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邦孑清风亭劝妈(靠山黄(靠调)——豫西梆子(西府调)传承衍变阶段名艺人)

Posted

篇首语:做人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河北邦孑清风亭劝妈(靠山黄(靠调)——豫西梆子(西府调)传承衍变阶段名艺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北邦孑清风亭劝妈(靠山黄(靠调)——豫西梆子(西府调)传承衍变阶段名艺人)



作者 马紫晨

既然学术界公认豫剧(河南梆子)的“西府调”是由豫西梆子衍变而来,而豫西梆子的前身又是简称“靠调”的靠山黄,那么其间的传承环节及关键性人物便是个回避不了的课题;而这个连省级保护也还没被列入的靠山黄又已被冷落了将近80年,难度可想而知!无奈只有靠我们的双腿不停歇地去调研、探询,才总算差强人意地基本摸清了(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近二百年间曾为靠山黄艺术的传承、发展付出了巨大辛劳的41位名家(尚有十几位没有查清)那残缺不全的人生轨迹——

1.白玉贵(1798?——1873?)艺名白壮子。河南宜阳石陵人。出身私塾世家,曾攻读入痒,但却不喜儒学,而矢志从艺。他自幼精研“三国”,尤崇尚“关圣”。道光间在伊川白杨镇组建靠山黄戏班,自己也粉墨登场。其所扮关羽形象栩栩如生,驰名关中及豫西、晋南,观众常为看戏而久立雨雪中。他晚年返乡,病逝后按封建家规“倡优”却不得葬入祖茔,只得另立孤坟。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每逢清明祭日,尚有一些自称“白迷”的戏曲爱好者们为其扫墓添土!衰草寒风中,凭吊者留下不尽欷觑……

2.吴忠(1813——1859)河南嵩县古路壕人。其父桃娃、其师牛廷魁均系卷戏饰演关羽的行家里手,面对卷戏的一蹶不振,他们却把其从卷戏继承来的一些绝活传承到靠调中来。据吴门五世孙吴庚申忆述,其曾祖父吴忠为学好关公戏身架,额门上曾被廷魁老师捣出了老茧。艺成后代父掌班,却因轻信“中介”而被骗到南阳府软禁不放,该班戏主花了三百两银子、打官司三个月,才将戏班索回。吴忠遭此挫折,从此一病不起。

3.韵刁(1821-1877)河南巩县堤东人。道光十四年(1834)村里办起了海蜃班,年仅14岁的小韵刁当即报名参加,从此他便和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十九年堤东镇在南堂开办科班,其入科深造很快即成为该班的尖子生,并以老旦为主攻行当,坚持一生不辍。而其重要贡献还在于运用“韵白”。虽然最初曾被讥为洋腔洋调,但他却从不泄气,反复探索而矢志不移,并于道光二十一年前往洛阳演出时,以《斩经堂·说汉》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的百余句念白而赢得洛阳府台的首肯,并从此驰名河洛,而获“响八县”之誉。

4.喜连(1828?——1904?)河南密县籍。咸丰初出科于密县某戏班。同治至光绪初曾在超化大二班任主要演员。他以精湛的唱做念打技艺,别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在密县、荥阳、登封一带的舞台演出中曾独领风骚近半个世纪。其唱功的造诣颇深,韵味清悦浓郁,做派尤为讲究,扮相飘逸潇洒,一派儒伶风范。拿手戏有《反徐州》《虎丘山》《蝴蝶杯》《跑汴京》《二堂舍子》《张仪伐苏秦》等。

5.李合群(1830?—1894?)原籍河南偃师。自幼在安徽的安庆班学戏,出科后曾在密县超化煤矿大二班搭班多年,闻名遐迩,被誉为“十八家老国公”之一。后又在小二班掌班多年。他音质好,身架帅。因是皮黄底子,从而对“靠山黄”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他擅演脸子戏,在《白玉杯》中饰严嵩,《凤仪亭》中饰董卓,《马文生征西》中饰马文生,《巴督公篡朝》中饰巴督公,《江东桥》中饰陈友谅等均有上佳表现,人称“大个子老奸”。其入室弟子有任合元、郭梁元等。

6.贾书林(1843——1933)艺名伞子,人称“铁嗓子”“豫西第一红生”。河南嵩县老城人。其性格温和,宽以待人,身材魁梧,声若洪钟。熟读“四书”,却不求仕进。15岁登台演出,以《金勇下山》中宋贵、《斩蔡阳》中蔡阳崭露头角;后在《观白河》《困麦城》《收岑彭》《收吴汉》《闯幽州》《铁冠图》等30多部戏中饰演主要角色;特别是在洛阳关林庙会“对戏”时,他以三演关羽而轰动河洛,影响及于半个世纪而不衰。民国初又相继收下了段保兴、韩佳旦、关老虎等20多名弟子,经悉心教授,多数成为“靠调”名家。

7.杨庆贵(1845?—1925?)籍贯不祥。曾相继在偃师、洛阳、孟津等地搭班演唱,光绪年间成为密县超化大二班台柱,并被誉为“十八家老国公”之一,以“靠调”衰派老生驰名豫西。其吐字清晰,念白浑厚有力,运腔巧妙别致,并善于控制气息,中低音尤为饱满。同、光朝以前原本擅演悲剧,晚年却突然转向喜剧。得手剧目《哭秦庭》《卖苗郎》之外,又增加了《拔桩橛》《唐知县审诰命》等拿手戏。更为人称道的是,他不仅梆子戏唱得好,罗戏、越调、二黄等均有相当功力,并以“票友”身份打炮演出过京剧《牧羊圈》《捉放曹》《武家坡》。

8.盛金升(1845—1937)艺名“老盛三”。原籍洛阳,后徒居密县甘寨村。擅巧唱而念白尤为出色,绰号“交待清”、“豫西红脸王”。其本嗓浑厚沉稳,淳朴苍劲,抑扬顿挫,字清韵准。代表剧目有“三烧”(即《烧绵山》之介之推,《烧纪信》中的纪信,《烧战船》之诸葛亮),还有“三活”、“三老”之誉,“三活”即“活张苍”(盗宗卷)“活苏秦”(伐苏秦)、“活蔡文俊”(松棚会),“三老”即周云太(卖苗郎)、张元秀(清风亭)、周老鹞(送女)。可见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深厚功力。据传他在演张元秀“认儿”的一大段[哭滚白]时,唱得凄怆悲惋,使观众哭得起不来身;在介子推“背娘”时,他还要做蹉步、甩袖、晃腮、甩须等一系列动作;在演出周云太不见孙儿,儿媳道出为奉养公爹无奈卖掉苗郎时,周翁愤而把碗摔碎等表演,全场除碗碎之声响,竟难以听到任何杂音。

9.张妞(1850?—1914?)本名不详。河南洛阳人。以“马上红脸”享誉豫西舞台达40年之久。其毕生演出的“老爷儿戏”多达20部以上,除舞台上常见的《三结义》《古城会》《斩颜良》《单刀会》《过五关》《灞陵桥》等戏以外,更有别人很少演出的《月下盘貂》《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关羽显灵》等剧目;再加其优美的造型,高雅的气质,故洛阳一带人称“活关公”。

10.李杏林(1863?—1921?)河南荥阳人。自幼在须水窝班学戏,出科后相继在密县超化窑大二班、小二班和小八班搭班行艺多年,以文武小生名震梨园。其扮相英俊,卓尔不群,更兼嗓音洪亮,武功出色,诸如《打黄盖》《黄鹤楼》中周瑜,《白门楼》《凤仪亭》中吕布等角色,均备受人们称道。

11.黄元子(1875—1954)艺名春元。河南宜阳人。青年时期为投名师学戏,先后辗转7个科班,广收博采,终于成为豫西舞台上名闻遐迩的“靠调”名家之一。民国十四年(1925)始,他又在黄德芳科班教戏20年,为靠山黄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称“戏篓”。饰演丑角,尤称一绝,其运用面部五官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令同行叹为观止。代表剧目有《打南阳》之能干,《卷席筒》之苍娃,《薛仁贵征东》之张士贵等。

12.爨金声(1877—1930)绰号“大金声”。河南宜阳人。靠山黄著名净行演员。自幼为学戏多次遭父亲毒打,23岁时偷跑到偃师大口投班学艺,跪拜在靠山黄名老艺人孙大渊门下,专攻净行。他嗓音粗犷,后腔善讴,以包公戏、奸生戏所长而闻名。代表剧目有《铡美案》《铡赵王》《剐王莽》《白玉杯》《凤仪亭》等。毕生行艺在洛阳及其周边各县,影响甚大。

13.杨小德(1875—1922)人称“戏状元”。河南洛阳人。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在父亲严教下既读书识字又刻苦学戏。他12岁入科班,曾得多位名师真传,终成生旦净丑全能演员,名扬豫西各县。他有文化,明戏理,肯钻研,敢创新,在演出实践中常自觉地将老戏中一些粗俗的戏词给予摒除,并能亲自导演,设计唱调,颇受群众欢迎。其唱腔是大本嗓和二本嗓相结合的“夹板腔”,即大腔大口,又控制严谨,每个字都遵循一定的发音部位,不容一点包音、飘音、杂音残留,收音也非常讲究,每个字都能传遍剧场的各个角落,立体感很强;并把名艺人纪喜来未能完成的“移宫换调”之试验给以科学化,从而推动了“靠山黄——豫西梆子——豫西调”一步步转化的最终完成。

14.李留柱(1878—1962)河南孟津人。9岁师承著名艺人“梁头”学戏,攻花脸,兼习各行当,有“腹藏戏文三百部”之誉。民国八年(1919)该戏班到沁阳、登封、偃师、洛阳等地演出,他沿路收留穷苦人家子弟和孤儿,又成立了小窝班,并亲自兼任教师,直到新中国成立,历经30个春秋。时,正值“靠山黄”向“豫西梆子”演进、过渡期间,他则为河南梆子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如四、五十年代活跃在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名家慕水旺、王二顺、马元凤、董永春等都是其得意高足。1952年李留柱回到孟津剧团,身体渐趋不支,但卧床的最后几年,仍醉心于戏剧事业,强打精神为剧团又口传了《访白袍》《玉虎坠》《春秋配》《杀狗劝妻》等十多个戏。

15.张小乾(1880?—1942)河南荥阳人。幼入荥阳崔庙煤矿朱格安窝班学戏,出科后在本县和密县一带搭班;后又拜在盛金升门下,专攻“靠调”衰派须生行,卓有成就,竟赢得“越师”雅号。民国初曾在郑州拚班巡艺。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入荥阳太乙班和密县小二班,除本土外,平生还活动在新郑、禹州、登封、巩县等地,在豫西广大观众中深具影响。其唱、念、做皆见过硬功夫,在继承“老盛三”唱腔艺术的基础上,又兼容杨小德、李杏林等名家之长。“塌衷”后,复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探索出独具一格的须生唱法,即:以本腔为主,真假嗓结合,巧妙、自然地运用气口,控纵甩韵,顺势而为,毫无俚俗滞涩之病,公认其为“豫西三张”(含张福寿、张同庆)之首。他会戏200余部,常演剧目为《盗宗卷》《烧纪信》《双孝廉》《卖苗郎》《烧绵山》《清风亭》《王莽篡朝》《刘全进瓜》《钟子期抚琴》《张仪伐苏秦》《申包胥挂帅》《周老汉送女》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大灾,可叹这位令人钦敬的“老戏筋”竟贫病交加潦倒在荥阳老宅!

16.李占奎(1881—1954)绰号“李宝宝”。河南汝阳人。曾入洛河北某科班习艺多年。主攻花脸,兼演大脸、白脸。其嗓音洪亮,声如虎啸,功底扎实,脸谱图式常独僻蹊跷,别具一格,尤擅漱獠牙。一声“三起腔”的弦弯中,即能变换一副又一副脸谱。某次在三屯村演出《殷郊下山》时,一个出场跟头竟然把台子蹬塌一角,由此观众送外号曰“蹦塌台”。在《赵公明下山》一剧中,他对其脸谱在不同情势下居然做了三次变化:山洞中是白底、圆眉、单鼻翅、单线眼圈、黑满遮口,表示气色稳静,正在静心修炼;赵公明被文祥激怒,要下山与姜子牙较量,脸谱即变成黑眉尖挑,下眼皮加复线,小眼角加宽,眼底加黑块,鼻翅则成单线;下山途中遇虎,脸又变成青色加红、白点,鬓口两边挂起,唇下则加三道黑线,以表示有降龙伏虎之威。在降虎过程中相继做出了抱鞭怒斥、扫鞭戏虎、举鞭逼虎、拖鞭诱虎、挥鞭震虎,背对深渊、倒点虎额、怀中抱月、日照西山、金鸡独立、盘膝举鞭、飞身探海、悬崖缚虎等十多个优美身段,生动地表现了赵公明的威严气概。而当赵公明被俘受祭时,脸色又变青,胡须脱落,悲痛欲绝,神志不清,口吐两对獠牙,上下舞动,左右旋转,继之上边两牙又插入鼻孔,挑起鼻翅,二月圆睁,怒视姜子牙,眼中滴血。李宝宝成年后是“复盛班”的台柱子,熟谙包本戏二百余部。得手剧目为《烧绵山》《杀王腾》《盗宗卷》《白玉杯》《抱琵琶》《清风亭》《双孝廉》《卖苗郎》《殷郊下山》《王莽篡朝》《张飞滚鼓》《周老汉送女》《赵公明下山》《张仪伐苏秦》等,为“靠调”向豫西梆子转化的关键性人物之一。

17.段遂兴(1884—1960)河南嵩县段庄人,后定居德亭街。属靠山黄世家,兄弟五人均坚持老靠调唱法,守住门户,矢志不改。在联袂演出《反西唐》时,老大段喜娥饰樊梨花,老二遂兴饰薛丁山,老三顺兴饰薛东辽,老四保兴饰杨藩,老五西忠(冲娃)饰薛金莲,此种安排轰动四乡,瞬间传为佳话。其五兄弟中又以遂兴、保兴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名震豫西的《古城会》一剧,四弟被誉为“活关公”,兄则人称“活蔡阳”。大哥喜娥已过花甲之年尚能以婀娜的体态和清丽的歌喉演出《虹桥关》中的洪月娥一角。遂兴自幼师从贾书林,嗓音虽不甚佳,但身段、做工则颇为出众;尤其在中年以后,曾相继在本县宋岭、大坪、安陵、万安、吴村、南庄、大章、孙店及栾川、西峡等地办班授艺,全面为靠山黄的传承、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8.张英(1887—1942)河南栾川街人。靠山黄著名净角演员。其家境贫寒,自幼靠为人牧牛、帮工维持生计,苦中作乐,却自幼酷爱靠调戏,夜里常结伴赶“台口”观看演出,看毕便暗自学唱;16岁时又改事“担脚”为人挑运货物,往来于卢氏、灵宝、汝州、赊旗之间,曾接触了不少名伶、名剧,从中受到启发,潜移默化地充实着自己。光绪三十四年(1908)始即已能随戏班巡演于洛宁、嵩县一带,特别是净角中的白脸奸臣,更被其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不过数年间已是誉满崤函,时俗谚有云:“巴督公,真是凶,摆脚绝活看张英”。每次表演“摆脚”功夫都能获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三篡朝”(即《王莽篡朝》《董卓篡朝》《巴督公篡朝》)成了他具代表性的剧目。民国二十六年张英因倒嗓,改作布匹生意,生有四女,已很少外出搭班;再加日本鬼子种种刁难、欺压,更使他困苦不堪,于民国三十一年大灾中病死三川老家。

19.乔来祥(1890—1925)河南栾川大清沟人。本名乔山。11岁入潭头沈锡岭“来字班”,从此改名来祥。师承潘豹、庄黑帽,其学艺刻苦,摸爬滚打基本功练得异常扎实,常真枪真刀出场,民国初即已成为靠山黄著名武生演员。他平日腿上还绑着两块铁瓦,唱《长板坡》时取下,上台则身轻如燕,飘逸如飞。当唱到张飞用激将法激其冲杀时,他另有“抛冠”绝技,只见其头盔利索地飞起,却准确无误地座落在戏楼的二梁上,潭头、秋扒一带的老戏迷们说起乔来祥的这一招时,莫不眉飞色舞,钦赞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可惜在他30岁时竟染上了吸食阿芙蓉的恶习,体质愈来愈差,终被调戏其妻子的刀客张占青枪杀。

20.韩佳旦(1890—1950)河南嵩县腾王沟人。其自幼父母双亡,在本地戏班以“帮忙”为名而实为乘机学戏。他生旦净丑兼习,尤以青衣、花旦见长。17岁时即以樊梨花、王宝钏等俏丽纤美的舞台形象而闻名遐迩。每逢演出,扮戏时总被围在台前幕后的观众啧啧称羡,故人送外号“万人迷”。晚年在登台演出之余,复致力于传艺授徒。民国三十年(1941)应程继周之聘,到阎庄戏班领衔四年,口授《收岑彭》《煤山恨》《杀妲已》《乌龙院》等30多册。去世之前,还带病演出了《金勇下山》中“碰庙”一折。

21.王相臣(1892—1964)河南偃师人。绰号“狗头”,系著名武生、须生“双门抱”,影响及于孟津、新安、伊川及洛阳一带。原为偃师县城关剧团的当家主演,建国后仍在本县豫剧团担纲多年。其艺高德邵,武功出众,更精于大板戏唱段,往往百句不逮,一气呵成。代表剧目如《刘全进瓜》《前后楚国》《申包胥挂帅》《东吴大报仇》等,其发音吐字仿效者甚多。

22.燕长庚(1895—1981)河南密县超化人。年轻时曾被广大观众昵称“小庚”,又曾用名赵玉芳,因艺龄较长,桃李芬芳,复有“豫西旦角总师傅”之誉。他11岁入登封界头韩老五科班学戏,工正旦,擅悲剧,亲身经历了河南梆子成型中的蜕变、整合过程,因而不仅长于“靠调”唱法,并且还能兼事罗戏、卷戏、越调,可谓多才多艺。上世纪40年代末还曾一度加入西安香玉剧社。1951年返乡,而鉴于坤伶日盛、男旦日衰的局面,他审时度势,在密县人民剧团改以传艺授徒为主。其为人谦恭,艺德高尚,做戏有深度,扮相重典雅。唱腔真假嗓结合,听起来浑然一体。熟谙包本戏二百多部,常演剧目有《卖苗郎》《抱琵抱》《桃花庵》《双孝廉》《二度梅》《玉虎坠》《刘全进瓜》《纪母求药》等。

23.贾宝须(1898—1980)河南宜阳高村乡人。乳名“须子”,艺名“地牤牛”。其13岁入西马村窝班学戏,出科后活跃在渑池、嵩县、洛宁、宜阳等地,20岁已小有名气。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豫剧西府调的名家云集洛阳,在与马天德、常年来、赵钖铭,王二顺、常香玉、汤兰香、崔兰田等人的合作中,他的“靠调”草根唱法也就逐渐被消融而日趋淡化了!但在《孔明借东风》《东吴大报仇》《四进士》《清风亭》等剧目的大段念白中,其喷口的浑厚气势仍给人极度震撼,为众所称道。

24.吉太法(1899—1971)原籍河南义马,后全家迁往洛宁定居。他因生性爱唱,竟主动投入本县程岭程老十所办戏班。攻须生、老生。同时由于其发声洪亮,音域宽广,很快便红遍洛阳至崤山一带的十数个县,人送外号“一声雷”,并有“夜听十里清”之誉。在《困雪山》一剧中,他饰演韩孝忠一角,当寿诞之日,其女儿来韩府为父祝寿,家院韩美忽报韩孝忠的门婿鲁明已投降马龙,圣上要拿孝忠的女儿问罪;韩孝忠尚不知鲁明被擒真相,只恨鲁明夫妇失去忠节,痛感自己身为唐室将领,其婿却投敌叛国获罪,羞愧难当,当然要审问女儿,而女儿又实在不知,父亲不依,在《打轿门》一折中,吉太法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紧打慢唱的靠山黄唱腔,并配以髯口的左右摆动,再辅之以水袖功,前扑后展,确实把“一拐三道腔”的靠调草根唱法发挥到了极致,直如飞泉瀑布,一泄无遗,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还有《对绣鞋》《地塘板》《蝴蝶杯》《雷振海征北》及《唐知县审诰命》等剧,也都是可圈可点、脍灸人口的代表佳作。

25.王遂朝(1900—1958)河南偃师人。原名王金玉,绰号“狗尾巴”。10岁时经其堂兄王相臣(狗头)引荐到登封大金店戏班学戏,主攻小生,后改须生。出科后相继在巩县、登封、孟津、伊川及洛阳辛国印、楚公民等戏班从艺。其嗓音条件虽较差,但却能潜心钻研诸家之长,致韵味独特,甜中带沙,中气饱满,丹田发力,腔尽而余音袅袅,魅力无限,不少后学热衷学习并继承他的唱法,诸如《剿宋贵》《双孝廉》《哭秦庭》《一捧雪》等皆为其得手的唱功戏。尤其他突破戏路演出的《审诰命》一剧,更获《活唐成》之誉。

26.白新子(1906—1944)河南宜阳石陵人。本名白法仁。民国初入盐镇开设的“童艺班”学戏,除文武小生外,其更矢志苦练“马上红脸”,把关羽的剧目作主攻目标,因他私下早已拿前辈白壮子做为楷模,不仅仿其外形,修其气质,还养成从不抹脸的独家功夫,靠出场前凝气、聚气、运气而瞬间满脸通红,顿使观众为之失色,故人送绰号“活关公”。“老爷戏”之外,另有一些重头须生戏,也有非同一般的表演。如《泰山图》其中的两句唱腔“邵吉祥得孙孙哪有不喜,想起来邵鹅儿他在哪里”,前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下句却又唱得凄苦苍凉,催人泪下!尽管感情表达上的反差是如此之大,但他唱来仍能跌宕有致,流畅自然,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27.贾福正(1910—1983)河南栾川城关人。他自幼靠担煤为生。而其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满身朝气,却被人昵称“小黑驴”。因劳作之余爱看农村高台戏,所以十几岁便拜在了伊川靠山黄名师王狗亲门下学唱须生。不料刚刚小有所成,竟被族人得悉,恐辱门庭,其父亲贾春祥到处找他,声言如不回家就要戳死他;后被班主多方庇护、劝说、才得幸免。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出《泰山图》名噪宜阳、汝阳,并从此走红豫西,甚至出现“福正出场,戏价上涨”的荣耀,至此族人也不再严管。

28.乔文朝(1913—1979)河南嵩县饭坡人。是靠山黄名家段遂兴的得意弟子。主工须生、老生。早年曾随其师段氏兄弟及其师叔程继舟等,三次跨区演出,过汝州,跃禹州,进豫东;越鲁山、跨宝丰、闯南阳;走永宁、串陕州、入太行,为宏扬老靠调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三、四十年代曾在宜陽、渑池、新安一带搭班传艺;四、五十年代在嵩县南庄、田湖、饭坡、九店等数十个班社搭班演出兼授徒,成绩斐然,人称“乔师”。《金勇下山》《吊死煤山》《托兆碰碑》等数十部拿手好戏广获观众赞誉。晚年仍致力于靠调传授,一九七九年过世,众弟子门徒送去纱帽、蟒袍、朝靴陪葬。

29.吴焕章(1916—1962)吴麟章(1920—1980)河南栾川陶湾人。靠山黄一对亲兄弟:焕章工净角,麟章工正旦。均为段西忠得意高足。焕章声腔洪亮,虎音适中,表演利落,善演《化心丸》《巴督公篡朝》等剧;麟章放腔委婉,韵味十足,表情细腻,善演《桃花庵》《抱琵琶》等戏。二人声望堪称伯仲而不相上下。

30.王二顺(1920—1977)祖居偃师,后迁登封。幼年跟五叔学吹唢呐,可为罗戏伴奏,12岁入大金店王会林窝班学戏,16岁出科即以《挂画》跷功而崭露头角。1945年参加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六支队为文艺战士,1948年被编入新四军三旅宣传队,1949年转入地方,曾一度参加密县太乙班,新中国成立又成为“洛阳五月剧社”生行台柱,后并入洛阳市豫剧团仍任主要演员。其前后师承名小生徐双槐,须生张同庆,名花脸韩小丹等人,学艺中承各家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他近50年的舞台生涯中,恰正经历了靠山黄(靠调)、豫西梆子转化为豫西调的全过程。但在表演上却有其独树一帜的功夫。如武生行,他演《黄鹤楼》中周瑜,在芦花荡被张飞羞辱后,气得浑身发抖,倒翻脸伸双臂,抬左腿向右侧身“探海儿”,双眼冒出红光,口吐鲜血;他演《长板坡》中赵云,从桥上(桌上摞椅子,椅子再摞凳子)倒翻下来边唱边舞,持枪扎架时左脚翘到耳门,三起三落,人称“活腿儿”。上述绝活,每次都能赢得热烈掌声。此外,他还兼演须生和花脸。如《下燕京》中赵匡胤,知误把曹仁当仇人,有一段舞腰刀打拳的套路,然后上椅子用右脚往后倒踢椅子,椅子飞入后台……等,可以说他在每个行当、每个脚色上都有出色的绝技表演;而在唱念上也有精尖的呈现,如《杨金花夺印》中寇准、《打金枝》中唐王、《投衙》中田云山等人物的唱段,均被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1963年赴京汇报演出,他饰演《花打朝》中程咬金,还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终年只有57岁!

31.袁振海(1923—?)河南栾川合峪街人。靠山黄男旦演员。小学念书时曾参加地下党员金玉如组织的抗日演剧队,在《放下你的靴子》《龚家集》等活报剧中饰演角色。后参加本乡靠山黄龙虎班学戏,师承尹连升、刘大义,攻刀马旦、兼习青衣。而以《反长安》中杨玉环一举成名。他不仅熟悉传统“靠调”的各种板式和唱法,而且积极向拓展过来的西府调新腔口学习,从而把靠山黄和旦角唱腔风格向柔和、婉转、华丽方面发展,被观众誉为是靠调中的“花腔派”。如《黑打朝》中唐月英,《刀劈杨藩》中樊梨花,《桃花庵》中窦氏,《金盆记》中无盐娘娘等,都是他在这一转向、过渡时期中新兴唱派的代表作。

32.姜亢(1923—2001)亦名姜航。河南栾川陶湾人。师承段西忠。系靠山黄著名老生演员,并曾任团长多年。其唱念功夫非常过硬,歌似龙呤,诵者铿锵,声声入耳,字字分明,抑扬顿挫,余音绕梁。代表剧目有《四进士》《黄鹤楼》《取西川》《泰山图》《收吴汉》《金勇下山》等。

33.曹天社(1927—)河南嵩县人。13岁从师程继舟。入阎庄火神社戏班学艺,后又投身韩佳旦门下,深造不辍。其身材魁梧,嗓音洪亮,字正腔圆,独具神韵。从艺70余年,曾以扮演岑彭、吴汉、徐达、崇祯等艺术形象而闻名洛阳周边各县,公认其为老靠调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51年受命组建嵩县豫剧团并担任指导员兼导演。

34.宣双印(1928—1999)河南栾川陶湾人。家境贫寒,14岁从段西忠习花旦,后工青衣。初演《搜杜府》《桃花庵》即锋芒初现,后相继曾在近百部戏里扮演角色。如《大祭桩》《天仙配》《泰山图》《蝴蝶杯》等都是其代表剧目。他扮相俊秀,表演大方,尤擅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大段悲怆唱腔更委婉动情,催人泪下,在本县及西峡、内乡一带具有较大影响。

35.魏留聚(1945—)河南栾川张盘村人。自幼学戏,师承靠山黄名家姚金水,工生行。其天赋歌喉,韵味浓郁,十几岁已小有名气。十年动乱中虽无表演阵地,仍偷偷习练,矢志不二。改革开放后,即主动串连一帮“靠调”爱好者,不定期在陶湾等地试行演练。2007年“非遗”保护热潮中,终于化茧成蝶,和杨强(京胡)、吴向阳(司鼓)、南金生、梁德仁、于海潮、王秀朝、王新霞、王海芹等场面及表演人员组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演出团体,并克服种种困难,一枝独秀地活跃在陶湾山乡。由魏留聚任主演,连续排练并演出了《取西川》《泰山图》《刀劈杨藩》《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的选场、选段,坚持了靠山黄在这一带的活态传承。

36.乔社斌(1948—)字孝义,绰号“罗汉”。系靠调名家乔文朝之子。河南嵩县饭坡人。十多岁登台即能扮演岑彭、刘备、徐达、杨景等角色,颇受同门众师叔之称道和调教。80年代以迄,他会同曹天社等名师一道,联合社会名流,创办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痴心研习“靠学”,并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已演出600余场次,对繁荣戏剧、挖掘、保护和宏扬靠山黄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任嵩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豫西调靠山黄嵩县研究学会会长。

相关参考

廊坊化妆学校(梆子调里留“乡愁”)

...门,几位脸上挂着油彩的村民正聊得热络,他们是徐柏村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员,正在为今天的演出做准备。剧团1953年成立,当年放置行头和道具的箱子如今依旧在使用。这一天是徐柏村的“大日子

有关豫剧的介绍(5分钟搞懂秦腔,它竟然是豫剧的鼻祖?)

秦腔的简介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

炭粉压片机(河北山东山西珍珠岩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案例分享)

XX珍珠岩公司订做的三台DMC-120不锈钢脉冲除尘器全部生产制作完成,全部调试安装完成,运行良好。DMC型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简介:DMC型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采用_的304冷板制作而成,外观漂亮,占地面积小,吸尘效率高,...

炭粉压片机(河北山东山西珍珠岩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案例分享)

XX珍珠岩公司订做的三台DMC-120不锈钢脉冲除尘器全部生产制作完成,全部调试安装完成,运行良好。DMC型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简介:DMC型不锈钢脉冲布袋除尘器,采用_的304冷板制作而成,外观漂亮,占地面积小,吸尘效率高,...

河北劳保劳保手套厂家(河北涉县后峧村多元化产业促增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涉县后峧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了各种产业格局。随着产业的发展,这个“深度贫困村”逐渐焕发生机和活力,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合漳乡后峧村是涉县最西南的一...

河北劳保劳保手套厂家(河北涉县后峧村多元化产业促增收)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涉县后峧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靠山吃山,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形成了各种产业格局。随着产业的发展,这个“深度贫困村”逐渐焕发生机和活力,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路。合漳乡后峧村是涉县最西南的一...

棚房厂家(下半年豫西最大车展今日洛阳开幕买不买车都去看看)

今天上午,备受瞩目的2017中国豫西(洛阳)第14届金秋汽车博览会暨第二届农行汽车节(以下简称豫西汽车博览会)在洛阳市体育中心(新区)拉开大幕。作为豫西地区下半年最大的车展,为期4天的豫西汽车博览会,为购车者...

河北永茂木工机械怎么样(城市漫步·实录|漕河泾:上海西南区域一个市镇的城市化)

桑德森用计算机模型还原了纽约曼哈顿岛的原始面貌。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城市考古学入门来自纽约市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生态学家桑德森,曾做过一项研究。他计划用计算机模型把旧地图、考古学记录和生态数据等数据...

河北永茂木工机械怎么样(城市漫步·实录|漕河泾:上海西南区域一个市镇的城市化)

桑德森用计算机模型还原了纽约曼哈顿岛的原始面貌。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城市考古学入门来自纽约市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生态学家桑德森,曾做过一项研究。他计划用计算机模型把旧地图、考古学记录和生态数据等数据...

胡雪岩当年有多富有

晚清时期的胡雪岩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佬了。当年在晚清时期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官的要学习曾国藩,经商的要学习胡雪岩。”由此可见当年的胡雪岩已经是风光到了什么地步了。那么当年的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