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釉下特征(那些不为人知的汝窑瓷(下))
Posted
篇首语: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汝窑瓷器釉下特征(那些不为人知的汝窑瓷(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汝窑瓷器釉下特征(那些不为人知的汝窑瓷(下))
来源:博物馆顶级瓷器
2.大维德基金会旧藏器
大英博物馆藏一例青蓝釉器,编号PDF.59。该器被认为是十二世纪高丽青瓷作品,其原属大维德基金会旧藏,据希丽雅(Sheila Yorke Hardy)在1953年的记录,此洗原属约翰·普拉特(John Platt)旧藏。
实际上此洗从造型、胎釉、工艺等各方面来看都是十分典型的清凉寺汝窑器物,釉色青蓝开冰裂片纹,釉面有灰黑色的土沁痕迹,这在河南出土的清凉寺汝窑瓷器上经常见到。圈足部分有缩釉,器口不平整。卷足支烧,是标准的清凉寺汝窑风格。


北宋 清凉寺汝窑 直口洗。大英博物馆 原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北宋 清凉寺汝窑 直口洗 底部图。大英博物馆 原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虽然支钉色白且支钉痕迹较大,但这并非是高丽青瓷所使用的硅石支具。清凉寺汝窑的支钉痕迹多数较小,部分质量较重者则痕迹较大。但也有部分盘、碗类的作品有着较大的支钉痕,这是在摘取瓷器的过程中,支钉断位较低或支钉偏斜的原因。大英藏汝窑洗共五枚支钉痕,黑色编号右上方处的支钉痕就较为细小,是正常尺寸,这就足以说明该洗的支钉使用并无特殊,只是在支烧或者摘取的过程有些技术意外。
而支钉色白的情况在清凉寺汝瓷中是极为寻常的现象,如见发掘报告之彩版九五所录残洗,编号IT65:27,即为白色支钉。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Ab型瓷洗残件IT65:27。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Ab型瓷洗残件IT65:27。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Db型撇口碗标本T29:104(左),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b型敛口盏标本C2:888(右),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该洗釉质尚可,但烧造不平且有釉面瑕疵,可能曾经是选退品,后经受了掩埋。这与1986年由宝丰县陶瓷工艺厂王留现先生在清凉寺采集到的一件汝瓷洗情况相似。此洗亦是烧造不平,釉质颜色不均匀,冰裂纹,足部有缩釉。釉质表明沁蚀痕迹明显,余下釉面较光亮。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Db型撇口碗标本T29:104(左),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b型敛口盏标本C2:888(右),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该洗釉质尚可,但烧造不平且有釉面瑕疵,可能曾经是选退品,后经受了掩埋。这与1986年由宝丰县陶瓷工艺厂王留现先生在清凉寺采集到的一件汝瓷洗情况相似。此洗亦是烧造不平,釉质颜色不均匀,冰裂纹,足部有缩釉。釉质表明沁蚀痕迹明显,余下釉面较光亮。
大英博物馆藏洗(上)与王留现清凉寺汝窑遗址采集瓷洗(下)对比
水落石现
那么,即有身为汝窑而未被识者,又是否有并非汝窑而冠为汝窑者呢?



高丽青瓷花口盏托。香港嘉德2013年4月5日 “观古-瓷器工艺品” Lot:414
2013年4月5日的香港嘉德“观古-瓷器工艺品”专场中释出一例青瓷盏托,Lot:414。该例盏托原自日本藏家,附日式木箱,箱盖上书名“高丽青瓷”,香港嘉德承袭了这一说法,在专场图录中标为“12世纪 高丽翡色青瓷五瓣花形盏托”。但在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展中的“传世汝瓷一览表”内,该盏托被断为汝窑瓷器,并随后出版录入于《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一书。2015年11月号的《紫禁城》杂志也刊登了汝瓷一览表,录在《「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导读》一文中。

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一览表》中关于嘉德“茶盏托”的节选 《紫禁城》2015年11月号
此盏托为典型宋式盏托样式,清凉寺汝窑有同类作品,今存世三例。两例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其中一为哈里·戛纳爵士(Sir Harry M Garner)旧藏,编号1971,0921.1。另一原为大维德基金会旧藏,编号PDF.81;又一例藏于美国弗瑞尔艺术画廊,编号F1937.17a-b。


北宋 清凉寺汝窑 花口盏托 大英博物馆



北宋 清凉寺汝窑 花口盏托。大英博物馆 大维德基金会旧藏


北宋 清凉寺汝窑 花口盏托。华盛顿 弗瑞尔艺术画廊
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发掘中也出土过此种盏托,相关情况记录在第四章《遗物》内之“盏托”条,被编为C型“花盘型盏托”:
“C型:花盘型盏托。出土数量极少。有垫烧的,也有五支钉支烧。标本C2:889,花式盘上翘,盘正背面分别凸起五条曲线纹将盘面等分,上呈托腹与C型直口盏接近,底部和圈足相通。高圈足外撇,圈足着地面上有5个支钉痕。
青绿釉,通体布满细密开片。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通高6.8厘米。(图六六,10;彩版一四七)”[10]
此盏托制作相对精细,釉色青碧,直观上确实具有浓厚的汝窑风格,但将其与存世三例汝窑花式盏托仔细比照,则可发现诸多区别。

嘉德例(左)与大英馆戛纳爵士藏例(右)对比
再看青釉。嘉德例釉质清透,颜色浅碧,釉内气泡密集,玻质感较强,与传统清凉寺汝窑釉质不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清凉寺汝窑也有部分产品具有前述嘉德例的特征,但总体质地不同,两者仍具有较大差异。这一点上文字无法准确完备的表述,但观察对比便可得知。
实际上,嘉德例盏托应是高丽青瓷中与清凉寺汝窑器最为相近的一类,无论是造型、釉质还是在烧造方式上,都与清凉寺汝窑十分相类,是高丽青瓷学习清凉寺汝窑的集中体现。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四例高丽青瓷,其中长颈瓶一例(NO.00186)、纸槌瓶一例(NO.00213)及莲花温碗一对(NO.02594),皆极类汝,与嘉德例盏托的釉质相近。尤其一对莲花温碗,与嘉德例高度类同。


十二世纪 高丽青瓷 长颈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这种极度类汝的高丽青瓷在高丽青瓷中属于最精细的一类,主要以造型和釉色取胜,是学习汝窑最成熟的品种,并在其上有一定的原产国风格。虽然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总体制作次于清凉寺汝窑,但仍具有极高的美学和文物价值。康蕊君先生在2017年发表的《传世汝官瓷通考》一文中也持相同观点,将此例盏托定为高丽青瓷而剔出《现存传世汝官窑器名录》:
“北京故宮博物院近期出版專著(北京,2015年,頁260-305),以上列著錄為基礎,增添多件館藏汝瓷,其中多數於1923年大火中受損,因而早年未曾著錄出版。此名單共錄全球九十件汝瓷,但其中四例應可剔除:北京故宮2001年購藏之一件鸚鵡形殘片(北京,2015年,圖41);一件採集自寶豐清涼寺後捐贈予上海博物館之筆洗,該洗為汝官窰遺址地點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促成了後來的發掘(北京,2015年,圖42);廣東省博物館藏一件湵P,乃破片重建而來(北京,2015年,圖54);還有一件盞托,著錄為高麗青磁,而非汝瓷(香港嘉德2013年4月5日,編號414;北京,2015年,圖90)。”[11]
撷珠入匣
除却上述四例“汝窑的误判”外,本文拟再补两例身份已得广泛认同却未列于北京故宫“传世汝瓷一览表”及康氏《现存传世汝官窑器名录》中的汝官窑器。
其一为前文曾引之美国弗瑞尔艺术画廊藏汝窑青釉花口盏托,高6.7cm,直径16.6cm。该盏托为查尔斯·朗·弗瑞尔(Charles Lang Freer)捐赠于1937年,原购自卢芹斋的古玩公司(C.T. Loo & Co.),可能曾经属于清宫旧藏

北宋 清凉寺汝窑 花口盏托。华盛顿 弗瑞尔艺术画廊
该器与其他传世汝窑瓷器较为不同,通体为青绿色釉,这在今天的存世汝窑器中是十分少见的。但在清凉寺汝窑的生产中,青绿色釉并非罕物,录于发掘报告的即可见多例,如发掘所得同造型盏托C2:889即为青绿釉,录于彩版一四七。另外如彩版一一六(T28:37)汝瓷龙纹盒盖、彩版一四五(C2:824)汝瓷板沿盏托及彩版一四六(C2:954)汝瓷圆盘盏托皆为青绿色之样貌。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c型花口盏托标本C2:889。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Ab型器盖标本T28:37。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凉寺汝窑遗址出土Ab型板沿盏托标本C2:824。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Bb型圆盘盏托标本C2:954。清凉寺汝窑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