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汉白玉开采(古碑刻见证泉州唯一同姓合族大宗的鼎建)
Posted
篇首语: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泉州汉白玉开采(古碑刻见证泉州唯一同姓合族大宗的鼎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泉州汉白玉开采(古碑刻见证泉州唯一同姓合族大宗的鼎建)
古碑刻见证泉州唯一同姓合族大宗的鼎建
最初五邑吴氏族人合修祖祠,后来泉州各地乃至金门、台湾岛内等地吴氏,皆来此大宗祠认宗谒祖,祠堂内《温陵吴氏大宗祠记》《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三方古碑讲述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记者 吴拏云 文/图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今仍保留着三方清末古碑刻,它们分别出自清末状元吴鲁、进士吴桂生和举人吴拱震之手。这些古碑刻共同讲述着这座祠堂创建的初衷,以及“合族”的深意……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旧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坐落于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东观西台地段吴厝埕,北临涂门街,南抵照墙,东、西至通巷。据《泉州市地名录》载,吴厝埕在“羊公巷西向”;东观西台位于吴厝埕内,是“因吴氏祠堂在此得名,有‘东观’‘西台’匾额”,吴厝埕北向有柴配巷,吴厝池位于“羊公巷西向”,为“吴氏祠堂前的池,故名”。该祠堂原为明代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徵三座官式宅邸的正中一座,世称“东观西台”。
清末,泉州各地族群、铺境之间械斗纷争不断,为团结氏族,护佑宗人,以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为首的泉州吴氏族人,与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族裔、吴龙徵裔孙吴朝铨商议创立吴氏合族大宗祠。吴朝铨思虑再三之后,慨然无偿献出“东观西台”宅邸之前三进,改建为吴氏合族大宗祠(亦称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即为泉州吴氏合族之“祖祠”。而这一合族大宗也是目前泉州城内唯一的同姓合族大宗。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被视为吴氏合族之“祖祠”
主殿神龛上方悬挂着吴鲁“状元”匾额
大门两旁有楹联:“文物重光凝合族,名祠振彩耀联宗。”
“东观西台”吴氏溯源
明代监察御史吴龙徵是泉州中心市区东观西台吴氏的六世祖。那么东观西台吴氏的族源又是什么情况?据《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谱牒》所载,东观西台吴氏是泉州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一个支脉,其入泉始祖昌生公(讳彦博),元至元年间(1336—1340年)由兰陵古锡梅里来泉,任泉州路照磨,遂于泉州定居。后裔衍为六宗。其一宗支在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今为何地,历代未考)派衍,数传至敏元公(讳逊)。敏元公“少聪敏、苦志励学”,登明洪武丙子科贤书,立碑明伦堂。是时,士子中举非易事。敏元登科举,亦是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在泉开宗以来的第一人,故东观西台吴氏尊其为一世祖,亦为发祥之祖。
东观西台吴氏的一世祖敏元公至四世祖毅斋公,皆居晋江仓边乡。四世祖吴毅斋苦于仓边当地徭役赋税繁重,遂迁居泉州府城。其友人中有精堪舆者,为毅斋择地泉州城内之南岳铺,建宅居焉。毅斋在府城为“鱼盐祭酒”,稍具财力后娶林氏为妻,育有四子:长子乔椿、次子乔松、三子乔桧、四子乔柏。林氏去世后,续弦方氏,又生二子:五子乔橡、六子乔柟(㫋)。五世祖吴乔柏(字子秀,号守素),与朱则文等同登泉州孝义坊,世称“孝义公”。以子龙徵贵,卒赠监察御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五十八·明孝友》有传。明代内阁首辅沈一贯、阁臣李廷机、广西参政苏濬诸先生,皆为其立志或传。
六世祖吴龙徵(字坚孺,又字应图,号惺初),明万历元年(1573年)登贤书,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及第,寻选翰林院庶吉士。万历十三年(1585年)授监察御史。后升任河南参议。龙徵任监察御史时,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将其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第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南岳铺这片建筑群世称“东观西台”,而崧江延陵吴氏仓边派的这一支脉即被称为“(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吴龙徵下派五房:长房逢翔、二房嘉生、三房选翔、四房自晃、五房迎翔。各房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泉州崧江延陵东观西台吴氏衍繁至今,已有二十余世传人。
祠堂内的柱础雕饰精美
《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碑
合族大宗修祖祠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龙徵授监察御史,其后着手修葺泉州南岳铺之祖宇,将其扩建为四进五开间宅第三大座,花园、池亭一所,周围地基受产二十亩。建筑群中座的大门上悬有龙徵所立匾额“东观西台”,门柱镌有冠首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吴龙徵曾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侍读东观;后任监察御史,执法西台。由是,南岳铺这片建筑群被世人称为“东观西台”。
至清道光年间,东观西台吴氏家族日渐式微、运寒如灰。十三世祖吴端诚,苦读终难出身,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乃往台湾担任书墪教师,越年竟没于客地,年方三十六岁。遗下一子吴朝铨,年仅十一岁。此后,东观西台吴氏祖产再难保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东观西台的东西两座宅第均被吴朝铨的堂伯、堂叔等人变卖,东衙落入李姓之手,西衙则弃卖与陈姓。堂亲后亦徙居他处,惟余中座四进五开间的古大厝和门前石埕,以及东南角池塘一方(民间称“吴厝池”)。
旧时闽俗好斗,尤以漳泉地区为甚。清代学者赵翼说:“闽中漳泉风俗好名尚气”“民多聚族而居,两姓或以事相争,往往纠众械斗,必毙数命。当其斗时,虽为翁婿、甥舅不相顾也”。清嘉道间的张岳崧也说:“闽之漳泉,粤之潮嘉,其俗尚气好斗,往往睚眦小忿,恃其族众,聚党至千百人,执铤刃火器,订期而斗,死伤相属,或寻报复,世为仇雠。”诸如此类的记载与说法在沿海地区的方志中屡见不鲜。清光绪年间,械斗之毒仍在蔓延。泉州吴氏宗人饱受铺境械斗、族际械斗之害,生活不得安定,甚至性命亦岌岌可危。光绪壬午(1882年)秋,为了团结族人,形成强有力的吴氏群体,抵御外人欺压,保护族亲族眷,以吴拱震、吴增等宗长为首的泉州吴氏宗人,召集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邑的吴氏族人,商议在泉州府城内兴建一座五邑共奉的吴氏大宗祠。他们认为宗祠的鼎建,能增强宗族凝聚力,团结族人,从而达到捍卫吴氏家园的目的。不久吴拱震、吴桂生等宗长即登门与吴龙徵裔孙吴朝铨商议,询求以“东观西台”之地来修建合族大宗祠。
吴朝铨(1836—1887年),号方直,因少时父殁台湾,与母伶仃孤苦,以手艺为生。祖业被伯叔堂亲变卖几尽,背负钱粮重累,却仍坚守东观西台中座宅第。据吴开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谱所撰方直公传记载,“光绪壬午(1882年)秋,吾宗人有议建大宗祠,而难于其地,及谋于公(即朝铨),议将‘东观西台’前三进,为大宗改建,即将始祖而下,从祀其中,原旧所有粮赋,亦悉归大宗完纳。后一进则仍为公之住居,而移‘东观西台’匾额于其中焉。”吴朝铨在听取吴氏宗人的建议后,也做了一番深思熟虑。起初他不愿意放弃祖产,多次回绝宗人的请求,但后来在族长们的劝说下逐渐回心转意。他想道:泉州吴氏得姓,同出延陵,如果大宗祠能够落成,则吴氏沿流溯源有了着落,氏族更可“萃而不涣”,这将是吴氏宗族的一大幸事!于是最终答应无偿捐献出东观西台宅第的前三落,用来兴建合族大宗祠。宅第的第四落仍留作吴朝铨与家人的生活居室,今称“吴龙徵故居”。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月,五邑吴氏族人饬材鸠工,着手在“东观西台”前三进的基础上改建吴氏合族大宗祠,原宅中的匾额移至最后一进。宗人们就着“东观西台”原结构的木石材料,将前三进重新落架再造。后一进则全部保留明代建筑仅施以维修,沿用旧称“东观西台”。当建至第四年(1890年)时,晋江钱塘乡吴鲁(字肃堂)以一甲一名进士,殿选恩科状元。泉郡族亲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加速工程进度,并于祠前竖立状元旗杆。大宗祠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落成,前后历时5年多。“东观西台”亦同时修缮完毕,其与吴氏合族大宗祠融为一体。“东观西台”与大宗祠分属明、清两代建筑,其建筑规制以及髹漆、藻饰等迥然不同,但却相得益彰。
1999年,大宗祠又历重修。如今的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建筑结构为五开间四进三天井木结构,其营造法式体现明清两代的风格。前三进宗祠建筑为抬梁式木构架,雕梁画栋;第四进今为吴龙徵故居,规制严谨,布局合理,隔扇精巧,是不可多得的明制官宦宅第。大宗祠门廊构筑丰富多彩,富丽堂皇。大门两旁镌有楹联:“文物重光凝合族,名祠振彩耀联宗。”点明祠堂为“合族”之祠。大宗祠正殿神龛中奉祀着泰伯、仲雍、季札这三位全国吴氏始祖的汉白玉石雕座像,他们同样是中华吴氏共奉的祖先。
《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碑
吴拱震撰书的《温陵吴氏大宗祠记》
三方古碑共释合族之义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正月,举人吴拱震(名序秋,号省斋)为大宗祠撰书《温陵吴氏大宗祠记》,后立碑于祠堂。吴拱震在当时功名至“文魁”,其文章与书法都著称于泉。碑文共196字,概述了吴龙徵九世裔孙朝铨公慨然献宅改建大宗祠的经过,开篇即称“吴于泉为望族,族之人各祠其分支之祖,而合族大宗缺如,识者恫焉……”指出当时建立泉州合族大宗祠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吴捷秋先生曾称赞该碑:书法艺术“正书楷则”,其字圆润丰腴,每字二寸见方,出入颜柳,不偏于瘦劲而结体完美,实为后人临书范本。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年底,状元吴鲁衣锦还乡,即至合族大宗祠祭告合族祖先,拜会族亲。不意,越年丙申(1896年)六月,太夫人仙逝,吴鲁悲恸不已,服阕三年,至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八月方才回京。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之时,吴鲁为合族大宗祠亲撰《温陵吴氏合族祠堂记》碑文,后勒石于祠堂内。由于已有吴拱震《大宗祠记》碑在前,吴鲁故转而从清朝会典“立家庙,崇孝治”入手,讲述“统阖郡之族,姓祀肇兴之始祖”的必要。碑中亦记族中父老议修合族宗祠,以及大宗祠建成的经过,并引用安溪宰相李光地之言称:“人能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睦之族。”盛赞吴氏族人共建合族大宗祠之壮举。据悉原碑为四块青石组合而成,每方为79厘米宽、107厘米高。吴状元亲书碑文。原碑实为大宗祠鸿文笔迹、传世之宝,不料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劫,碑石四失其三,仅存首方。后由吴鲁裔孙、书法家吴紫栋根据吴鲁遗卷《正气研斋文集》补录文字,并摹书勒石以全其碑。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吴朝铨之独子吴孝悌(字开第、号恥两)为朝铨公遗愿作记,延请清末进士吴桂生(名增,自号养和居士)代撰其文,举人吴拱震为之书墨,立《东观西台族史与吴氏大宗祠》(即“方直公以第建祠遗嘱”)碑于祠堂。该碑系黑页岩石,共有碑文450字。整篇碑文叙事明白流畅,俱见桂翁行文风格。其中最特殊之处是告悉众人“大宗”与“太宗”之别:“大宗”指泉郡五邑大宗祠,“太宗”指太庙奉祀之吴姓始祖,也为合族大宗做了析理。
这三块碑刻在大宗祠内的树立,对吴氏“合族”之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真正起到了聚合吴氏族人的作用。从那以后,泉郡五邑吴氏族人即视大宗祠为合族“祖祠”。后来,不仅五邑吴氏,连同永春、德化、金门、台湾岛内等地吴氏,皆来此大宗祠认宗谒祖。2021年12月13日,刚在厦门参加完第十三届海峡论坛大会的新党主席吴成典,就曾携其儿子吴千鼎,风尘仆仆地赶到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来寻根谒祖。那一刻,两岸吴氏宗亲用闽南乡音互诉衷肠,讲述血脉相连的深厚渊源。
相关参考
泉州籍著名雕塑家杨振荣。受访者供图中新网泉州7月14日电(吴冠标)泉州籍著名雕塑家杨振荣于近日与世长辞,享年81岁。杨振荣生前好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罗立人老先生1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追忆大师昔日点滴。“说杨...
泉州籍著名雕塑家杨振荣。受访者供图中新网泉州7月14日电(吴冠标)泉州籍著名雕塑家杨振荣于近日与世长辞,享年81岁。杨振荣生前好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罗立人老先生14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追忆大师昔日点滴。“说杨...
泉州,带着记忆发展的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得见古巷在这里,我们遇得见潮流在这里,时间从未停止脚步现在,泉州被大家所熟知假日来旅游的人可以占据整条西街但以前的泉州,还没有火车站,没有飞机场,没有市标,没有东...
泉州市区面积(建成区从1615平方公里 增至240平方公里 测绘员10年见证 泉州城“长大又变美”)
建成区从161.5平方公里增至240平方公里测绘员10年见证泉州城“长大又变美”【编者按】非凡十年,福如“泉”涌;非凡十年,你我共享。过去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泉州人民牢记嘱托,传承弘扬“...
泉州市区面积(建成区从1615平方公里 增至240平方公里 测绘员10年见证 泉州城“长大又变美”)
建成区从161.5平方公里增至240平方公里测绘员10年见证泉州城“长大又变美”【编者按】非凡十年,福如“泉”涌;非凡十年,你我共享。过去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泉州人民牢记嘱托,传承弘扬“...
晋江吊篮比较便宜(「西街故事」泉州西街古井:繁盛的见证,也是散落的乡愁)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泉州自唐代建城开始,老百姓“因井为市”,“市井”就成了最基本的群居形态。从1300余年前“列屋成街”,泉州西街与水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西街女子曾美英在西街的街面上打水。这...
朝阳豆皮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盘活利用古民居 乡村振兴加速度)
涂岭镇位于泉州市泉港区西北部,是宋元明清时期中原与东南沿岸地区官吏商旅南下北上的重要枢纽,辖内至今保存着许多古民居,跨度近500年历史。今年以来,该镇探索建立“产权入股+统筹修缮+多元开发”管理模式,破解古...
摩崖石刻(泉州九日山唯一英文摩崖石刻,揭秘差一点与世遗失之交臂的故事)
泉州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为泉州(宋元中国海洋贸易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立下了汗马功劳。山上自宋代起,有70多方历代石刻,它们记录着泉州海交和船舶记事的繁华。九日山摩崖石刻,尤其是13方与祈风祭奠有关...
晋江格栅屏风(驭鉴瑶光 遇见星上人 星途华南大区·泉州站情人节预售活动火爆全场)
...,由星途汽车举办的“驭鉴瑶光遇见星上人”华南大区·泉州站情人节活动在福建晋江吾悦广场圆满举行。活动邀约各界媒体及准车主朋友们一起见证一对跨越两城的浪漫异地恋爱情童话,也见证了“瑶光”在泉州亮相,人潮涌...
晋江二手鞋机流水线(泉企奋斗历程见证从一双鞋到千亿体育产业蜕变)
从小小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泉州体育产业跟随时代潮流不断蜕变。台海网6月5日讯据泉州晚报报道,泉州体育产业作为泉州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逆势突围,继续平稳发展。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体育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