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弯管(利剑出鞘谁与争锋 中国第一辆水陆坦克诞生记)

Posted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阴弯管(利剑出鞘谁与争锋 中国第一辆水陆坦克诞生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阴弯管(利剑出鞘谁与争锋 中国第一辆水陆坦克诞生记)

近日,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刊登《利剑出鞘谁与争锋 中国第一辆水陆坦克诞生记》,讲述我国第一辆水陆坦克诞生背后的兵工故事,全文如下——

1963年9月25日,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复“同意211A水陆坦克设计定型”,宣告了我国第一辆被誉为“陆地猛虎、水中蛟龙”的水陆坦克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615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动力研究院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这标志着我国技术创新的又一进步,中国拥有了第一种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两栖战斗车辆,且其火力、陆上及水上机动性能均优于当时苏联的PT-76水陆坦克。这意味着我国国防实力和对外威慑力进一步增强,该坦克的设计定型满足了当时福建前线军事斗争的需要,为国家安全增添了一根坚固的“大国顶梁柱”。

1959年试制成功的211A水陆坦克

初心为向 创新驱动

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共同下达了水陆坦克的设计任务书,研制代号为“211”水陆坦克。1958年11月,召开了水陆坦克的方案评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统一的设计组,初步确定以哈军工四系的方案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设计工作,并确定由兵器615厂负责样车试制。

1958年11月下旬,615厂接到研制水陆坦克的任务后,全体职工非常激动,但大家也明白这是一场硬仗,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上级要求必须在1959年3月制造出两辆样品车,8月份完成20辆,参加国庆十周年检阅。怎么办?615厂全体干部职工深知铸造强大的“国之重器”,是大家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国家利益所系和国家安全所在,面对困难,只能进、不能退,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就事业需要持久的激情、冲天的干劲,更需要先进的方法和科学的管理。面对重托,615厂实行全厂总动员,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创新推动任务高效完成。

一是探索管理创新。在生产管理中采取超常规图纸审批法和边设计边试制的平行交叉作业法。即以设计人员相互交换校对图纸,全设计组或领导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审查总图;在技术准备工作中,对复杂生产周期长的重点零件,在出图前提前投入毛坯准备,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进行刀具的设计和毛坯准备,去赢得时间。经过不懈努力,1959年2月底,全部设计按要求完成。

二是推进工艺创新。水上推进器叶轮铸造难度大,工艺人员采取了多浇口铸造,泥芯出气、增大冒气等方法,保证了产品质量,随后又试验成功了泥模铸造,一模多铸,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是加强技术攻关。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技术人员争分夺秒,昼夜奋战,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问题,尤其是面对发动机水上过热问题,615厂首次采用了水道夹层冷却装置新技术,通过海水进出冷却发动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独创性的技术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获得了中央军委及兵总部颁发的国家级“科学发明奖”,并给参加设计的各单位发放了7000元奖金,估算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万元,奖金拿回后,参与科研人员一致表示不要,最终将这笔奖金全部用于研发。

211A水陆坦克装配小组人员

使命为盾 闯关夺隘

面对产品试制遇到的困难,全厂职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光荣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当时615厂试制条件不具备,缺少大型设备锻造炮塔,技术人员与工人结合,苦战20天,制成了一台30吨夹板锤,与油压机配合完成了炮塔压型工序;加工炮塔齿圈缺少大型设备,就自制了2400mm落地简易车床,保证了全厂生产任务的需要;没有大型插齿设备,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用一台插床,一台滚齿机合并起来加工齿形,利用滚齿机分度进刀,利用插床插齿,攻克了这一关键问题。

试制过程中,615厂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模式,开展攻关突击。随着研发进程推进,科研问题也一个个凸显了出来,水上航行螺旋桨断裂便是第一个问题,水上航行是靠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来传动的,但水底水草很多,螺旋桨很容易被缠住发生断裂故障,致使水中航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攻破这一关键性技术,领导干部、设计人员和工人结合,没日没夜调试装置,遇到问题现场立即讨论,困了就轮流打个盹,基本都处于浅睡眠状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改进,终于通过从车底左右各开一个洞,用一个弯管链接,把螺旋桨藏在里面,以此来除掉水道进口格栅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以实现喷水推进,这一改进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能,还确保了项目进度。

在一次叶传动推力数据测验中,研发人员周福生上阵与操作人员一同在工厂的水池里进行测试,他们将磅秤一头挂在岸边,一头挂在车上,操作人员在前面开,周福生在后面推,产生的大浪一次次将他们打翻在水中,两个人也很快变成了泥人,他们顾不上深秋季节湿衣沾身的寒冷,就这样来回推了半个小时,终于得到了叶片推力准确的数据,两个“泥人”相拥在一起笑了。

经过同志们的不懈努力,1959年3月底,第一台样机按计划下线。加油起动,问题来了,只能直线行驶,不能左右转向,部里迅速派驻部苏联专家前来协助分析,经与苏方专家一起讨论,最终结论是:传动系统虽采用双功率流传动先进理念,但弄巧成拙了,经研发团队讨论一致建议改变原设计,把传动作为重点将变速箱由三层轴结构改为两层轴结构,把双功率流传动换成左右离合器传动,用侧离合器完成转向动能,经过改装不仅降低了传动箱的高度,也实现了体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了四分之一,功率增大,故障率降低,可靠性提高的目的,苏联专家也对这项改进赞不绝口;1959年6月,不到三个月时间,经过反复查阅资料、构思方案、计算数据、设计图纸、安装调试,全厂日夜苦干,研究解决技术问题,吃住都在现场,经过不懈努力,第二台样机总装完毕,转向正常,运往北京。时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及国防科委、一机部、装司、海司、工司等首长观看了试车。

朱德、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接见坦克试车人员

奋斗为梯 拾级而上

产品试制后,现场试车就是实打实的检验。测试人员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有些惊心动魄的场面和遇到的困难可能只有在电视剧中看到,但这些都是真实的。

1960年,在凤翔水库进行测试,车辆入水不久就“扎头”,整车下沉入水,当时正值深秋,水温冰凉,驾驶员在车内无法游出,生命危在旦夕,615厂试车组成员李泰年、吕学章、李万、黄宝章情急之下,用猛喝白酒暖身的方法轮流潜入水中施救,因施救及时,驾驶员和车体安全脱险。回厂找准“扎头”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是浮心的位置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发项目组最终通过201所拖模试验,在车头上加装防浪板,对整体布置作了调整后这一问题得以攻破,总体设计的改变不仅保证了性能,更扩大了操作与维修空间,水上航行的速度也由原来8km/m提升到了12km/m。但再次试验时,选谁当驾驶员成了难题,大家对上次险些丧命的经历还心有余悸,正当大家犹豫不决时,李泰年、吕学章站了出来,“还是我们去吧!”坚定的语气表明了他们的无畏和决心,在他们的感召下,其他几名试验人员也先后响应,二次试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进行第三次海边滩头登陆测试,试车人员住在老乡家里,住宿条件十分简陋,四面漏风,夜里睡觉雪花都能飘到脸上,有时早上睡醒都能看到同伴的头发已被雪花染成了“花白”,手脚冻疮一个比一个严重,晚上睡觉大家就裹着被子抱团取暖,大家苦中作乐说“白天作测试,晚上当团长”。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吃粮非常困难,发的粮票吃不饱,每人每天每顿都是一碗豆渣,想多吃一碗还被拒绝了,晚上饿得人睡不着。有人打听说:“有卖兔子肉的,一盘一块钱,不收粮票。”几个年轻人便每天买一盘,填饱肚子,睡个好觉。此次试验危险性极大,不仅需要进行海上测试,还需要在山上开展坡度、倾斜度试验。为了保障测试顺利进行,他们每次测试前,都要跑步热身,斜坡测试时,他们将自己“五花大绑”固定在坦克驾驶室座椅上,以防被撞在车体上,一场测试下来,常常全身发紫、四肢动弹不得。在长江进行抗风浪测试,李泰年负责驾驶,下午5点从苏州进太湖,行驶一夜开到无锡,又从陆地开到江阴,休整一天后,再从江阴向北横渡长江。开到江中时,风大浪起,车体在江中摇摆起来,坦克团的驾驶员连忙喊道:“赶紧转动方向盘,迎着风浪开!”李泰年立即调整方向盘,迎浪而上,与风浪兜圈子,躲过一劫险情,半个多小时,开到长江北岸,正是有了这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精神,测试得以顺利推进。

1959年厂领导与211A水陆坦克设计、试车组人员合影

事业为基 青春无悔

回首过往,一起奋斗过的日子历历在目。1959年,怀揣满腔报国热情的一对伉俪周福生、叶连桐,从北京理工大学坦克设计专业毕业,本计划留校继续深造,因接到国家委派的任务,便义无反顾投身兵器事业,来到陕西宝鸡615厂。自从进入615厂工作,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兄弟战友”,他们是无话不说的“亲密爱人”,他们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火热的兵工事业,工作中他们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生活中他们互相陪伴,携手前行,始终信念坚定,初心不改。

从学生步入社会,且不说身份的转变,全新的工作内容就让初入社会的他们吃不消。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的设计研发工作,需求急迫,形势紧张,作为技术人员,面对挑战,他们迎难而上,和工友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线,中午顾不上吃饭,一个干馒头就着白开水也吃得津津有味,晚上战斗至深夜,有时甚至是彻夜不眠,好不容易回到宿舍休息,刚刚进入睡眠状态,白天干过的工作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不停旋转、回放,这份图纸符合工艺要求吗?这篇资料查看校对了吗?这颗螺丝钉达到标准了吗?立马惊醒,赶紧起床到办公室去查看,一干又是大半夜,这样的工作模式在研发过程中都已是家常便饭。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从1959年到1963年坦克设计定型,周福生和叶连桐这对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情侣已经到了29岁,这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大龄青年了,这对情侣为了兵工事业把婚期一拖再拖,他们顾不上家人的催促,朋友的期盼,他们牺牲了无数休息、谈恋爱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坦克中。圆满完成祖国交代的任务,是他们唯一的心愿,五年时间,他们用自身的智慧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方案论证等工作,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无悔地献给了兵工事业。

定型证书

兵器为根 铁甲铮铮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62年7月,211A产品样车完成了水上基本参数、性能试验和陆上连续行驶100公里通行性能测定及起伏行车等项目试验;1963年9月,211A水陆坦克通过了设计定型,正式定名为“63式水陆坦克”;1964年6月,五机部给615厂发来授奖通知书和贺信,211A水陆坦克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被国家计委、经贸委和科委评为“国家二等奖”,获奖金2000元;1978年8月全国科学大会对615厂在211A水陆坦克研制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果颁发了奖状。

当时,中国共生产了1500多辆63式水陆坦克,部分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1979至1980年63式水陆坦克进行了较大改进,63A式水陆坦克是63式水陆坦克的一个大幅改进型号,63A式水陆坦克装备中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约几百辆。

笔者在采访李泰年、周福生时,一直被他们的叙述所感染,采访结束时问了一句“在当时那么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你们一路走来,不抛弃、不放弃”?他们说“党中央的领导是我们最可靠的支撑,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我们最强大的动力,同志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是最有力的保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敢尝试、大胆创新,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是啊!这番话也应该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注解吧!

来源/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动力研究院北动公司

责任编辑/刘坤 校对/王鹏宇 初审/张天一

审核/亚波

监制/木易林

相关参考

广州新飞冰箱维修(新飞电器:利剑出鞘治李鬼,取缔河南新飞科技)

郑重告知致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新飞”牌产品时认准商标及生产厂家,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致广大经销商,警惕陷阱,避免销售“新飞”假冒产品带来的巨大风险。年年都有3.15,但各个行业年年都...

永年连网绳哪有(「亮剑2020」永年公安利剑出鞘,让“网逃”无处可藏)

来源平安永年为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永年区公安局扎实开展“亮剑2020”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确保全区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近日永年公安集中力量、多警联动对行业场所、重点部位、交通卡点等开展全方位、拉...

手机射频耗电太快怎么办(射频一出,谁与争锋,与“多汗症”say goodbye)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疼痛科出汗是人类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出汗对机体体温调节、排毒、润肤、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殊不知,出汗多也是一种负担。有一类人的体表外分泌腺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奋出现...

烘箱制造厂(兵器集团内蒙一机:造出中国第一辆坦克)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10周年的庆典。在万众瞩目的阅兵式上,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作为中国第一辆中型坦克制造方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功不可没。1959年1...

烘箱制造厂(兵器集团内蒙一机:造出中国第一辆坦克)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10周年的庆典。在万众瞩目的阅兵式上,32辆崭新的中国59式中型坦克隆隆驶过天安门,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作为中国第一辆中型坦克制造方的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功不可没。1959年1...

高考祝福语八个字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金笔提名!扬帆起航,劈波斩浪。利剑出鞘,倒海翻江。勇于亮剑,高三辉煌!学海无涯,心存高远。妙笔生花,金榜题名。前程似锦,壮志凌云。十年坚守,成功守候。再接再励,永创辉煌。旗开得胜,...

中国第一辆火车之谜

中国第一辆火车的诞生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惟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

中国第一辆火车之谜

中国第一辆火车的诞生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惟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

江阴澄星(澄星集团去年营收首破千亿元 无锡诞生第三家千亿级企业)

...基地,实现中国散装磷酸出口“零”的突破,并由此带动江阴港对外开放;2002年,率先改革黄磷危险品运输方式,自主开发黄磷自备铁路罐车,掀起

昆仑DRB冷冻机油(中国汽车史话)

...工人的热情更加强烈。这一年的5月12日,一汽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东风CA-71。东风CA71有了这个经验打底,国家决定,希望“一汽”能打造一辆属于我国的高级轿车,用于建国十周年的庆典上。于是“一汽”从吉林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