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蝴蝶为什么这么贵有用吗(黹绣:以“hé”为美,天下大美)

Posted

篇首语: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毓蝴蝶为什么这么贵有用吗(黹绣:以“hé”为美,天下大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毓蝴蝶为什么这么贵有用吗(黹绣:以“hé”为美,天下大美)

□本刊记者 陈通

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由于作为刺绣原料的蚕丝多产自气候更温暖的南方,因此南方的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更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北方,还有一种刺绣,它已经顽强生存了百年,历经多次社会变迁,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仅把根扎在辽宁这片黑土之中,而且越扎越深,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5000多人从事刺绣工作,而且绣品行销海外。2020年它被评为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品被收录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辽宁卷》中。

   它就是黹(zhǐ)绣。





以“荷”为美,一针穿今古

家传技艺

沈阳的冬天早早就迎来了第二场雪。早上7点,这个城市正在从冷寂中醒来,开始变得喧嚣起来。

刘军早已端坐在绣架前,手中的针线在有条不紊地舞动,在落地窗前形成了一幅轻纤曼妙的剪影。每天的第一缕阳光能让手中的绣品焕发别样的光芒,玻璃窗隔开了外面的熙攘,留下了温暖、静谧。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小时画稿,一小时配线,绣到自己满足。几十年来,无论每天的行程安排得多满,她都会在早晨和傍晚给自己留出完整的大段时间用来刺绣。这是她与手中针线对话的机会,也是她与自己内心沟通的时间,几十年来,这种交流已经形成了习惯,一旦中断几天,就会觉得手生,影响行针运线。

刘军是黹绣的第六代传承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她选择了黹绣,而是黹绣选择了她。

黹绣是刘军的家传绝学,素来传女不传男,外婆传给了妈妈,妈妈又传给了她。她在小的时候对于黹绣没有什么概念,但是看惯了妈妈和外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的,自己也尝试着拿起针线跟在大人后面比划。最初是从补袜子、钉扣子开始,一点点地换成了手绢、枕巾、衣服袖口。每当看到她用针有不对的地方,妈妈和外婆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计过来纠正她,慢慢地,她对针和线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由于生在刺绣世家,妈妈和外婆都是刺绣高手,只要是她们入眼的图案,都能绣得形象逼真。所以,刘军童年最难忘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银针和花花绿绿、缠缠绵绵的彩线。

从小就熏陶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刺绣这些事,连玩具也是和针线相关,长辈随口纠正的一句话也许就是某一种针法的窍门,这就叫“家传”,是得天独厚的资源。

刘军的“家传”就是毓黹府的黹绣。黹,刺绣也;绣,品也。毓黹府是一座老字号的刺绣府邸,传承可以追溯到唐代,由当时广绣始祖卢逍遥的弟子(苏氏)在广东南海建立。以布为纸、以线当色、以针做笔,以绣迹构成经文和莲花纹图案,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明朝宪宗皇帝赞叹其“针黹隽品,精巧无比”并御题授匾“毓黹府”,它是唯一以家族绣法冠名的绣艺流派。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当家主母》最后一集中,在缂丝技艺竞技大赛上绣制《仙芝献瑞图》的毓秀坊,就是以毓黹府绣坊为原型的。

据刘氏家谱《祖业千秋》记载,黹绣的第一代传承人汪苏氏(1845年出生)生于广东岭南地区,居士身份,跟随当时刺绣高手卢媚娘的弟子学习粤绣刺绣技艺。19岁时汪苏氏嫁到了东北(当时地名是复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现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将刺绣带到了东北,并在此生根发芽。汪苏氏结合本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发明出了南工北绣的绣法,当地人称其为“辽东刺绣”。

衣画而裳绣。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初始于绘画的加工,略迟于纺织,随着缝纫的产生而逐步发展起来。起初绣坊的大工多为男性,女性地位比较低,只能做些码布、爽边、装线、上绷子等辅助性的活计。汪苏氏当时就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有个自己的绣坊,一定要把技艺传给家中女子,以此来提高女子在家中和在社会上的地位。于是,黹绣就有了传女不传男的传承谱系。

1946年,已经迁至奉天(今沈阳)的第三代传承人王王氏在当时最热闹的北市场成立了奉天第一家刺绣缝纫店——毓织缝纫府,生产的“水仙花”牌绣衣曾是出口创汇的著名品牌。后来随着社会动荡、历史变迁,绣坊濒临倒闭,绣工大量流失,“水仙花”这个牌子慢慢湮没在浩渺的岁月之中。直到1981年初,绣坊重新挂牌营业,当时的第四、五代传人靠着珠绣晚礼服让绣坊起死回生,发展了新机绣工艺,增加了绣衣服装、床上用品等十个门类,一千多个花式品种。如今,第六代传人刘军探索出绣品新的应用功能——黹绣装饰画,使传统工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至此,黹绣终于再次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荷花绣品

荷花是黹绣的图腾。当年汪苏氏身为居士,将佛家七宝之一的莲花当做自己的主要绣品,有受庇佑、护佑自己之意,也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策己守洁”的内涵,鞭策自己坚守高洁的品质。绣品吸纳了南北方的现实生活元素和理想世界元素,集吉祥、瑞气、典雅、清秀的艺术气质于一身,吐纳着大自然的气息,又不乏江湖世俗的风韵。于是,荷花成了黹绣最有标志性的特色之一,也是主要的刺绣内容,根据画稿的不同要求,以虚实、施疏、层层叠绣、渗绣,线、面结合等不同的绣制方法达到形神逼真的效果。以后的每一代传承人均将荷花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品,在坚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在刘军的黹绣家族艺术博物馆中,挂着许多以荷花为主题的绣品,有百年前的老绣片《瓶荷图》,也有近几年创作的新绣片莫奈的《睡莲》系列,传统与现代,隔墙相望,在这间展厅里交相辉映。

走近这些老绣片,能够闻到那种可以穿越时空的淡雅香气,细密而工整的做工一点儿也看不出针脚的痕迹,即使从绣片的背面看,其走线布局也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是当时的传承人用手工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格式大小非常统一,而且效果很有质感,比现在的机器做工还要精细,精准。

绣片上荷花图案的变化,是一部黹绣的发展史,也是社会的变迁史。在最古老的几幅老绣片上,图案充满了整幅画面,属于“满绣”风格(绣稿满幅刺绣,密不透风)。使用的颜色搭配多为“撞色”,就是运用对比强烈的互补色,比如蓝色和黄色的搭配,或者红色与绿色的搭配,让画面更有冲击力,更能吸引注意力。

这种审美来源于当时并不富足的日常生活。当年汪苏氏带着黹绣技艺刚刚来到东北之时,这里还是一片苦寒之地,既没有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那样成熟的农业生产,又没有两广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丰饶的自然资源,人们还是多以渔猎和游牧为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们喜欢在有限的绣布上,尽可能地绣满图案,这既是不得已的无奈,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后期的老绣片上,荷花的画风就出现了改变。画面上出现了留白,借鉴苏绣的风格,颜色也改为更平和的“顺色”,也就是相邻色搭配居多,更注意颜色的渐变过程,而且运用了国画的透视手法和审美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创新性地使用了“画绣结合”,让绣线完美地嵌入画中,增加了整个作品的立体感和光泽度,远远看去,就是一幅鲜活雅致的水墨荷花。

自古东北就是一片愿意接纳新鲜事物,并有足够融合能力的神奇土地。渔猎和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东北人带来了更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后来这里又是俄、日、韩等国家与中国沟通的重要枢纽。在多种生产方式和多国文化的长期交流融合下,这里的人们没有固执的地域歧视,也不愿意树立壁垒故步自封,因此,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之后,这种开放的精神就会促使黹绣始终秉持开放的心态,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刺绣手法兼收并蓄,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特技法。

在展馆中还陈列着十多幅“油画”,如真似幻,那是刘军用独创的双栖绣法,耗时3年多完成的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运用了色光针的针法,借鉴了光学的叠加特性,利用光子独特的物理学效应,结合传统印象派审美的精髓,通过光和色的叠加映射,从而使刺绣这种平面艺术呈现出立体和多角度变化的视觉效果。

唐代以前的绣品实用性较强,多为服饰、床上用品之用,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绣品以其特殊的精美属性,其作用也逐渐扩展到了装饰领域,宋代以后逐渐发展出绣字、绣画。沧桑岁月欣然过,笑傲风雨度百年。绣品功能的扩展,正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审美追求转变的体现。如今,刘军的绣品不仅仅用在服饰、家居用品和装饰画上,还开发出许多文创用品,比如摆件、笔记本等,用来满足现代人装饰个性化及品位化的需求,让养在深闺的黹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以“合”为美,一线连四方

绣稿

点上一炉沉香屑,袅袅沉香弥散间,缓缓展开绣布,将打好绣稿的硫酸纸轻轻置于绣布之上,画稿的线条上布满针眼,再用拓扑粉在硫酸纸上轻拍,粉末顺着针眼漏到下层的绣布上,形成了清晰的绣稿轮廓,这就是黹绣传统工艺的第一步——漏稿。

黹绣完整的技艺流程包括设计、画稿、圈稿、上绷、配线、黹绣针法进行刺绣、落绷、装裱等八个步骤。对于刘军而言,许多绣稿已经烂熟于心,拿起针线就可以把腹稿誊在绣布上,这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绣稿中沉浸,拿上万件绣品磨练出来的功夫。她家里保存着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绣稿,足足有好几摞,这些都是她童年的玩具。小时候,大人在一边刺绣做活,她就会把这些绣稿和绣片铺满炕头,以此度过了童年的美好时光,看得久了,接触得多了,各种图案就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

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人中,流传下来一句话: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图案是黹绣的灵魂,无论是写意或是写实,画面必须是美的,寓意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比如第一代传承人汪苏氏留下的荷花绣片,图案就是写意的,既像莲花又像宝祥花,含有圣洁、端庄、完美之意。而第二代传承人则是生活在战争年代,荷花主要绣在衣服或枕头上,为了祈求和平,保佑家人出入平安,盛世太平。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时候,生活更稳定了,日子逐渐富庶起来,绣制的荷花周围就会有蝴蝶和蜻蜓围绕,下面会有鸳鸯或是小鱼陪伴,寓意国家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美美,夫妻恩恩爱爱。到了第五代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假冒的黹绣绣品,于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所有的荷花绣片上都绣有毓黹府的标志,这个标志也成为现今毓黹府的品牌LOGO。

这些绣稿是前人留下的财富,并不是可以“躺平”的资本,要想让黹绣保持活力,必须能跟上社会迭代的速度。刘军早早地意识到,黹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底稿缺乏原创性,想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黹绣与其他的领域相联合,从而追寻全新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当今国潮风靡的趋势下,在图案的选择上更应追求时代感和民族化相结合的图案,这样才能为具有独特艺术美感的黹绣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黹绣本就是在家族刺绣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融合汉族、满族,佛教、伊斯兰教以及韩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有着很广泛的文化包容性,一旦能与国人的审美提升和趣味变化同频共振,可创作的空间和主题创意就会层出不穷。比如作品《飞泉碧峰图》,就是结合当今社会对孩子减压、减负的主题,在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创作完成的。

刘军同时也是辽宁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亚太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全国城市职业教育教研协作会常务理事、中英BTEC项目课业评审专家和国家1+x证书制度研究学术专家委员。

绣法

传承,“传”是指原汁原味的技艺保留,“承”是指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几十年间,刘军走遍大江南北,拜访过许多刺绣流派的高手,甚至还走出国门,去东亚、欧洲等地学习。刺绣作为一种古老技艺,各个流派都会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带有独特标志性的风格,比如贵州的马尾绣是以马尾作为主要原材料,卞绣是以绣制历代名画、古画著称,而绣制熊猫又是蜀绣的特有标识……从技法上看,各个流派的差别并不大,更多的是同一种针法在不同流派之间的叫法不同,但是总会有一些小小的不同。刘军总会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点细微差别,她下功夫去琢磨这种细小不同产生的刺绣效果变化,思考如何能优化成可以为黹绣所用的技法,如今她的主要绣法除了黹绣,还有拔丝绣、雕绣、白线绣等,刘军说,无论是苏绣、湘绣还是粤绣、蜀绣,都离不开“绣”字,这些都是中国刺绣。

刘军认为刺绣不应该有门户之见,更不应该有一家独大的狭隘想法,只有敞开大门,资源共享,才能使刺绣这个行业大道其光。她从苏绣中学会绣制玄关装饰画,从湘绣那学到以写实为主的刺绣风格,她还多次到广东学习,毕竟黹绣就是脱胎于粤绣。在寻根之旅中,她不仅学会了潮绣婚服和汉服的制作工艺,还把欧洲刺绣和法国刺绣的针法技艺带回了沈阳。她用欧洲刺绣技法——绕线绣制作的荷花,就是打破了传统的工艺,用线的疏密表达明暗,整幅作品只由一根绣线绕成,其间没有一个线结。不久前,她还用法国的串珠绣针法绣制了一幅作品——一件用珠子、亮片、宝石等绣成的美丽婚纱,绣品被裱在画框中,在阳光下绚烂夺目,栩栩如生。

刘军有“书虫”之称,每年都要阅读大量书籍,年约200本,读书可以让她寻找到可以更上层楼的灵感。在接受采访的空闲,她手中翻看的是刺绣名家秋山光男刚刚出版的《日本刺绣》一书,边看边在纸上画图样。刘军认为,刺绣的内涵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西方近现代艺术,既有雕塑、绘画、书法等形式,又涉及民俗、历史、建筑、制造等领域,这些的共同点就是美。中国美是非常高级的,不拘泥于材料,不局限于工艺,能圆融无碍地集百家之长,能将各种文脉的气韵融汇贯通。只是这份美,不能独享,不该沉重,更不该消亡。

纹样即文化,文化即内容,内容即胸怀。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刘军可以把各种刺绣技法融会贯通。2009年,她在传统黹绣技艺中常见的凸绣技法基础上,创新出更为大众所接受的“双栖绣法”,使黹绣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所谓双栖绣法,是指用两根针或者四根针同时进行刺绣,两根针相对而行,使走线的轨迹变化更多样。由于双栖绣法巧妙地利用了光学原理,又集合了各家所长,并采用乱针针法,合理运用了丝线的漫反射效应,使绣面色彩更加绚烂,因此能把黹绣精工细作、繁丽丰厚的画面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进入了刺绣领域,手推绣以其极高的效率优势,直接取代了部分手工环节,机器可以实现量产化,这给刺绣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一段时间内,刺绣的从业人数骤降,绣品价格下跌,甚至有人断言:刺绣将会被机器取代。

然而,在被机绣冲击过后,手工刺绣在私人订制领域寻找到新的突破口。虽然机绣可以批量生产,但是在细节和精美程度上还是与手工刺绣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机绣可以取代刺绣工艺中那些简单重复的环节,而对于复杂精细的地方只能由手工刺绣完成。

刘军也会使用机绣来完成一些绣品的前期工作,她不排斥新科技,但是目前的机绣技术还达不到黹绣的全部要求。在黹绣艺术博物馆中,有一幅长4.5米、高2.45米的黹绣绣品《鹤寿延年图》,这是100多年前为了给毓黹府绣坊第二代传人庆祝六十大寿,第三代黹绣的8位女眷绣娘历时4年完成。作品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借助别具匠心的设计理念,突破了单一针法的限制,将传统中天真狂放、感性饱满的旷世浪漫情怀,诉诸手中的针线,呈现出黹绣工艺在构图层面的奇幻美与飘逸美。整幅绣品针脚整齐,排布致密,复杂程度远超机绣能达到的效果。

绣具:绣针、绣线、绣绷、绣布

刘军每年都要创作出新的作品去参加“文创杯”“梅花杯”等比赛。在大赛上,她可以以绣会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还有机会让黹绣在更高的舞台亮相,打响知名度,因此,她每年都要花上几个月关起门来,运用黹绣传统的技法和工艺,潜心创作一些作品。

刘军用的绣针都是经过自己二次磨制处理过的。买来的绣针制式比较单一,并不能满足黹绣复杂的要求,所以根据底料和绣稿的要求,要对绣针进行加工改造,把长的磨短、粗的磨细、钝的磨尖。黹绣对绣针的要求非常精细,绣针前细后粗,穿过底料时会在布丝间留下一个小洞。为了尽可能减小这个洞的面积,绣针的针鼻儿处非鼓非圆,而是做成扁的。如果是缝制鞋底的话,还需要把针尖磨成抹圆的形状,使侧面锋利,便于穿针引线,这些都是黹绣的独特之处。

黹绣传统工艺中的绣线是以棉线为主。刘军会准备不同粗细的白色棉线,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染色。绣稿上有多少颜色就要配出多少色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一种色彩往往要选若干色级,有些精细部位还要将丝线分掰得更细,或者分别取两种色线合股。蜡染的染料是运用传统工艺通过对植物提纯萃取得到的,这是刘军家传的“土办法”。一幅收藏级别的黹绣作品,一定要完全按照古法流程操作,绝不能使用现代化工原料。除了这种先染后绣的方法外,黹绣中还有一种先绣后染的技法——染绣。先用白棉线绣好后再对绣面进行染色,因为绣线排布紧密,如果稍有差池,整幅绣品就要废掉。刘军家中的线有上百种之多,如果再将每种线染出上百种颜色,那么就会有上万种组合。刺绣时她要将这些色线分门别类,再从中选择出合适的那根,这除了要有清晰的逻辑、缜密的思维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绣绷分为两种,一种是绣架绷,一种是圆绷,也都是刘军根据需要而定做的。材质有实木的,也有水曲柳的,后期为了装卸方便,她还改造出了可以拆卸、伸缩的铝合金绣架。画好的绣布四周用棉麻布缝合,形成一块整料后,才能上绷。圆绷可以方便灵活地绣制小一些的图案,稍大一些的绣品就要上绣架了。绣架不仅要结实稳固,还要能够根据不同身高随时调整。刘军家中至今还保存着近百个老绣绷,最大的长近3米,上面经历了岁月的包浆,乍看上去满是风尘,细细摸来却能感到传承的温暖。

传统工艺中对底料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底料要以白色的棉布、麻布为主,像绣线一样自行染色,或者是绫、罗、绸、缎,其中在罗上绣制的作品最多,而其他的材料一律不能作为底料。不过到了刘军这里,她发掘出许多可以当做底料的材料,除了画纸、皮革、木板外,还可以在岫玉上进行绣制,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刺绣的想象空间。

2016年以来,刘军作为“一带一路”活动的一员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的十二场展览,先后到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国和北京、香港、上海、重庆、新疆、苏州和杭州等地区,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国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2019年毓黹府黹绣走进美国好莱坞亚洲电影节。2020年12月毓黹府绣坊获评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黹绣作品被收录在《中国工艺美术全集·辽宁卷》中。

以“和”为美,一绣牵万家

技法传承

刘军是个安静的人,静到可以听到针线在布丝间游走的摩擦声,低眉捻线的姿态恍若云端仙子,千百种的情绪都化为指尖的一缕缕芬芳,日复以夜,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她对黹绣的热情。如果没有特殊安排,刘军每天都会在绣绷前坐上十个小时以上,只要拿起针线,她就会沉浸其中。她的手机铃声音量很小,放在五米外常人很难觉察到,但丝毫不影响她和外面世界的沟通。做刺绣,要能守住孤独,耐住寂寞。


刘军指导刺绣


做黹绣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作为传承人,刘军小时候除了要学习绣工外,还要学习书法和绘画,她早年就曾求学在郭子绪先生门下学习绘画多年。刘军说,绣布上的画稿只能作为参考,机械地模仿一定会让绣迹走样,因此要在刺绣过程中不断调整,心中有画,针下才能生花。

对于老绣片的修复,刘军也始终把美放在第一位。因为种种原因,老绣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修复时,刘军不会刻意按照原样绣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重新在老绣片上画稿设计,力求达到浑然一体而又有所创新的效果。刘军说,一件老绣片摆在那,是纪念、是回忆、是历史,而复制它的意义并不大,现代人要绣出这个时代的东西。因此,她家里的许多老绣片上都融入了不同时代的元素,既是对传统的修补,又是不同历史时期审美的融合。

刘军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从绣姿、绣德、绣节三个方面进行约束,这也是黹绣传承百年的绣律。绣姿,是指刺绣时的姿态要美。正确的坐姿和动作可以减轻疲惫感,不至于让长时间的刺绣影响身体健康,同时还能让女性的柔美在挥针舞线中释放出来,这种美感首先要内化于心,自然就会外化于形,并不是刻意追求外表。

绣德,是指品德要端正。刺绣的耗时较长,一些大型作品往往需要多人合作,耗时几年才能完成,如果其中某一个人出了问题,会使大家之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心态平和、三观向上的人更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也更容易潜下心做事。

绣节,是指要有原则,懂得节制。比如刺绣时穿的服装,最好以稍微宽松为宜,过紧或过于肥大的衣服会影响操作。饮食方面也要以清淡为主,不可暴饮暴食。吃得太多,在绣绷前就很难坐住,会迟迟进入不了刺绣的状态。吃得油腻,会使口中和身上的气味留在绣布上,影响绣品的品质。比如,用口水润线是刺绣中最常见的动作,很容易把唾液中的油渍和气味沾染到绣布上。刘军的饮食习惯就是以蒸煮的蔬菜为主,从不吃鱼、肉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北方的天气干燥,手上皮肤容易干燥起皮,容易把绣品刮起丝。刘军的双手修长、漂亮,但是只要出门就会戴上手套,不论冬夏,几乎从不把双手裸露在外。为了做好刺绣,一定要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牺牲和让步,刘军说,少一些世俗的欲望,会让内心更为平静,才能更好地钻研刺绣。

桃李芬芳

“一针一梦,一线一世;十指春风,妙手偶得。”这是对传统刺绣工艺的夸赞与认可,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传统工艺所具备的优良价值。刺绣是刘军家传的手艺,也是整个民族的劳动结晶,更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作为家传手艺,刘军是以“口传手授”的方式完成了对刺绣的启蒙和学习,可是一旦破除了门户壁垒,把刺绣放在全民族、全世界的高度上,那么,这种传承模式就显得有些笨重、低效。想让刺绣文化繁荣发展,首先要让更多人了解刺绣,参与刺绣,因此,刘军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2009年,刘军成立了沈阳惠博职业技术学校并传授刺绣技艺。她编写了《毓黹府绣谱》《中国刺绣方法》《民间黹绣记忆》等教材,形成了民间刺绣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她还开发了相关课程教法、学法和评估评价体系等,并有专著一本、专利一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六项等,在教育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她把刺绣上的钻研劲儿也用在了教育教学上。为了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方便理解和记忆,她把刺绣作品做了细化分析,制作出刺绣的标准化、模块化、产业化流程。比如她把绣品的局部布丝一根根数出来编好序号,并在教案中清晰地标注出每一针跨越的布丝数;她还对每一种色线进行了统一编号,即使是大范围的过渡色也对应量化成了准确的数字,可以保证即使没有刺绣基础,只要按照这个流程操作,也可以制作出像样的绣品。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她的“全脑刺绣课程”每周都会组织刺绣社团活动和兴趣课堂,以连学带绣的方式向更多学生普及美学和传统刺绣的知识。如今,刘军还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同时还在沈阳师范大学做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她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投身公益

刘军成立了爱心公益团队,常年进行公益宣传和刺绣技艺传播。每年她都会在辽宁省内开展刺绣艺术欣赏讲解等系列活动,包括国防教育“刺绣国旗”进军营、“民间黹绣记忆”进社区等,覆盖人群包括特殊群体、各级劳模、革命后代等。2019年为祖国70年华诞献礼,她发起的黹绣《国旗》接力活动,从沈阳和平区南京路起针,在葫芦岛绥中县结束,从辽东到辽西,遍及省内14个城市,受到好评如潮。

刘军整理收集了《毓黹府绣法图解》,挖掘创新《毓黹府针法详解》,推陈出新《双栖绣谱》,创作了弘扬中国文化的《绣法与绣德》,她还常年招募培训年轻的刺绣新艺人,储备刺绣人才,形成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价值链。

十几年来,刘军仅在职业化教育进校园一个项目中,就免费培养出5000多名具备成熟技艺的刺绣人才,其中有95%以上是生活有困难的残障人士。刘军说,身体上的残障,除了会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还会造成劳动能力的下降,工作机会的减少,从而导致大多数残障人士,也相应地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刺绣可以教会他们更好的工作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希望他们可以靠技术脱贫,用技术致富。

残障人士赵斌是在2008年跟随刘军学习刺绣的,如今是一名技艺精湛的绣郎。他说:“自从有了刺绣这门手艺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善,买上了小汽车,娶上了媳妇,现在有了一个8岁的可爱儿子。”

董静怡是在23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刺绣的。她的手部功能障碍,只有左手勉强能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拿针都十分困难。看到这种情况,刘军帮她改变了刺绣方法,教她用左手和嘴配合行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她成了一名合格的绣娘,如今在家里就能接到很多订单。“学习刺绣以后,跟社会接触多了,心情也好了,终于能走出去了。”接受采访时,她正在坐月子,“生的是女孩!谢谢老师关心!”她开心地说。

长期主义

荣誉很多,背书很厚,但是刘军还是那个喜欢捧起绣绷安安静静做刺绣的人,“我很奉行长期主义,不挣快钱,不走短途,不以蒙骗消费者等手段求得高额利润,扎扎实实做绣品就好。”长期主义是一种取舍,虽然没有人潮汹涌,也看不见金钱滚滚,可是坚持走下去,那条路就是你的。长期主义是一些笨功夫,刷手机、看视频都比看书获取信息容易,但是只有翻阅书籍可以帮你思考世界,拿起针线可以助你内省自心。

按照传统,她会把黹绣技艺传给女儿。女儿今年26岁,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央广播电视台工作,她也很长时间没见到女儿了。每次出差去北京,她都会住在女儿家,俩人靠在一起,边刺绣边聊家常。女儿遗传了她的心灵手巧,拿起针线认真安静。虽然母女相隔两地,但女儿会时不时发来刺绣视频请教,俩人经常通过网络探讨刺绣上的问题。

女儿说,刺绣能让她心有所依,是她舒缓工作压力最好的办法。

编辑/李文勇

转自/《妇女》2022.01

相关参考

植物补光灯对人有害吗(室内光照不足,养护蝴蝶兰使用补光灯有用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蝴蝶兰原产于热带雨林地区,对环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特别是对光照的需求很严格,很多人觉得蝴蝶兰不太好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光照的问题上。蝴蝶兰需要的是充足的散射光,如果是直射光,光照过强,植株会出现萎蔫...

道德经36句精华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王字旁行念什么

1、珩[héng]2、珩黻[héngfú]佩玉和蔽膝。本为大夫以上者的服饰,后泛指贵官服饰。3、珩璜[hénghuáng]指杂佩。4、珩磨[héngmó]用若干油石或砂条组成磨具,在工件内作旋转或往复运动。可使工件达到很高的精度和光洁度。用磨石...

王字旁行念什么

1、珩[héng]2、珩黻[héngfú]佩玉和蔽膝。本为大夫以上者的服饰,后泛指贵官服饰。3、珩璜[hénghuáng]指杂佩。4、珩磨[héngmó]用若干油石或砂条组成磨具,在工件内作旋转或往复运动。可使工件达到很高的精度和光洁度。用磨石...

成年了弱视可以做激光手术吗(8月6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视光中心开诊啦)

...,各个年龄段人群视力问题均有增加趋势。8月6日,烟台毓璜顶医院视光中心开诊,中心拥有专业的医生团队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目前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5人,国家一级验光师2人,另有经验丰富验光师数名。这...

汽车发动机保护剂有用吗(汽车保养中常见的6个大坑)

要想汽车开的舒服,汽车保养很重要。现在以养代修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日常的维护对车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一些汽车维修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创造出一些项目,对车的保护有限,但车主花费的金额却大大提高...

汽车座椅通风有用吗(座椅还可以这么玩,谈谈关于座椅的那些事)

  汽车座椅是最直接影响舒适性的硬件,在国内乘用车发展的历程中,座椅不仅材料发生了改变,跟座椅有关的配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有些新车的座椅布局方式包括灵活性也都让我们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盘一盘...

古代的社会看脸吗

...社会。很多女性都想回到唐朝去,因为那个时候唐朝以胖为美,不用再每天想着减肥。其实啊在古代,颜值即正义也是大行其道。  熟悉三国的朋友大家都比较了解孙权,知道孙权是东吴的霸主。不过,东吴的天下实际上是孙...

《观沧海》古诗有拼音

  dōnglínjiéshí,yǐguāncānghǎi。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ǐhédàndàn,shāndǎosǒngzhì。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两汉·曹操  dōnglínjiéshí,yǐguāncānghǎi。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huǐhédàndàn,shānd...

托福费用为什么这么贵(天津托福费用一般是多少?托福机构如何收费?)

#托福#学生英语托福基础差所需花费就高。有必要了解目标成绩和托福收费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同等基础下,托福目标成绩越高课程学费越贵,超过3万也不少见。所以,在挑选托福培训时,务必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