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历史简介(汝窑,竟是北宋皇帝们节省出来的)

Posted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汝窑历史简介(汝窑,竟是北宋皇帝们节省出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汝窑历史简介(汝窑,竟是北宋皇帝们节省出来的)

汝窑,因烧造于河南汝州得名,以温润典雅的天青釉闻名于世。


在它身上可以说汇聚了各种传奇。一捧瓷土里,承载着皇帝梦中的天青色,以瑕为美的开片,玛瑙入釉的任性,非玉似玉的崇高。南宋陆游曾说故都禁中“惟用汝器”,叶寘称赞“汝窑为魁”。


这一传奇也延续到了千年后的今天,2017年的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只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超过2.9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了宋瓷拍卖的世界记录。



人们对汝窑的追崇和好奇,不断推动汝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目前有学者根据地层中出土的钱币推算,成熟期汝窑的烧造时间上限应不早于政和年间,汝官瓷的停烧时间不会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二年,如果汝官窑始烧于政和元年,那么其烧制的时间充其量只有17年。


这短短的17年,主要为宋徽宗在位时期,于是人们常常把汝官窑归功于宋徽宗这位艺术造诣极高的皇帝,但如果退一步远观,很大程度上它也得益于诸位北宋皇帝,尤其是他们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这几则令今人意想不到的记载。


宋太宗


太宗时代:

《宋会要》里记录了淳化元年针对库藏物的两则诏令。


一则是要求左藏库将库中金银器皿完全毁去,有侍臣想留下其中镂雕精巧的,宋太宗不以为然,说“汝以工巧为贵,朕以慈俭为宝”。


另一则是要求瓷器库的管库者仔细盘点,挑拣出缺莹的瓷器,按数目科罚。


宋仁宗


仁宗时代:

欧阳修曾记录到,皇帝生病时,他前往探视,但见寝宫陈设只是素瓷、素漆而已。


宋哲宗


哲宗时代:

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吕大防与皇帝论学时,提到宋代帝王的祖宗家法,其中包括“不尚玩好、不用玉器”。


并读这几则文献,可以看到几代北宋帝王身体力行地过着俭素生活,一方面明令拒绝金、银、玉等奢华器皿,另一方面要求库房细心保管瓷器。


这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北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真实写照。如此俭省的原则之下,也使得原料易得的瓷器很快成为了代替金、银、铜、玉器的最主要供御品。


用瓷器代替金银器的情况,其实在宋代之前已有,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正是阐明了白瓷和青瓷的发展取向——薄釉莹亮的白瓷取意银器,厚釉温润的青瓷取意玉器。不过到了北宋时期,面对严峻的内外挑战和生活压力,这种“平替现象”被发展到了高峰。


宋徽宗


到宋徽宗时,简朴的生活态度开始有所打破,但宋人记载,徽宗曾想在大宴中用玉盏盘,还恐怕有人责备太奢侈。


于是这位有着超高艺术品味的北宋皇帝,将其对玉器的质感、金银铜器的造型以及道教中青色的追崇,都寄予在了日趋成熟的北方青瓷上。


当时汝州清凉寺的青瓷生产水平已经首屈一指,加之接近帝王都城的地理位置,顺理成章成为了宋徽宗实验性的、精工制作的、略为昂贵的、又不寻常的窑厂首选。从这件传世汝窑莲花式温碗,可一窥汝窑含蓄隽永的气质和徽宗高雅别致的艺术品味。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辽 八棱錾花银注碗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文物馆藏


十曲花瓣造型,直口稍敛,圈足略高,原本应有一执壶置于碗中,这种温碗与执壶的器型在宋代相当流行,仿自金银器。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施青釉,釉质匀润,蓝中带青,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处微现粉红色光泽,兼有玉器的温润质感。器表满布细密开片,圈足内底有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整器静谧典雅,是陶瓷工艺的代表作。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这件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造型仿自汉代铜器,直口,平底,外壁近口沿处、近底处各凸起两道弦纹,腹部中间凸起三道弦纹。


汉 铜素奁 故宫博物院藏


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莹润光洁,釉面开细碎纹片,自然天成,耐人回味,足端无釉。外底有五个细小支钉痕。


宋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从北宋初年兴起的这股节俭之风,几乎贯穿始终,甚至到了南宋。相关文献上一再提及南宋的铜料、玉料难求,禁止民间铸用铜器,陶瓷和竹木成为了代用品。


于是窑业得到发展,围绕窑厂兴起的商业市镇,也为官府带来了利益颇高的商税收入,这是宋代积极鼓励瓷器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所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一方面可知汝窑的珍贵、难得,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汝窑被拣选后仍可以出售,并不具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特性,换言之,不仅要通过平替节流,还要通过商贸开源。可见无论供官、供民,各个窑口的瓷业都因困窘和节俭而越发兴盛了起来,这很符合北宋特色。


美的形成往往有着绵长复杂的历史因素,汝瓷,不过十几年的烧造,不足百件的传世品,一千多年前特殊的历史风貌和对美的至真追求,都在这简约规整的器型、温润如玉的釉色、细密雅致的开片、精巧的支钉痕迹中一一得以细腻呈现。


观复汝窑系列之莲花式温碗


宋世已逝,而风雅长存,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理念,与当今深谙汝瓷技艺、传承古法造物的张天庆先生,携手制成“观复汝窑系列”,以此系列为物证,愿后人知晓,今人对汝瓷的崇慕之情


01



此款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遵循古法而制。宋时,注子(执壶)与高足台盏常成套出现,因盏内盛热水用以温酒而得名。


外形如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俯视可见十曲花瓣,口微侈,足外撇。釉色滋润莹澈,青色幽玄静谧,胎薄处呈淡粉色。器身布满细小开片,谓之“蝉翼纹”,间或少许斜开片,谓之“冰裂纹”。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


02



三足炉尺寸按照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等比例缩小,便于日常文房案头使用。釉面满布斜向开片,谓之“冰裂纹”,开窑时会发出叮叮铮铮声,交织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灵清脆的声音。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


03



觚的造型可上溯至上三代青铜器,初为酒器,后渐为礼器,传世汝窑中不见此形制,此觚式瓶为观复怀摹古之情制作。以玛瑙入釉,釉色温润含蓄不刺目。裹足满釉支钉法烧造,底见五个芝麻般大小的支钉痕。


04



玉壶春瓶造型,手工制作,撇口细颈,鼓腹渐收,重心下沉。瓷胎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俗称“香灰胎”,其在天青釉较薄处,微呈淡紫色、肉粉色。玛瑙入釉,裹足满釉支钉烧烧造,底见五个芝麻般大小的支钉痕。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