传的处理应当参照代理的规则,强调对善意相对人的保护:意思表示的传达本质是代理行为,如果发生意思的误传,则其法律后果可以参照代理制度,赋予相对人以催告和撤销权。如果仅仅是将之视为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的一环,转达的第三人不负法律责任。转达出现失真,有可能对相对人有利,也有可能对意思表示人有利,也有可能转达没有失真,但是出现延误。因此不能简单地推定发生意思表示误传后,相对人实施的法律行为必然对其有利、损害意思表示人利益,并据此规定只有意思表示人有权撤销法律行为。如果将意思表示的误传纳入到意思表示错误的认定范畴,善意相对人作出行为后,行为已对意思表示人成立,如发现实际情况对其不利,却无法救济;而在意思表示人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该行为后,相对人既然不能按照无权代理的规定向第三人请求赔偿,则应该赋予相对人以同样的撤销权;或者可以将该行为视为效力待定,赋予当事人以相应的追认权或催告权;又或者,可以直接将意思表示的转达推定为代理。
经反复研究,《总则编解释》并未参照代理规则,而是将意思表示的误传纳入到意思表示错误的认定范畴,明确适用重大误解的相关规则。主要考虑有三:第一,传达人与传达机构在法律上相当于表意人的喉舌,因此传达错误的效力理应与表示错误相同。第二,传达错误适用重大误解规则后,有关善意相对人的保护问题,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的规定解决。第三,意思表示的传达与代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在多数情况下,转达意思表示的第三人属于使者,而非代理人,二者存在显著区别,如代理人需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使者无此限制。
根据《总则编解释》第20条的规定,误传适用重大误解规则,因此,表意人基于误传主张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也应当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发生了意思表示转达错误,二是该错误具有重大性。
▼
作者:蒋家棣 最高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司法杂志社
相关参考
...管方面,根据本条规定,主合同或者担保合同约定了仲裁条款的,则人民法院对约定仲裁条款的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无管辖权。虽然担保债务是从债务,但担保法律关系与主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童建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适用的检察路径)
...成年人原则是构建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帝王条款”,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具有方向性、统领性作用。应当从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的普适性要求、衡量各方利益时给予未成年人利益特...
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童建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适用的检察路径)
...成年人原则是构建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帝王条款”,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具有方向性、统领性作用。应当从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的普适性要求、衡量各方利益时给予未成年人利益特...
标准质量是什么(IATF16949:2016标准理解与应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2016标准理解与应用-4.4.1.1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一、标准条款二、条款解析晨阳:1.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按本标准的要求来建立。按要求策划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形成文件,在文件中加以规定,然后按文件要求实施和保持。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融资租赁司法解释》)、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融资租赁司法解释》)、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
...仅仅是听到他们在说什么,而是要理解他们的意图,避免误解。明确表达:另一方面,确保
问一、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经常出现押金条款,其性质如何判断?实践中,当事人约定押金在期满后退还的同时,往往还约定在承租人出现违约行为时出租人有权没收押金。例如,“如果承租人迟交租金超出×月/天后则作为违约...
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15版标准解析-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二、条款解析本条款时2015版标准的新增内容,也是2015版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组织在确定内外部问题时应当考虑以下三个维度。1、内外部问题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
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15版标准解析-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二、条款解析本条款时2015版标准的新增内容,也是2015版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组织在确定内外部问题时应当考虑以下三个维度。1、内外部问题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