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王世杰故居(1929-2022: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在珞珈山校园留下的主要建筑)

Posted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武汉大学王世杰故居(1929-2022: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在珞珈山校园留下的主要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武汉大学王世杰故居(1929-2022:武汉大学历任校长在珞珈山校园留下的主要建筑)

1932年5月26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一瞥


两年前的某一天,我突发奇想——自从1929年武汉大学开始在武昌珞珈山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校舍建设以来,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90多年里,从王世杰到窦贤康,武汉大学总共经历了前后18任校长(关于武汉大学历任校长的详细考证,可参见我以前写的技术贴 | 刘道玉究竟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的第几任校长?,以后有机会还将继续推出修订版),其中,绝大多数校长在自己或长或短的任期之内,多多少少都给这座号称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分别留下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校舍建筑,换句话说,武汉大学校园里的每一处校舍建筑,都是在某一任或某几任校长的任期内进行或完成建设的,从而也就非常直观地成为了历任校长“政绩”的一部分。


武汉大学在各个不同历史年代建成的校园建筑,既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校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与财力充裕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还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审美的历史变迁,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当然,笔者在这些方面并不专业,基本上没什么研究,不过,从梳理本校校史中的一些基本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把我们武大校园从古到今的那些主要建筑的落成年份都搞清楚,为推进校园建筑研究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与此同时,一般的武大师生校友大概多多少少也会对这些信息有点兴趣,在我个人看来,我们读取和接收这些数据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在触摸珞珈建筑的“年轮”


为此,我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发地查找资料,并认真、仔细地考辨相关记载的正确与否,在这一过程中的,我的老同学李天亮、老同事吴文生,还有此前并不相识的学校后勤保障部的徐莉老师等人都为我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当时,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基本上算是把自己想了解的大多数情况都搞清楚了,但也没急着公开发出来,而是在等待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近两年间,我们的校园里有多栋重要建筑同时在建,如果等它们都落成了再发布,感觉会更好一些。于是,居然就慢慢地从2020年一直拖到了2022年!不过,现在,最好的时机已到——正是在90年前的今天,刚刚从武昌老城区迁入珞珈山校园不久的国立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此时要是还不发出来,又更待何时!


现在,我就以武汉大学自1929年以来历任校长或校务负责人的任职时间为单位,将每一位校长任期内落成的主要校舍建筑逐年列出。不过,在此之前,还需要作一些特别的说明:


第一,众所周知,在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高校的主要领导人除了校长之外,又多了一个党委负责人(不同时期名称不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固定为“党委书记”),但其具体任期与校长又不尽一致。为了不造成混乱,保持体例的一致,本文中校园建筑的阶段划分始终以历任校长或校务负责人的任期为准,而将历任党委负责人的任期穿插其间,大家完全可以根据每一位党委负责人任职的具体起止年份以及每一栋校舍建筑落成的具体年份,比较准确地自行获知学校在其任期内究竟完成了那些校舍建筑。


第二,每一处大型校园建筑,从最初的筹备、立项,到正式开工,直到最后落成并投入使用,其建设过程往往会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也经常会横跨先后两任甚至多任校长的任期。事实上,总会有不少校园建筑,在某一任校长的任期结束之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工程建设,结果最终却是在下一任校长上任一段时间后才正式建成使用。若是站在整部校史的视角上来看,在校舍建设方面,每一任校长都有可能在刚刚上任后不久就能直接摘掉前任种下的桃子,同时也很有可能在卸任之后不久又被其继任校长“摘桃子”,不管怎样,在校园建设这场漫长的接力赛中,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太过计较。


第三,本文只列举武大校园中的那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建筑,而不可能做到一处不漏地穷举出校园里的所有建筑。特别是教职工住宅只列出最早、最经典的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几处教职员住宅区,学生食堂也只列出最早建成的现在的樱园食堂,而后来建的教职工住宅和学生食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建筑本身又没什么特色,那就实在没有必要一一列举出来了。


第四,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武大的很多校舍建筑,从基本建成到正式投入使用,都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周期,动不动就会“跨年”。本文所列出的这些年份,绝大多数都是相关建筑“建成”的时间(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建成的次年才投入使用的),但也有少数建筑因“建成”的时间难以确定,便只好以投入使用的时间为准。另外,还有极少数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建筑,因为实在是查不到具体的建筑年份,于是便只好暂时舍弃了。


第五,武大有很多校舍建筑,自建成数十年以来,其具体用途乃至名称曾经历过多次变动,实难一一言尽,于是我一般只会列出其最早和最晚(也就是当下)的名称和功能。还有一些以数字为序的宿舍区域,由于经历了重新编号(有些还不止一次)甚或拆除重建的过程,某些具体位置上的新旧建筑的名称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们武汉大学的著名校友易中天老师,当年留校任教后,曾经在当时的“湖边三舍”居住过很多年,但这个“湖边三舍”并不是指现在的“湖滨三舍”,而是在旁边的今“湖滨二舍”的那个位置上。在上世纪90年代,湖滨宿舍区进行了重新编号,这个“湖边三舍”曾一度改名为“湖滨五舍”,但没过多久,湖滨宿舍区又重新编号了!——这次是将当时连在一起的湖滨1-4舍合称为湖滨一舍(原来的1-4舍则分别称为湖滨一舍1-4单元),于是,从湖滨五舍开始,其余宿舍的编号便依次减3了,而这栋旧楼则被拆除重建,最后成为现在的“湖滨二舍”


第六,对于本校除了文理学部(也就是2000年四校合并前的原武汉大学)以外的其他三个学部的校园建筑,本文只列举2000年四校合并之后新建或重建的建筑,合校前的原三校建筑则一概不予列入,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我个人对以前这三个学校校园建筑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对合校前的老武大的了解;


2.在2000年四校合并之前,老武水、武测、湖医相对于老武大而言,都是各自独立的学校,彼此间并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如果将这四所学校的建筑混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统一排列的话,整个名单便会显得有点混乱无章了;


3.客观地说,老武水、武测、湖医这三所学校的建筑规模比老武大要小得多,而且校园建筑也不是太有特色,尤其是在2000年四校合并之后,这三个校区有很多主体建筑都经历了拆除重建,其原来的模样逐渐被人淡忘,而重建后的新建筑则广为人知,那就干脆在新武大的范围内统一介绍合校后四大校区的新建筑好了。


第七,由于整个武大校园里的建筑数量实在太多,我就不一一配图展示了,这样既非常麻烦,又很容易冲淡主题。我决定,全文只配三张插图——一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校园鸟瞰图,当时珞珈山校园的中心区域已初步成型;二是20世纪60年代的校园鸟瞰图,主要反映出武大校园中心地带的建筑后来的一些扩展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今武汉大学工学部)的部分校舍建筑;三是在今天的校园西南边界上空往东北方向拍摄的鸟瞰图,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武汉大学新建的校舍建筑,大多都集中在从珞珈山到校门牌坊之间、亦即珞珈广场周边的这片区域,因而也颇具代表性。反正,这篇文字主要也是写给对武汉大学校园比较熟悉的师生校友和友好人士看的,实在也不需要配太多的插图,大家只要看到那些平时耳熟能详的校园地名和建筑名称,脑海中自然就会迅速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来。


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同来翻阅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建筑的“年表”红色字体为现已不复存在的建筑或大部分已被拆除的建筑群),看看从王世杰至今的每一任校长或校务负责人,分别在我们的校园里留下了哪些重要建筑——


王世杰(校长,1929-1933)


珞珈石屋(1929,已拆除,其原址上后来建成研究生院楼,现名观澜楼


听松庐(1930,抗战期间损毁,其原址现为珞珈山庄所在地)


校门牌坊(1931,位于街道口,1932年损毁)

实习工厂(1931,20世纪90年代被拆除,其原址现为经济与管理学院所在地)

文学院(1931,现为数学与统计学院

男生宿舍(1931,20世纪50年代起称老斋舍,1983年定名为樱园宿舍

学生食堂及礼堂(1931,1983年分别改称樱园食堂、学生俱乐部,2015年暂停使用,现正维修中)

第一教职员住宅区(1931,即珞珈山一区“十八栋”,其中1栋毁于抗战时期)

珞珈山水塔(1931)

理学院(1931)

附设小学(1931,已拆除)


第二教职员住宅区(1932,后称老二区,本世纪初被全部拆除)

女生宿舍(1932,别名蝶宫、月宫、冬宫、东宫、白宫等,后一度更名为湖边一舍)——现在门首上的“蝶楼”二字,完全就是瞎胡闹!


半山庐(1933)


王星拱(校长,1933-1945)


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续建1栋,1933)


校门牌坊(重建,1934,位于街道口)

农学院筹备处(1934,已拆除)

第一教职员住宅区(续建2栋,1934)


图书馆(1935,1985年后被称为老图书馆,俗称樱顶老图,现为档案馆、校史馆

私立武昌东湖中学教学楼“庚子烈士纪念馆”,1935,现为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舍)


工学院(1936,现为行政大楼

法学院(1936,后称老外楼

农学院园艺室(1936,现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宋卿体育馆(1937)

理学院(扩建,1937)

华中水工试验所(1937,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研究室,20世纪50年代末改为校图书馆文科阅览室,1988年改为校档案馆,1994年师资培训中心入驻,2019年暂停使用,现处于闲置状态)

第二教职员住宅区(续建,1937,后称新二区,本世纪初被全部拆除)

第三教职员住宅区(1937,包括老三区、新三区,现仅存1栋,属武汉大学幼儿园一分园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


周鲠生(校长,1945-1949)


农学院(1947,现名雅各楼,含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业科学研究院、校团委等)

第二教职员住宅区(续建,1947,后称特二区,本世纪初被全部拆除)


第三教职员住宅区(续建,1948,后称特三区,已拆除)

六一纪念亭(1948)


邬保良(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1952)

罗鸿运(党总支书记,1949-1953)

徐懋庸(党组书记,1949-1953)


新一教室(1952,1983年改称教二楼

新一栋(1952,后称学生五舍,1983年改称梅园一舍

新二栋(1952,后称学生六舍,1983年改称梅园三舍


李达(校长,1953-1966)

江橹(党总支书记,1953-1955)

张勃川(党组书记,1953-1955)

张希光(临时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55-1957)

刘真(党委书记,1957-1959)

刘仰峤(党委第一书记,1958-1960)

朱劭天(党委第一书记,1961-1965)

庄果(党委第一书记,1965-1966)


李达寓所(1954,后为党委统战部,现正改造为李达故居纪念馆)


新三栋(1955,后称学生七舍,1983年改称梅园五舍,后拆除重建)

新四栋(1955,1983年改称梅园四舍,后拆除重建)


南一楼(1956,1983年改称教一楼

生物楼(1956,2003年改为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边三舍(1957,后拆除重建,其原址现为湖滨二舍)

湖边四舍(1957,现为湖滨五舍)


湖边五舍(1958,现为湖滨四舍)


物理楼(1959,现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工农预科楼(1960,现为教六楼


学生五舍、六舍、七舍、八舍(1961,后改为学生八舍、九舍、十舍、十一舍,1983年分别定名为桂园五舍、二舍、三舍、四舍,后拆除重建)


20世纪60年代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


崔建瑞(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1966-1967)


牛永年(革命委员会主任,1968-1970)


武继元(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第一主任,1970-1972)


刘殿臣(党委书记,1972-1974)

纪辉(革命委员会主任,1972-1980;

党委书记,1974-1980)


化学楼(1974)


学生十二舍(1977,1983年改称桂园一舍,后拆除重建)


标本楼(1978,现为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学生十三舍(1979,1983年改称桂园七舍


庄果(党委第二书记、校长,1980-1981)


新二教室(1981,1983年改称教三楼

学生十四舍、十五舍(1981,1983年改称桂园六舍、八舍

湖边六舍(1981,1983年更名为湖滨六舍,2002年改为湖滨三舍


庄果(党委书记,1981-1984)

刘道玉(校长,1981-1988;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84-1988)


梅园二舍(初名新二舍,1983)

湖滨七舍(1983,现为湖滨六舍)


分析测试中心(1984)


新图书馆(1985)

化学楼(北翼扩建,俗称化北楼,1985)

枫园一舍、二舍、三舍(1985)

湖滨八舍(1985,现为湖滨一舍)


教四楼(1986)

枫园六舍、七舍、八舍、九舍、十舍(1986)

湖滨九舍(1986,现为湖滨八舍)

校医院(1986)


图书情报大楼(1987,现为本科生院、党委宣传部等)

枫园四舍、五舍(1987)

新物理楼(1987)

经济学院(1987,2005年改为哲学学院、财务部,2017年哲学学院部分临时改为城市设计学院专业教学楼,2022年又改为党委统战部


任心廉(党委书记,1988-2001)

齐民友(校长,1988-1992)


环境法研究所(1989,现为社会学院

人文科学馆(1990,初含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新闻系,现为艺术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陶德麟(校长,1992-1996)


新校门牌坊(1993,2012年拆除)

软件基地(1993,2012年拆除)


侯杰昌(校长,1996-2003)

顾海良(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01-2002;

党委书记,2002-2008)


教五楼(1998)

梅园六舍(1998)

枫园十一舍(1998)


梅园四舍、五舍(拆除重建,1999)


枫园国际交流中心(2000)

枫园十二舍(2000)

湖滨十舍(2000,2002年改为湖滨七舍)


枫园十三舍(2001)

医学部七号教学楼(2001)

生命科学大楼(2001)


湖滨二舍(拆除重建,2003)

工学部学生二舍(拆除重建,2003)

工学部学生十五舍(2003)

信息学部学生四舍、八舍、九舍(拆除重建,2003)


刘经南(校长,2003-2008)


动物实验中心(2003)

医学部体育馆(2003)


农田水利实验楼(2004)

水工结构实验楼(2004)

工学部学生一舍、三舍(拆除重建,2004)

工学部学生十六舍、十七舍(2004)

桂园九舍(2004)

信息学部学生三舍(拆除重建,2004)

信息学部学生十五舍、十六舍(2004)


经管大楼(初名商学大楼,又名亮胜楼,2005)

法学大楼(2005)

外语大楼(2005)

工学部第四教学楼(拆除重建,2005)

工学部学生七舍(拆除重建,2005)

信息学部学生七舍(2005)


工学部力学实验教学中心(2006)

湖滨九舍、十一舍(2006)


化学大楼(扩建,2007)

附属中学高中部(2007)


湖滨十舍、十二舍、十三舍(2008)


顾海良(校长,2008-2010)

李健(党委书记,2008-2013)


计算机大楼(2009)


李晓红(校长,2010-2016)

韩进(党委书记,2013-)


新图书馆(扩建,2011)


枫园十四舍(2012)


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2013,初为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2018年改为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

物理大楼(扩建,2013)

枫园教学楼(北楼为留学生教育学院,南楼为信息管理学院,2013)

新校门牌坊(拆除重建,2013)

桂园一舍、二舍、三舍、四舍、五舍(拆除重建,2013)


附属中学初中部(拆除重建,2014)

枫园留学生公寓(2014)

信息学部学生二舍、五舍、六舍(拆除重建,2014)

医学部杏林一宿舍(2014)

万林艺术博物馆(2014)


双湖综合实验大楼(2015)


信息学部图书分馆(拆除重建,2016)


窦贤康(校长,2016-)


振华楼(含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2017)


当代楼(含研究生院、综合事务服务中心、高等研究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

卓尔体育馆(2018)


工学部第一教学楼(拆除重建,2020)

查全性电化学楼(化学大楼扩建,2020)

星湖综合实验大楼(2020,2021年经整改后投入使用)


尖端科技大楼(原名新能源大楼,2021)

水电教学科研大楼(2021)

城市设计学院院馆(2021)

中国质检大讲堂(20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021)

湖滨十四舍、十五舍(2021)

信息学部学生十七舍、十八舍(2021)


医学部九号科研大楼(在建,预计2022)


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大楼(雷军科技楼)(在建,预计2023)


电子信息学院教学科研大楼(于刚·宋晓楼)(即将开工,预计2024)


高等研究院大楼(筹)


2018年的武汉大学校园鸟瞰图(图片来自互联网)


To be continued……


以上这些关于武汉大学各处校园建筑落成年份的基本信息,不敢保证100%准确无误,若有失实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不吝指正!


总的来说,武汉大学校园里的“经典建筑”多集中在建校早期,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与物质、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越到后期,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校舍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显而易见的是,在武汉大学落户珞珈山近百年来的历任主要负责人中,在校舍建设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校长,主要有王世杰、王星拱、李达、刘道玉、侯杰昌、刘经南、李晓红、窦贤康,党委书记则有顾海良、韩进,这十位学校领导人,在自己的任期之内,给这座校园留下的主要建筑物均不下十处。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武汉大学现在的财力日益雄厚,与过去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广大坐拥巨额财富的富豪校友给母校捐款盖楼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但我们广达数千亩的珞珈山校园里所能容纳的校舍建筑已渐渐接近“饱和”,正如学校有关方面所言,“武大的校园面积有限,未来可以容纳的基建容量越来越小,今后学校方面希望将校友捐赠的热情与注意力引导到留本基金的捐赠,引导到支持一流学科建设与优秀人才引进等项目上来”


就武汉大学今后的校舍建设而言,由于东湖风景区景观及武大历史建筑群文物保护的需要,学校在东湖之滨、珞珈山周边以及校园中心地带等处均无法兴建高层建筑,因此,唯有离珞珈山、东湖水和校园中心相对较远的信息学部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目前学校方面也确实计划在信息学部兴建较大规模的高层建筑群。除此之外,在我们校园的某些角落,还有一些过于老旧的建筑,尚可见缝插针地进行若干零零星星的拆旧建新。但不管怎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武汉大学在武昌珞珈山地区持续了近百年之久的校舍建设,目前已经可以算是渐渐地进入“尾声”了……


行文至此,笔者实在不得不特别提及我们武汉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一桩千古憾事——正是在四校合并前后的世纪之交,我们学校原本有极大的机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计划迁往郊外的原武汉重型机床厂(现复地·东湖国际所在地)的数百亩土地,以及八一路沿线大大小小的多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的!特别是前者,这桩交易若能最终实现,那么,武汉大学在自己的医学部周边——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繁华中心地带——将会获得一大片极为珍贵的发展空间!如此一来,武大至少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都不会为校园面积不敷使用这一重要的发展瓶颈而发愁了!今后数十年间的发展用地问题都可以基本得到解决了!然而,如此千载难逢的绝好良机,一朝错过,日后便永不再来了……


说真的,在一所大学的历史长河之中,若是在一些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特殊历史时刻,又正好撞上了一位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完全没有多少政治智慧与历史担当的领导人,并最终因此而莫名其妙、匪夷所思地错失了一大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从而给学校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那么,哪怕后来的若干任校长再能干,再给力,也将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了……每念及此,唯有仰天长叹!

相关参考

王世杰书法(烹饪如做人,黔菜大师王世杰采访见闻,品味黔之美味)

见到王世杰大师,他正在家附近的公园晨练,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一段太极,一段八卦掌,而伴随王大师晨练的音乐,这悠扬的笛声,也是他自己演奏的。擅长音乐、书法,书法作品曾在全国餐饮界书法大赛中获奖,王世杰俨...

王世杰书法(烹饪如做人,黔菜大师王世杰采访见闻,品味黔之美味)

见到王世杰大师,他正在家附近的公园晨练,这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一段太极,一段八卦掌,而伴随王大师晨练的音乐,这悠扬的笛声,也是他自己演奏的。擅长音乐、书法,书法作品曾在全国餐饮界书法大赛中获奖,王世杰俨...

王世杰清华医生(“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清华、北大状元分享会走进离石朝阳小学)

...离石朝阳小学,来自北京萤火世纪的研学导师、北大状元王世杰同学以“状元伴学,励志成长”为主题,为朝阳小学部分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据了解,“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活动主要内容为一是树立名校志向、...

王世杰清华医生(“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清华、北大状元分享会走进离石朝阳小学)

...离石朝阳小学,来自北京萤火世纪的研学导师、北大状元王世杰同学以“状元伴学,励志成长”为主题,为朝阳小学部分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据了解,“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活动主要内容为一是树立名校志向、...

王世杰清华医生(“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清华、北大状元分享会走进离石朝阳小学)

...离石朝阳小学,来自北京萤火世纪的研学导师、北大状元王世杰同学以“状元伴学,励志成长”为主题,为朝阳小学部分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据了解,“状元相伴,励志成长”活动主要内容为一是树立名校志向、...

武汉哪里有卖生久铰链(它93岁了,这路见证武汉变迁的公交车可曾有你的故事?)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1日讯马路不平整,一到冬季雨雪天气停车不敢靠近“站台”,怕车尾巴打滑溜进人群;夏天一床湿棉被盖在发动机上降温,右腿右脚热得长痱子……2月10日,是武汉公交1路的93岁生日,几代司机聚首笑...

中国十大抗日名将故居

...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自忠故居有多处,一处在天津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位于北京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2、李宗仁故居(文物保护单位3A景区)李宗仁,国...

中国十大抗日名将故居

...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自忠故居有多处,一处在天津河北大经路天津市政府内后院(现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位于北京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2、李宗仁故居(文物保护单位3A景区)李宗仁,国...

太原师范大学是几本

1、太原师范学院属于二本大学。2、太原师范学院,简称“太原师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市,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省...

北京理工大学是985还是211

1、北京理工大学是211大学,也是985大学。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2、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隶属于...