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灯具四大类(两广出土汉代灯具的区域特点)
Posted
篇首语: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代灯具四大类(两广出土汉代灯具的区域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代灯具四大类(两广出土汉代灯具的区域特点)
汉朝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政治方面,在秦朝基础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建立,政权稳固,并且建立的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已经趋于成熟,为手工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方面,私有化大土地所有制已经定型,产业的构成及其分布格局明晰,随之形成了与它相适应的管理和经营方式,手工业作坊建立与逐步完善;在思想文化方面,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被适应王朝统治的“大一统”思想模式所取代,手工业发展也是为王朝建设服务。
虽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各地文化发展趋于统一,但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等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也就形成了各地区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两广地区先秦时期为百越居住生活之地,秦统一后,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这一地区的联系,到汉武帝时期,真正纳入汉朝版图。随着大量中原移民的迁入,越、汉民族居共处,文化中既保留有当时传统的文化,又有着浓厚的汉文化因素;两广地区与楚相接,从战国时期起就与楚地交流密切,文化中也带有部分楚文化因素。
汉武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合浦、广州成为我国最早与外界通商的口岸,是汉朝与南亚诸国海上贸易的最重要港口,随着经济贸易往来,文化方面也在频繁的交流,因此两广地区文化中又融入了外族因素。
两广地区灯具生产起步较晚,直到汉武帝平定岭南以后,灯具才大量出现。在中原移民带来的先进手工业也技术的指导下,两广地区灯具生产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手工艺精品。西汉中期以后“天人感应”的世界观被大众所接受,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思想也不断发展,两广地区也受到这种世界观的影响。
表现在灯具上,灯具表面的纹饰变得多样化,大多为象征祥瑞的图案,在艺术造型方面也出现了象征长寿、权力、力量等等的艺术形象,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亲人当作亡人来对待,而是把他视为灵魂和肉体依然存在的“活人”,因此人们普遍
坚持“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于是,在亲人去世之后,后人便将其生前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陪葬品,或者按照生前生活所需制作明器作为丧葬品陪葬。正是这种丧葬习俗的广泛流传,加快了灯具的发展。两广汉代灯具有着所有汉代灯具的共同特征,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在两广地区出土的185件汉代灯具中,豆形灯有123件之多,其材质有陶、青铜、铁、滑石等。两广出土的汉代豆形灯结构简单,延续时间长,从西汉前期至东汉后期均有,而且变化不大,仅在灯盘与底座的比例、灯柱与灯盘的装饰、灯盘的形状等一些细节方面有所变化。两广出土的汉代豆形灯器形一般都比较小,高度在10—20厘米之间,有极少数不足10厘米,最高的在20-30厘米之间,相较而言,铜豆形灯一般都比陶豆形灯高。两广汉代豆形灯的装饰也比较简单,陶豆形灯多以素面为主,仅有少数灯具上有刻划纹、凹弦纹、水波纹、叶脉纹、方格纹等纹饰。铜豆形灯也没有繁复的装饰,有一部分柄上饰有竹节。
两广出土的汉代灯具中陶制灯具最多,占出土总数的70.8%。这些陶制灯具陶质主要为泥质硬陶,如广州汉墓中出土的汉代陶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为细泥质硬陶。釉色主要有灰色、灰红色、灰黄色、灰白色、红黄色、灰褐色等。剩余的为软陶,釉色以浅红色和红色居多。
两广地区在汉代艺术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表现在灯具上主要是出现了很多造型奇特、形象生动的灯具类型。两广汉代灯具根据艺术造型来分,有羊形灯、虎形灯、凤形灯、朱雀形灯、人形灯、麒麟灯、兽面形烛插、龟形烛插、龙形烛插。这些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又极富象征寓意。工匠们利用这些动物作为原形,再依靠艺术巧思,将它们以日常用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使灯具造型充满了亲切感。而汉代动物型灯具,则显得灵巧、优美、生动活泼。工匠们往往利用艺术的巧思使灯具造型充满了一种亲切感,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人物形灯具,特别是人俑灯东汉后期在两广地区很是流行。
灯具功能合理,设计巧妙
两广汉代灯具尺度大小合宜、功能合理多样,并且出现了具有消烟除尘功能的钮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汉代两广地区的灯具的燃料绝大部分使用动植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芯是在同一个灯盘里。如果在被划分后的较小私密空间内使用油灯,燃烧时虽然灯盘里的油脂沿着灯芯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还是会有不少因没有充分燃烧。
这样产生的微细的固体或液体的炭料和灰烬会浮游在大气中,并随着油面上升的热气挥发,使得室内烟雾弥漫,污染环境又损害人体健康。于是劳动人民发挥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了一种带有烟道的灯具,可将因油料燃烧而引起的弥漫在空中的气体或者黑炭吸进管内,通过灯腔内的水进行净化,这种灯具称为“钮灯”。在广西合浦汉墓中出土有两件铜凤灯,正是这种灯具的代表之作。
灯具的结构设计,是灯具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灯具在设计中注重多种因素,如节省材料、易携带、易加工、易维修等,要使灯具做到既简便又巧妙。两广汉代灯具在结构设计上,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两广地区出土的灯具中结构科学巧妙的最佳代表有广州汉墓和贵港汉墓出土的耳杯形,这种灯具灯身如耳杯且带盖。盖分两半,后半与底同铸出,有立钮,前半另加,有枢轴与后半贯连,可以启合。前半的盖子反置如匝,有流,中有针柱以插烛,点燃时,熔流的油脂汇流注于盖内,满则可卸入灯盘中。用后将盖合上,油脂也就沿着流注入灯盘内。这种设计不仅是灯具造型上的创新,而且能够节省燃料,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艺术品。
汉代油灯在各地都有出土,但并不是灯具的主流形制,在两广地区深碗盘的油灯较为盛行。主要原因是两广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特别是在夏天,温度也能高达四十几度,动物油脂常常以液态的形态存在,深碗盘的油灯可以存放较多的燃料,使用更加方便。另外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晚期,植物油也被广泛当做灯具燃料使用,这种新型的液态燃料使得浅盘的烛灯不再适用,这就促使了深碗盘的油灯的出现。
两广地区出土的汉代灯具主要以豆形灯为主,特别是东汉后期豆形灯数量最多。从出土的墓葬来看,有豆形灯出土的墓葬,不仅包括有像南越王墓那样规模大、等级高的大型墓葬,更多的是一些规模小、等级低的小型墓葬,可见豆形灯在当时使用是相当广泛的。而且自汉代中后期,灯具在两广地区开始流行起,直至东汉末期一直没有间断,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究其原因:首先,豆形灯造型简单,且实用功能强,制作不需要过高的技术,很快就能学会并且大批量的制作,能够满足民众需求;其次,两广出土的豆形灯以陶质为主,陶灯以泥土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后烧制而成,耗资较少,这使它能够廉价的出售给民众,广大的平民百姓都能用得起:再次,豆形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满足了民众在各方面的追求和需要。因此,两广地区汉代豆形灯极为流行。
伴随着豆形灯的不断发展,两广地区灯具在一些细节方面慢慢的开始创新,比如灯盘和灯柱以及灯座造型的改变,装饰物以及装饰艺术的变化,促使灯具不断的繁荣。如人俑座灯、动物俑座灯等都是在豆形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灯盘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灯柱和灯座被动物、人物俑代替,这些灯具的出现也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和夜间生活的频繁,行灯也开始出现并流行,方便了人们夜问活动。在两广地区还出现了制作比较精美的灯具,如南越王墓出土的铜豆形灯、广西合浦出土的铜风灯、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图的扶桑树形灯,昭平汉墓出土的铜人吊灯等,这些灯具都是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也代表了两广汉代灯具的最高水平。
相关参考
一、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 长信宫灯通体...
一、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 长信宫灯通体...
一、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 长信宫灯通体...
汉代酒樽图片(五华狮雄山附近遗址出土汉代温酒樽 两千年前梅州先民的陈年佳酿)
五华狮雄山附近秦汉遗址出土汉代温酒樽看二千年前梅州先民的陈年佳酿2011年6月至7月,为配合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附近地区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在何屋山M1汉墓中出土温酒樽一...
楚天激光影雕(中国汉代古墓出土众多竹简,有两本书,外国专家直呼不可能)
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
火锅炉(徐州汉墓出土“染炉”看看2000年前的“小火锅”长啥样?)
...火锅的钟爱程度,决不输四川人。其实,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火锅就已成为冬季最流行的约饭方式之一。不过,汉代的“火锅”和我们现在的火锅,还是有些区别的。汉代火锅叫“染炉”何为“染炉”?看到“染”字,会让人...
火锅炉(徐州汉墓出土“染炉”看看2000年前的“小火锅”长啥样?)
...火锅的钟爱程度,决不输四川人。其实,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火锅就已成为冬季最流行的约饭方式之一。不过,汉代的“火锅”和我们现在的火锅,还是有些区别的。汉代火锅叫“染炉”何为“染炉”?看到“染”字,会让人...
汉代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简介(陕博馆藏国宝---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1981年,位于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的一座陪葬墓中,出土了一件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这件青铜质地通体鎏金、鎏银的熏炉通高58厘米,底座直径13.3厘米,重2570克。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罗群站到汉代织机前,熟练地从头顶拉出一块带齿木板。这是一个机械联动装置,用齿的移动带动勾的移动,再带动综框提升经线。随着他用力一踩踏脚,一部分综片齐刷刷抬起又放下,他拿着梭,全神...
民族风白水晶(探讨:汉代有没有颈饰 绝美汉代珠饰 严重被低估的珠玉文化)
汉代有组玉佩,那么汉代有没有颈饰呢?绝美汉代珠饰严重被低估的珠玉文化本文总共7200字,阅读时间20分钟,文章内知识点密集,建议先收藏再阅读。只此绚丽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特展自上次科普汉代汉代组玉佩佩戴方法,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