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作文满分多少(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江苏高考作文满分多少(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江苏高考作文满分多少(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羊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材料二:
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
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
(摘编自陈明琨 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
B.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C.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
D.“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
B.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
C.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
D.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B.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 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秦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秦,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 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 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2)苏轼的词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5.(6分)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 ”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2)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无比愤懑,但最后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句子是“ ? ”。
(3)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宏大。我们学过如杜甫《登高》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装制造车间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 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 ,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 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B.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C.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D.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请将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8月初,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宋朝为生活背景的大型沉浸式“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 。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
“宋人的生活情趣令人向往,我在网上看到这项活动,特意跟朋友一起来体验。”游客陈先生说。
“千年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通过创新宋韵消费新场景,把握青春脉动,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文旅消费新标杆。比如,宋潮市集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投壶、占卜等很受年轻人喜爱。”古镇所在区负责人说。
。古镇所在区积极谋划高能级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通文化软实力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通道。目前,该区正着力培育“古镇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不夜老外滩”等夜间文化坐标,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
古镇附近的村落,也在深入挖掘宋韵遗存,加快农旅融合,对文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鞍山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网红村”要实现“长红”,须不断更迭产品,宋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该街道将加强宋韵文化保护、挖掘、提升工作,打造宋韵文化乡村体验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韵味,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既能“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
(1)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加点的网络新词。
示例:真香,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一个人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打卡:
(2)总分结构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言语表达策略,它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羊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材料二:
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
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
(摘编自陈明琨 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
B.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C.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
D.“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
B.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
C.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
D.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D
A.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B.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 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提干要求通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C.“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来看,材料并没有说那种方式更重要。
(2)C.“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分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天下大同”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3)A.郑板桥的这首《新竹》诗,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用以说明新的一代之所以有超出前一代的成绩,是靠前一代打下的基础和积极扶持。常用来赞颂前一代在培养新一代方面的贡献。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具有比较的意味。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常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取得成绩。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D.“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算繁荣,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符合材料“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
故选:D。
(5)根据材料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可以概括出: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根据材料一“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可以概括出: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
根据材料一“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可以概括出: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根据材料一“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可以概括出: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不能掌控承载的,没有不被包括施惠的,就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照亮天空。然后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庸之道中的“守中致和”的思想,其本质就是和谐之道。就人类各种不同文明而言,就是要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消除隔阂,和谐共处。
材料二原文为“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
答案:
(1)C
(2)C
(3)D
(4)①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
③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④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5)①此语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而不同”的大同社会的追求。
②它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处理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正确。
B.“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误。从“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做出决定而心烦,他心乱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
C.“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误。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
D.“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误,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
故选:A。
(2)A.“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误。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故选:A。
(3)由“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可知,“鸡肋”指曹操颁发的口令;
由“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由“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可知,“鸡肋”体现了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4)由“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等处可知,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段心理描写展现了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
由“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使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
由“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可知,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答案:
(1)A
(2)A
(3)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
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4)①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
②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
③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点评】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鉴赏小说的主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秦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秦,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 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B.“从事于易”中“易”指容易,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易”的意义不同。
C.“故拔一国”中“拔”指攻克、攻取,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义相同。
D.“韩自知亡三川”中“亡”指丢失、失去,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围绕秦王扩充军事、推进王业的问题,张仪和司马错展开军事辩论,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最终秦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出兵平定蜀国。
B.张仪建议秦王可以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再让秦军借道两国来切断通路,进而逼迫周天子 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
C.司马错认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现在让秦军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D.张仪与司马错的观点迥异,从两人的辩论中能够看出,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司马错则是从实际出,知己知彼,提出积极稳妥的办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②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5)针对张仪伐韩的主张,司马错从哪些方面进行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根据后文“今三川、周室”“韩自知亡三川”可知,“三川”为一个地名,不能分开,排除B、D;“临”为动词,其宾语为“二周之郊”,应在“郊”后断开,排除A。故选:C。句子翻译为: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2)C.“意义相同”错,前句的意思是“所以攻占一个国家”,“拔”的意思为“攻占、攻取”;后句的意思是“因此先帝选拔(人才)来送给陛下”,“拔”的意思是“选拔”。所以两个“拔”的意思不同。
(3)D.“张仪的主张多主观唯心的空想”错,张仪主张的是“亲魏善楚,下兵三川”,然后兵临二周,威胁周室,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这并不是张仪的空想,只是没有权衡利害。
(4)①顾:反而;去:距离。句子翻译为: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市集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②广:使动用法,使……扩大;富:使动用法,使……富足;缮兵:整治军队。句子翻译为:得到它的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支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
(5)原文为“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据此可以看出:攻打蜀国,可以富国、强兵、博德。
原文为“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据此可以看出:攻打韩国,会背负不义之名。
原文为“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据此可以看出:一旦周、韩联合齐赵楚魏等国,秦国就处境非常危险了。
答案:
(1)C
(2)C
(3)D
(4)①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市集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②得到它的土地,能够使秦国的疆域扩大;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支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
(5)①从争利方面,阐述伐蜀有扩地、富民、博德的好处;②从争名方面,伐韩、胁迫周天子会背负不义的名声;③从军事方面,周、韩一旦联合其它各国会危及秦国。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①,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②,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峨:大山上的小山。②西凉簿:谢艾,西凉名将,儒生出身,曾任主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人参加了黄茅冈举行的一次习射会猎,狩猎场面相当气派。
B.诗人从狩猎全景中选取两个最为英武的场面,着重加以描写。
C.归来时,苍翠的山峰烟雾缭绕,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
D整首诗感情激昂,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用字尤见功力。
(2)苏轼的词作《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材与本诗接近,词的下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几句,与本诗尾联互相阐发,请分析这几句和本诗尾联在手法和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漫天的红叶暗示着猎物丰硕”错误。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并没有暗示猎物丰硕。
故选C。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三十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的意思是:圣朝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尾联中诗人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因此他在诗词中,时时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的激情。尾联即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定能麾兵败敌,表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表达了想要报国的迫切之情。
答案:
(1)C
(2)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一个以冯唐自比,一个以谢艾自许,倾吐怀抱,表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表达了想要报国的迫切之情。
译文:
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在黄茅冈一次习射会猎的情景。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颔联是猎射场面的描绘,分别从马和鹰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并描绘了优美风景,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稳。
首联点题,勾画出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知州出猎,侍从很多,故云“点皂旗”。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开向狩猎场所———黄茅冈下。此处为下句“骄马跑空”作了铺垫。
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诗人从全景之中,剪取出最英武的两个场面,加以精细描写。两个场面的主角分别为一马一鹰。马非常马,乃是一匹骄马。骄,不光指其形体之壮健,更指其神采之骏异。马蹄下黄茅冈这个围场,因为其平坦(苏轼同一主题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词云:“千骑卷平冈”),兼之开阔广大,所以能听凭骄马纵横驰骋。马儿追逐猎物跑得性起,有时竟能竖起身子,腾踔而立。“骄马跑空立”五字已写得神完意足,形象飞动,尤妙在冠以“弄风”二字。“云从龙,风从虎”,此匹如虎骏马于一驰一骤、一腾一跃之间,扬起阵阵劲风,故而风因马起,马鼓风劲,所以谓之“弄风”。有此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鹰亦非凡鹰。此苍鹰“趁兔”———追逐狡兔,竟至于“掠地”而“飞”。掠地,既足见其训练有素,又具见其凶猛异常。其以“掠地飞”的拏云下攫之势追捕逃兔,不难想象,鹰爪之下,必无完兔。此联写得既警动有势,又状物如在目前,很具画意。至此,这意境很像是王维《观猎》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也写鹰写马,意境相似,然其“疾”其“轻”,要通过人的想象才能体味出来,倘用画面很难传达出此中诗意。苏轼却写得形肖神似,任何一个丹青手都可以据此画出生动传神的马、鹰图。相比之下,苏诗就显得更为精警,更富形象性,所以清人何曰愈说他“七律之新警,于唐人外别开生面”(《退庵诗话》卷一),确非溢美之辞。
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至此,诗人还意犹未尽,在尾联中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据《晋书 张重华传》:“重华据西凉,以主簿谢艾为将军,进军临河,攻麻秋。艾冠白?踞胡床指麾,大败之。”而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因此他在诗词中,时时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的激情。
尾联即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定能麾兵败敌。其意与前面提到的《江城子》词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互相阐发,胸襟抱负如此磊落正大,而当时言官竟强为曲解,把此诗列为讽刺新法之作,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全诗感情昂扬,气势飞动,对仗工整。遣词造句尤见功力,如“点”“出”“跑”“立”“掠”“飞”“生”“满”字,富于表现力,下得熨帖,难以移易。“青”“皂”“黄”“苍”“白”“翠”“红”等字,使描写的事物色调鲜明,又与诗情十分吻合。
这首诗与《江城子 密州出猎》所写时代背景一样,所写题材一样,所写地点一样,所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所显之志一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为同一围猎事件而作。不仅字句相类,如“千骑卷平冈”就是“黄茅刚下出长围”,“右擎苍”就是“趁兔苍鹰掠地飞”,而且主题相同,一以魏尚自比,一以西凉主簿谢艾自喻。
诗更重于叙事性,前六句写出围猎的全过程,词则着力于内心郁结的倾泻。就抒情性来说,词比诗更充沛、更生动,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更为淋漓尽致。由于苏轼革新了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着传统,所以这首词的艺术水平才比较高。
【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5.(6分)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 轻拢慢捻抹复挑 ”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2)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无比愤懑,但最后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句子是“ 心非木石岂无感 ? 吞声踯躅不敢踯躅不敢言 ”。
(3)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语言的精妙和意境的宏大。我们学过如杜甫《登高》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解答】故答案为:
(1)轻拢慢捻抹复挑 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拢、捻、唯)
(2)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踯躅不敢言(重点字:踯、躅)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点评】《登高》名句辑录: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工装制造车间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 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 ,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 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B.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C.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D.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请将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式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的要求合理变换。
【解答】(1)①结合“微量地观察和进刀”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的“眼疾手快(眼明手快)”。②结合“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屏气凝神(聚精会神)”。③结合“巧思创新”的语境可知,此处应填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或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的“另辟蹊径”。
(2)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次次记录、比对、观察、调整”语序不当,应改为“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授予”句与前文主语不一致,应将“授予”改为“荣获”。
故选:B。
(3)原句是散句,要把它变换成排比句,就要让几句话句式一致,对原句进行合理的梳理即可,注意保持原意,并注意字数要求。示例:为了研究刀具特性,他转益多师,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为了练习磨刀技术,他争分夺秒,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的刀具;为了加强理论修养,他晚上看书琢磨,积累了几万字的心得笔记。
答案:
(1)①眼疾手快(眼明手快)②屏气凝神(聚精会神)③精益求精(另辟蹊径)
(2)B
(3)为了研究刀具特性,他转益多师,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为了练习磨刀技术,他争分夺秒,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的刀具;为了加强理论修养,他晚上看书琢磨,积累了几万字的心得笔记。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8月初,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宋朝为生活背景的大型沉浸式“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 。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
“宋人的生活情趣令人向往,我在网上看到这项活动,特意跟朋友一起来体验。”游客陈先生说。
“千年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通过创新宋韵消费新场景,把握青春脉动,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文旅消费新标杆。比如,宋潮市集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投壶、占卜等很受年轻人喜爱。”古镇所在区负责人说。
。古镇所在区积极谋划高能级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通文化软实力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通道。目前,该区正着力培育“古镇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不夜老外滩”等夜间文化坐标,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
古镇附近的村落,也在深入挖掘宋韵遗存,加快农旅融合,对文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鞍山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网红村”要实现“长红”,须不断更迭产品,宋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该街道将加强宋韵文化保护、挖掘、提升工作,打造宋韵文化乡村体验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韵味,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既能“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
(1)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加点的网络新词。
示例:真香,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一个人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打卡: “打卡”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员工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后来被戏谑地用作到某地一游或拥有某样事物。
(2)总分结构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言语表达策略,它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每处不超过20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示例,联系语境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补写语句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联系补写的位置具体分析。
【解答】(1)文中相关描述是“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打卡”与工作中的“签到”类似。由此,联系实际和示例灵活作答。
(2)第一处,根据前文“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可知,空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即“宋朝市井百态一一展现”。第二处,是对语段的总结,抓住“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可知应与“宋韵文化”在文旅产品的融入,即“古镇注重在文旅产品中植入宋韵文化元素”。第三处,“既能‘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化,空处应填写: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答案:
(1)“打卡”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员工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后来被戏谑地用作到某地一游或拥有某样事物。
(2)宋朝市井百态一一展现
古镇注重在文旅产品中植入宋韵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强调有多大碗,吃多大饭,是保守的。而材料二站在材料一的对立面,“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重在突出创造历史,突破极限。通过对材料的理解,我们要对保守还是创新有自己的思考。
参考立意:
1.人生的意义在探索与突破。
2.敢于突破生命的极限。
【解答】
挑战生命的极限
杯子里装满了石头,你觉得杯子已经满了,但是还可以把沙子放进去,放完沙子还可以把水放进……有些事情看上去已经达到了极限,但实际上还有挑战的空间。
腊梅绽放于三九严冬,在火热的激情中接受冰雪的洗礼,挑战生命的极限;苍鹰翱翔于暴风雨的海面,在惊涛骇浪中练就出坚毅果敢的翅膀,超越生命的极限。人也应该超越痛苦的极限,挑战命运的极限。―穿越历史的浮云,走进那本厚厚的史册深处,在一个叫北海的冰冷的地方,我看到那位勇敢忠贞的汉家使节苏武。在匈奴囚禁他的这片不毛之地,他挑战痛苦的极限,他将对大汉的忠贞投入到那成堆的羊群,就着冰雪,吃着毛毡,这就是一代“名使”挑战极限的生命。苏武,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位勇士。
古今中外,敢于挑战极限的人不在少数。7岁的肖邦创作了《小调波罗乃兹舞曲》,那是在他苦练钢琴之后;22岁的海伦 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是在她双目失明,勤奋苦读之后;65岁的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是在他克服口吃,奋发向上之后;无疑,挑战极限可以创造奇迹。
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看到记分牌上9.95秒的字样后,转身说了一句话。由于当时他的身边没有话筒,人们看到他的嘴动,却无法知道他在说什么。事隔16年后,一位记者在回放奥运会录像时发现了海因斯的这一举动,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找到了海因斯。原来当时他说的是:上帝啊!那扇门原来虚掩着!对于大多数百米赛跑的运动员来说,10秒这扇门是关闭着的,甚至是紧锁的,于是很少有人敢于触及它,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极限!而吉海因斯却不认为这扇门是紧锁的,而是虚掩的,只要你敢于超越这个极限,用手轻轻一推,你就会发现,奇迹离你并不遥远,这就如同那终点横着的绳子。
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 0级强烈地震,房屋被夷为平地,许多群众被掩埋,等待救援。很多人认为,灾后72小时之内是“黄金解救时”,而在100余个小时后,仍然有生命被发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极限。
挑战极限,不必畏惧,不必畏缩,充满自信,勇敢前进。让我们一同挑战极限,创造奇迹!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相关参考
江苏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江苏满分作文《敦刻尔克的海滩》,开头一句话,好厉害)
“作文这东西,就是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些。”一个人看了这篇满分作文《敦刻尔克的海滩》后这样说。其意思好像是:明明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偏偏要长篇大论,何必呢?这话好像有道理,一部《红楼梦》也无非就写了四大家...
热爱江南水乡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中国,咱们慢慢来》,开头一句话,就很惊艳)
木心先生曾写过一首小诗,广为人知,当中有几句话尤为精彩: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有过旅美经验,想是见惯了西方社会的声色犬马,对于江南水乡的静谧格外留恋和怀念,才会...
热爱江南水乡作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中国,咱们慢慢来》,开头一句话,就很惊艳)
木心先生曾写过一首小诗,广为人知,当中有几句话尤为精彩: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有过旅美经验,想是见惯了西方社会的声色犬马,对于江南水乡的静谧格外留恋和怀念,才会...
彰显个性的作文800字(2022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材料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一览)
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已经结束考试了,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出来了,下面一起来看看。今年江苏高考使用的是全国高考Ⅰ卷,适用地区:广东、福建、江苏、湖南、湖北、河北、山东等。2022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全国高考Ⅰ...
环境污染的事例作文(高考满分作文:《被啄木鸟打败》,题材新颖,活学活用)
高考作文写作时间有限,为了保险起见,多数学生会选择模拟考试中经常练习的文体,比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在高考前已经写过无数遍,但是要想作文拿高分就要大胆创新,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如果写小说,散文,...
环境污染的事例作文(高考满分作文:《被啄木鸟打败》,题材新颖,活学活用)
高考作文写作时间有限,为了保险起见,多数学生会选择模拟考试中经常练习的文体,比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在高考前已经写过无数遍,但是要想作文拿高分就要大胆创新,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如果写小说,散文,...
环境污染的事例作文(高考满分作文:《被啄木鸟打败》,题材新颖,活学活用)
高考作文写作时间有限,为了保险起见,多数学生会选择模拟考试中经常练习的文体,比如记叙文或者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在高考前已经写过无数遍,但是要想作文拿高分就要大胆创新,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如果写小说,散文,...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已有不少人对不同试卷的题目进行点评。语文老师从专业角度来分析,普通网友则从个人喜好、难易程度等角度来讨论,至于哪个题目最有趣、最好写,显然并无统一答案。但从一些作文题目来观察高...
求一篇写与众不同的文章(高考满分作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开头惊艳让人挑不出瑕疵)
...,还有学生的思想高度。对学生来说,含金量最高的就是高考了,无数学生想要通过高考证明自己的实力。高考中,每一科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因为高考看的是学生的总分。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学生想要高考表现好,...
泰州拉马(江苏省七市高考压轴语文试卷及答案,再做一套题,为高考助力)
江苏省七市(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2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6月)语 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0.6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